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曼施坦因 >

第5部分

曼施坦因-第5部分

小说: 曼施坦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这七位塞尔维亚勇士属于一个代号为“新波斯尼亚”暗杀组织,这个暗杀组织
随时准备以自己的鲜血换取奥匈占领者的鲜血。         这天上午10时左右,大公一行的车队进入了暗杀者的伏击地域。先是一个暗杀
者混进欢迎的人群,向头带羽毛头盔的大公座车投掷出一颗自制的炸弹,但被大公
的司机发觉,立即加快车速,炸弹落在了大公座车的帆布车篷上,弹到后面一辆车
前爆炸,炸伤了后面随车上的陪同人员,但大公夫妇却安然无恙。这第一位暗杀者
看到行刺未成,为了怕连累同伙,便吞下了事先准备好的烈性毒药,并跳进了路旁
的河中。
    大公夫妇在这第一次的未遂行刺中,虽然没有受伤,却受到了不小的惊吓。看
到陪同访问的塞尔维亚地方官员诚惶诚恐的样子,大公很是震怒,但认为行刺之事
纯属偶然,于是继续了他原定的行程。
    也是大公性命合该当绝。在接下来的行程中,由于安排疏忽,大公夫妇的座车
与先导车和警卫车分别走向两岔,在大公夫妇的座车转向返回的时候,在距离萨拉
热窝市政大厅不远处的一座桥上,一位看上去身体单薄的塞尔维亚小伙子,只身站
在路的正中央,拦住了大公夫妇的车子,迫使他们停了下来。
    这位塞尔维亚小伙子名叫普林西普,年仅19岁,在距离车上的大公夫妇不足5英
尺的地方,迅速拔出一支比利时造的小手枪,举枪平射。一来距离太近,二来这勇
敢的塞尔维亚青年训练了非止一日,手枪中射出的两发子弹全部命中目标:有一发
子弹打中了大公的颈动脉,另一发子弹则击穿了大公妻子索菲的腹部,也打断了她
的一根动脉。
    事情发生得如此突然,不仅司机和侍从人员目瞪口呆,就连已经中枪的大公夫
妇惊得挺直坐着,有好几分钟的时间目光呆滞地目视前方。直到侍卫们发觉从大公
颈部和索菲腹部喷出的鲜血,赶上前来救护,大公夫妇方始软倒。
    被击中要害的大公夫妇,干当日上午11点钟左右,由于内出血抢救无效而去世。
    普林西普见暗杀奏效,举枪自杀,但手枪被从震惊中惊醒过来的塞尔维亚警察
劈手夺下。普林西普又试图服毒,毒药还没来得及服下,就被警察制伏。
    普林西普后来受尽折磨,于1818年4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死在监狱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塞尔维亚人于1920年把他的
遗骸从监狱墓地,移葬于萨拉热窝的荣誉冢,并在他开枪射击大公的那座桥上,刻
嵌着他开枪时站立的足迹,这座桥也以他的名字命名,普林西普也被奉为塞尔维亚
的民族英雄,此是后话。
    匆匆浏览了大公遇刺的报道,曼施坦因的头脑中弥漫出一种不可名状的忧惧心
理,他厌恶地把报纸扔到了一边。
    作为一个职业军人,埃里希·曼施坦因非常鄙视暗杀行动。尽管暗杀者与被暗
杀者之间并无任何私仇,暗杀者认为,自己的行动尽了民族大义,但这是一种弱者
的行为,也是一种不甚光彩的行径。基于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埃里希
·曼施坦因拒绝了几次德国抵抗组织要求他同意暗杀希特勒的计划。他甚至为大公
夫妇惨遭横死而感到惋惜,如果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采取什么报复行动,他也不会
觉得有什么不合理之处。
    曼施坦因果然没有猜错,恐怕刺杀大公的塞尔维亚小伙子,自己也不曾想到,
他的这两枪不仅把奥匈皇储斐迪南夫妇送入地狱,而且把世界上除南极洲之外的六
个大洲30多个国家的6000多万人拖进了血与火的海洋,使其中的一半人死于非命,
自己的祖国也险些亡国灭种。
    普林西普的这两枪,也打断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柏林军事学院中,仅读了一年的
德军军官曼施坦因少尉的学业,使他身不由己地卷入了随之而来的世界大战之中。
    曼施坦因当时可能还不太明白,塞尔维亚人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皇太子,表面上
看是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国两家的事,却又为何是德国发难?但他的血管中流淌着
的普鲁士武士的血液,却给了他一个很敏感的职业军人的直觉:德国肯定不会置身
事外!
