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走下神坛的智者:诸葛亮成长之谜(选载) >

第7部分

走下神坛的智者:诸葛亮成长之谜(选载)-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优秀的学者,求教最出色的老师。
  这时的襄阳一带,聚集了司马徽、宋忠、綦毋闾、颍容等全国一流的学者;梁鹄、杜夔等一流的书法家、音乐家;还有,被推为儒宗的邯郸淳、隗禧等人。刘表对这些学者、专家,“安慰赈赡,皆得资全”。对正值求学时期的诸葛亮来说,襄阳真是一个名师云集的好地方。
  一天,诸葛亮与徐庶谈起襄阳的名士。徐庶告诉诸葛亮,襄阳首屈一指的名士,还是当属庞德公。最初,诸葛亮的姐姐就曾讲起她老公公的过人学识,诸葛亮当时还是半信半疑。诸葛亮也记起姐夫说过,要想和庞德公学习本领,极不容易。这老爷子轻易不肯将真才实学示人。他选择弟子,不分亲近远疏,但必须因材施教,量才施教。因而选择徒弟时,非常苛刻。
  诸葛亮听了姐夫所言,担心自己学问和功力不到火候,也就没有正式向亲家爹爹提出拜师的请求。今日徐庶再次提起庞德公,不禁让他怦然心动,能不能成为庞德公的徒弟,也就意味着能不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徐庶告诉诸葛亮,庞德公现在隐居鹿门山,平时以农桑书琴自娱,高雅清白,隐逸自得。刘表多次邀他参政,他就是不肯出山。
  诸葛亮也听说过,庞德公珍视人格,傲视权贵,他的知己朋友有限。据说,庞德公与司马徽是非同寻常的好朋友。司马徽比庞德公小10岁,视庞德公为兄长,称呼庞德公为庞公。
  诸葛亮说:“听你这么讲,水镜先生与我亲家爹爹是至交了!”
  徐庶说:“至交自然是至交,但是司马徽先生能够在襄阳站住脚,能够成为襄阳一带的名流,还完全靠的是庞德公。”
  徐庶见孔明不相信,就解释道:“你知道,司马徽先生刚刚来襄阳时,很少有人了解他,找他求教的人很少。后来,庞德公与司马徽认识了,有人问庞德公对司马徽什么看法,庞德公说乃水镜先生也。意思说司马徽看问题特别清澈。就这一句话,让司马徽得了个‘水镜先生’的雅号,立马声名远播,教馆学生如云。还有一位,庞统,字士元。少年时朴钝,容貌有些怪诞,浓眉掀鼻,面如黑炭,没有人认为他会是一位大才子。只有庞德公看重庞统。当时庞统还不到成年人,庞德公让他拜访司马徽,告诉司马徽:来人可谓凤雏矣。当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葚,庞统坐在树下,二人一个树上,一个树下,开始谈论问题。这一席谈话,自昼至夜,司马徽十分惊异,感叹曰:‘德公诚知人,此实盛德也。’称庞统为当今荆州学士之冠冕,由此,庞统的名望开始大大提高。”
  诸葛亮笑道:“真的吗?那不成了神仙点石成金了嘛!”
  徐庶对诸葛亮说:“如果庞德公赏识你,收你为他的弟子,那你的才识就会大长,就会名声大噪,非同小可了。”
  诸葛亮对亲家爹爹刮目相看了,他决定亲自登门求教。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和敬重,诸葛亮到了鹿门山,进了庞家门楼,见到庞德公,高呼“亲家爹爹”,然后“扑通”跪倒在地,行跪拜大礼。
  庞德公上下打量诸葛亮,见诸葛亮身材高大,温文尔雅,英气逼人,感到这是一个知书识礼,有些见地的青年。他想:既然要拜我为师,那就得看一看他的才学,于是说道:“看你英姿勃勃的神采,想必是志向远大之人。我且问你,如果让你为将,你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才干?”
