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绝代奇才-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家贤弟为诸路传信使者。请诸位整饬行装,即刻登程!”
话犹未了,众英雄精神抖擞,拔寨都起,一时间人如虎马如龙,“葫芦兵”、“铁管兵”意气昂扬,“浮图军”雄威凛凛,四十八位好汉分作三队,浩浩荡荡,踏碎了齐鲁大地的春寒,迤逦向饮马川进发。
一路无话。不及半日,大队人马便进了饮马川。只见一马平川上戈戟耀日、旌旗如林,留守在山寨上的郁岳、王抟九、孔文、孔武、杜山、宋海、穆龙、穆虎、解明、解亮、邹无忌、邹去疾等十二员头领早已列队迎下山来。众好汉在山前下马,一路金鼓唢呐,直拥入聚义厅内。山寨里早已得了捷报,厨房内伙头军杀猪宰羊、剥鹿烹獐,不移时便摆开连桌筵席,众好汉大块肉、大碗酒,一边开怀痛饮,一边促膝畅谈。有的知交故旧,有的是累世通家,有的是初次相逢,有的是患难知己,一时间大厅里欢声笑语,鼓掌击节,气氛煞是热烈。谈起这许多年的痛楚蹭蹬,风尘际遇,这些嵚崎磊落的汉子们也禁不住扼腕唏嘘。
花厅一侧,另设了三桌筵席,孙十八娘居首,燕紫绡、燕绿绫、李金凤、林中莺、燕衔梅以及从朱家庄地穴中救出的十八位女眷分齿序落座,其中“小吕蒙”孔文之妻张氏、妻妹淑贞已与他见过,“彻地手”宋海亦与两个女儿丽蓉、秀蓉团聚,“摸天手”杜山的三个妹子玉娘、美娘、锦娘也已会过兄长,此时一齐陪着在翠屏山阵亡的好汉眷属:朱丰之妻梁氏姊妹,张豹之妻宋氏姊妹,裴兰田之妻霍氏,杨孝直之妻郑氏姑嫂,周延禄之妻王氏及二女娟儿、婉儿,轮番把盏,众遗孀念及亡夫生前恩爱勇烈,不觉又心痛如绞、呜咽啜泣。女眷们又各各劝慰了一番。
酒过三巡,吴铁口见众人连日征战疲累,已然不胜酒力,便命手下撤了酒肴,将一众好汉分拨到各房安歇,好在这些时寨中积草囤粮,颇修了不少廨舍,倒也宽宽绰绰,不嫌拥挤。
待到分拨已毕,施耐庵便走到吴铁口面前,从怀中贴身处摸出那幅写着梁山一百零八位英雄后代下落的白绢,珍重地捧了过去,说道:“吴仁兄,此乃梁山至宝、绿林大秘,今日终于从血火之中夺回,晚生一路上代为保存,此刻完璧归赵。”
吴铁口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接过那幅已被鲜血染得殷红点点的白绢,双眉耸动,脸色肃穆,默默地走到大厅正中的供桌前,双手抖抖地将白绢举过头顶,忽然腰脊一弯,登时跪在地上,他两眼凝视着高悬在厅堂正中的那块写着“与民更始”四个大字的匾额,喃喃地祝道:“诸位列祖列宗英灵在上,不肖晚辈为复兴梁山大业,赓续‘替天行道’遗志,保存烈士遗孽,披肝沥胆,半世寻觅,终于将这桩大秘从梁山故垒求回,这都是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庇佑,众位梁山英雄后代浴血奋战所致。但愿从今以后,大业振兴,英雄永传后世,不负诸位先辈遗愿。”
瞧着这番情景,施耐庵不觉肃然动容,跟着默默顶礼一阵。吴铁口祝毕站起,也不展看那白绢上写着的秘密,轻轻地将它叠好,纳入袖内。
施耐庵诧道:“仁兄呕心沥血、梦寐以求的便是能一睹这白绢上的大秘,此时夙愿倾刻可了,却如何又藏入袖内?”
