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电影百年史 >

第43部分

中国电影百年史-第43部分

小说: 中国电影百年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场后导演李俊十分严肃地训了小家伙一顿,自那以后,祝新运再也不敢走神了。
  潘冬子的“不惑之年”
  少年得志的祝新运因为《闪闪的红星》一举成名,虽然当时得到的“报酬”只有一本影集,上面写着:“祝新运同志留念,八一电影制片厂《闪闪的红星》摄制组赠,1975年9月11日”,但是“无形资产”却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这就是家喻户晓的知名度。
  那时祝新运最大的愿望就是当解放军,后来他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后,果然进入八一厂,从场记,到副导演再到导演。面对过去的辉煌,祝新运说:“人们对于潘冬子,忘掉也好,不忘掉也好,我觉得都是我的幸运。”或许所有的童星在走过少年、走过青年时代后都会有相似的困惑,正如祝新运所说:“当你再朝你的人生道路上往下走的时候,就有了一种束缚,就是这种东西,成了制约自己发展的障碍。”


中国电影百年史(上编:1905——1976)

1974年 石油工人题材影片《创业》 
    “政治大雪”下 《创业》蒙难记
    1974年,一部以大庆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创业》诞生。但没想到一经问世就遭到“文革旗手”江青的责难。江青为影片罗织了10条罪状后将之打入冷宫。作者张天民等人感到冤屈,便上书毛主席,毛泽东于1975年7月25日来信批示:“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由此该片得解禁。“四人帮”垮台后,《创业》由于曾遭到过江青的非议而名声大噪,风光一时。
  口述影像:“政治大雪”下 《创业》蒙难记
  “政治大雪”比零下38度更可怕
  1971年林彪出事之后,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始恢复创作。厂里派出四个队伍到全国各地寻找创作题材,我被派到大庆。自从文革开始后,林彪、“四人帮”一伙就把矛头对准大庆,把大庆破坏得很厉害,而当时国家刚刚恢复“工业学大庆”的运动,宣传大庆属于一个大题材。那一年,我们组织大庆人写大庆,搜集了几百万字的素材,写出剧本提纲。到了第二年,江青下发了关于拍摄大庆和大寨的批示,大意是说,大庆红旗是毛主席树立的,王铁人是站得住的。
  我们拍这部电影吃了不少苦头,是在摄氏零下38度的大雪天里拍摄出来的,但是“政治大雪”更可怕:1974年这部电影拍完,在第四届人大会议的闭幕式上放映,受到了代表们的好评,而且在《人民日报》上有整版介绍,标题和其他样板戏一样,都是“毛主席文艺路线胜利万岁。”但公映不出半个月,就遭遇到了“政治地震”。
  遭遇“政治地震”
  江青看后暴跳如雷,宣布《创业》在政治上、艺术上都有严重错误,之后下了三条禁令将这部电影打入冷宫:一是不许继续印制拷贝;二是不许发表评介文章,停止播放;三是不许向国外发行。后来,他们又以文化部核心组的名义,下发了对电影“创业”的十条意见,列数十大罪状,比如说这个片子塑造的周挺杉是个鲁莽的汉子,华政委暗指刘少奇等等。电影的主创人员要不停地写政治检讨。
  自从1973年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批人和四人帮的斗争就开始白热化,而当时正是由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开始全面整顿的时期。他为了进一步整顿文艺,就要求文艺界找一个典型案例,出一篇有分量的材料。胡乔木找到白桦、张锲等人去商量,他们推举了张天民,因为电影《创业》是被“四人帮”干扰得最严重的一部片子。出面找张天民的人是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因为她对领导上层和文艺界都比较熟悉。当然,张天民主笔来写这个报告是要顶着坐牢的危险,他得到了妻子赵亮的支持,她对他说:“你如果要蹲监狱,我来带孩子。”后来,邓小平夸奖赵亮说,虽然她不是共产党员,但比我们表现更好。
  上书毛泽东 掀起轩然大波
  为了防止江青查压,他们采取了障眼法,把信复制了三封通过三个渠道递交给毛泽东,一份由邓小平转交,一份由毛泽东的秘书转交,一份投到信筒里。后来,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封信到达了毛泽东的手里,听说是他的英文教师卢荻给他读的这封信,一个星期之后,批示就下来了。毛泽东说:“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不要求全责备。而且罪名有十条之多,太过分了,不利于调整党内的文艺政策。”这件事情在文艺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1975年9月15号,我们接到通知说,江青要在大寨见我们。当天下午7点多,江青从虎头山回来,一进门,别人就告诉她说《创业》摄制组的同志到了,她第一句就问:“张天民在哪儿?”张天民走上前去,江青说:“你这个娃娃告了老娘一个刁状,老娘今天要找你算账。”张天民的脸一下子就红了。不过我们那时候对江青已经有看法了,知道她迟早要完蛋。江青为了给自己遮羞,就给张天民施加压力,要他再重新给毛泽东写信,说:“《创业》即使没有大错,也有小错,同意不发行。”这显然就是在否定毛泽东的批示。我们摄制组表态决定不能写,因为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当时的情况是不写信就出不了大寨,所以最后信还是写了,但出了个花招,就说我们打算继续深入生活,再拍一部反映大庆人创业精神的新影片。再后来张天民又去了大庆,剧本也写了,但没拍成电影。有人批评张天民还是有投降痕迹,但这是当时的历史,不能苛求前人。 


