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103部分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103部分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习。 �
    杨改革先对徐光启的目光表示了肯定,这几乎就是说的历史,一个人能预见历史,肯定是一位伟大的人,同时,又臭屁起来,想着日后别人不要忘记自己。却忘记了,刚刚还在努力的抹擦掉自己来这个世界的痕迹,怕别人在些书的时候把自己当成穿越者。
第一百五十六章 教育产业化
    忽臣直言,数学道,虽然是好,但是。要在科举诓断心肚广。恐怕,陛下,难啊!这事关天下数十万的学子的前途,陛下要推广,难,难,难”。说到兴头上,徐光启又是一盆冷水,泼在杨改革的头上。
    杨改革早就知道会这种事,道:“此事联早就考虑到了,联目前还只准备在这三大班,进士班,内书堂和新军学堂,这三个地方推广,先避开这科举,想来,问题也不大。”说道推广这个事上,杨改革也黯然,这个科举,可不兴什数学,所以,推广数学,想法是好的,办起来,相当的难。
    对这介”徐光启也没好办法。坐在那里长时间的思考,杨改革也坐在那里呆,徐光启则是想着东西,杨改革则是等着徐光启想点什么主意,这个问题上,杨改革可以说得上是一筹莫展,自己对这明朝不是很熟,对这里面的历史典故,历史由来,更是摸不清门,只能等这位年长的明朝人自己想办法。
    想了好长一气,徐光启才停止他那一次又一次的抚摸胡子的动作。道:“老臣想问陛下,陛下的进士班,可是开在国子监?”
    呃!这咋”杨改革到现在还拿不准自己是不要“征收”一批的房子,作为这进士班的教学之地,或者说,在那里腾出来一间学堂作为进士班的学校,虽然进士已经出炉,但是具体在哪里学习,根本就没有地方。
    “联也不怕徐师傅笑话,联到现在,还没选好这地方呢,徐师傅觉得这国子监够大?能够容纳几百人读书吗?”
    “呵呵呵,陛下说笑,这国子监岂止只能容纳这百十名学生。当年全盛时期,曾容纳好几千,上万人就学,岂是是几百人可比的?。徐光启见皇帝这样的“可爱”也就笑呵呵的给皇帝讲解这国子监的光辉历史。
    “几千人?徐师傅不是骗联吧?怎么联的印象当中,这国子监的人数,向来不多,联一直以为,也就百十,几十个人而已,怎么会有几千、上万人之多?。杨改革也傻了,这国子监不是给那些大臣,功臣子弟读书的地方吗?这人数怎么可能会很多。在杨改革的眼里,有得一两百人,那都算是大规模的学堂了。现在徐光启告诉自己,全盛时期,有几千、上万人读书,这介”可比二十一世纪的某些二三流大学的人数了。杨改革真的傻了,在明朝,难道还有这种堪称“级规模”的大学?
    “唉!陛下也没说错,如今,国子监是淹滞了,陛下所言也不差,也就百十人在国子监就读了,远不比往日的盛况徐光启感叹道。
    “啊!怎么又只有百十人了?徐师傅不是说有几千上万人吗?”杨改革晕了,这明朝的中央大学,比日后的野鸡大学还不靠谱,招收的学生能从好几千上万人,一下子降到百十人去,这个东西,入学率可比日后的野鸡大学更加不靠谱啊!就差倒闭了。
    “唉,”这初始,科举一道尚不完善,科举和贡举都是正途,所以,入国子监的人也就多,后来,国库渐虚,开支渐甚平民百姓之家,也可以纳银入监,以致国子监生源泛滥,人数巨多,质量也就差了,渐渐的也就不堪用了,后来,也是这科举渐盛,国子监也就渐渐的没落了”说起这明朝的典故,这徐光启也是门清,又给杨改革讲解了一路历史。
    “徐师傅是说国库没银子,就用这国子监揽财?以致这国子监的水准越来越差?后来没落?徐师傅是说。这国子监,曾经平明百姓纳银子,也可就读?”杨改革仿佛是听天书一般,听徐光启讲故事。这国家没钱,就卖国子监的就读名额,交钱了就可以读书。这个,完全是明朝版的“教育产业化”杨改革不得不在心中骂声“我靠”。谁说明朝人迂腐的,都赶上二十一世纪的先进教育模式了。