吴铁口摇摇头道:“这幅白绢尽管事关绿林大业,然而它却是当年宋靖国前辈所留,物有所归,俺吴铁口怎能妄动。一切还须听凭宋旗首处置!”说毕,一挽施耐庵的袍袖说道:
“走,咱们这便去找她。”
两个人来到后寨廨宇,找到宋碧云的寝处,轻手轻脚地走了进去。只见宋碧云身着件梅红薄绫小袄,正拥着条锦被倚在床头,两个女卒正自收拾着水盆药罐,一个青巾阔袍的老者正在小几旁捣药炙艾。宋碧云此时已然神清气爽,除了脸色依然苍白外,浑不似一路上那昏瞀不醒的模样。
施耐庵心中诧异,忙对吴铁口问道:“这也奇了,宋旗首重伤之后,又加颠沛流离,却如何好的这般快捷?”
吴铁口笑道:“这便叫妙手回春!施相公你看,俺这里有位再世的华陀哩!”说着,对那青袍老者唤道:“安家老哥,快来见见施相公!”
那老者揩揩手走过来,与施耐庵见礼已毕,说道:“施相公,小老儿安百川久仰大名了!”
施耐庵听毕又惊又喜,双眼仔细打量了这老者一阵,只见他年过六甸,依然童颜鹤发、气舒神爽,不觉赞道:“难怪宋旗首顷刻间便起死回生,却原来遇上了安侍诏!江湖上传言你老医道通神,可以活死人而肉白骨,‘赛扁鹊’之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真真是三生有幸!”
吴铁口道:“百川先生乃当年梁山泊大寨神医安道全的后人,此前在颍川大营效力,只因棒胡、毛贵等人不能容人,半月前投奔俺饮马川大寨,宋旗首正好遇上他,岂不是好运气么!”
三个人说笑着来到宋碧云床前,问知她伤情已然大好,各各高兴了一番。接着,吴铁口便从袖内掏出那幅白绢,双手捧给宋碧云。说道:“宋家妹子,令尊宋靖国前辈以毕生心血藏下的这幅白绢,幸而安然无恙,此时特来交割,还请查验区处。”
宋碧云挣起身来,一双秀眉忽然高扬,两只冷峻而秀丽的眸子里奇彩游弋,清丽苍白的双颊上蓦起一抹红潮,她挽一挽翠袖,将双手在红锦被上揩了一揩,轻轻地、轻轻地接过那白绢,定定地凝视了许久,也不知是喜是悲,双目中冷泪“扑簌簌”地落了下来。蓦地,她猛一把将白绢贴到脸颊上,秀削的双肩在薄绫小袄里索索乱抖,霎时便泣不成声。
也不知过了多久,只见宋碧云慢慢地抬起头来,掠一把披散到额际的秀发,忽然耸身坐起,一把将那白绢又递向吴铁口,颤声说道:“吴大哥!俺先祖宋公明创建梁山大业,乃是为了替天行道、驱除奸佞;俺父亲留下这幅白绢,并非图一己之私利,乃是为了阐扬祖辈英雄抱负,根除暴虐,救民于水火。这梁山大业既非我宋家之物,亦是众好汉拼死搏杀方才夺得,小女子何德何能,敢担此千钧重托?吴大哥既为梁山后代众望所归的首领,自当由你处置,小女子敢不闻命!”
吴铁口见她说得真诚,便接过了那幅白绢,说道:“既然贤妹如此嘱托,俺吴铁口便尽力而为了!其实,自从知道白绢已然夺回之时,俺已经筹划了处置办法,正好施相公也在此,俺说出来,你们看是否妥贴?”