中国电影百年史(上编:1905——1976)


功夫片明星李小龙


1971年 《唐山大兄》使香港功夫片开始走向世界
    李小龙:终极武术是诚实表达自我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影坛上迅速刮起一股个人旋风,这就是“李小龙旋风”。正如李小龙所说:“我绝不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那些凌厉绝伦的功夫以及一声标志性的长啸使得无数人吓破了胆,可以说在所有功夫电影人士中,唯有李小龙把民族性的题材上升到那样的高度,也是李小龙真正将中国功夫带到了世界影坛。
  围绕李小龙有太多的话题,但是“商战”的话题或许较少被提及,李小龙的崇拜者喜欢把他看做是“个人英雄”及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但是李小龙神话的诞生对于电影界或许有更多的启示,邵逸夫错失李小龙,而嘉禾却“借东风”,公司实力突飞猛进或许是电影公司商战的最完美“案例”。
  电影大历史:邵逸夫错失李小龙 嘉禾顺势而起
  1970年,邵氏十几年的老对手“国泰(电懋)”终于停止制片业务,邵氏本以为可以独霸香江影坛,谁知邵逸夫一手提拔起来的扛鼎重臣邹文怀居然宣布脱离邵氏,并带走大量精兵强将另立门户,成立“嘉禾影业公司”,虽然邹文怀很有办法得到了境外资金的支持但毕竟根基尚浅又无惊人业绩,好在邹文怀早有艰苦创业打算,并积极寻求机会欲创奇迹,结果机会来了。
  1970年在美国影视界发展的李小龙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透露如果有合适机会愿意回香港发展。虽然听到消息后不少小公司闻风而动,但真正有意合作并有大片制作水准的只有邵氏和嘉禾两家。李小龙原本对财力雄厚的邵氏最有兴趣,毕竟邵氏是香港电影制片业的翘楚,所以尽管精明的邵逸夫开出的条件并不优厚,同邵氏旗下的其他明星艺人无区别,但李小龙仍然表示只要邵氏寄来剧本,其他均可商量。可是邵逸夫认为李小龙当时在好莱坞发展并不满意才出此考虑,于是显出大老板派头必须李小龙先行回港才能安排一切。此举惹火了心高气傲的李小龙,他强硬表态非要邵氏来美国和他谈,结果双方互不妥协,合作只得告吹。
  精明的邵逸夫没有想到这样就给了刚成立的嘉禾一个大好机会,邹文怀派导演罗维的旗子刘亮华去美国拉拢邵氏“武侠皇后”郑佩佩加盟,游说不成正好拜访李小龙。嘉禾允诺给予李小龙每部达7500元美金的片酬并尽量满足他提出的要求,李小龙终于答应为嘉禾开拍两部电影。
  1971年,李小龙赶往泰国拍摄嘉禾大投资功夫片《唐山大兄》,这是导演罗维与倪匡合作的剧本《唐山大兄》(唐山是海外华侨对中国的别称),李小龙认为这是一部既有功夫又有侠义精神的佳作,于是欣然签约。1971年10月3日,《唐山大兄》在港首映,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全新的感官刺激。片中李小龙与恶徒激斗,以一敌十、迅猛犀利的三脚回旋连环踢、凌空飞脚以及高亢的啸叫等极具个性魅力的武打噱头令观众如痴如醉,影院内几乎每隔几分钟就会发出一阵欢呼。
  1972年3月《精武门》将李小龙的功夫魅力与极度渲染的民族情绪结合在一起,使得影片同样大获成功,该片甚至打开了日本、欧美等国际市场,而嘉禾凭借这两部影片赚得盆满钵满,公司实力也凭借李小龙这步棋而突飞猛进。
  1972年,邹文怀还遵从李小龙意见合股创办“协和”影业,公司首部作品为《猛龙过江》,由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嘉禾提供一切技术支持,《猛龙过江》成为香港第一部票房收入超过500万港元的影片。
  随着李小龙在香港主演的三部影片的先后热映,功夫片热很快就席卷全球,单在美国就已经奇迹般的掠走近千万美元的票房。这令好莱坞眼热不已,米高梅、哥伦比亚等大影片公司争相开出优厚条件来请李小龙拍片,其中曾与李小龙有过合作关系的华纳影片公司抢得先机与他自任老板的协和公司签下合约,准备拍摄一部由他主演的功夫片《龙争虎斗》。1973年1月,影片在香港外景地正式开拍,影片阵容豪华,堪称世界影史中西合璧的典范。中方版本的主创人员都是嘉禾公司的精英主力。《龙争虎斗》是李小龙处于全盛时期的功夫片巅峰之作。至今票房累计早已数以亿计,成为李小龙作品票房最高的一部。《龙争虎斗》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成功的好莱坞式的中国功夫片。李小龙的毕生夙愿终于实现,可叹出师未捷身先死,影片公映的前一个月李小龙去世。
  李小龙在事业的最巅峰时期过世,的确给嘉禾公司上下不少打击,而最为后悔的可能当属邵逸夫,眼睁睁看着“李小龙旋风”席卷香江,而缔造神话的却不是自己。


