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解读故事会 >

第34部分

解读故事会-第34部分

小说: 解读故事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停地用一双火辣辣的目光盯着他。    
      在这一刹那,付辉一下子有些紧张起来,心中涌出一种不祥的预感:这个青年人可能是一个“三只手”。    
      虽然身上没有多少钱,但仍希望不要发生什么事情,他便低头看手中那本上车前刚买的《故事会》,一边看一边又从暗中探视着那个青年人。果然,付辉发现那个青年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总盯着他,只要他将头一抬起来,那个青年人就立刻将目光转开,当他专心看杂志的时候,那一双目光又跟着转了过来。    
      怪了,现在的小偷也真是,难道连一本小小的刊物都不放过?    
      付先生虽然是在大学里教书的,但对于《故事会》这本刊物已是“情深似海”,十几年来每期必读,从未间断。这次上车前,他将暑假中落看的第7。8两期买上,准备在列车上“补课”。他提着行李,找到自己靠窗的三十七号座位,将行李放好,将第八期放在桌子的边上,急着翻看第七期,谁知竟遇上了这双目光。    
      付先生心想,这样的年轻人,看来不给点颜色他看看是不行的了。于是,就在那个青年人又一次将目光转向他的时候,付先生便向他发出了警告:“怎么,没见过人看书?老瞅我这边干啥?”    
      那个青年人被这一警告,突然有些不自然,先是一怔,接着就尴尬地朝付先生一笑,操着一口南方口音说:“对不起,师傅,你误会了,我想借你那本《故事会》看看行吗?”    
      付先生这才如释重负,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原来人家是想看那本放在桌边上的《故事会》。    
      付先生将那本《故事会》借给了他。    
      这本刊物使两个旅途上的陌生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通过交谈,付先生了解到,这个青年人来自湖北,家乡发生了大水灾,而他今年又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可是水灾发生后,家里的一切都没有了,当地政府为他出了读书的路费和学费。可是,他的生活仍然得不到保障,只好去烟台的姑姑家借钱……读高中的时候他就爱看《故事会》,有时还把家里给的吃早饭的钱省下来买《故事会》。这次因家乡发了大水,《故事会》的第4。5。6。7。8期都没能看上……    
      这位青年人身上发生的事情,深深地感动了付先生。临下火车时,他们相互交换了地址,并将自己的那两本《故事会》塞进了那个青年人的行李里。    
      一个“上帝”被另一个“上帝”所感动。送走了那个青年人,付先生想着为这本刊物,为这位热心的青年读者,能够做一点什么呢?    
      从此以后,付先生每月总要买两本《故事会》,一本自己看,另一本就邮给那个青年人……    
      “上帝”对《故事会》的回报中,有着一束束带刺的“玫瑰”。    
      这些美丽得令人羡慕的“玫瑰”,是“上帝”从“天国”采来的礼品,那是用多少钱都无法买到的。    
      这些带刺的“玫瑰”,就是那些对于这本他们所喜爱的刊物的建议、批评、指责,乃至于对这本刊物一点一点地“把脉”,一个字一个字地“挑刺”。    
      这些回报是丰厚的,沉甸甸的,同时又会令人坐立不安,耳根发热。    
      湖南桃源县一位名叫刘双平的读者,对于每期作为打头的笑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99年元旦静下心来,对98年《故事会》登载的笑话做了一番统计,发现二百零八则各类笑话中,注明了‘编译、译、编写’字样的有六十六则,占总数的31。7%。如果算上未注明而实际上是转载摘抄的篇目,比例会更高一些。原来笑话的主导地位已经动摇,‘笑话’专栏离开原创为主的轨道越来越远!”    
      更有一位名叫刘剑的部队读者,得到编辑部向“上帝”发出的声音之后,送来的“玫瑰”刺如刀剑:    
      “贵刊近几期有些故事并不怎么令人满意,有剽窃之作,有老调常谈。有些故事的主题过于陈旧,不知编辑同志是否发现了这个问题。 我希望贵刊多刊登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又具有讽刺意味的故事,社会在变化,人的心态,人生观、价值观也不断在变,因此,题材、主题一定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这一点不难看出,“上帝”对于这本刊物的回报是真诚的,细心的,同时也是认真的,这些话都是从他们的心窝里掏出来的。他们不断的给《故事会》挑刺,不断地用显微镜发现其中被编辑们所忽视了的问题,这本身同那些关心这本刊物发行的读者一样,都是对《故事会》的关爱和支持。    
      还有一些“上帝”的回报,令成年伏案阅稿的编辑们耳目一新:    
      华中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一位名叫姚武川的读者,在与刊物的交流中,提出了建立《故事会》新高地的构想。希望能开辟“网上故事会”,扩大与读者的交流,减少甚至消失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建立《故事会》网址,在互联网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提醒刊物要及早注册域区,建立自己的网站,并愿意自愿为《故事会》做这件事情。    
      编辑们深深地感谢这些“上帝”送给他们的珍贵“礼物”,使他们能够不断地提醒自己,切不可骄傲,切不可自满,只有更加努力的工作,下定心将这本刊物办得更好,以此来报答“上帝”的厚爱。    
          
