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达芬奇解码 >

第13部分

达芬奇解码-第13部分

小说: 达芬奇解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拿撒勒——在当时的记录中找不到叫这个名字的地方。这一混淆可能源自约瑟夫出身的部族名称——拿撒勒人。除此之外,现代阿拉伯语表示基督教徒的词汇为“拿撒拉尼”,基督教徒们通常被称作“拿撒拉”。
  毫无疑问,真正的耶稣基督,与我们从保罗阵营宣传中得来的形象多有不同。他是一位革命家,其志向是将罗马人驱逐出他的国土。他把宗教与政治理念混为一体,藉以实现这最终目标。
  施洗者约翰遭遇极刑后,耶稣开始招纳亲传弟子。这些人中无疑包括了抹大拉的玛利亚。她从此伴助耶稣度过了他的有生之年。福音书中说,是她在墓中为耶稣施行了涂油圣礼。第八章里将谈及她是否身为基督之妻的相关争论,但我们现在可凭的论据是:只有作为妻子来施行此礼,才可以被人接受。
  保罗并不承认耶稣作为国王是要从罗马人手中拯救犹太人。对他而言,“弥赛亚”一词说明耶稣基督是上帝之子,降临人世是为在十字架上献身以拯救人类。耶稣未能如期完成“弥赛亚”的使命,因为他没有使自己的民族解脱欺压凌辱。但他的复活,却有力地改变了这个头衔的意义。他的追随者们相信,只有上帝才能创造“复活”之类的奇迹。这意味着,配称“弥赛亚”者应具备神性。
  弥赛亚这整个议题,严重触怒了当权者。罗马当局早已废除犹太君主体制,所以任何人对犹太王只要稍加影射,就是肆无忌惮地违犯了罗马法律。
  耶稣骑驴进入耶路撒冷,恰似从所罗门王开始、大卫王的后嗣到门前去接受加冕时的情形。这一习俗不仅显示王者的谦卑,还表明他这位君主前来不是进行统治,而是承接真宗救世者(如后日的墨洛温王)的传统。
  同样是依照惯例,耶稣在犹太“逾越节”【犹太重要节日,纪念在摩西的带领下,被捉往埃及遭受奴役的犹太人穿越红海、回归故土的史迹。为儆示埃及法老放行,上帝将死亡洒向所有首胎婴儿和雏兽。摩西事先告知犹太人用羊羔血涂门,使瘟疫“逾越”自己的家室。】那天进入耶路撒冷。他遵奉这些习俗,意图昭然若揭。罗马当局的监城总督庞修斯·皮拉多,并不是《新约》中要我们相信的那位善良统治者。作为残酷无情地挥使权力铁棒之人,他应当乐于面对那潜乱待发的时局。
  耶稣走进神殿去推翻借贷者的桌台时,攻击的对象并非犹太人。虽然神殿对犹太人而言是上帝的圣宅,但它的最高管理权却在罗马当局手中。它代表的是罗马当局和部分犹太人协力共荣的中心。由此而来,对它的攻击可被视为对罗马的攻击。这一事件惊动了罗马当局,他们认识到耶稣引发的事端正将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
  另一个塞进我们脑中的错误看法,是犹大出卖了耶稣。犹大这样做无异于自我毁灭,因为他是以耶稣弟子的身份公开亮相。犹大被选任这个角色,只因为他的名字和犹太民族的紧密关联;藉以指控犹太人对基督之死负有罪责,是煽动反犹仇恨的策略手段。
  《新约》告诉我们,耶稣最先受到犹太祭司们的审讯,罪名是他自称为上帝之子而亵渎神灵。然后他被罗马当局以破坏颠覆罪推上法庭,庞修斯·皮拉多在犹太民众的劝说之下将他判处极刑。依照《新约》的观点,是犹太人同谋陷害了耶稣。表面上看,这观点不但在历史、也在逻辑面前能得以蒙混过关。使用十字架刑惩处受害者的是罗马人,然而即便我们听信耶稣犯下了渎神罪之说,犹太人的判罚也应该是聚众投石击杀。十字架刑的目的之一,是让尸体悬挂腐烂以供秃鹫和野狗啄食撕噬,从而炫示罗马的法制。这自然又能说明,坟墓既无必要也难派用场。事实上,遭受十字架刑的死难者成千上万,但迄今找到的骨架仅有一具。照《新约》解释,耶稣之案受到了破例对待。
  对保罗而言,耶稣有生之年至关紧要的事迹,是他的殉难和复活。因而耶稣的生平缺乏细节描述,就此可免遭时间的真伪考辨而维持保罗一派树立的传统。另一方面,耶稣之死成为耶路撒冷教会失败的象征。然而,耶稣的追随者们相信他获得再生,因而并未与世长辞。在他们的心目中,耶稣将继续致力于他的解放事业,直到上帝的天国重返人间。把一个凡夫推崇为神灵,在犹太教中绝非易事。
  随着保罗之说声威日长,耶路撒冷教会的雅各和其他成员被挤到一边。他们在公元2世纪退化成一个叫做“贫修派”(埃比奥尼派)的微小分支,并被划归为异教。
  保罗派如今被认为是现代基督教各种派别的先导者。荒唐之处在于,这历时两千年的事件,例证了达尔文式和“非基督教义”的适者生存原则。《新约》并没有完整无缺地传到我们手中。有些福音书与基督教的“官方路线”不符,遭到了删除。原本相互冲突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已顺遂时代的潮流和政局变幻,经过了改释和重著。世上存有5000种文本的《新约》,却没有一种成文早于公元4世纪。但有人依然相信,基督教之斧的古老手柄和刃头虽经多次更换,我们看到的仍旧是原斧——尽管这是一目了然的谬论。 
                                  
