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故事会-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这样,一个苦命的孩子,靠着偶然从《故事会》上看到的一则小故事,就决心学习故事里面的小主人公,从此开始了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的苦苦挣扎。在他自己的努力和好心的村民们帮助下,终于迈进了全县的最高学府。
现在,他在学习之余,仍然抽空在外打工,有时也会背着同学和老师去捡破烂卖。目的只有两个:一是为自己筹集读书的学费;二是每月定期都要买一本《故事会》。
这就是一位小读者与《故事会》的故事,这难道不是为这本刊物增添了更加迷人的风采吗?
你付出了多少真情,“上帝”就会给你多少厚爱!
了解读者,关爱读者,读者就一定会为你的刊物增添风采。
山东省蓬莱市马格庄有一个名叫孙有璞的读者,二十二年来一直是《故事会》的忠实读者,自从刊物开展“我为《故事会》添风采”活动之后,他对这本刊物就更加关心,积极主动地为刊物做了许多义务工作,成了这本刊物在那个地方的业余宣传员。
他所在的庄上由四个自然村组成,有一千二百五十户人家,三千五百多人口,在当地是一个不小的村庄。他根据村子大,面积广,人口分散等特点,在村里干部的支持下,先后在村子里和附近的部队组织了八个读书小组,共有成员二百二十人,带领全村人不定期地开展读书活动,其中还专门安排时间读《故事会》,因为这是读书小组成员们最爱看的一本杂志。
为了让更多的人从故事中受到教育,他又在读书小组中发展能说会讲的故事员,现经过培训上岗的故事员就有十四人,在2001年1月至8月,共举行故事会一百一十场,讲《故事会》上的各类故事一百六十五篇,参加的人达五千多人次。其中,他个人在1998年就讲了五十三场,共讲了各类故事九十二篇。1999年8月以前,他个人又讲了二十三场,宣讲各类故事四十八篇,参加听众达三千多人次。
就这样,整个村庄竟掀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故事会》热”。通过读刊、讲刊、评刊,他又将这些群众中的不同意见搜集起来,及时地向编辑部反馈。
这位热心的老读者还说:“《故事会》是为咱普通老百姓办的,每个读者都应该为她献上一份爱心,以实际行动做好宣传征订工作。”
他首先利用村里的黑板报,在上面专门开辟了一个“图书宣传栏”,定期每月对《故事会》《故事会爱好者丛书》《故事会图书馆文库》等进行宣传。接着他又主动与乡村的干部、学校的师生、部队的官兵、企业的工人等联系,通过这些人来扩大《故事会》的影响,再通过这些人去向同志或亲戚推荐这本老百姓喜爱的刊物。
在离他们村不远的马格庄镇上有两个个体书摊,邻近的刘家沟有三个个体书摊,这几个书摊都在他的视野里,他不怕路远,主动地与这些书摊的经营者打交道,宣传《故事会》,很快,每个书摊一下子就增加了二十本。
在孙有璞的努力下,《故事会》在这里的订数也直线上升。个人的订数过去只有七本,后来增加到了三十七本;刘家旺小学从原来的一本,增加到了八本;附近部队由原来的一本,增加到五本;村里原来是二十本,现在翻了一翻,增加到了四十本;文化服务社由原来的十本增加到了二十本。
这就是“上帝”默默无闻地为《故事会》所做的工作,这就是一位极其普通的读者对这本刊物的关爱,这就是开展“添风采”活动之后,心灵与心灵沟通所得到的回报,有什么能比这种回报更令编辑们感动的呢!
