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为-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现在提的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总地讲是变得多样化、直接化了。过去“为人民服务”是在计划中进行的,现在我们不再偏重于计划,开始尝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直接一点,在“市场”这个大渠道中来进行更多元化、更多样化、更具体化、更生动化和更负责任的服务。按理,这样的改革,加大了“为人民服务”的力度和速度,是把“为人民服务”提到了更高的位置,更紧迫的位置;改革实际上是社会总动员,动员一切积极因素投身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中来;动员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了解人民的需要,研究人民的生活,发挥聪明才智,想方设法为众生谋利益。
所以我认为,改革前后的“为人民服务”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只有程度、速度、角度、动员程度、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的不同;而且,这种不同所表现的是进步,是与道的运行相吻合的。改革绝对不是不要“为人民服务”了。如果有人误以为可以不要“为人民服务”了,那是他自己的错,是他自己误解了社会,误解了时代,误解了人生。他的误解,除了给自己带来诸多麻烦外,我想也不会带来什么。不说我们是一个文明古国,就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吧,无论过去、现在、未来,谁要涉足人间事务,他能不把为人民谋利益当成回事吗?他如果不把人民当回事,人民会要他干预人民的事务吗?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人民才是社会的主体。不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是不会让他参与社会事务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把众生的事业通盘考虑,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企业立业之道和发展之道来对待的原因。因为企业行为在当今时代,是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主要的和普遍的形式。办企业,就意味着参与社会事务,就要对社会及其主体──众生──负责。负不起这个责的,众生终将不会要他。安心不负责的,众生终将会惩治他。而我们想要办企业的,应当意识到,我们想办企业,这等于说我们想以更有力的方式为众生服务;如果办企业时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意识不清,不太懂这是为什么,那么,最好是先停下来,不要办。先从学习领悟“现代企业之道”着手,了悟“人生”、“社会”、“时代”、“人民”和“上帝”。
我想我这本书是有人会读的。所以我尽可能讲真话,上述的劝告就是真话。“造福众生,为人民服务”是人间大道,是企业大道,这也是真话。还望读者以真话为真话。真心真意去真正悟一下自己与人民的关系。
从微观一点的企业现象讲,为什么说应当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企业信仰?为什么说“为人民服务”是企业之道?这是因为一些很简单、很明白的道理。简单得有时弄懂它时总让自己感到吃惊。是什么样的“道”,什么样的“理”呢?比如:
如果你的企业是搞生产的,没有众生你还用得着生产吗?你为谁生产啊,除了为众生,你还为什么生产?
又比如:
你生产的产品,众生不需要,一点也不买,你的企业又怎样存在下去呢?你生产决策的时候,到底对众生了解多少,到底愿意为人民的生活承担多大的责任,到底想到过众生没有?如果你一点不了解众生,一点不想为推动众生的生活承担一点具体的责任,一点也没有想到过众生,那么,你办企业干什么?不是存心跟自己过不去吗?
你说你为市场生产,可是市场在哪里呢?难道就是一些营业厅里吗?营业场所不过是通往市场的渠道罢了。它通向哪里呢?通向众生。只有众生才是市场的真正主体,只有众生的切身的利益需要,才是市场价值实现的真正的交易之地。不为众生服务,那就等于说不要市场,不要市场,你又办企业干什么呢?想空耗人类共有的有限的资源吗?