                                 …25…
 

耶稣结过婚吗?

  《达·芬奇密码》提出的最大问题之一,是耶稣可否有过婚姻。实质上,他的婚姻奠立了墨洛温王朝整套学说的基础,因此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这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正如丹·布朗接受美国广播公司新闻节目“周一黄金时段”采访时所说,《圣经》中没有一处说过抹大拉的玛利亚是妓女。混淆发生的原因,是对她的叙述紧接在一个妓女的故事之后。对传言的接受始于公元591年,因教皇大格里高利【即教皇格里高利一世,590…604年
  在位。他是罗马天主教所封的四大“经教博士”之一,还创制了公众礼拜仪式和格里高利赞美咏唱。】在他的复活节布道中声言,抹大拉的玛利亚和那娼妓是同一个女人。这番话在1969年受到梵蒂冈的纠正。格里高利一世还说过,伯大尼的玛利亚和抹大拉的玛利亚也是同一个女人。
  《圣经》中没有提到基督有过婚姻。但倘若他“没结过婚”,几乎可以肯定书中必然明述这一事实。对父亲来说,确保儿子到了年龄就要结婚,与确保他出生后施行割礼同样重要。而且,法律规定大卫家族的王位继承人必行婚配。
  耶稣理应体验过的、那些主导王朝大婚的章法,自与普通犹太人履行的规范截然不同。两性交欢可获允准的惟一理由是传宗接代。全部的婚姻/性爱惯例,都有严格规定。劳伦斯·加德诺在《圣杯血统》一书中对这个主题有过详细论述。订婚的时间长达三个月,“首次婚礼”要经过涂油仪式在九月份举行。这标志着婚姻的开端。然而要同床共枕,须等到同年的十二月份。这是为了保证将孩子生在翌年九月,即犹太赎罪节之月。【赎罪复欢;是后日基督教的理念,即耶稣降世、受苦、殉难,来替人类赎罪,重新求得上帝谅恕与欢心。】同床后如能受孕怀胎,就会在下一个三月份举行“二次婚礼”,合法确立婚姻地位。若是没有怀孕,则要等到下一个十二月份才能再行房事。“二次婚礼”前,女方的身份被认作“阿尔玛”(almah)——意为年轻女人,词义中并未涵括性爱经历。该词还可译作“处女”——显然,在这里它并不是指“纯贞室女”。三月份举行“二次婚礼”之时,新娘照理已经怀胎三月。这三个月的延搁,是为了避免可能会发生的流产。它另外意味着,妻子如有不孕现象,丈夫可以解除婚约。除掉允许同房的十二月份,夫妇得分开来住。
  假使婚姻不和导致分居,女方会被当作“寡妇”,地位在“阿尔玛”之下。她必须要为自己的丈夫流泪,就像《路加福音》7:38中所说,她“站在他背后,挨着他的脚哭,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如果耶稣是在这段“寡妇”时期怀入娘胎(此事的确像是发生在玛利亚和约瑟夫的婚礼完结之前),那基督就真成了“寡妇之子”。当然,受到如此称谓的还有共济会中的希兰·阿比夫【共济会的传奇人物。应所罗门王之求,友邦泰尔国国王(也叫西兰),赠送了建造圣殿的黎巴嫩杉木和号称“纳夫塔利部寡妇之子的”希兰·阿比夫。这位神工巧匠指挥监造了圣殿,但他的才艺和成就受到其他工匠首领们的妒嫉,并因此遭到谋杀。共济会英文名称的本意,就是“自由工匠会”。】;圣杯传奇中的波西佛;以及埃及神话中的荷露丝【古埃及神话中的主神之一,母为自然女神伊希斯。他身为冥界之王的父亲奥西里斯,在他降世前被害。荷露丝后来杀死了凶手——他的叔父地狱恶神赛特。】。
  婚礼仪式中使用的香味油膏之一是甘松脂,伯大尼的玛利亚——亦被他人称作抹大拉的玛利亚——就是用它为耶稣施行了涂油圣礼。她向耶稣头上涂油行礼的地点是西蒙·泽洛特斯——他更常见的名字为拉撒路——的家中。公元30年6月,她在迦拿举行的婚礼盛筵中为耶稣足上涂油施礼。
  使徒约翰没有论说迦拿婚礼的实况,谈到的仅有筵席。客人中既有耶稣的门徒,也有“不洁净”的异教徒。显而易见,耶稣是婚宴中的新郎。当圣餐用酒出现不足时,耶稣的母亲要求仆人们完全遵照他的吩咐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权利,不可能赋予一位宾客。正式婚礼须在即将到来的九月份举办。公元33年,抹大拉的玛利亚再次为耶稣脚上涂油,并用自己的秀发将油揩干。惟有弥赛亚的新娘才能获许使用甘松油膏施礼,允准的时间也只限于首次婚礼和二次婚礼之中。
