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创业人生-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发生的种种状况,丝毫没有退路。
而俞敏洪,也正如人们所评价:在他朴实又平和的“羊”一般的外表下,却有着“狼”一般的坚定和雄心。2001年,新东方的上层矛盾激化,几乎到了分崩离析的程度,俞敏洪再一次面临难关,高层的剧烈动荡让新东方就像一艘根基不牢固、结构又存在巨大缺陷的巨轮,急剧的扩张使之不堪重负,几乎到了摇摇欲坠的边缘。几经努力,俞敏洪终于力挽狂澜,奇迹般地使之脱胎换骨,迈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新东方犹如经历了一次凤凰涅般的再生,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企业结构的新东方。虽然毫无疑问,在这次动荡中,俞敏洪是付出代价了,但他获得了更多的回报,不仅树立了绝对的领导权,还赢得了一个安定团结的局面,他说:“如果真得到了*股权维护自己领导地位的地步,那将是很可悲的事情,也将意味着你领导权的终结。”俞敏洪的洞察力与魄力,再一次经受了考验,他用自己的行动稳定了自己作为新东方总舵主的地位,用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回报,再一次显示出他的坦然与自信。
的确,自信的俞敏洪,雄心一如既往。新东方一路走来,挑战似乎一直都没有停止,而他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新东方的进一步规划和设想。早在2000年10月,新东方广州分校举行开学典礼时,俞敏洪就表示了想把新东方办成中国最好的私立大学——中国的哈佛和耶鲁的想法,他还特别强调了私立大学的价值,私立大学将代表一种很高的办学境界和理念,将是对呆板的中国教育体制的补充。
他不仅没有停止,而且一直有超前的眼光和明确的方向。其实,如果我们回顾俞敏洪的成长历程就不难发现,他的理想似乎全都没有超过他最终所得到的结果。当年他一心只想拔掉农根,却鬼使神差地上了北大,后来怀着出国的梦想,却最终造就了一个庞大的新东方教育集团。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完全有能力将眼前的理想,变成将来的事实。
我心永恒
生而在世,就会面临哀苦和伤痛,面临绝境。生命是这样,企业也是如此。所以,在这无尽的路途上,梦想不息,挑战和困境也将一直存在。既然是一条永恒的路,自然就应有永远年轻健硕的行路人。
佛经里这样说:“没有人会只因年龄而衰老,我们是因放弃我们的理想而衰老。年龄会使皮肤老化,而放弃热情却会使灵魂老化。”
尽管俞敏洪和新东方的校长们曾经多次讨论过是否要改变新东方“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校训,讨论过它是不是还适合现在的时代?但是,俞敏洪一直坚持地认为这是一种永恒的人生哲学。的确,绝望是一种现实困惑或人生困惑,而这种困惑不会因为财富、地位的增加而不存在。俞敏洪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他也是这样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学生的,他希望学生们能更加坚强,希望能让学生感受和明白:要在历经痛苦时决不回头的努力,在绝望后坚忍不拔地继续追求,在颤抖后重新积聚力量。在新东方培训过的学生们,很多都把新东方描述成一所精神的母校,他们在这里除了研究如何应付国外的入学考试,如何签证的方法之外,还知道了:“从绝望中寻找希望”是保持信仰和生命力的永恒出路。
正如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说:“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有自信就年轻,畏惧就年老;有希望就年轻,绝望就年老;岁月使你皮肤起皱,但是失去了热忱,就损伤了灵魂。”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俞敏洪,他的灵魂始终是不安分的,如他自己所说:“我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呼唤,总是把我带向不可知的远方。即使让我坐在房间里,我也希望有一扇能够让我眺望遥远的地平线的窗户。”他仿佛注定要过一种热情似火的在路上的生活,这是一种年轻的生活,因为有向往、有希望。
2006年9月初,距离新东方上市还有几天,正在美国的俞敏洪接通了徐小平的电话。两人情不自禁聊起当年的创业史,说到兴奋处,俞敏洪忍不住对即将赴美的徐小平说:“小平,顺便带点招生简章过来,在纽约地铁里发一发……糨糊就算了,这里有的是不干胶。”这是徐小平在一次新东方上市庆功会上对那段故事的一个生动描述,俞敏洪的书生意气、纯粹性情仿佛一如13年前的那个俞敏洪,冬天提着糨糊桶在凛冽的寒风里四处贴广告的艰难岁月始终是他记忆中的一个结,比起他的创业传奇,这个亲手缔造中国最大的民营教育机构并在美国成功上市的“留学教父”,内心里其实一直都对创业初始阶段那种火热拼搏的生活念念不忘,并深感欣慰。
就在几天后,2006年9月,新东方上市了,担任新东方董事长和总裁的俞敏洪拥有公司31。18%的股权,其总资产至少达到了2。7亿美元。新东方上市不只是让俞敏洪成为了中国最富有的教师,还造就了一批教师富翁,除俞敏洪外,新东方另一位创始人徐小平持有新东方10%的股份,包凡一持有4%的股份,钱永强持有2。5%的股份。上市第一天,股价上涨46。67%,俞敏洪身价一下子超过19亿人民币,一跃成为中国最富有的教师。那天他坐在纽约哈里逊河边,他看了两个多小时的景色,没有一丝激动的感觉,“我还能左右我的未来,左右新东方的理想吗?”他告诉记者,当时想得最多的,是新东方的未来。