中国电影百年史(上编:1905——1976)

1976年 香港喜剧电影经典之作《半斤八两》 
    许冠文:令普罗大众会心一笑
  香港是盛产喜剧的地方,早在1909年香港拍摄的第一部短片《偷烧鸭》便是一出生活喜剧;香港制作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傻仔洞房》(1933)也是喜剧。上世纪70年代是香港喜剧的一个转型期,较为明显的当属喜剧电影开始走向较为成熟的制作,也逐渐衍生出几种颇具代表性的喜剧样式,在随后的十余年里,许氏喜剧是当时唯一能与功夫片相抗衡的片种,屡创票房奇迹,这与70年代香港经济的起飞和香港市民的认同感息息相关。
  电影大历史:大器晚成的“大军阀”
  许冠文拍第一部电影的时候已经30岁,对于“成名要趁早”的电影界,许冠文可算是真正的大器晚成者。1971年许冠文加入邵氏“无线”电视,主持一档名为《双星报喜》的小品类节目,颇受欢迎。可以设想如果当初许冠文不是踏入电影圈,或许在电视领域同样也是一名奇才,但是他碰到了大导演李翰祥。
  李翰祥经营台湾电影公司失利后返港寻求发展,邵逸夫不计前嫌将其招至旗下,李导演果然宝刀不老,重回邵氏的头炮就是《大军阀》(1972),该片票房虽然不及同年李小龙的《精武门》,但同样大获成功,此片成为当年三大卖座华语电影之一,并夺得第19届亚洲影展描写人物最成功的喜剧片奖。该片值得称道的是它发掘出日后被称作是香江第一谐星的许冠文。许冠文和李翰祥在接下来的《一乐也》、《丑闻》、《声色犬马》等片中合作无间,这些骗术片同样是票房和口碑都很好。
  关键战役:《鬼马双星》
  1973年,在表演方面已有所发展的许冠文有意向编、导、演的创作型电影人方向发展,他将亲自编写的得意剧本《鬼马双星》交到邵逸夫手中,并希望能够同公司合资拍片平分利润,一向“独裁”的邵逸夫认为要求过分,当即就以剧本太差为由断然拒绝。许冠文只好另寻合作者,这又给嘉禾一个大便宜。因为许冠杰当时已是嘉禾的签约艺人,并且事业正在发展期,嘉禾老板邹文怀答应帮助许氏兄弟创办电影公司,于是许冠文转投嘉禾。
  1974年,许冠文在邵氏主演的《声色犬马》刚刚下片一个多月,他为嘉禾拍摄的心血之作《鬼马双星》就隆重上映,影片以本土俚语方言编织的笑料令观众欣喜不已,最后的结果是《鬼马双星》在香港的票房高达625万,超过李小龙影片以及邵氏同期推出的楚原导演的喜剧片《七十二家房客》。
  向“冷面笑匠”称臣
  “冷面笑匠”是观众送给许冠文的一个特别的称号,或许令观众吃惊的是这位除了主持电视节目从没有拍过电影的人,会在斯文外表和金丝眼镜下蕴藏了如此丰沛的喜剧细胞。1974年,许家三兄弟许冠文、许冠英、许冠杰成立许氏兄弟电影公司。1976年,他们合作拍摄了香港喜剧电影的经典之作《半斤八两》,三兄弟齐上阵,这部影片上映后成功地打入了日本、西班牙等国的电影市场。此时的许冠文事业如日中天,在其后几年里自导自演了多部影片,而且屡创票房奇迹。
  许冠文以开放善变的姿态针对观众口味制作的影片,具有冷嘲热讽十分深刻的社会现实作用。1981年,许氏兄弟拍摄了以香港警探为主角的喜剧片《摩登保镖》,这就像是许冠文影片的标志性符号,在香港七八十年代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令人捧腹或者深省,它的连珠炮似的语言成为了其辉煌时刻志得意满的象征。那是个“许冠文喜剧”的时代,是个向“冷面笑匠”称臣的时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