宋、施二人齐道:“吴大哥思虑缜密,必有良策。”
吴铁口道:“依俺所见,这白绢之上,必是注明一百单八位梁山英雄前辈后人的下落。为今之计,先从白绢上查明众位好汉的去处,然后分头知会,请他们克日来饮马川相聚,同投滁州朱元璋大营,恢宏抗元大业!”
宋、施二人一齐称好。吴铁口随即便展开白绢,只见那白绢约有四尺见方,用朱笔写着如下字迹:
“万世豪杰存照:藏貔貅聊资俊才,隐雄风以待乱世。梁山一百零八名血裔:
第一名宋靖国携女碧云现存滇南;
第二名卢杰携男起凤隐于大名;
第三名晁毅携男景龙匿于鲁东翠屏山;
第四名吴钺携男铁口隐于张秋;
第五名公孙曜携男玄入华山紫云洞;
第六名关超流于卢龙;
第七名呼延立隐于蓟县;
第八名林纪隐于胶东;
第九名秦敢携女梅娘隐于广南;
第十名柴安携男林隐于淄川;
第十一名花九隐于滇南;
第十二名李曾携男显隐于鲁西;
第十三名朱照携男丰隐于胶东;
第十四名杨收携男思仕于汴州;
第十五名索隆携男元亨隐于淮南;
第十六名戴戟携男逵仕于济州;
第十七名李景隐于鲁西;
第十八名史亮携男啸风隐于胶州;
第十九名穆宽携男龙隐于宿州;
第二十名雷凌携男振塘隐于鲁西;
第二十一名李海隐于鲁西;
第二十二名阮鹤携男大武隐于燕州;
第二十三名石奔携男惊天隐于鲁西;
第二十四名解雄携男明隐于胶州;
第二十五名解蒙携男亮隐于胶州;
第二十六名燕翎隐于翠屏山;
第二十七名朱子奇隐于华阴;
第二十八名黄杰携男振隐于金陵;
第二十九名孙斌携女十八娘隐于燕州;
第三十名宣诚携男德仕于蓟州;
第三十一名郝信携男登仕于卢龙;
第三十二名韩刚携男涵仕于庐州;
第三十三名彭烈携男澎仕于庐州;
第三十四名单柏携男泽世居于大都;
第三十五名魏芷携男焚海居于大都;
第三十六名肖庄携男文渊隐于颍州;
第三十七名裴龙携男兰田隐于胶州;
第三十八名杨锦携男孝直隐于翠屏山;
第三十九名凌松携男放隐于济州;
第四十名蒋峻携男士藻隐于德安;
第四十一名吕嘉隐于张秋;
第四十二名郭清隐于张秋;
第四十三名安适携男百川隐于汴州;
第四十四名皇甫琼携男荣隐于汴州;
第四十五名王洋携男擎天隐于海州;
第四十六名扈雷携女慧娘流于大青山;
第四十七名鲍正携男洪隐于砀山;
第四十八名樊衮携男钟入“四魔洞”;
第四十九名项翼携男鼎入“四魔洞”;
第五十名李纳携男鼐入“四魔洞”;
第五十一名孔升携男文隐于和州;
第五十二名孔旭携男武隐于和州;
第五十三名金克木隐于东台;
第五十四名孟贲携男成武隐于许州;
第五十五名侯厉携男杰隐于鲁西;
第五十六名陈舜携男济隐于许州;
第五十七名杨静携男锋隐于商州;
第五十八名郑方携男玄隐于鲁西;
第五十九名陶睦携男宜隐于鲁西;
第六十名乐韵携男龟年隐于鲁西;
第六十一名龚铁携男洪隐于鲁西;
第六十二名丁犁携男彪隐于宿州;
第六十三名穆菊携男虎隐于宿州;
第六十四名曹希携男协隐于鲁西;
第六十五名宋鹗携男海隐于宿州;
第六十六名杜鸣皋携男山隐于宿州;
第六十七名薛仕携男琦隐于鲁西;
第六十八名周继携男延禄隐于翠屏山;
第六十九名李化携男豹隐于汴州;
