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认识佛教 >

第13部分

认识佛教-第13部分

小说: 认识佛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绝对远离名闻利养,这才是真正的佛法。要成就年轻的法师,要照顾他们;就要让他们吃点苦头;不要说看到他们吃苦就不忍心;那就害死他(他是要吃苦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所有的弟子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那么清苦的生活,你看了不忍心,都把他们拉回来,他们怎么能成道呢?佛在经上教我们「以苦为师」。常常生活在痛苦当中,他才有真正的道心,才有坚定的念头要超越这个世间。所以苦是好的!自己不愿意吃苦,看到别人吃苦要生恭敬心,不要障碍他把他拉回来。能够真诚、踏实的栽培法师、成就法师,才能请得到法,才有真正好法师来弘法利生。

    第七、「请佛住世」。「请转法轮」主要的目的是宣传佛教——把佛教普遍、广泛的介绍给大众。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修学想要得到真正的成就,请转法轮还是不够的。诸位想想:哪一个人一生之中听一次经、二次经就开悟、证果了呢?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佛灭以后就没有了,所以必须要「请佛住世」。就是要请好老师常住,以便天天教导我们,使我们接受长期的熏陶,才能够得到成就。

    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炳南老师有一天问我们:「各言尔志。」就像孔老夫子一样:「你们每一个人的志向、愿望,都说来我听听。」他问到我,我就向他老人家报告:「我希望将来能够到处去弘法利生。」他听了之后点点头:「很好!但是你不能成就人」他说:「你自己成就可以,你不能成就别人。」我说:「为什么呢?」「你只能做到宣传的效果。」他再进一步告诉我,他老人家住在台中,三十多年,因此,台中有不少人成就了。他说:「如果在台中,一年来讲个一天、二天,就没有一个能够成就——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我听了,明白这道理,确实是如此。但是,佛家讲缘分——「佛不度无缘之人」。到处去宣扬,这个缘浅;容易。住在一个地方教化众生;那个缘要很深。所以我这么多年来,统统都在外面游化!对自己真的有很多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对「家」(一般人有家的观念)完全冷淡了。天天旅行,天天住旅馆,哪个地方有家?没有!确实没有!虽然自己有个道场,一年也不过住十几天又要走了,统统像住旅馆。「家」的观念打破了,对自己是一种解脱!这是很不容易的,如今我真正体验到了。

    大众想要成就,一定要请佛住世。佛灭了,佛的弟子,无论是出家,或是在家弟子(居士),只要是真正有修、有学、有德行,能够给我们作榜样,能够指导我们修学,都应该请他在此地常住。使这一个地方得他长期的熏陶,才会有真正的成就。所以要想成就,「请转法轮」之外,一定要真正发心「请佛住世」。如果我们自己是一个虔诚的佛弟子,真正得到佛法利益,我们自己要带头,礼请法师大德常住在这个地方,并且尽心尽力供养。真正的大德,生活都非常简单,很容易照顾,这是一定的道理。再者,道场的庄严是为了接引大众。道场要是不庄严;人家一看:这个道场大概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道场富丽堂皇,他们就会想:这地方大概是不错,欢喜心、恭敬心油然而生。因为一般人只看外表,不知道内涵。所以外表也要做得像个样子,才能够接引广大的众生。虽然说:真正识货的人,是不讲求外表的;但是接引一般大众;庄严的道场是有必要的。道场虽然庄严,但在道场里面,出家人住的很简陋。这情形到大陆去看就晓得了——大陆的寺庙,宫殿式的、飞檐重阁,非常庄严,但是出家人的寮房就很简陋。方丈和尚住的房子,也很简单、很朴素,由此可见庄严的场面其目的是为了接引大众。这些我们都要细心的观察,然后才知道以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仪式,来请佛住世,使佛法真正在一个地方生根、茁壮、开花、结果。

    普贤十愿,前面七愿是菩萨的愿行,后面三愿是菩萨的回向行。所以第八愿「常随佛学」,是给我们说出以佛为修学榜样、学习的典范。佛今天不在世,佛的经典还留在世间,依照经典修行,就是常随佛学。这是修学佛法所要取的最高标准。

    第九、「恒顺众生」。这是指面对法界一切有情众生,一定要顺。「顺」是非常难做到的,所以中国人讲「孝」,底下接着讲「顺」;不顺就不孝了。学佛是尽大孝、顺众生;在恒顺当中观察机缘,诱导众生断恶修善,助他破迷开悟。这一定要知道时节因缘,什么时候我该怎么做,才能恰到好处,收到圆满的效果。所以要有智能、善巧、方便,才能够恒顺。