在黑龙江省穆棱市有一位名叫辛淑芝的老人,《故事会》创刊那年她二十七岁,是六个孩子的母亲,同时一对双胞胎才几个月,总是整天抱在怀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创刊的《故事会》,从此就上了“瘾”,每期必读,每篇必读,成了《故事会》的忠实读者。到开展“添风采”活动的1998年,她已经六十三岁,但在给编辑部的来信中仍充满了对这次活动和这本刊物的向往之情:“不怕同志们笑话,我真希望自己能在这次‘添风采’活动中有幸成为一名幸运者,去游一游大上海,去看看上海的外滩,更重要的是去看看为《故事会》辛勤工作的办刊人员。然而我知道自己并没为《故事会》做出什么突出的贡献,这个愿望自是难(以)实现的,但是只要《故事会》能够知道,在远离大上海的祖国东北边陲的一个山城小县里,有这么一位老太婆从心里、从感情深处,深深地喜欢她,爱着她,余愿足矣。”
二十七岁那年,她的家还在远离县城七十里地的农场里,夫妻两人的收入每月总共才七十多元,要维护八口之家的生活已属不易,但她总是每月都拿出够买二斤盐的钱去买一本《故事会》。由于农场没有《故事会》的零售点,她就托人进县城去代,或者是自己跑上七十里路去买。得到后总是怀里搂着两个孩子,手上捧着有滋有味地读着。
到了晚年,不幸的事接踵而至。老伴六年前撒手西去。四年后,二儿子又溺水而亡。在接连不断的打击下,老太婆几乎无法支撑。这时,只有这本《故事会》仍然像他年轻时候一样地陪伴着她,使她每天都沉浸在那些生动感人的故事里,逐渐地从极度的悲痛中解脱出来。
为什么一本刊物,会使一个人从青年一直到老年都同样地喜欢她呢?
辛淑芝老人是这样认识的:“多年来,我之所以喜欢看《故事会》,是因为她通俗易懂,真正体现了‘讲述老百姓喜爱的故事’这一办刊愿望,能够集故事性、可读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身,不仅使人开阔视野,涉猎知识,陶冶情操,还能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同时让人明辨是非,鞭笞丑恶。”
第四章与“上帝”交流(2)
正是这样,辛淑芝这样的老人,才能够从青年时代到老年时代都一直与这本刊物紧拉着手,永远不愿分开。
在编辑部开展的这次活动中,为了让更多的人领略《故事会》的风采,能同她一起从这本刊物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这位老人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坚持向周围的人们介绍和推荐这本刊物,同时还将刊物中一些精彩的故事,找时间讲给不识字的邻居听。在单位的邻居之间拓展了一个读者群,这其中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这些人以后都成了《故事会》的固定订户。
看着自己能为《故事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老人总爱高兴地说:“这也算尽了一位老读者的一点绵薄之力。夕阳岁月中,我将让《故事会》一直陪伴我度完余生,因为她能充实我的精神生活,是我精神世界里不可缺少的伴友。”
“上帝”与《故事会》的手,拉得是多么紧呀!
有着一批终生相守的读者,这样的刊物是多么幸福啊!
这样幸福的刊物,在中国又有几家呢?
在开展“我为《故事会》添风采”活动结束之后,编辑部邀请在这次活动中有突出成绩的三十六名读者代表,由《故事会》出资,请他们到上海来参加“《故事会》与二十一世纪研讨会”,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新活动的开始。
这次研讨会是《故事会》面对未来新世纪的一次动员会,在这次会上,编辑部作了面对新世纪构想的发言,题目是《〈故事会〉:跨世纪的品牌战略》,通过这些热爱这本刊物、同时又热心于为刊物默默工作的读者代表,将《故事会》的声音传向远方。让更多的“上帝”与刊物拉起手来,在新的世纪里共同开创新的业绩。
在这三十六名参加会议的代表中,有一位来自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的代表名叫孟颜军。这所学校是以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名字命名的,1997年底被确定为全国百家期刊赠阅单位。这个不要学校掏一分钱,由编辑部每期赠送的学校,同样被编辑部认为是自己的“上帝”,出资邀请他们派代表来参加会议。
来自“上帝”的声音是各方面的,能够经常听到“上帝”不同的声音,对于每一本期刊的编辑部来说都应该是一种福音。
孟颜军介绍了全国百家期刊进入校园后师生们的反响。在座的编辑们一边听着,一边在诸多的刊物中,不断地掂着自己刊物的分量。
孟颜军在发言中说:“多年来,《故事会》一直是深受我校师生喜爱的刊物,班会上有时用她,讲座中有时讲她,板报上有时登她,广播里有时播送她,她成了我们学习生活的伙伴。成了启迪我们智慧,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的良师益友。近几年,《故事会》在栏目设置、故事编排、整体形象方面又下了很大功夫,使其特色更加鲜明,格调更加高雅,故事更加生动,她以非常高的品味打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灵……《故事会》既是阳春白雪,可供文人雅士在厅堂之上说唱奉和,又是下里巴人,可为平民百姓茶余饭后街谈巷议。在林林总总的期刊中,她以超越的姿态脱颖而出,犹如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鲜艳夺目,光彩照人,在我们组织评刊活动中,她每次都被评为师生最喜爱的刊物之一。”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为了更好地办好这本刊物,孟颜军代表学校师生,同样地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我们也希望《故事会》在选材上更有广度和深度,是否可刊登一些名人、伟人故事和重大运动、重大事件中的短小故事,在栏目设计和整体形象上,更加新颖独特,更加利于相关体裁和题材的开掘,是否可以开辟摄影故事、漫画故事等等。”
这些发自肺腑之声,如果没有这些活动,又到哪里去听得到呢?