第七十名杜梁携男鸣皋隐于汴州;
第七十一名朱恺携男一鸣隐于青州;
第七十二名焦志携男霸隐于济州;
第七十三名石磊携男通隐于鲁西;
第七十四名孙镇携男不害隐于登州;
第七十五名王敏携男抟九隐于济州;
第七十六名郁胜携男岳隐于青州;
第七十七名白震携男宣义隐于霸州;
第七十八名时晦携男不济隐于淮州;
第七十九名段灵携男克敏隐于云州;
第八十名张劭隐于湖州;
第八十一名张励隐于海州;
第八十二名邓浩隐于闽州;
第八十三名欧燕隐于鄂州;
第八十四名张康隐于襄南;
第八十五名邹谦携男无恙隐于沂州;
第八十六名邹谡携男去疾隐于沂州;
第八十七名宋靖边隐于楚州;
第八十八名蔡涣隐于太平;
第八十九名蔡涟隐于六安;
第九十名朱恒隐于胶州;
第九十一名李南山隐于莱州;
第九十二名李春隐于广州;
第九十三名李明隐于湘州;
第九十四名张傲隐于龙州;
第九十五名童渊隐于徐州;
第九十六名童浩隐于徐州;
第九十七名施元德隐于苏州;
第九十八名汤擒虎隐于泉州;
第九十九名燕紫绡隐于济州;
第一百名徐文俊隐于蕲州;
第一百一名张荫隐于蔡州;
第一百二名张蓝隐于蔡州;
第一百三名董祈携男大鹏隐于扬州;
第一百四名刘玠隐于淮南;
第一百五名马坚隐于韶州;
第一百六名顾菡隐于彰德州;
第一百七名阮鹗携男中武隐于幽州;
第一百八名阮鸾携男小武隐于燕州;
梁山不肖遗孽宋靖国录于伪元仁宗延祐五年。”
施耐庵、吴铁口、宋碧云三人看完这白绢上写着的长长名册,不由得感慨万端。悠悠二百余年,时世纷繁,沧海桑田,特别是宋高宗南渡、元人入主中原以来,暴政高压、绿林凋残。然而梁山一脉,却似山火中的野草、磐石下的潜流,一代复一代悄悄地延续了下来。而且用一种任何人也难以察觉的秘密办法,把散匿在天涯海角的英雄子孙联成一气!而宋靖国又在血与火的凶险搏杀中,把它传到这一代梁山后代的手中,其间耗费的心血,经历的磨劫,的确令人难以想象!
吴铁口虔敬捧着那白绢,语调沉静地说道:“这些年,俺吴铁口也在苦苦搜求,想把梁山后代聚到一处,共图抗元大业。今日见了宋靖国前辈遗下的这幅白绢,方才知道世上更有苦心之人!”说着,他指点着白绢上的那些名字,细细剖析起来:
“依俺看来,这白绢上一百单八名英雄,牵涉到当年梁山大寨中一百零六位前辈,即除开鲁智深、武松二位方外之士外所有的头领。其中七十三位已记至第五代裔孙,三十五人却是第六代传人。由于这白绢上的名册乃是宋靖国前辈三十年前所录,故尔如今年纪在三十岁以下者均未载入,其中有关猛、呼延镇国、燕衔梅、林中莺、李黑牛、李金凤、朱尚、吕俊、郭云、金小凤、燕绿绫等人。据俺这十余年悉心查访,到此时为止,这白绢上一百零八名梁山后裔中已然查实、相聚或互通音讯者为九十六人,其中惠州一役阵亡的七人,翠屏山一役战死的朱丰、张豹、裴兰田、周延禄、杨孝直五人,共计十二位英雄已然绝嗣;另有三人投靠朝廷作了鹰犬,即公孙玄、秦梅娘、董大鹏;余下的便是今日在山寨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