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茅盾文学奖]第2届-刘心武钟鼓楼 >

第35部分

[茅盾文学奖]第2届-刘心武钟鼓楼-第35部分

小说: [茅盾文学奖]第2届-刘心武钟鼓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在扫兴,便赌气地说:「你坚持原则,你别吃!」 
    女儿便插话说:「爸,你行了!你坚持原则,我见识过!你就一辈 
子那么坚持原则吧!」说完挟了一个蘑菇,喂到儿子嘴中:「来,吃蘑 
菇!蘑菇好吃!」 
    女儿的脸色很难看。韩一潭低下头,心里发堵。他的脸不由得变 
成了猪肝般颜色。 
      「你坚持原则,我见识过!」女儿这话,象锥子一样刺伤了他的灵 
魂。 
    ……那是一九六八年。女儿十七岁,临高中毕业,赶上了「文化 
大革命」。 
    在那「红色风暴」之中,他们一家三口全部迷迷瞪瞪。韩一潭诚 
惶诚恐,唯求自保。葛萍庆幸自己教的只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免受 
五、六年级学生的胡闹式「冲击」。女儿不是「红卫兵」,却也还算不 
上「黑崽子」,又不敢当「逍遥派」,每天到学校里去参加运动,完全 
是随波逐流。但毕竟年轻幼稚,「近朱者则言赤,近墨者则道黑」…… 
有一天中午,女儿回到家中,大家围桌吃饭时,忽然散布了一些听来 
的关于江青的传闻和坏话。韩一潭和葛萍都吓坏了,两人异口同声, 
严厉地斥责了女儿一番,弄得三个人全部没吃饭就丧失了食欲。葛萍 
那天要参加一个区里的批斗会,提前走了,剩下韩一潭和女儿两人。 
韩一潭不知怎么的,心里越想越发毛。那时候他家隔壁住的还不是澹 
台智珠一家,而是一个工厂里的「造反派」头头,韩一潭总觉得女儿 
的 「恶攻」一定已被隔壁听去。况且他心里也确实感到女儿的 「恶攻」 
罪孽深重,万万不能容忍。他想出路只有一条——争取「坦白从宽」。 
于是乎……他竟带著哭哭啼啼的女儿,去到派出所「自首」! 
    现在连他回想起来,也觉得简直不象人世间能有的事!倘若这事 
发生在别人身上,如今写成小说,写成叙事诗,写成回忆录,把稿子 
交给他看,他一定会提出意见,「请不要胡编乱造!你这情节缺乏合理 
性!」 
    然而,那竟的的确确是真的! 
    而且,还有更其令人难以相信的细节——他是骑著自行车,把女 
儿驮在车后,去到派出所的。他骑著车,女儿坐在后头!他为什么要 
骑车去?为的是快一点到达派出所?快一点葬送女儿?女儿当时怎么 
不逃走?怎么竟顺从地坐到了车架子上?怎么虽然呜呜咽咽感到万分 
委屈,却又跟他一起到了那派出所? 
    一九六八年。记住那一年。确确实实出现了那么一件极其怪诞、 
极其荒谬的事。他,和他亲生的、唯一的女儿。那一年他已经三十九 
岁,而女儿才刚刚十七。 
    那时候的派出所是什么状况?一百个派出所可能出现一百种状 
况。「砸烂公检法」嘛。原有的政策可以完全抛到一边。他的女儿进入 
派出所以后,会是什么命运?从逮捕法办到交给革命群众 「游斗」,从 
被活活打死到被迫自尽,全都可能!当然,韩一潭把女儿主动送去, 
心里想的确实是哀求 「从宽」,能不能训斥一顿便罢?能不能开一两次 
批判会便放她「过关」?能不能只是「文斗」而不要「武斗」?…… 
    真象做梦一样。偏他们去的那个派出所里净是好人。当时派出所 
似乎军管了。在一间接待室里,有两个穿军装的人。他们不动声色地 
听完满头流汗的父亲那语无伦次的 「自首」,不动声色地望著抖成一团 
的犯有「恶攻」罪的女儿,最后竟连一句训斥也没有,只是互相对望 
了一眼以后,一前一后地说:「行啦行啦,回去吧,回去吧,以后注意 
就行啦!」「去吧去吧,别来啦,别来啦!」 
    事情出乎韩一潭意料,就那么了结了。他再用自行车把女儿驮回 
了家中。他望著与邻居相隔的那一堵墙壁,心里踏实了许多。女儿却 
哭得喘不过气来,她到这时才体会到刚才所发生的一切所包含著的凶 
险。她之所以得以逢凶化吉,完完全全是出于一种不近当时情理的偶 
然。 
    从此女儿对韩一潭失却了敬爱。而且这种感情与年龄的增长恰成 
正比。早在「四人帮」倒台前韩一潭就恳求过女儿的宽恕,女儿在一 
定程度上也确实宽宥了他,但要想使女儿象对母亲那样地对他微笑、 
注目、说话、扶持……却不再可能了。甚至当他五十岁那年因病住院, 
女儿来医院探望时,也只是例行公事般地问问他:「好点吗?吃什么 
药?打什么针?伙食还好吗?」全无一点亲热感,就仿佛她是受什么 
