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夜话 -邓拓1095-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橙怂渭痰牵蛴肫渲钭油⊙В导坝嘤绕鹾稀S喙兕荆粢谎∪耍郧Ы鹞佟W又倚υ唬喝裟钗移叮〔怀瞿抑凶扳梦遥刮揖蛹涫苎∪私穑煌倌晟胁皇洞拮又液蔚让婺恳棵稻于稍∈蠡挥Γ克髦辞坑χ账橹ァ!蹦憧凑馐嵌嗝淳笄康男愿癜。
还有一件事情,更足以表明崔子忠具有幽燕豪侠的气概。孙承泽和孙奇逢都曾记述 这件事情的经过是:“史公可法自皖抚家居,一日过其舍,见肃然闭户,晨饮不继,乃 留所乘马赠之,徒步归。子忠售白镪四十,呼朋旧,轰饮,一日而尽。曰:此酒自史道 邻来,非盗泉也。”他对于史可法的馈赠没有当面拒绝,那是因为他尊敬史可法的为人; 但是,他毕竟是要自食其力的,所以决不肯依靠别人的馈赠过日子。
崔子忠的一生都在贫寒中度过,即便当他画画的时候,目的也不在于卖很多钱来维 持生活。然而,他却勤奋创作,非常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件作品。他用了许多笔名,有 的人虽然喜欢他的画,往往因为不知道他的笔名而错过了机会。正如《无声诗史》所记, 崔子忠“初名丹,字开予,又字道母,号北海,又号青蚓。善画人物,细描设色,能自 出新意。与诸暨陈洪绶齐名,号南陈北崔,更以文学知名。一妻二女,皆从点染设色。 性傲兀,凡以金泉请者,概不应。”他的作品所以特别可贵,原因也就在此。
现在我们能够看见的崔子忠作品,可惜已经太少了。曾见一幅《葛洪移居图》,可 算得是崔子忠所画的精品。人物的衣褶和姿态刻画,充满着一家骨肉亲切动人的生活实 感。这比起陈老莲笔下的和尚、道士之流,不食人间烟火,拉着一副长脸的那种怪样子, 显然要高明得多了。在这幅画的上端,崔子忠自题一诗曰:“移家避俗学烧丹,挟子挈 妻老入山。知否云中有鸡犬?孳生原不异人间!”他画的虽然是葛洪的故事,而实际上 这恐怕就是崔子忠自己的写照吧。
除了绘画以外,崔子忠的学问还很广博。据《畿辅人物志》、《畿辅人物考》说, 崔子忠“生平好读奇书,六经无所不窥,尤深于戴礼。发为古文诗歌,博奥不逊李长吉。” 到了甲申以后,他“潜居委巷,无以给朝夕,竟以饥死”。总观他的一生,可以称得起 是一个在文学艺术上造诣很高的有骨气的大画家。这是值得我们在中国画史和北京史上 大书一笔的。
燕山夜话(三集) 宛平大小米
在谈论北京的原史和文化传统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提到十六、十七世纪之间的两 位大书画家。这两人就是明末清初宛平的米万钟和米汉雯,当时号称大小米。他们祖上 是陕西关中的人,后来落籍到顺天府宛平县,所以他们自己和后人都公认为宛平人。
提起大小米,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宋代的米芾和米友仁。他们两人也被称为大小米, 而且也都是有名的书画家。不过,米芾和米友仁是父子两人,是湖北襄阳人氏,并且生 在宋代;而我们说的宛平大小米则是祖孙二人,又生在较近的明末和清初。这就使我们 不能不对宛平的大小米感到更加亲切一些了。
米万钟是一位很有学问也很有骨气的人。他的生平为人确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好处。 他出生于明代隆庆四年,即公元一五七○年。刚刚二十五岁就中了进士,当时是万历二 十三年。第二年他就被任命为江宁令尹。不久以后,他奉命改任江西按察使。据称,米 万钟为政清廉,关心民刑和文教事业,所到之处,颇受中下层人民和文士们的称颂。但 是万历皇帝死后,光宗在位不到一个月也死了,在宫廷混乱的局面下,丑迹昭彰的大宦 官魏忠贤乘机把持了朝政,许多正直的官员陆续遭到陷害,米万钟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受 到了严重的打击。
由于米万钟平日鄙视魏忠贤及其同伙,并且屡次评议时事,他就成了魏忠贤的眼中 钉。特别是魏忠贤的走狗倪文焕极力诬陷好人,当时被他陷害的有几十人,重的严刑拷 打致死,轻的则被削籍夺职。米万钟也受到了削籍夺职的处治。这是天启五年,即公元 一六二五年的事情。过了三年,到了一六二八年,即崇祯元年,明朝最末的一个皇帝, 思宗朱由检上台的时候,魏忠贤及其走狗倪文焕等论死,米万钟才重新被任命太仆少卿。 不幸他刚刚上任,就在这一年去世,当时他的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他的生平,除在政治上参与了反对魏忠贤的斗争以外,一般地说,别的没有非常突 出的表现。但是,他却有两种特殊的爱好。第一是喜爱书画,第二是爱玩石头。这两大 爱好,使他获得了精神上很大的安慰和愉快。
