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冷雨敲窗 朱国良著 >

第31部分

冷雨敲窗 朱国良著-第31部分

小说: 冷雨敲窗 朱国良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折射出一种明智,放射出几许光华。
  官要无所求,要有到顶的思想。
  这是在做官谋利上的一种无欲则刚的人生态度,足显一颗宠辱不惊的平常之心。
  为官从政,有此心态,就会“无意功名利禄,不肯屈节随欲”,就不仅不会为职务升迁劳神费力,一门心思研究宦海沉浮,却能表现出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风格。粟裕虚怀若谷,希望贤者能者上来;徐海东心胸海阔,多次自愿从高职到低职,从正职到副职;许光达襟怀豁达,致书毛泽东要求降衔,他们有一句很朴实的话就是都没有“官瘾”。这样就能保持平常的心态,从而真正做到“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物利两忘,漫望天上云卷云舒”。有人觉得这太“清高”,其实“官无所求”的清高有何不好!
  业要有所创,事业要永远有开拓的境界,这是一种昂扬的精神状态,饱含一颗奋发向上的进取之心。一个领导干部有此心境,就会敢想敢干,锐意开拓,为官一任,建树一地;当官一场,造福一方。就会有焦裕禄甘为民役的高风,才能有孔繁森吃苦耐劳的精神,才会有郑培民的身体力行,就会有谷文昌的奋发有为,也就不屑于搞名不符实的“形象工程”,也不会搞弄虚作假的“花花架子”。而以满腔的热情,高远的大志,坚韧的斗志,务实的精神,“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干在前,做在先,带领人民群众去开创一番事业。
  鲁迅先生说,中国人的官瘾实在太深。而作官一旦上“瘾”,恐怕也如吸食鸦片,往往就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大不能小,只能当官不能为民,似乎自己天生就是当官用权的料,发号施令的才。而事实往往是这样:求官之心愈切,谋官之术必歪。跑官精力过剩,为官心思必邪。君不见,我们一些同志无意于工作,却汲汲于仕途,个别人为了升官,可以不顾廉耻,不择手段,热衷于“上面摆平,下面压平”,跑门子、找路子。一旦权在手,得意便猖狂,便会以更贪婪的私欲,更狡猾的手段巧取豪夺民脂民膏,大有把以往的损失夺回来的疯狂。而这种人不能长久,也不会得计,无不应验了“伸手必被捉”的明证。
  古语谓:“仕途一时荣,伟业千古事。”常言道,当官用权一阵子,做人做事一辈子。应该说“官无所求”是一种境界,这与“官高不如清高,马背不如牛背”的逸出红尘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这正是建筑在“业有所创”的基础之上的,不然也只是高人逸士归隐者们的一种超拔了。而官总要有人去做,有时干事业也需要相应的权力。问题在于不能走到极端,即只想做官,不想做事。能不能在为官上保持一颗水波不兴的平常心,在事业上保持一颗有所作为的进取心,是衡量“三讲”是否真讲,“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有没有真正落实的重要标准。前些天,在收看电视中,听到新任总理温家宝引用林则徐的一句诗:“苛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的总理以此为座右铭,决心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不负众望,为国添彩,为民争光。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也要在人生追求上,有正确的“官念”;在权力运用上,有高尚的品格;在行为规范上,有标洁的人格;为群众排忧解难,有“闻鸡起舞”
  的使命感;为事业增砖添瓦,有“周公吐哺”的精神。不仅把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叫响,更把为人民服务的实事做好。如此,官道上人流不再拥挤,为民办事却显得分外踊跃;为求官而弄出的悲剧、闹剧消声匿迹,为事业献身的活剧、壮剧则威武烂漫,这样在“为官就是为民,干部就是干事”的思想支配下,在新世纪的征途上,高喊一声“跟我冲”,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何愁群众不上来,有啥大事干不成!有功与无过近来一部《铁牙铜嘴纪晓岚》很热,这使我想到了纪晓岚的那部《阅微草堂笔记》。我对于其中的一个故事记忆犹深。这说的是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生时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了一杯清水,因此无愧于鬼神。阎君笑了笑道:“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在公堂上设个木偶,连水也不喝,岂不更胜于你?”那官员辩解道:“我虽无功,但总该无过吧。”阎君说:“你处处只求保全自己,无功就是有过啊!”
  读这个故事,感到不足之处是涂了一层迷信色彩。想想这与作者当时有话不能直说有关,但文中对白却生动地论述了功与过的关系。通过故事作者对当时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场习气作了有力的鞭笞。
  “两袖清风,一轮明月”成了有识之士洁身自好、完善名节的慰藉。在浊流横溢、风雨如晦之中,不乏有人能保持“清风两袖朝天去”这样一种超然的境界,以捍卫人格道德的防线。而如今,“以不贪为宝”,堂堂正正当官,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办事,廉洁奉公,不索不占,“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更是为官用权的好品德,社会倡导的好风气。事实上,我们不少干部靠着“两袖清风”,在五光十色的诱惑面前,“我自横刀立马”,受到人民群众的赞誉。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思想上的清白,也就不可能有作风上的廉洁;丧失了作风上的廉洁,也就导致了道德上的堕落。因此,为官需要“两袖清风”,从政需要一身廉洁。
  人贵自重,然而,“两袖清风”毕竟是一种风范,而决非是一种政绩。如今,保持清白廉洁,不被别人打垮,这是必要的。但作为党的干部,不能将“不叫清波付浊流”作为惟一的追求,局限于“两袖清风”,最终却是“一事无成”。无功便是过。党的工作作风要求党员干部既要廉洁,又要高效,那种既不出问题也不出水平的官是要不得的。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清清白白、最立得直的是石头雕成的人,但它永远不会做事情。沙漠一望无垠、一毛不存,但出不来清流碧泉,长不出鲜花甜果。因而,“干净”是必要的,“干事”是重要的,只有做到既干净又干事,既廉洁又勤政,才是为人民群众所欢迎的、真正合格的好干部。
  两袖清风是干部自律的准则,有所作为追求有功于党和人民是干部的职责和义务。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失之偏颇,局限于“但求无过”的最起码的要求。有的人做起事风风火火卓有成效,但也“顺便”捞了不少好处,觉得这些好处是“应得的报酬”,在做成了大事的同时也犯了大错误,顾此失彼,令人扼腕;有的人一心只想如何不犯错误如何远离腐败如何洁身自好,却“忘了”自己该做的事情,虽然廉洁自律,然而却碌碌无为,殊不知“在其位而不谋其政”就是最大的失职。
  在中国出过不少“清官”。如明代的“蔬菜知县”胡寿安、“豆腐御使”丁俊、“埋羹太守”王进,他们之所以为老百姓所爱戴,清廉如水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为老百姓办了实事,做了好事,解了难事,不令无过更有功,因此才广为后人传颂。如果仅仅是独善其身,其形象和魅力就要打些折扣了。有句老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为官只有真正把心思放在老百姓身上,“一枝一叶总关情”,聆听老百生的呼声,体会老百姓的疾苦,“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以孺子牛的精神,以千里马的姿态,扎扎实实地为民办实事,做一件,像一件,干一桩,成一桩,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风亮节”,这样既干净又干事的干部,人民群众才会“拥护又欢迎”!