    “正是,朝廷入不敷出,只得开这国子监纳财,以致这国子监,日渐泛滥不堪,最后终至没落也不能全怪这,这后来科举渐严,科举渐盛,朝廷也不需要从国子监输送人才,这国子监,自然也就没落了。倒是可惜了,上万人就读,可是一盛事啊!”徐光启说起这国子监的历史,也是不住的叹息,这上万人就学是何等的辉煌的事。可以说是这文化教育上的一大历史壮举,奇观。可惜,给弄没了。说起这,就忍不住的叹息起来。
    “国子监能纳多少钱?朝廷就这样穷?。杨改革对这个明朝版的“教育产业化”很好奇,决定问问,明朝的“教育产业化”能搞到多少银子,想这日后,教育产业化,可没少捞到银子,自己为何不在这明朝重新搞一次“教育产业化”?大捞特捞一笔?自己这饷帝,缺银子都缺到放“印子钱”了,也不差在这“教育产业化”上捞一笔。
    “老臣翻过以前的文案,也没见有多少,少的时候才几万两。几千两的也有,多的时候倒有十几万。甚至二十万两之多。”徐光启果然是个活字典,很快就报出了这历史记录丰的数据,这个东西,如果没人告诉杨改革,凭杨改革自己去查,天知道要查到那年那月,这活字典的威力,就体现出来了。几十万两?我靠,这“教育产业化”果然有钱途,杨改革大为心动。这不过每年几千人就读国子监,就可以搞到几十万两银子,那要是自己开他个三四万人的大学城,那岂不是可以弄上百万两的银子?这当真是文化教育事业上的奇葩,就凭这三四万人的大学城的规模估计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可以傲视全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啊!要知道这个时候,西方那些“大城市”的人口,比如巴黎,不过几万人而已。
    财迷心窍的杨改革,差不多,已经忘记自己来这里干什么了。也忘记徐光启和他谈国子监的用意了。一门心思的“规”起“教育产业化。起来。幻想着,自己也搞个文化教育事业上的壮举,搞个政绩工程,弄个大学城,搞他五六万人进大学城读书。这可是绿色无污染的产业啊!是推动文化和教育事业的一大历史壮举!少不得要载入史册,被日后称道的,这大学城搞成了。这得带动多少肋,带动多少就业啊!捞多少银子啊!浑然忘记自己来这里的初衷。
    呵呵,写得匆忙,字数也比较少,大家多包涵一下。顺便要点;票。
第一百五十七章 教育产业化很给力
    幻想着,在明朝把这个“教育产业化”重新做大作强。重开国子监。把这国子监的待遇提高一点,入学的门槛弄低一点,管理严格点,低进严出。把这个国子监的名声搞起来。最重要的,把这国子监的收费水平提高一点,一个人收个一二百两银子,不,每个人收他个二三百两,杨改革一转眼,这银子就翻了一倍。杨改革觉得自己的心太黑了”明朝七品官的正常年薪据说到不了这个数字”这样,一万人入学,自己就能赚个二三百万两银子花花。
    然后,出点钱,搞个“奖学金”制度。还能得个关心贫寒子弟的好名声,只要自己开个政策的口子,这每年,就有白花花二百万两银子的收入。实在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事了,这比出玻璃,开金手指更加的给力。来钱更快,而且环保无污染。
    杨改革现在是“穷”怕了,这按揭还款的催款步伐,越来越快了。这内窜里的六百万两银子,因为练新军,哗啦一下今年就要出去二百万两。招天下精锐入京,也是几万人马,这同样得花额外的钱,这估摸着,没有百八十万两银子不可能摆平。还有毛文龙那边,每年也是百十万两银子,还有袁崇焕那里。自己还得给他准备银子,每年恐怕也不会少于二三百万两银子,还有各边的欠响,下半年自己答应过的,也是二百万两银子,这全得杨改革掏出来,这还要造船,还要推广番薯,还有皇室宫廷的开销,搞情报的开销,收编皇协军的开销,收买蒙古人的开销。其他的比如大别院的建设费,这林林总总加起来。已经远千万两了,杨改革的财政赤字。高达百分之一百以上。而且绝对不能拖欠。更可怕的是这赈灾。和这军事行动,今年准备去清扫蒙古的,这就是一个无底洞,还不知道要准备多少银子。
    纵使这国子监的教育产业化还不够杨改革塞牙缝的,杨改革也决定,把这个搞起来再说。这蚊子腿细,他也是肉啊!
    徐光启躺卧在床上。看着皇帝莫名其妙的呆,问道:“陛下,可是在想什么事?”