  埃及国王有自己的姐妹成婚的惯例。犹太国王们并不奉行这一习俗,但却认为王族的继嗣是靠母系来传承。施洗者约翰的父系血统为扎多克家族,他们的妻子永远使用伊丽西芭(即英文中的伊丽莎白)这个头衔。大卫王族裔即耶稣先辈的妻子们,荣号则为玛利亚。这就说明为何耶稣的母亲和妻子都叫玛利亚。
  遭受教会压制、但在《达·芬奇密码》中却被雷·提彬(他的名字戏出自《圣血和圣杯》两位作者之姓——雷和拆组重编的白金特)说成“永远都是好起点”的《诺斯替教派福音书》之“腓力福音书”,记叙了抹大拉的玛利亚与耶稣之间的爱恋——对此丹·布朗所言如下:
  救世主的同伴是抹大拉的玛利亚。耶稣经常亲吻她,爱她胜过其他门徒。其他的门徒很气恼,表达了他们的不满。他们问耶稣:“你为什么爱她胜过爱我们所有人呢?”救世主向他们答道:“我为何不能像爱她一样来爱你们……婚姻之谜高深玄妙——离开它世界就无法存在。世界的存在基于人类,而人类的存在依赖婚姻。”
  对嘴亲吻的举动,专门保留给已婚之人。布朗先生未能提及的是《多马福音书》的一段记述:听到彼得抱怨,“女人不配享有生命”,耶稣回应道,“我将亲自引导她改变成为男人……因为每一个能够自变男人的女人都将进入天国”。
  教会向来不遗余力地封杀有关耶稣婚姻的信息。1958年,哥伦比亚大学古代史教授摩尔顿·史密斯,在耶路撒冷附近的一所修道院中,发现了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保藏的一份手稿。
  在安蒂奥克的圣依纳爵的一本文集中,史密斯发现了亚历山大城主教克雷芒(公元150…215年)写给教中同僚狄奥多尔的信件。信中包括了此前无人曾见的一段马可福音书。他写道,这部分福音书应该删除,因为它不符合教会传导的学说。马可福音意义重大,因为它最先写定,从而成为其他福音书的基础!
  删除部分有关被基督施展神力使之起死回生的拉撒路,说他在坟墓中哭喊,这表明耶稣见到他时他并未死去。拉撒路实际是被逐出教外,这在当时看来与死并无两样。逐人出教需要四天时间生效。第三天,马大和玛利亚向基督传讯,说拉撒路的灵魂将落入万劫不复的诅咒。尽管严格而论,此事在耶稣的权限之外,但他仍然前去帮他重获新生。除此而外,删除部分并没提到复活,而以女人们哭喊着跑出空墓作为结局。我们今天读到的马可福音16章的版本中,最后的12章是后来添加的。
  当耶稣赶到马大和玛利亚所居的宅中,约翰福音的描述让人觉得玛利亚犹豫彷徨、不想离宅。但被删除的那段马可福音倒解释得明白:玛利亚与马大一道出门迎接耶稣,而信徒们却告诉她要回到房内。理由是作为耶稣的妻子,她只有在丈夫的允许下才能离开住宅。
  罗马天主教会声称,圣彼得是天主教的创始人。彼得之名的希腊词源“petros”意为石头,取名人是基督。彼得以厌恶女性著称,或用布朗的话说是个“歧视妇女的人”。这点如果属实,我们就可以理解,他致力创建的天主教会为何始终漠视妇女。但如果我们相信抹大拉的玛利亚不仅堪称耶稣的最佳弟子、而且又是他妻子的话,就得扪心自问女人为何不能担任罗马教会神父。而且,我们更需要问的是,教会为何不肯承认耶稣的婚姻?依照手中的证据,我们只能做出丹·布朗通过书中人物提彬勋爵得出的相同结论:基督教会期盼着“公开确认:它是惟一能将人类载向神界并进入天国的舟楫”。 
                                  
                                 …26…
 

天主事工会

  ★征招成员
  ★成员生活
  ★肉体惩罚
  ★苦修带
  既然是侦探/历险小说,《达·芬奇密码》就需要在“我们”对“他们”的剧情中表现好人/坏人。它的发展引导我们相信,我们应该支持郇山隐修会和它的成员保护他们“秘密”的权利。然而为使善恶平衡,小说又在我们眼前展示了天主事工会,一个号称极其狂热和非常富有的罗马天主教秘密派。为进行肮脏的活动,教中还豢养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