  口碑如镜可鉴人
  民间俗语闪耀思想的光芒,老百姓的话有哲学思维。能活学活用群众的话就是一个明智的人。最近一位领导同志就借用民间常说的一句话,表明群众口碑的重要。他说道:检验党的作风建设成效大小,最重要的标准是群众的满意程度,要树立“这奖那奖,不如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的正确导向,这样,我们党的作风建设就一定会收到党风正、民心顺、国运兴的效果。此话震聋发聩,促人深省长思。
  我们常说天地悠悠有杆秤,群众眼睛最雪亮。对于一些贪官、赃官的行径,尽管贪赃枉法者瞒天过海,自以为天衣无缝,但其劣迹恶行总要被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以最近沈阳市的大案为例,十多名贪官,其实在当地口碑已是很不佳,只是有关部门没有洞察秋毫知民情,深入基层解民意,让被群众嗤之以鼻的“劣迹者”好官我自为之,最终身败名裂。
  从不少已经披露的腐败丑闻来看,一些人原本就口碑不佳,干的蝇营狗苟、虎毒狼贪之事,必然遭到老百姓的非议。这样的一些口碑并非空穴来风,恰恰正是某些人搞腐败的真实写照。如果对这类口碑稍加留意,不难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然而,有的领导不重视口碑,甚至还误以为是民间“戏说”,是茶余饭后随便说说。正是这种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不良之风,使其听不到群众的议论;有的不是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而是偏听偏信,使贪使愚,为人择官,自然对口碑弃耳不闻;更有甚者,明知下属口碑不佳,却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又因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对其百般庇护、提拔重用,让其“边腐边升”。
  因此,在选择和任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更应该密切联系群众,细心倾听群众呼声。重视口碑,对于帮助我们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大有好处。一些腐败分子常常自以为聪明,自以为是得计,但是无论他们怎样贪贿于密室,藏娇于金屋,都难逃众人耳目,总要留下蛛丝马迹,也就难免引起群众的议论和评价。一个干部作风的好坏,是勤政为民、两袖清风还是怠政负民、徇私腐败,群众心里有准绳。群众对干部的口碑褒贬,不就是一面很明亮的镜子吗?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历史上著名的“横竖评中丞”故事。
  宋代的魏泰在《东轩笔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御史台一门吏当差四十多年,先后服侍二十多位中丞,他广收民情民意,以民间口碑来准确地评论中丞们的长短,并以手中不同的持棍方式,表达对中丞的看法。中丞贤能,棍棒就横着;反之,棍棒就竖起来。这种说法流传于达官贵人中,凡是出任御史中丞的人,都害怕他的棍棒竖起来。凡此种种,无不说明口碑的好坏,反映的是民心民意,饱含的是民声民情。重视口碑,并进而察一察口碑背后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实施群众监督的一个重要方式。为了防止用人失误,我们不妨多听听街谈巷议声,用民间口碑这面镜子照一照。
  哲人有言:你的档案在别人心中。口碑者,便是钢铸铁浇而成的“档案”。口碑恍然如明镜,口碑确实重千钧,不怕风吹雨打,甚至千年万载尚存的石碑、玉碑,也不能与其相比。常说的“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其实也是口碑。欲求口碑,只有沧桑大道一条。古人曰:“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要有好口碑有美誉,唯有勤勤恳恳做好人,建功建业做好事,毫不利己干实事。如若反其道而行之,老百姓只会指着脊梁,说一声此人真不是东西!这,便是一些人做官行事、为人处世准确的口碑了!