爱玩石头,尤其是遇见各种奇石,他一定都要收蓄。如果有人要问:他有多少财产? 那末,就可以回答说:他的最大宗的财产,就是奇形怪状的各种石头!正因为这样,所 以他自己又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友石”,当时的人们也都称他为“友石先生”。在这 一点上,他与宋代的米芾是有共同爱好的。米芾生平也收藏了大批奇怪的石头。
然而,他们的更重要的共同爱好却是喜爱书画。米芾是一个大书法家和大画家,米 万钟也是这样。我们现在还可以看见米万钟的许多墨迹。例如他在一幅白绫上写了一首 题《烂柯山》的绝句,笔墨飞舞,毫无馆阁气味。他写道:“双丸阅世怪他忙,为羡仙 翁岁未央。假尔片时成异代,人天却比洞天长。”这一首绝句的意思是什么呢?这显然 是反映他对于明代政治上风云变化出人意外的心情。至于他的画,虽然也是一种标准的 “文人画”,但是他并不师法于元代的倪云林画派,而师法于宋画。即便在细小的部分, 他同样是一笔不苟的。我们看他的字和画,可以想见他为人的严肃认真而又有打破成规 的创造精神。
他的孙子米汉雯,是清代顺治辛丑进士,在一六六八年前后,历任河南的长葛、江 西的建昌两县知事,康熙十八年荐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他由于家学渊源,继承 他祖父的衣钵,书画也都有专长。现在我们还比较容易找到他的作品。
过去各地方编辑地方志的时候,照例要提出一批所谓“乡贤”的名单,然后收集资 料,分别立传。我们现在如果要编辑北京志,那末,显然也应该考虑给宛平大小米以适 当的地位。
燕山夜话(三集) 米氏三园
好几位同志看了《宛平大小米》以后,颇感兴趣。有的很热心查访米氏故居和各种 遗迹,有的还寄来了有关的文物拓本,并且提出若干问题,要求解答。这就促使我不能 不再写这篇短文。
米万钟在北京历代人物志中,应该占什么样的地位呢?这个问题虽然不必急于求出 答案,但是,他在明代期对魏忠贤等宦官坚持斗争、维护正义的精神,毕竟是值得称道 的。正是由于这么一点关系,所以人们对于米万钟一家就自然而然地有了某种感情,很 想多知道一些有关米家的历史资料。
有的来信开列了米家的几个人名,问他们与米万钟的关系。其中还有一张明代万历 年间米万春题诗的石刻拓片,来信的朋友以为它就是米万钟写的,其实不然。
我们知道,米万钟的父亲米玉,字昆泉,有三个儿子:长子米万春是隆庆五年的武 进士,当过通州参将;次子便是米万钟,字仲诏,万历二十三年进士,与他的哥哥恰算 得一文一武;三子米万方,是锦衣卫的一名武官。米万钟的儿子米寿都,孙子米汉雯、 米汉倬。他们在宛平有三个故居,就是三处园林,分别命名为漫园、湛园、勺园,遗迹 至今尚存。
据清初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引孙国敉的《燕都游览志》称:“漫园在德胜门积水 潭之东,米仲诏先生所构,有阁三层。先生尝为湛园、勺园,及此而三。”漫园的地点 这里已经写得很清楚了。至于湛园呢?《燕都游览志》载:“先生自叙曰:岁丁酉,居 长安之苑西,为苑曰湛。”又说:“湛园即米仲诏先生宅之左。”这里所说的米宅就在 现时西郊的海淀,而勺园也就在海淀米宅的范围之内。
明代蒋一葵的《长安客话》中有一段文字,非常清楚地写道:“北淀有园一区,水 曹郎米仲诏新筑也。取海淀一勺之意,署之曰勺。又署之曰风烟里。中有市景日色空天, 曰太乙叶,曰松坨,曰翠葆榭,曰林于澨,种种会心,品题不尽。都人士啧啧称米家园, 从而游者趾相错。仲诏复念园在郊关,不便日涉,因绘园景为镫,丘壑亭台,纤悉具备。 都人士又诧为奇,啧啧称米家镫。”
看来勺园在米氏三处园林中,居于主要地位,米家长期都住在这里,这是无疑的了。 而在米氏的三处园林之中,勺园的材料也比较多,比较完全,应该首先把它弄清楚。
现在我们还可以找见从前燕京大学图书馆编印的《勺园图录考》,上面有米万钟画 的《勺园修禊图》。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出米万钟山水画的精美艺术,而且可以看 出当年勺园的全貌。据这部图录所记,勺园故址就在现时北京大学的燕南园以西。那里 有一座土坡,即米氏坟墓,一九二九年的夏天曾在这里挖出了《昆泉米公暨配安人冯氏 墓志铭》。这是研究米氏历史的重要文物,值得加以重视和保护。
看了这一部图录,我们还知道,前燕大图书馆,即现在北大图书馆,收藏有米万钟 “绢本画石长卷。每石后辄有题赞。署名莲花中人、漫园漫士、宛香居士、烟波钓叟、 海淀渔长。最后跋云:”天启丁卯夏日,避暑奕园,予见怪石屏列,各令名,写貌,并 赞。石隐米万钟。‘所加图章则有多藏古书画、古今怪言知己、燕秦一畸人、研山山长、 北地米万钟仲诏之印等。“如果我们能够把米万钟遗留的一些作品,都收集起来,选印 一部分,供大家欣赏和参考,岂不甚好!