    最后第十、「普皆回向」。是把我们自己所修、所学的功德,毫发都不保留的,全部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回向菩提、回向实际,把自己的心量拓开,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到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究竟大圆满。

    总之,我们修学净宗所依据的经典是净土五经一论。修行的方法,有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非常的简单,非常的明了,一点都不复杂。我们一生遵守这个原则来修学,决定成就,真是古德所说:「万修万人去。」我们有了理论的依据,有了修行的方法。但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态度,对人、对事、对物?遵守这五个科目就绝对不会错;然后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成就的。

    ——转载自报佛恩网

七、   佛法的修学次第 (一)信解行证

    前面是佛法修学的依据,以及行门纲领的介绍,现在再谈谈佛法教学的善巧。「善巧」:是指方法非常的好、非常的巧妙,如果我们不知道,就很难学到佛法真实的大利。佛法修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就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所讲的:「信、解、行、证。」

    第一、「信」,能信就是缘成熟了。我们常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缘?就是他能信。能信,表示缘成熟了;不能相信,就是缘没成熟。所以佛度众生,一定是度能够相信的这些人。佛家跟其它宗教不相同,其它宗教信了就可以得救,佛法「信」是表示可以入门。「信」了之后一定要「解」(理解)。佛法所说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此,「解」就是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的理解之后,才修行。所以「行」是建立在「解」的基础上。在理论没弄清楚、方法也不懂的时候;怎么能「行」呢?这种「行」就是「盲修瞎练」,不是真正的「行」;真正的「行」,是有理论的基础、正确的方法。「行」最后的目的是要达到「证」,「证」才是真正得受用。什么叫做「证」呢?简单的说,就是把自己所信、所解、所行的,在日常生活当中,统统用得着、统统融合了,这就是「证」。譬如我们讲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就是我们所想的、所行的,我们所行、所想的就是经,经跟生活融化成一致了,这是「证」,这个叫真如,佛法可贵的地方是在此地。

    所以一定要知道修行的次第——「信、解、行、证」。「信」,第一、要相信自己。这是佛家讲「信」跟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信神是宗教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佛法最重要的是「信自己」,不是信外面。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本来成佛、信自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信自己真性被染污,只要我们把染污去掉恢复自性,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如果常常觉得:唉呀!我罪业深重;烦恼、恐怕自己不能成就。这种人就注定不能成就了。为什么不能成就呢?他不相信自己能成就,佛菩萨再大的神通、智能、道力帮助他,也不行。佛菩萨是帮助能站得起来的人,他自己站不起来,佛菩萨对他无可奈何。所以说第一个是信自。

    第二、信他。「他」是指佛法。佛在经典跟我们讲这么多道理、方法,我们相信依照这个理论;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自己决定能成就。所以先信「自」;后信「他」。蕅益大师又把他扩充为相信「理」(道理),相信「事」。「事」从哪里来?「事」从「理」上来。「理」是清净心、是真如本性(真心),所有一切万象都是从「理」显现出来的。这些现象怎么会显现出来呢?这里有因有果,而且因果是连续的、循环的。前面一个因结了果,果又是因,因又结果,如此循环、重叠无尽的。这些事实我们都要能够明了、能够相信。从这里建立信心,然后求「解」——求一切通达明了,这样子自己修行才没有疑惑,才会有快乐,才没有障碍。

    学佛最重要的是亲近一位老师,接受老师的教导,依照老师讲的方法来修学,这是古今不变的正途。在中国古代,佛门教学,首先是五年学戒。这个「戒」不是三藏里面的律藏,而是遵守老师的教诫,就是要遵守老师的规矩。这个学生将来是成功、是失败,老师要负完全的责任,这就是师道。现在;实在说已经看不到了!为什么呢?老师不负责任,学生也不认真学习,师道真的没落了,这是时代的悲剧!学生对老师没有尊敬心,老师对学生也没有真正的照顾,也没有真正成就他的愿望和关怀。五年学戒,是中国人所讲的「师承」。学的是什么戒呢?简单的说就是培养戒、定、慧三学的基础。这是老师的责任,老师没有别的东西教给你。像禅宗拜师一样,这五年中老师叫学生干什么?分配一个工作,叫他老老实实去做——这个简单的修行方法,绝对不能改,天天照做。所以学生就觉得枯燥无味,感觉在道场做了五年工,什么都没学到。其实他学到的东西太多了,他自己不知道。学到什么东西呢?烦恼少了!叫他这个不准看,那个不准听,限制很多,如果统统都能遵守,这五年下来,便是福慧双修。「福」是什么?天天都在寺院里面做工,就是修布施!因为出家了,身上没有钱布施,天天做工,用劳力修布施波罗蜜、修供养。每天这个不能听、那个不能看,六根都给堵起来,收摄起来;心得定、心得清净,这是「慧」。所以老师是在教你修福、修戒、修定、修慧,他教得一点痕迹都没有。