    这里有着很复杂的背景。话还要从头说起。
    普法战争之后,欧洲中部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德国,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大陆的
力量对比。法国在军事和经济上无力抵抗公开宣扬侵略方针的德国。俄国也不能不
考虑这样一个事实,即随着强大的日耳曼国家的形成,在俄罗斯帝国的西部边界出
现了一个危险的潜在敌人。
    为了孤立法国,德国拉拢奥匈帝国,而奥匈与俄国又在争夺欧洲的巴尔干上,
有着很深的矛盾。1879年10月,奥匈政府同德国政府代表签订了条约,规定两国中
任何一国一旦遭到俄国的进攻,双方有义务竭尽本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给予对方军
事援助,未经通知和双方同意,不单独媾和。1882年,意大利为了摆脱法国经济控
制和同法国争夺北非突尼斯,也加入了这一同盟。受到俄国威胁的罗马尼亚也于18
83年秘密加入了这一条约。
    即使与德国单独较量,法国也不是德国的对手,这一点法国倒是颇有自知之明。
法国也急于找到同盟者,而且最先选中了与自己处境差不多的俄国。
    1891年8月,俄法两国也开始考虑结盟。1892年8月,俄国总参谋长同法国总参
谋长助理签署了《法俄军事协定》,1893年12月,该条约得到了双方政府的批准。
    该协定的第一条为,“如果法国遭到来自德国,或者受德国支持之意大利的进
攻,俄国将使用它所拥有的全部军队进攻德国。如果俄国遭到德国或者德国支持之
奥地利的进攻,法国将使用它所拥有的全部军队进攻德国。”
    条约的第三条列出了对德国作战的兵力:“法方用于对德国作战的军队应为13
0万人,俄方为70万至80万人。这些军队将以最快的速度投入作战,以便使德国不得
不立即在东西两线交战。”
    英国本来与法国人是宿敌,但由于英国害怕新兴的德国更甚于法国,遂寻求与
法国接近。1904年4月,英法就非洲的殖民地问题达成妥协,以便联合起来对付德国。
俄国和英国的军事同盟也于1905年开始提到议事日程,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与俄国
沙皇巨古拉二世就共同对德战争的问题交换了意见,而在俄、法总参谋长会议记录
中,出现了关于一旦德国进行反英战争动员时,俄国和法国应立即实行动员的条款。
    当然,以上这些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对大部分时间在军校中度过的埃里希·
曼施坦因来说,理解起来相当困难;但距离德国并不甚远的巴尔干半岛上所发生的
一切,对德国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他却是一清二楚的。
    土耳其与德国有着共同的利益,按照与土耳其签订的协议,德国政府于1913年
12月向土耳其派出了一支军事使团,以改组和训练土耳其军队,控制土耳其的武装
力量。
    这支70余人的德国驻土耳其军事使团,已经使德国军官把持了土耳其参谋总部
和大兵团的一些主要职位,土耳其甚至任命德国军事使团的领队将军为土耳其首都
君士坦丁堡的卫戍司令。如此庞大的德国军事使团在土耳其的活动,对俄国是一个
严重的威胁,特别是对俄国黑海沿岸和高加索一带的边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但德国本土与土耳其并不接壤,中间隔着一个巴尔干。协约国要想打破德国与
土耳其的战略联盟,必须控制巴尔干,以割断德国与土耳其的联系,而德国基于上
述原因,也必先图巴尔干。因此该地成了名符其实的兵家必争之地,得之则生,失
之则死,成了欧洲不折不扣的“火药桶”。
    巴尔干半岛素有欧洲的“火药桶”之称,而塞尔维亚则是巴尔干火药桶中的导
火索。塞尔维亚原是在奥匈的势力范围之内,沙皇俄国也非常想染指这个地方,因
为这个地方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塞尔维亚在几次巴尔干战争中,取得过小胜;尤
其是战胜了土耳其之后,想乘此时机把巴尔干半岛上所有的塞尔维亚族人联合起来,
摆脱大国的控制,组成大塞尔维亚,成立一个统一的斯拉夫国家。
    这对欧洲南部的所有斯拉夫人都很有鼓动力,尤其是对奥匈帝国辽阔的版图上
生活着的700万被强行并入的斯拉夫人,无疑是一次强烈的震撼。一时间,塞尔维亚
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各种解放组织如雨后春笋,活动频繁。这些都动摇了奥匈
帝国的统治基础,奥匈统治集团内部的强硬分子早就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
除之而后快,处心积虑地想用武力来打垮斯拉夫民族运动的策源地塞尔维亚,他们
也在寻找种种借口要求对塞尔维亚进行战争。
    斐迪南大公正是奥匈主张对塞尔维亚动武的强硬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14年
6月12日,也就是被刺杀的前一个多月,应邀访问了德国。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明确地
向他保证,奥国进攻塞尔维亚时,如果俄国插手对付奥国,则德国绝不会袖手旁观,
肯定要向俄国宣战。德国的这种承诺对奥匈帝国来说,无异于一种怂恿。
    大公之死无疑给这火药桶点燃了导火索。德国假借履行对奥匈帝国的“诺言”
之机,磨刀霍霍。
    此时远离暗杀风暴中心千里之外的柏林军事学院,人们已经没有心思再去听课,
议论的话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报复塞尔维亚。一些狂热的、近乎失去理智的少
壮军官们主张立即动手,给不知天高地厚的塞尔维亚人以铁和血的惩戒!