    


第四章永恒的魅力 (1)

    《故事会》编辑们在自己多年的办刊中,逐步对这本刊物的内容进行了固定,那就是将传统与现实进行了熔铸,绝大部分故事都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讲做人的基本道理。    
      1.传统与现实的熔铸    
      某厂有一位名叫沈玉霞的女技术员,人已三十有五,但风韵未减。特别是那只小巧玲珑的鼻子,一笑起来,就更增加了几分姿色。丈夫刘长明,虽然是一名翻砂工,但长得也算英俊。小两口恩恩爱爱,成了全厂令人羡慕的一对鸳鸯鸟。    
      谁知不久,沈玉霞便提出要与刘长明离婚,引起全厂轰动,人们议论纷纷,就连刘长明本人心里也是一团糨糊。    
      原来,不久前沈玉霞被厂里派往北京学习,偶遇一位高中时的同学,其家产丰厚,住房宽阔,妻子不幸去世,想自己在厂里苦苦干活一年,还不如别人一月收入,加之二人谈话十分投机,便坠入爱河,答应回去后离婚。    
      离婚之前,刘长明向沈玉霞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两人再逛一次公园;第二个条件是两人再谈一次话;第三个条件是两人再接一次吻。    
      当两人沿着当年初恋时走过的路,在公园里边谈边走的时候,尽管刘长明不断地述说当年的情景,但沈玉霞却一言不发。过了一会儿,沈玉霞忍不住催促说:“还有啥话要说吗?没有的话,请履行第三个条件吧!”    
      刘长明久久没有说话,最后长叹一声,转身对沈玉霞说:“第三个条件,我决定放弃了。”    
      沈玉霞反倒有些觉得奇怪:“条件是你提出来的,我又没有反对,为啥要放弃?”    
      刘长明想了想,冷冷地说:“我原打算,如果你对前两个条件毫不动心,那我也不给你留什么情面,打算趁接吻的时候咬掉你的鼻子……”    
      沈玉霞惊得“啊”的一声,忙用手捂住自己那只漂亮的鼻子。    
      刘长明这时冷冷地说:“尽管你没有良心,给我和孩子带来终身的痛苦,我恨你。但刚才我反复考虑过了,自己不能那样做。假如那样做,也将给你造成终身的痛苦,这种不道德的事我不能干。好了,咱们现在就去办离婚手续吧!”    
      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是发表在《故事会》上的一则故事,名叫《第三个条件》,这个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很广,《人民日报》在1987年11月9日的海外版上,又对这则故事进行了转载,于是,这则故事便长上了翅膀,飞越到海外的华人中间,成了他们所津津乐道的故事,从此在全球的华人中传开。    
      为什么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喜爱这么一则故事呢?    
      这里,除了故事的曲折生动之外,故事内容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和传统理念,也是使这则故事受到欢迎的一个更重要的方面——这正是《故事会》多年以来所尽力提倡的。    
      一个民族在他自己生活的地域内,由于内部、外部以及自然环境等各种原因,他们各自形成了相对于其他民族所不同的道德和审美情趣,这种民族的道德观和审美意识,是这个民族千百年来所永恒不变的做人标准。这个标准引导、规范和支配着每个人的生活和生存理念,对各自行为进行相互的规范和约束。这种经过世世代代所形成的传统观念,在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同后,便成了一种衡量是非、曲直的准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进步,这种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标准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人类在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总是不断地纠正昔日一些错误的东西,并以此形成更加进步,更加先进,更加适合人类自身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意识,这种新的意识和理念,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也不是某一个人所能臆造出来的,他是人类集体在自生的生存、发展和进步中所形成的一种相互约束和制约的新的意识形态。    
      《故事会》编辑们在自己多年的办刊中,逐步地对这本刊物的内容进行了固定,那就是将传统与现实进行了熔铸,每篇故事都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讲做人的基本道理。    