一个终年只知埋头编辑,孤芳自赏,而又听不到各种声音的编辑部,那将是多么的可怕啊!
因此,《故事会》编辑部完全走出过去文人办刊的旧模式,基本上不召开那种形式主义的座谈会,不搞通常所用的“盖洛普问卷法”(即“市场问卷法”),而是根据刊物的特点,采取了切实可行并能真正获益的措施,不断地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活动,用以加强编辑部与读者的联系,不断获得各种信息,以便在办刊质量和市场运作上都能得到一种来自群众,来自基层,来自心灵深处的鲜活信息,对症下药改进工作,真正达到质量、效益双赢的目的。
自从复刊以来,这些林林总总的活动不下二十多次。最近几年,除了我在上面写到的几次活动之外,另外还有一些专门为读者提供服务和读者参与评刊的活动,我们也可看出编辑部在这方面所着的努力:
1996年,编辑部成立了“《故事会》读者俱乐部”,拥有会员八千多人。编辑部每两个月为会员提供一次图书出版信息,替会员找书,买书,疏通会员“买书难”的瓶颈,同时每年还为会员提供两次本版的折价书。此外,编辑部还特别规定,对于会员的故事作品,保证做到每件必复,优秀作品可以择优在《故事会》上刊登。
1998年,编辑部推出了“《故事会》优秀作品大家评”,进一步扩大读者的参与范围,让读者对每一期的刊物内容评头论足,并从中挑选出他们最喜爱的作品。
此项活动一下子激活了读者的参与意识,仅半个月时间,参与的选票高达四万多张。据统计,1998年,《故事会》举办的“月月评”活动,共收到参选的读者选票达五十四万余张。编辑们从读者选票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中基本上看出了读者的喜好,也大致掌握了《故事会》读者的文化结构,编辑部也由此坚定了办刊的信心和意志。
这可是一笔无形的信息资源和资产啊!
《故事会》就是这样环环相连,一个活动紧接着一个活动,紧紧地与自己的“上帝”拉着手,共同开创一片阳光灿烂的新天地。
第四章与“上帝”交流(3)
2.向“上帝”传递声音
与目前国内一些期刊相比,《故事会》这本刊物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她的完全市场化。
期刊的市场化喊了多少年了,目前到底有多少是真正地走向市场了呢?又有多少期刊走向市场之后,真正地获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的呢?
《故事会》的读者,绝大部分都是自己掏腰包,心甘情愿地订阅和购买的。在全国众多的期刊中,老百姓总得掂一掂各自的分量,然后才能做出最后的判断,才舍得将带着自己体温的钱,从身上拿出来。刊物的质量如何,编辑的工作态度如何,一点都逃不脱读者的目光,这真正地说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作为《故事会》呢,一本“其貌不扬”的刊物,为什么总是能够得到读者的青睐,群众雪亮的眼睛为什么总是被她吸引?
一些业内人士也曾说过,由于体制的原因,出版社出刊物“活”不了。
可是,为什么同样是出版社管理下的《故事会》,却能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得到飞速的发展?
问题的关键就是必须得将“传统人”变成“现代人”。办刊人必须了解市场,了解市场的主体——读者。同时,也让读者了解刊物的各种动向。只要达到了编者和读者心灵与行动的一致,那么这本刊物就一定会赢得市场。
向“上帝”传递声音——这是《故事会》进行市场化运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故事会》在这本小小的刊物上,除了发表故事作品之外,几乎每期都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是编辑部的活动,有的是刊物的作品评介……总之,一切围绕着这本刊物的各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