  诸葛亮抬起头来,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地回答:“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诸葛亮非名师不拜(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一下,诸葛亮这段话的意思是:考察一个将军的才干要有九条标准。讲究道德观念,懂得礼义廉耻,能够关心属下的冷暖,注意体察部下的功劳辛苦,这样的将军可称之为:仁将。接受命令,不讲条件,不考虑个人利益,以为完成任务牺牲而为荣,没有因为活命而带来耻辱,这是“义将”。不因为富贵而骄横,不因为取得的胜利而自恃为强大,尊重属下的人格,性格刚强却能够忍耐和忍受艰难困苦,这是为“礼将”。行为变化令人难以猜度,兵马出动往往多个方向,遇到灾祸,可以转为幸福,面临危难能够从容以对,取得胜利,这是“智将”。对于令行禁止的部队给予奖励和赏赐,对于临阵脱逃,不能执行命令的属下,严厉惩罚;奖赏做得及时,处罚不考虑贵贱,这是“信将”。足下健步生风,气势逼人,善于巩固阵地,擅长使用刀枪剑戟,这是“步将”。能够攀登高地,涉足险隘,骑马射箭娴熟,冲锋在前,撤退留在最后,这是骑将勇猛顽强,从不畏惧强大的敌人,不屑于小打小闹,总想与强大的对手交手,这是“猛将”。能够礼贤下士,思贤若渴,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胸怀宽广,意志坚强,作战英勇而富有谋略,这是大将。
  诸葛亮侃侃而谈,庞德公仔细倾听,不禁频频点头。庞德公说:“你这九条,讲了为将的才干或者说是本能,但是这九条为将的标准当中,如何分高下呢?”
  诸葛亮答:“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基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寝,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堂堂,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枧如室家,此天下之将。”
  意思是:选择将领,应当根据能够获取战争胜利的需要。带兵打仗,军官的作用各有不同。能够洞察队伍中间出现的违纪分子,注意到不法分子的行为可能引起的危害和不良反应,能够为部下所信服,这样的军官可以带领十名士兵。能够日夜为队伍的兴衰而操劳,察颜观色,善于讲话,此人可以率领百人的队伍。讲话干脆利落,非常直率,富有鼓动性,而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英勇善战,此人可以领导千人的队伍。相貌堂堂,仪表出众,富有感情,知人善任,体察下情,此人可以指挥上万军马。能够引进人才,具有吸引能人志士的魅力,处理每一件事务都很严谨,胸怀宽广,讲究诚信,举重若轻,处理复杂情况不过谈笑之间,举手之劳,此人可为十万之将。懂得将仁爱施于天下,威望和信义让邻国宾服,上知天文气象,中知人情世故,下识地理自然,世界的事情,在他眼里,如同家中的事情,这样的人,可称的上天下之将。
  庞德公又问:“为将者所忌讳的弊端有哪些?”
  诸葛亮不假思索,随即答道:“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礼。”听得出,诸葛亮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谓深思熟虑。
  庞德公不动声色,又连珠炮似的接连提出几个问题。
  “天有七彩云,地有五色土,人众则形形色色。而人的外表与其内心不一定是相同的,你怎么分辨两面三刀之人?作为领军人物应当注意军队的害群之马,你说说,哪些人应当注意和防范呢?”
  诸葛亮对这两个问题没有准备,一下子张口结舌,不知道如何表述才能圆满。他沉吟很久,还是没有想好如何回答。
  庞德公这时说话了:“这可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呀!你必须要面对这个问题,找到准确的答案。这样吧,你可以在这里思考,也可以回隆中你的家里思考,明日再来回答。”说罢,就离席扬长而去,将诸葛亮晾在了那里。