人们曾经目睹了俞敏洪的财富增长和社会地位的变迁,人们还将继续目睹俞敏洪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但是,在这些成功的光环背后,俞敏洪似乎并没有变化,还是那个来自江淮的农家子弟,从脸到手都瘦得非常一致,永远是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T恤、休闲裤和白得刺眼的运动鞋,与想象中财大气粗的新东方掌门人的身份大相径庭。谈起自己的成功,他说:“有历史定论的东西才叫成功,商人无所谓成功与否,因为商海永远是惊涛骇浪,险象环生,把自己定义在商海中就没有成功的出头之日。假如写一本书,受到历史定论,千百年都有人捧读,那是成功,像陈忠实的《白鹿原》、冯巩的小品,就是成功。新东方现在还没有这种永恒的东西。”
在俞敏洪看来,成功必须与永恒有着默契的对应。没有那些一夜攀富人群的狂妄和浅薄,他仍然保持着一颗沉静和坦荡的心,一如年轻一无所有之时。
1995年,在温哥华,徐小平问俞敏洪还缺什么?俞敏洪沉吟片刻说:“还缺少一点崇高感。”也许就是这一点崇高感,使得俞敏洪在其财富一夜间飙升至19亿时仍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使得俞敏洪若干年来无论财富和地位有何等变迁却一直保持着纯粹的心地和饱满的状态。
这份永恒的心态是理想主义者的共同特征,他们无论痛苦与荣耀,都坚守着这种理想的底色,俞敏洪在这片底色上已经写下了、并将继续书写只属于他的现实的人生历程,仿如一份理想主义者的“现实版”人生教案,而当我们阅尽了这其中的人间万象之后,心中如果能凭增几多期许、几多坚定,那么也许,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终将成为一份成功的教案,就让我们和俞敏洪一般,常常地给予自己力量和希望吧:愿我努力前进,勤奋不懈,愿我能信守自己立下的诺言,愿我能坚决勇敢,有毅力和恒心,愿我能仁慈、友善、富有同情心,愿我能谦卑、平和、宁静、沉着、安详,愿我能迈向完美的道路,而且能完美地服务别人。
本书首发。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正文 编后
他,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从北大辞职的普通老师。
他,一个令人尊敬的知名人士,当他走在哈佛、耶鲁等大学校园时,每三个中国留学生中至少会有两人认出他。
他,创造了中国外语培训市场的奇迹,借以“福特生产线”的模式,做大了中国外语培训市场。
他,开创了中国民办外语教学发展的新机制,并使他的企业成功在海外上市,从而成为中国最富有的教师。
他,正在谋划创办一所私立大学,并努力使之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只要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有过留学梦并为之做过努力的人,几乎都知道他:俞敏洪,还有他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
有人说新东方是一根魔棒,经它指点,出国求学之路便是一条坦途。因此,新东方的教材一直是学生们趋之若骛、争相拜读的“圣经”,而俞敏洪本人,也一直是学生们追棒的“偶像”。作为出版社的编辑,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出版一册关于新东方的书,却一直没有找到机会。
有时,机缘总是悄然而至。
2007年,俞敏洪成为《赢在中国》第三赛季36强晋级12强的评委。此前,我社在央视该项目组主创人员的支持、帮助下,策划并出版了《赢在中国》系列图书,其中关于评委及选手的,如《马云点评创业》、《冠军之门》、《就这样创业》等图书,深受读者欢迎,社会反响很大。这本《俞敏洪创业人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接续推出的。
俞敏洪和马云是在同一个时期开始创业,起点和最初的阅历基本相同,他们同样参加了三次高考,都曾是英语老师,都懂坚持,都是经过不懈努力而最终取得巨大成功的企业灵魂人物。尽管有众多相似之处,但他们的性格却各具风采,《马云点评创业》和《俞敏洪创业人生》两本书的点评内容同样精彩!
“赢要赢得痛快,输也要输得坦然,创业的成功才是最重要的。”作为第一次担任36进12评委的俞敏洪,一上场朴素、凝练的24个字,就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在随后的比赛中,为了激励创业者,俞敏洪发表了简短的演讲:要像树一样成长,要有水的精神,不断地积累,最终奔腾入海。俞敏洪以富含人生哲理的精妙语言征服了创业者和观众的心。在他简单朴素而又凸现睿智的点评言辞中,蕴藏着关于人生成功的智慧和生命的哲理。
无疑,俞敏洪是一个成功的老师,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更是一个富有激情的演说家和励志导师。过去,在新东方的课堂里,他的演讲激励了数百万中国学生出国寻找自己的梦想;今天,在《赢在中国》的舞台上,他的精彩创业点评也必将激发更多创业青年点燃创业激情。“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这句CCTV《赢在中国》栏目的主题词在俞敏洪身上得到了恰当的诠释。
编辑出版本书首先要感谢《赢在中国》栏目创办人、总制片人王利芬老师一如既往的支持帮助。正是她和她的团队,为众多青年人带来一场励志热潮;正是她广泛地将企业家、风险投资家和广大创业者集合在一起,使《赢在中国》成为一场空前的创业盛宴,成为对创业者心灵历炼的大熔炉。还要感谢《赢在中国》项目组的各位同仁,以及特邀撰稿、装帧设计人周李立、倪霞、刘肖……正是他们共同的努力才使本书越来越走向我们所期待的完善。
不要做永远被人遗忘践踏的草,而要做一棵参天大树,既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又是挺立的栋梁之才。这是俞敏洪赠与广大创业者的励志之言,也是我们的出版初衷。
编辑组
于北京右安门外玉林里7号
2008年4月
本书首发。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