    尽管曼施坦因预料到可能会有战争发生,但这种可能似乎还有一定的距离。在
暗杀事件之后的一个多星期时间里,奥匈帝国外交部保持着沉默,但却听任民间的
狂热情绪愈来愈高。奥地利参谋总长康德拉将军晋见了奥地利皇帝,要求对塞尔维
亚宣战,奥皇一旦开战,尤其是俄国卷进来之后,德国还是否履行其盟国义务的问
题,再一次致信给德皇威廉,在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之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送交
了最后通牒。
    奥国驻塞尔维亚公使于1914年7月23日下午6时,向塞尔维亚政府递交了最后通
牒。最后通牒的每一项几乎都伤害了塞尔维亚作为主权国家的尊严。这个通牒限塞
尔维亚政府在48小时之内答复。
    塞尔维亚政府在接到奥地利的最后通牒之后,一方面准备开战,立即向俄国求
援,并疏散了奥赛边境的居民,并于7月25日下午3时,离最后通牒规定的时间还剩
下3个小时,发布了战争动员令。另一方面,塞尔维亚也没有放弃和平的最后努力。
    在当日下午5时50分,即最后通牒期限的最后10分钟,由塞尔维亚政府首相帕西
奇亲自将政府的答复交给奥国公使,接受最后通牒的大部分条件,只是不同意奥国
警察在塞尔维亚国土上参加调查与萨拉热窝事件有牵连的人,理由是这违反了塞尔
维亚的宪法。塞尔维亚政府重申了希望和平、和解的愿望,甚至提出,可以请海牙
国际法庭来仲裁。
    由于没有得到完全的满足,实际上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奥地利驻塞尔维亚公使
馆全体人员于当日下午6时10分左右,撤离了塞尔维亚。
    奥地利于7月28日对塞尔维亚宣战,并于当夜炮击贝尔格莱德。7月31日,奥皇
签发了战争总动员令,并向奥塞边境集结了大批的军队。
    沙皇俄国政府宣布对奥塞冲突不能袖手旁观。7月29日,沙皇下达了总动员令。
俄国是欧洲列强中幅员最辽阔、人口最多的国家,尽管经济不发达,武器落后,但
却有着潜在的兵员优势。
    在俄国下达战争动员令的两天之后,德国向俄国和法国发出最后通牒,要他们
在12小时之内停止对奥地利和德国的每项战争措施。7月31日11时40分,德国在获悉
俄国仍然没有停止战争总动员以后,于当日12时也宣布国家进入战争危急状态。8月
1日,德国宣布战争总动员,德国驻俄国大使于当日晚7时,向俄国外交大臣递交了
德国的宣战照会。
    这样,奥匈从1914年7月28日起处于对塞尔维亚的战争状态,而德国从1914年8
月1日起,又处于对俄国的战争状态。
    曼施坦因所在的柏林军事学院,自然也不是世外桃源。德国皇帝宣布了战争总
动员,德国的兵力急剧扩充,顿感军官不足,于是刚刚读了一年的曼施坦因不得不
中断了学业,被编入第二近卫预备团,任中尉副官;几个月后,被破格晋升为上尉。
    在近代欧洲各国的军队中,凡是带有“近卫”字样的军队,都是被皇帝所器重
的精兵,各国都是如此。曼施坦因任职的部队是陆军中的一支具有悠久历史的团队,
而普鲁士的军事传统中,是把陆军引以为自豪的。他在军校时就时常听教官说,陆
军是战场上的王后,盖流行于西方的国际象棋中,以王后的棋子威力最大之故。以
后凡是在德国陆军中任职的军官,无不把这句名言挂在嘴边。
    陆军在此时对战争的胜负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德国陆军分为基本兵种和辅
助兵种两大类:步兵、骑兵和炮兵为陆军的基本兵种;工兵、铁道兵、舟桥兵、通
信兵、有线电报兵、无线电报兵,加上航空兵、浮空兵,构成了陆军的辅助兵种。
步兵在陆军系统中占的比重最大,平均约有70%,炮兵占15%,骑兵占8%,其他辅
助兵种占7%。
    曼施坦因所在的团由三个营组成,每营约由1000多名士兵组成,分为四个连,
每个连由四个排组成,每排由一位中尉指挥。团以上的建制依次为旅、师、军、兵
团和集团军,每个旅下辖两个步兵团。陆军中的师为战术兵团,步兵师通常由两个
步兵旅和一个炮兵旅(团),配属2至3个骑兵连和一些特种部队,一个师的总兵力
在1.6万至2.1万人之间。担负战略任务和战役任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