  诸葛亮非名师不拜(3)

  诸葛亮跪在原地,一动不动,凝神思索。
  庞德公因为内急,匆匆离席而去,出恭时又习惯找一本书籍慢慢地翻阅。当他一个时辰后,踱着方步,缓缓走进书房时,书童告诉他:“诸葛亮还在跪着哪!”庞德公听了,怔了一怔,站住脚,没有任何表示,转身,径自回卧室休息去了。
  天慢慢暗了下来,书童走进课堂,燃亮了蜡烛。见到诸葛亮还愣怔怔的原地跪在那里,便问诸葛亮为什么还不回家?诸葛亮说,还没有想到正确答案呢!
  书童问:“明天再来不行吗?”诸葛亮摇摇头,说:“今天的问题今天一定要解答出来。”说罢,便闭上嘴,继续凝神思索。
  书童悄悄走了进来,看到诸葛亮还跪在原地,就走过去告诉诸葛亮:“亲家爹爹已经睡觉去了,你回家吧!”诸葛亮摇摇头不答话,书童也困了,哈欠连篇。他看到蜡烛已经接近燃尽,便又换上了一根,然后坐在席上,陪伴着诸葛亮。过了一会儿,竟然靠着书案,闭上眼睛,打起瞌睡来。
  夜深人静,烛光暗淡,诸葛亮的眼睛却是越发有神,炯炯发亮。良久,诸葛亮站了起来,活动了一阵手脚,来到书案前,抓起了笔,摊开蔡侯纸,伏案疾书,笔走龙蛇,一挥而就。
  他撂下笔,长舒一口气,拿起书稿,上下审视了一遍,然后轻轻吹起了口哨。他站起身,环视一下四周,唤醒书童,轻手轻脚地走出了课堂,吟着《梁父吟》小调,踏上了回隆中草庐的乡间小路。
  庞德公一觉醒来,抬眼望了望窗外,见月亮已经升上中天,猛然想到诸葛亮的事情,便翻身起床,悄悄走向课堂。烛光摇曳,没有了动静,他探身向里面望去,不见诸葛亮的影子,这让他大失所望。
  他走进课堂,发现书案上诸葛亮留下的答卷。庞德公内心感到宽慰一些,他拿起书稿,开始浏览,读着读着,精神为之一振。他坐下来,细细品味,不禁啧啧有声,最后竟然吟诵起来:
  “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寥寥数语,言简意赅,令人耳目一新。庞德公暗暗称赞:“这个孔明,非一孔之明,乃有孔圣人之明见。”他已经感觉到诸葛亮学业功底深厚,见识非同一般。
  第二天,诸葛亮并没有因为昨晚用功而来迟。当庞德公醒来时,诸葛亮已经将老师家的水缸挑满了水,并跪在床头多时了。庞德公微微一笑,招呼跪在面前的诸葛亮站起来说话。他已经决定正式收下这个学生。
  庞德公讲:“孔明啊,你记住,从往今后,凡是要向我问询学问方面的事情,就不要在叫我亲家爹爹。而要称之为老师,或是先生。”
  诸葛亮心领神会,不由满心欢喜,高声应道:“老师在上,受学生跪拜之礼。”说罢,倒头便拜。
  庞德公会心地哈哈大笑,他扶起诸葛亮,语重心长地说 :“要做我的学生,首先得学会做人。做人和做学问一样,是磨练出来的 。”
  而后,诸葛亮便随着庞德公学习用兵之术,后创出“八阵图”。

  诸葛亮从小善辩(1)

  读书小组这个学习形式不知是谁的发明,也没有人申请专利。参加一个读书小组,就相互感兴趣的书籍展开讨论,确实是大有裨益的。诸葛亮不论是在哪个读书阶段,都喜欢与几位学友一道展开讨论、争论和议论。
  在阳都老家时,诸葛家的三个孩子,老大诸葛瑾,堂兄弟诸葛诞,还有诸葛亮经常凑到一起,讨论所读书中的观点。三个人聚在一起,各抒己见,有时就一个看法讨论,大家争执不下,甚至面红耳赤。
  诸葛亮很早就认识到当政者必须要了解老百姓的苦衷,他赞赏“民,神之主也”的说法,认为这才是经世之真谛。他盼望当今朝廷能够“上思利民”,相信“国将兴,必然听于民”才行。
  诸葛瑾则认为:“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
  诸葛诞讲话直言不讳,言辞激烈,能言善辩,在两位堂兄面前,总是他说得最多,口若悬河,尤其喜欢谈论经国之道。他常常大发感慨,听说哪个州府为当地名人立了一块石碑,他就说什么“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说起成功的诀窍来,他就大讲“因天之时,就地之事,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让诸葛瑾频频点头,佩服之至。
  诸葛亮认为诸葛诞有点夸夸其谈,净玩虚的,总要与之理论一番。诸葛亮坚持:治国之道,无疑应是以民为本,但是必须要讲究“德治仁政”,注重人心向背。他提出“抚百姓,示仪轨,开诚心,布公道”,心系黎庶,勤政爱民。
  诸葛诞则强调:“贵贱无序,何以为国?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
  在执政手段上,诸葛亮崇尚“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他提出:“本者,经常之法,规矩之要”,“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他标榜执政的准则是“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
  兴趣、爱好,或许就是成就天才的动力。儿时酷爱的领域,很可能就是日后大展才华的舞台。
  小哥仨喜爱读书,喜爱辩论,甚至争吵。然而,有谁知道,争吵与辩论正是进步的开始;独到的见解,往往来自见怪不怪的现象当中。
  诸葛瑾是兄长,三个人的学习讨论由他主持。诸葛瑾外表木讷,做事缜密,读书也读得深刻。一天,他问诸葛亮和诸葛诞:“《春秋左传》这部书,你们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