    这种教法,在教下也是一样的。就以法华宗而言,一旦到天台宗道场去修行,拜师之后,老师也是将常住工作分一样给你,或是叫你扫地、或是叫你挑水、或是叫你去厨房打杂,然后叫你背经。天台宗是以法华经为主,老师便把法华经给学生去念,念五年,念到会背。工作的时候,经就放下;没有工作的时候赶快读经,其它什么都不管,专门打杂。这样做五年,是真正的修学,绝对不是说把初来的人,当做佣人看待啊!不晓得这是真正定、慧等学,是奠定修学的基础。五年下来,学生福慧都有了;再让他参加讲堂听经,听个一年、二年,他开悟了,明心见性了。

    我们今天看高僧传,便可看到古人这种教学法,能让学生在寺内没多久;就证果、开悟了。而现在人,在一个道场,住上三、五十年,或住一辈子都不开悟。就是去读经,把三藏十二部统统都念了;还是不开悟;顶多只是得到一些佛学常识——看得多、记得多——,对于断烦恼、开智能,是一点帮助都没有。所以亲近老师,老师指出一条路给你走,在刚刚走的时候,一定感觉枯燥无味,但是这个阶段过去之后,那种欢喜是不可思议的,那是真正得到了东西的喜悦!

    今天我们修学,犯了严重的错误,一开头就想「广学多闻」。而古德是从「断烦恼」学起,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统统断了,就是定、慧完成了,然后再「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一条正路,不能越级。现在人修学所犯的过失,就是不先断烦恼,就开始广学,还希望学得愈多愈好。清凉大师说这种修学的方法叫「有解无行」;只在解的层面下工夫,对自己真正的工夫疏忽了;不去断烦恼,不去修清净心,其结果是增长邪见。他所知道的都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啊!

七、   佛法的修学次第 (二)戒定慧齐修

    那么学佛从那里学起呢?就是从念一部经下手。要不要懂意思呢?不要懂!因为烦恼未断、福慧不具足,所理解的都是邪知邪见,都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要老念这一部经?诸位要晓得,念经跟禅宗参究修禅定没有两样;跟密宗三密加持没有两样,只是方法手段不同而已。念经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诸位要晓得,戒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读经的时候,心里面不会乱想,当然「诸恶」就「不作」了。经典是佛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没有比这个更善的,因此,读经就是「众善奉行」。所以说念经的时候,戒律圆满了,不要一条一条修了。念经的时候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念的时候,从头到尾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就是慧——修慧。所以念经是「戒、定、慧」三学齐修。如果我边念边研究,那就把佛经当作世间书,戒、定、慧三学都没有了,这个不叫修行。所以读经是修行的基础、是修行的根本,大家千万不要轻视。修行入门,如果是选用经典,就从这里下手。如果一天念一个钟头,你就修一个钟头;念两个钟头是修两个钟头,当然修的时间是愈长愈好。

    我在台湾以及达拉斯的道场,有不少同修,无量寿经一天念十遍。他们大概已经念了二千遍以上,因此,经文很熟,念一遍大概只要半个小时到四十五分。一天念十遍,差不多有五、六个小时在修戒、定、慧。每天有这么长的时间修行,修上几年,心自然就定了。心定以后,再去看经,眼睛都放光了。为什么呢?一看,意思就全部明了、全部懂得。佛经——是佛从清净心流露出来的,我们自己的心清净,自然跟佛相应,那怎么会看不懂呢!今天我们看不懂佛经,就是佛心是清净的;我心是散乱的;散乱心跟清净心不相应,不能起共鸣,所以佛讲的我们听不懂,道理就在此。所以真正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