      前面所讲的《第三个条件》,当时在社会流传的故事与《故事会》所发表的故事有一个很大的差别,那就是在实行“第三个条件”时,刘长明竟一口咬掉了沈玉霞那个漂亮的鼻子。如果说作品照这样发表,在读者中会引起一种什么样的反响呢?对读者会起来一种什么样的引导作用呢?编辑部反复的考虑这个问题,认为照此发表,只是起到一种猎奇的作用,而对于读者并无任何教育意义。特别是对于青年读者,在如何正确地对待婚姻、家庭以及人生等方面,都没有积极的意义。于是,编辑部从众多相同的来稿中,选发了上面一则与众不同的结尾。    
      在这则故事里,作者将民间流传的故事进行了改造,在大的情节不变的情况下,将最后对于“第三个条件”的处理上作了改变,这一改,全篇作品顿时生辉。很快便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强烈的反响,刘长明那种“以德报怨”,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行为,成了很多人做人的准则,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美德如河流,水静流深。    
      《故事会》作为一本以弘扬本土文化为主的期刊,集中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的道德、审美意识,是民族文化永恒性的一面。一本刊物如果在文化上没有一种稳定的结构,当这个民族的人文精神在风浪中受到波动和影响时,人们就会感到一种精神家园的失落,一种无所适从的迷茫。一本体现了一个民族永恒文化的刊物,就如同一种持久而稳健的心跳,使每一个手捧她的人永远年轻。    
      纵观近二十年来中国期刊的发展,很多曾经名重一时的刊物,现在却处在一种困境之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刊物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和读者的需求,作品的空泛和理念的遥远,使它们逐渐地成了空中楼阁。    
      但是,作为刊物基础的读者,其思想认识水平和艺术欣赏水平又是千差万别的。至少也要分为较高、中等和较低三大类。编辑部在分析借鉴其他刊物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中认识到,《故事会》要想拥有广大的读者,就必须和人民群众中最绝大多数人的认识水平保持一致。只有这样,刊物才能够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支持。    
      这种做法,不可否认会使一些有独到见解、独特思想、独立个性的作品,因为不为大多数人民群众所理解而不能发表。但是,更多的却是适应时代,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作品得到了一个相对比较自由和更加广阔的发表天地,刊物通过这种适应并以此引导读者去追求更高的审美情趣,逐渐提高读者的阅读品味。    
      要使刊物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必须做好传统文化的继承。    
      《故事会》上发表的大量新故事,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民间故事的主题思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给人们讲做人的基本道理。大家所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说的是做人不要骄傲;《狼来了》的故事,说的是做人不要说谎……这样的主题,无论你是京城的显贵,还是乡野的草民;无论你是腰缠万贯的富豪,还是沿街要饭的乞丐,都会从中得到一定的启迪,也都会不厌其烦地讲述,这就是民间文学的群众性和广泛性。    
      《故事会》正是很好地继承了这种传统,坚持在所发表的作品中不讲大道理,而是坚持民间文学一贯的主题思想——讲做人的基本道理。    
      无论有多少新潮的“思想”,多少先锋的“理论”,但只要有人类存在,这个主题就永远不会过时。    
      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普通人的人性之美,支撑着一个民族。    
      正是这样一个原因,《故事会》所发表的故事中,绝大部分的主题思想,都是阐明做人的基本道理。编辑部在选用稿件时所确定的这个原则,是根据当前读者的结构情况,使自己所办的刊物,能与广大读者从思想认识水平上保持一致而形成的一个特点。由于发表的这些作品,从主题思想上适应面比较广,同时又能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所以这些故事的流传面也就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