还有更多的米氏遗物分散各处的,也无妨做一个调查。如颐和园的乐寿堂前院,摆 着的那一块“青芝岫”大石头,原先是米万钟从房山找到的。他曾写过一篇《大石记》, 叙述这件事情。到了清代,乾隆把它移置乐寿堂,并且写了《青芝岫诗》,大加赞赏。 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其他材料还有不少,都应该逐渐征集。
关心北京历史文物的朋友们,只要遇有机会,进一步对米氏的三处园林分别访问, 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可以补充北京地方史料的不足。我等待着朋友们的好消息。
燕山夜话(三集) 昆仑山人
明代的北京,有一位豪放不羁的文人,自称为昆仑山人。据清代孙奇逢的《畿辅人 物考》载,此人“姓张名诗,北平人,初学举子业于吕柟,继学诗文于何景明,声名籍 籍。”我们从北京地方史料中,看到这个人是很值得注意的。
张诗的成名大概与老师大有关系。他的第一个老师吕柟,乃是明代正德年间的著名 学者,举进士第一,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礼部侍郎。据《明史》列传载:“吕柟字仲木,…… 字者称泾野先生。刘瑾以柟同乡,俗致之,谢不往。……疏请帝入宫亲政事,潜消祸本。 瑾恶其直,欲杀之。引疾去。瑾诛,以荐复官。……世宗嗣位,柟上疏,……以十三事 自陈。……上怒,下诏狱,读解州判官,摄行州事。恤茕独,减丁役,劝农桑,兴水利, 筑堤护盐池,行吕氏乡约。……年六十四辛,高陵人为罢市者三日,解梁及四方学者闻 之,皆设位,持心丧。”
在这样有骨气的一位大字者门下就学,张诗的气节和学问的确都有很好的师承。
虽然早年学的是“举子之业”,但是张诗却已经养成了不甘屈服的顽强斗争的性格。 照清代孙承泽的《畿辅人物志》的记载看来,张诗早年参加考试的时候,就曾显露出一 种倔强的反抗精神。当时有一个故事说:“顺天府试士,士当自负儿入试。诗使其家僮 代之,试官不许,拂衣出。”
这从我们现在的观点来说,似乎张诗对待劳动的态度很有问题。为什么自己抬一个 书桌都不肯,偏偏要叫家童去抬呢?这不是鄙视劳动吗?
然而,如果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具体情况出发,加以分析,那末,我们就不应该过 分地责怪张诗,反而应该承认这是他对封建考试制度表示强烈反抗的一种方式。
当时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学者,叫何景明。这个人是张诗的第二个老师。《明史》 列传载:“何景明字仲默,信阳人。……弘治十五年第进士,授中书舍人。……李梦阳 下狱,众莫敢为直。景明上书吏部尚书杨一清救之。……卒年三十有九。景明志操耿介, 尚节义,鄙荣利,与梦阳并有国士风。……天下语诗文,必并称何、李,又与边贡、徐 祯卿并称四杰。”
张诗对于这位老师尤其钦佩,当何景明卧病时,张诗亲往视疾,在病榻旁侍候七个 月。直到何景明逝世,张诗才回到北京。
由于他前后受到吕柟、何景明的深刻影响,所以张诗的一生完全无意于功名,而以 诗、古文的创作自许。当时的人们称赞他“不狂、不屈、不惰、不骄,春风不足融其情, 醇醪不足味其况”。这大概是有相当根据的吧!
张承泽描写张诗的生活状况是:“所居一亩之宅,择隙地种竹。每遇风雨萧,披襟 流盼,相对欣然。命酌就醉;兴到跨蹇信所之,虽中途遇风雨,受饥寒,不改悔。”他 所作的文章,“雄奇变怪,览者不敢以今人待之”。可惜我们现在没有找到张诗的诗文 集,不能详细介绍他的创作风格上的特点。但是,我们从已有的一些材料中,已经可以 想见他的作品,一定是有很突出的风格的。
只是在偶然的机会,我们还可以碰见张诗的墨迹,他的草书奔放不羁,为明代一般 书法家所不能比拟。正如《畿辅人物志》和《畿铺人物考》两书用共同的文句所介绍的: “其字书放劲,得旭颠、素师遗意。人谓悬之可以驱鬼。”可见张诗的书法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