    杨改革觉得找到了一条“致富”的路径。高兴的呵呵笑,道:“呵呵,这个。联对这国子监很感兴趣,徐师傅给联说说这国子监的“光辉历史”联听徐师傅说这近万人在国子监就学,想这必定是我朝文化教育史上的奇葩,这万人一同就学的场面,必定蔚为壮观啊!联是十分向往啊!真想亲身感受一下啊!要是可以,联决定,把这个进士班就放在国子监学习得了。”杨改革面对这块“教育产业化”的肥肉。馋得直流口水。
    “国子监?唉。俱往矣……不复往日的风采。现在的国子监名声早就臭了,也没什么人愿意到国子监去就学了,陛下问他干嘛?至于把这进士班放到国子监,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国子监这样大的地方,空着也是空着,还不如让他挥一点作用呢。”徐光启听出这皇帝的话外之音了,对这国子监,也就含糊起来。”唉,…别,徐师傅,联可是真的对这国子监比较有兴趣的。还麻烦徐师傅给联讲解一下这国子监往日的辉煌。”杨改革见徐光启不说国子监了,急起来了。“教育产业化”这口肥肉不吞下去,杨改革会天天犯酸水的。
    “呵呵,陛下与其说是想知道这国子监“光辉历史”还不如说是想重开国子监,收点入监银,纳贡银吧。不知道老臣说得可对?”徐光启一语戳破了杨改革的那层遮羞布,直指话的核心。
    被猜中了心思的杨改革带着一丝尴尬,笑道:“…嘿嘿嘿,徐师傅倒是好眼光,能看出联想些什么,确实,联在考虑这徐师傅所言,既然以前能够开国子监纳财,联现在穷疯了。也准备抓点收入什么的。说出来。也就不怕徐师傅笑话了”杨改革对徐光启这种人没有什么好隐瞒的,直直的就把自己心中的所想给说了出来。
    徐光启本以为皇帝会因为讲面子,不愿意承认这事,却没料到皇帝敢说,敢想,还敢承认,更准备做,一时间。准备好的“教育”皇帝的说辞。说不出口,把这话憋在心里,转而考虑皇帝的话来。穷疯了?这皇帝还是弱冠的年纪,就说出穷疯了的话。唉,这国事,已经艰难到了什么程度了啊!徐光启心直往下沉,喘嘘跌容。”唉“臣本以为,臣对这国事之艰难有所了解,却没想这国事已比老臣所想的还艰难,陛下尚是弱冠之年。就如此唉”老臣就把这国子监的往事,给陛下说一说吧,至于,陛下是不是拿国子监敛财,老臣也就不再多做评论了。想这万人读书,也是我朝的盛事,只要加强教育,严加管理,想这国子监,必定可以为我朝培养更多的可用之才,也小们二是件坏徐光启很快转变了思想,虽然猜破了心思,但是,还是准备顺着皇帝的意思,敛财就敛财吧,反正也是为了国事,又不是皇帝自己荒淫无度的花费去了,也是为了天下人。
    这万人读书,说起来,也是培养天下更多读书人的善举,也不是什么坏事。“好,快给联说说。”杨改革迫不及待,这“教育产业化”根据历史的经验,明显,是可以做大做强的一个产业,每年从里面赚点银子,也不过分。
    “我朝国子监,最早可以追索到元至正二十五年,那时候,太祖置国子学,这时候的国子学,是改集庆路儒学而成,可以说是国子学的前身了””到了当吴尧年,太祖称帝之时,就增设这国子学祭酒,这国子学,也就成了朝廷的正式官学衙门了
    “当时政局初定,各方面人才急需,洪武太祖建立这国子学,确实为朝廷输送了不少的人才,在当时,这科举和贡举,也就是这国子学,都被视为这正途,那时候,为内阁,为各部尚书,不少都是国子监出身,不似现在,只认科举一途”
    “太祖洪武八年,在中都凤阳也设立了一座国子学,洪武十五年,这国子学就改成国子监了。后来。这成祖永乐元年,就设立了这北京国子监,永乐十八年,改北京国子监为国子监。自此至今,这就是国子监的由来。其实,这国子监,也是沿用。古已有之,也不是我朝创的。”
    徐光启不愧是本活字典。很快就把这国子监的来历,说了出来。杨改革听得有味,对这国子监的历史有了新的了解,这对于自己搞这个“教育产业化”可是很有帮助的。否则,日后和朝臣们争辩起来了。连这国子监的来历也说不清,肯定是不行的,这就省去了查阅大量资料,历史文献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是活字典的威力所在。”嗯,不错,徐师傅果然是博学多才,接着说,后来呢?结果如何,怎么又会增加到好几千人就学呢?这是那年的事?收费情况又如何?”
    杨改革已经等不及了。很想知道这是从什么时候起,这国子监变成敛财的工具的,既然明朝历史上已经有过先例,自己只要照着做就是,那些朝臣也无话可说,这以前行,为什么到现在就不行了?难道这大明的皇权,随着时间的流逝,能打折了么?
    “至于国子监后来是如何有几千人就读的?说起来,也是和朝廷的财政有莫大的关系的。到了景泰四年,国库空虚,无力赈灾。也就开了纳贡。出八百石的米于几处地方赈灾,就可以入监一人,且不限身份,这就是最早的,因为朝廷赈灾而可入监的先例”
    联,杨改革心中狂骂,这是那个穿越者出的主意,这种用功名换赈灾的主意,不是常常在什么穿越者的书中看到吗?这明显,是穿越者所为啊!
    “至后来,因边事紧张,或赈灾无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