记得有一些厂家,原来基础很好,产品一直旺销,这说明人民生活需要,说明这些企业是为人民服务的企业。人民肯定了它们。可惜后来,由于这些企业没有树立信仰,没有把“为众生造福”上升到信仰的地位来加以尊重、保护和固守。他们自己不尊重自己,竟然让出商标,让另外一些原本不相干的企业去使用自己的商标,从中收一点费,把眼光移到了钱上,又不去过问这些人生产出的东西质量怎样,对人们是否有利,简直忘记人民,忘记了“为众生服务”才是根本。结果怎样呢?以“联营”为名使用他们商标的那些企业,也是冲着“钱”运行的,结果,把整个牌子都给砸了。好好的一个商标,被不好的产品、不好的企业行为给砸了。
作为出让商标的企业,当时收到了一点钱,来得似乎容易了些,但很快也就有“大结局”了。什么样的结局呢?崩溃!他们这样做,自己堵死了原来为人民服务的路子,也就必然而然地堵死(窒息)了企业自身生存的路。
──大道,在“企业现象”领域,就是这样表现的。
我们说那些走了下策的企业是“丧德”,这话一点不过份,人人都听得懂,人人心里都明白;而“丧德”是“失道”的表现而已。先“失道”,而后“丧德”骨子里“失道”,表面上就“丧德”。
所以说,企业“无德”,也就是“无道”;企业“无道”,也必然“无德”。“道”是根本,“德”是发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逃不脱这些法则的。
最近报上有篇报道,谈的是外商出资2000万元购买一家企业的商标权,虽然这家企业也很需要资金,但终究没有出让。我理解,这家企业的着眼点就没有放在钱上,而是放在下决心自己为人民干实事上。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家企业就没有相信钱,而是相信为人民服务,相信亲自为人民服务是真道理。
从这家企业的“德”行上看,这家企业是亲近于大道的。如果他们更加自觉地将“为众生服务”上升为企业终极不变的信仰的话,这家企业就很有希望。
我们知道,没有信仰,作为一个混日子的个人,好象是行得通的。反正随大流就行了。虽然难免空虚、烦恼,觉得活着无意义,觉得成作所为无价值,但那毕竟是在个人的领域中,于社会公众没有多大的损害。那种个人的空虚、痛苦毕竟还没有什么渠道向着社会和公众蔓延。但是搞企业就不一样了。企业行为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普遍、最主要的社会行为。如果这些行为不是出自某种信仰的根基、信仰的土壤的话,这些行为将以什么为宗旨呢?以什么为依据呢?没有宗旨、没有依据的行为落入社会领域,将是什么样乱七八糟的情形呢?这些行为给社会带去的将是什么呢?给行为者自己留下的又将是什么呢?
个人行为由于其总地讲影响面小,有时不值得看重。但企业行为由于其作为社会行为所以影响超过个人生活的范围,直接对社会和公众的利益构成影响,所以,它不会不受到社会本身的普遍关注和严重关注。并且,社会的本质决定了,社会是可以对那些有损于社会利益的社会行为进行强有力的制裁的。
就我国而言,每年都在出台新的法律法规。这些法规越来越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完善。这些法律、法规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就是用来规范社会行为的。一方面,是保护那些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行为;一方面,是打击制裁惩处那些有损社会利益,有损人民利益的社会行为。
对社会总体而言,这些具体的法制建设工作,是着眼于保护社会的主体──人民──的利益的。整个法律体系,所有法规、条令集合起来,首先是一张保护人民利益的“网”,是保护性的,是保护网。那些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一旦要靠近人民,就被这张网挡住,捕获。所以,法制建设,主要是侧重于设法保护社会的基本利益、人民的基本利益。对企业而言,其作用和意义主要在于“检验”企业行为,而不是在于“指导”企业行为。
那么,企业行为靠什么指导呢?靠企业信仰。企业依据信仰行事,然后接受社会法制体系的检验,并接受以人民利益需求为主体的市场的检验和选择,这就是我理解中的一种切合实际的模式。为什么这样理解呢?因为从实际的情况出发我们看到,要企业家精通法律体系是不现实的和不必要的,精通法律者,几乎要投入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法律研究和法律实践,他会是一位律师,但很难同时是一位企业家。同样的道理,企业家的精力、时间投放在市场研究、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等企业活动中,要企业家通晓法律、法规,然后再照着去办,也是不现实的。然而,并不会因为这样,法制体系就会对企业行为“网开一面”,放弃对企业行为的检验和惩罚。
接受“法制”和“市场”的双重检验,可以说是企业行为的“必由之路”。要办企业,就要在这条“必由之路”上走;要办好企业,就得保证在这条“必由之路”上通行无阻。
那么,企业究竟用什么东西来统帅企业行为,以便保证企业行为最终能顺利通过上述这条“必由之路”呢?企业一切行为的“总方向盘”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企业信仰。这个信仰必须要与社会法制的总体精神完全相通;这个信仰同时必须要与“市场”概念中“人民的利益”这个永恒不变的“市场本质”相通。因为这样的信仰统帅下的企业行为,才能最终经受“法制”与“市场”的“双重检验”
这样一个正确、光明、功德无量的信仰,用一句简洁、明了的话来表述,将会是什么呢?那就是:愿众生幸福、社会吉祥。
那么,是不是说,如果企业记住了“愿众生幸福”这句话,下决心表态要“为众生幸福”而奋斗,就等于企业有了信仰了呢?不见得。是不是企业决心要“为众生服务”,就真的结果也是实现了“为众生服务”呢?也不见得。为什么呢?