  知名度与知民度
  知名度这话时下颇热,不少人对此也情有独钟。在现实生活中,知名度的“名”有美名与恶名、实名与虚名之分。有的为官者知名度之高,实出自群众内心的褒扬。正是爱民之举、知民之行和解民之难。才使得为官者有上好的口碑,有极高的知名度,因为这是百姓心头那杆秤称出的不折不扣的重量。
  爱民,才会被民爱。大凡读过文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的屈原是个名播千古的人。其实,老百姓中对屈原的实际政绩知之并不多,熟读过他的作品的人也有限。他之所以能在百姓心中的位置,说到底,还是他的那两句诗重要:“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换言之,他心中有民。若是屈原专会写浪漫诗,神游于神女仙姬之间,陶醉于美人香草之侧,我看他即使再写一百首浪漫诗,专为楚怀王一家的个人不幸跳过一百次江,历史上也不会为他留下几句美言;老百姓也绝不会把吃粽子、赛龙舟那样的生动传闻发挥到他的头上。
  爱民无疑是美德,但这里头也有真有假。真正的爱民是知民,即识民生,懂民意,问民苦,解民难。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想真正做到知民,最简易的办法之一就是时时地、悄悄地串街走巷,或是坐在低档小酒馆里听百姓们信口之言。
  若是一天到晚只坐在办公室里或小轿车上,隔着玻璃看,围着轮子转;即使下乡走村,也是西装革履,派头十足,脚不沾泥,手不带草,说白了,无非是做做样子,为的是上镜头。这样的干部谁看得惯,岂有“知民度”可言?不仅听不到多少民声民意,也不会在百姓心中留下多少好名声。
  “官德只在民心里,名声自在百姓中”。常说的“微服私访”,主要是指不搞仪仗队,不搞前后簇拥,不搞鸣锣开道;主要是指串门串户,深入民间。不要只靠听各级下属的汇报,要有勇气听听乡间妪叟、市井平民的坦率之言,关键是有无这样的勇气。“近山知鸟音,涉水识鱼性”。中央提出,要把今年作为作风建设年、调查研究年。作为党员干部,作风正才有说服力和号召力,搞调查既要“身入”,更要“深入”。知民、爱民,办实事、办好事,老百姓才会打心眼里敬重,铁了心跟着这样的干部走。
  群众最纯朴,也最实在,他们既要听干部说得怎样,更要看干部做得如何。全心全意、踏踏实实为群众办事,在群众心中自然有地位、有感召力。我们的干部不论级别大小,不论职位高低,永怀爱民之心,常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尽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如此知民度,才有上佳的口碑,极高的知名度。天价荔枝叹乍一听,以为是耳朵背了;初一看,还道是眼睛花了,待到确认真是这么回事儿,就顿时从脑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