人委托,而不得不来应付差事的一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人。 
    大悲哀。这种大悲哀只有他自己才能真正体味到。这是由他的生 
活道路所决定的。 
    他一九二九年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他父亲是个沈浸在往 
昔的「故都春梦」之中,而实际上却「劫后桃花」般凋敝沈沦的小职 
员;祖父一死,大家庭分崩离析,父亲更其潦倒——因此他高中未及 
毕业,便去当了一名文书。解放后,他报考了华北革命大学,那实际 
上是个短训班性质的学校。当时各行各业急需干部,「革大」及时地把 
各种各样的干部输送到有关的部门,韩一潭被分配来当了一名编辑。 
他一当便是三十年,编辑部的头头换了好几茬儿,他却在历次的「改 
朝换代」中都被留用了下来。 
    他成了编辑部里资历最深的编辑,主要的原因,在于温驯。听命 
于领导,一丝不苟地照办,开头似乎还不过是出于他的天性;后来, 
经过目睹一个个「带刺儿的」、「搞独创」的同事在政治运动中被打下 
去,他的驯顺无争更大程度是基于人生经验的宝贵积累。领导要发配 
合「三反」、「五反」的诗,他便去挑这方面的诗;领导急需补发几首 
配合「肃反」的诗,他便连夜去组稿,并且不仅组来了诗,还组来了 
相应的漫画;领导说可以根据上面的精神,显示一下他们「鸣放」的 
姿态,他便挑出几首颇具「大鸣大放」气派的来稿,请领导审处;领 
导说现在要 「吹响『反右』的号角了」,他便很快组来了 「反右」的 「阶 
梯诗」;领导说该赶快出一个「大跃进民歌专辑」,他便一口气读了六 
千首,精选出三十首;后来到了 「三年困难时期」,领导说现在大家生 
活艰苦,诗歌无妨轻松一点,他便组编了《夏夜圆舞曲》、《欢快的溪 
流》、《红叶,红叶,你真美》、《山村闻笛》……等一批颇让读者眼目 
一新的短诗、组诗,有的还被作曲家谱曲,广泛流布;再后来领导说 
 「不能任修正主义文艺思潮泛滥了」,他便退回上述诗歌作者的无数来 
稿,写信恳劝他们 「跟上时代的步伐」,于是他又发现了一批更新的作 
者,发表了他们一系列的「革命化」作品;一直到一九六六年七月, 
整个编辑部彻底垮台前夕,他还编发了一首工人业余作者所写的《铁 
帚横扫 「三家村」》。经过两年左右的 「斗、批、改」,三年左右的 「干 
校」生活,一九七三年编辑部一恢复,新领导首批调回的老编辑里, 
便有他在内。为什么?除了知道他好使用外,也看重他对情况的熟悉 
——某个作者是怎么个来历,过去曾出现过哪些作品,引起过何种反 
应,编辑部遇到某种情况过去是怎么处理的,……诸如此类的问题, 
领导只要提出,他便可以立即答复,犹如一具活的资料库。从那以后 
到一九七八年,他编的诗歌从内容上看,可以说几乎在不断地拐直角: 
抒发「同党内走资派斗争到底」的「战斗豪情」;颂扬工人民兵在「四·五」 
事件中「打得好」;讴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来就是好」;鼓 
吹 「亿万人民奋起反击 『右倾翻案风』」;欢呼 「大快人心事,粉碎 『四 
人帮』」;「缅怀革命老前辈,丰功伟绩永不忘」;在「四·五精神」的 
召唤下,展望光辉灿烂的未来;为「十来个大庆」而「百灵般欢唱」, 
宣布 「『凡是』,这不是唯物论者的语言」;欢唱 「喜迎 『老包』到垄头」: 
隆重推出《爱富歌》…… 
    主编更叠,人事沧桑,有的撤职流放,有的抱惭而退,有的去而 
不返,有的转一圈却又回来……周围的同事也常常来来去去,然而总 
有那么几个老编辑 「江流石不转」,长满青苔般地锈在那里,韩一潭便 
是其中之一。 
    除了听话,驯服,可充 「活资料库」,他业务上内行、熟稔,也是 
公认的。说句公道话,他是颇具艺术眼光的。同一内容的诗歌,他总 
能精筛细选,严格地淘汰掉那些缺乏艺术气息的,辛苦地淘沥出那些 
艺术性较高的;并且极善于加工,有时让他缩一句、换一字,便立奏 
点铁成金的奇效,作者佩服,主编满意,他自己也引以自豪。 
    但是他自己却从不写诗。他甘当一个实实在在的编辑。对于那些 
当著编辑,却醉心于写诗,想把编辑这个岗位当块跳板,伺机跳入专 
业诗人圈子的同事,他内心里是很不以为然的。他可以容忍猫头鹰, 
容忍豚鼠,却不能容忍蝙蝠。 
    不知不觉之中,他已两鬓苍苍。「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 
长。」他已经习惯了一种恬淡平和、有所遵循的生活。过去他自然也有 