当我们听说“为众生服务”这句话,听说它有如此多的好处,因而打算照着办、努力去办时,“为众生服务”对我们而言,实际上还属于是一种来自“外部”的要求。我们打算这样去办,只能说明我们一时间愿意服从这种“外部”要求。这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为众生服务”,还只能当作一个外部命令来理解,它还没有成为信仰。也就是说,它还没有成为企业、企业家“内部”的要求。
“为众生服务”,要成为“内部”要求,成为真正的信仰,是需要通过更深刻的觉悟来完成的。在这个觉悟过程中,我们必须超越单纯的企业现象、超越单纯的经济现象,从这些现象当中走出来,走到更广阔、更深远的背景上,把宇宙之道、人生之道、社会之道和“为众生服务”放到一起来认识,放到一个统一的大道之中来认识。要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切,“道”也能统摄一切;一切都在“道”的作用中,一切都应当顺应“道”的作用法则。“为众生服务”,它是“大道”对于人类的要求,人类当中有人觉悟了“大道”的这一要求,才把这种觉悟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已。
因此,我们要真正接受“为众生服务”,接受它作为我们的信仰的话,我们要紧的还不是从某个觉悟了的人那里去听他谈论这种觉悟,要紧的是我们通过他的谈论要自己亲自去觉悟。因为别人的觉悟,不能代表我们自己也觉悟了。就像别人畅饮甘泉,不等于你也饮下了甘泉一样。觉悟是自己的事,别人谈论觉悟,讲出体会,讲出“为众生服务”,是对你作一些引导;引导就是引导,还不等于你受了引导就已经觉悟。
因此,我们还得往更深的地方走,据我的体会,要走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不得不然。
要走入这一层,先要从追究“所以然”开始。“为众生服务”是“然”,为什么一定要为众生服务,是“所以然”。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对社会关系的思索和领悟开始,要把人生现象、社会现象,放在“大道”的背景上去把握、体悟,要明白万事万物,以及每一个人,都是“道”的产物,都是“道”所生养、所庇护的;天地的“好生之德”实际上都是“道”的作用的表现,“道”虽无形,但“道”的法则却渗透一切事物,也直接渗透在人类社会中;这些法则庇护着每一个由它诞生的人,只要他还是那么“原朴”“无为”,不乱来,不背道,“道”(正气)都要保护他。
也就是说,人原本就是不可侵犯的,他有“道”的保护。人群更是不可侵犯的,“道”的法则就是这样。
如果我们想办企业,想在人世间有所作为的话,那么,我们的行为绝对不可以构成对他人正当利益的侵犯,绝对不可以构成对广大公众利益的侵犯。因为这是“道”所不允许的。社会公众、万事万物的基本利益,都是“道”所给的,“道”保护着这些利益不受侵犯。谁要是侵犯了这些利益,“疏而不失”的“道”的法则,就会将谁制裁于它的“法网”之中。
那么,要想办企业,要想在“道”所管辖的人世间有所作为,是不是就错了呢?也不是。只要你的行为不构成对他人正当利益、对公众正当利益的侵犯,就没有错。只要你的行为是对他人正当利益、公众利益的促进,那就对了,就是顺应“道”的法则了。如果在这个方向上能做出利益公众的重大的贡献,就能算是顺天行道了。因为天地之道也在于利益众生,你的行为也是利益众生,那你就是与天地同道同德了。你的企业也就是“为众生服务”的企业了。
这一切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为“道”生了一切,并庇护着一切,按道的“利养众生”的法则管辖着全部的众生。
所以,“为众生服务”对企业而言,首先是“大道使然,不得不然”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