过惶恐,有过游移,有过失落感,但那都只是暂时的。比如「文化大 
革命」风暴袭来的头两个月,忽而「造反派」「揭竿而起」,昔日的领 
导威风扫地,令他不知该皈依 「叛军」还是该奋起 「保皇」;忽而又进 
驻了「工作队」,使他庆幸自己未随「游鱼」也未近「走资派」;忽而 
  「工作队」又被押上了批斗台而 「造反派」又 「一分为二」,你砸我打, 
惊心动魄……但好在这一切都不过有如疾风过境,很快形势也就明朗: 
  「中央文革」是最高权威,紧跟「两报一刊社论」便无差池,他觉得 
 自己又有所遵循了,便兢兢业业地当起「顺民」来。那一时期他所订 
阅的《红旗》杂志上,划满了他悉心捧读留下的一道道红线…… 
    不知怎么搞的,这几年他内心里却又浮起了惶恐和失落感,冷静 
想来,实在是因为这几年涌现在他眼前的斑驳世态,撞击著他心扉的 
汹涌思潮,令他实在应接不暇,难以消化,而又无所遵循…… 
    一个年龄既轻、资历既浅的作者,居然可以出版《×××选集》, 
而且在扉页上登出照片、手迹,这是「文革」前所不可想像的,当年 
知名如秦牧、杨沫、郭小川、杜鹏程……谁能这样出书呢?哪里印过 
他们的照片呢?并且,这种年、资两匮的作者,居然还被各地请来请 
去,坐飞机,住宾馆,发表演说,游山逛水,甚而派往国外,扬名他 
洲……入情吗?合理吗? 
    答录机,流行曲,李谷一,苏小明;喇叭裤,登山褛;男高跟, 
披肩发;铁臂阿童木,银耳珍珠霜;白兰牌洗衣机,雪花牌电冰箱; 
  「我是日立宝宝」,「领导世界新潮流」;「胡风同志作了书面发言」,《西 
方现代派文学作品选》;落地式定时十六寸电风扇,梅花形淡红色镶花 
大吊灯,大型明星 「美人头」挂历,精印法国印象派画家画集;「万元 
户」买汽车,「个体户」雇工人;梅花鹤翔桩,海灯二指禅;「深圳最 
新豪华住宅——高嘉花园——即日开始发售……可迁移内地亲属入 
住……」,「Fm 屋奇应丸——主要成分:人参、牛黄、麝香、熊胆—— 
功效卓著,群众信赖……香港付款,内地取货……」唉,真是「资讯 
大爆炸」,可让韩一潭如何禁受得起!什么对?什么错?什么好?什么 
坏?什么只能一时?什么能够长久?什么沾而无碍?什么务必远离? 
    天下从此多事。韩一潭从此多忧。而对这种世态,夜深人静时, 
辗转反侧中,他心头竟时时泛起一种酽酽的怀旧情绪…… 
    可是生活毕竟还是安定的,而且他家同别的家庭一样,近一二年 
也开始走向了 「电气化」。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那天下午,当他坐 
在沙发上翻阅当天的《北京日报》时,他的爱人葛萍便在厨房中开动 
洗衣机洗衣服。洗衣机开动后的声响固然大了一点,但听来也还是愉 
快的。葛萍开了洗衣机,回到屋中,坐到案前批改学生的作文,心情 
也颇为怡悦。 
    韩一潭读报读到了广告栏中的那一则 「寻人启事」,不由惶惑起来 
——又是一个东北青年,「离家赴京并带大量自写诗稿」,奔谁而来? 
真令人不寒而栗。 
    他不禁呼唤爱人,「葛萍,糟糕,咱们一定得注意——」 
    葛萍只顾批改作文,并不搭理他。 
    韩一潭便大声地读出那「寻人启事」来,把其中最富威胁性的句 
子,重复了两遍。 
    葛萍这下紧张了:「是么?怎么好呢?这回,咱们无论如何不能让 
他进到屋里!」 
      「是呀,是呀,」韩一潭说,「他要再拿出蘑菇什么的,咱们一定 
要马上退还他,坚决不能让他往咱们桌子上搁!往窗台上搁也不行!」 
    两个人议论了一阵,有备无患,以逸待劳,总算渐渐松弛了下来。 
    葛萍改出了三四本作文,韩一潭连当晚东铁匠营俱乐部由中国评 
剧院一团戴月琴、李德琪主演《狐仙小翠》的广告也浏览到了,厨房 
中的洗衣机也停了下来。这时,忽然有人用手指敲著他们屋门上的玻 
璃。 
    两口子不由得惊悚地朝门外望去,依稀是个男子汉的身影,心里 
便一齐发出悲鸣:「糟糕!果然来了!」 
    可怎么办呢? 

        23.一个小流氓朝钟鼓楼下走来。凶多吉少。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于许多成年人来说,仿佛不过是昨天 
的事。由于这场长达十年的动乱扭转,切断了大量过去正在发展中的 
事态,所以,当动乱过去,人们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接续以往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