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批评于丹 >

第11部分

批评于丹-第11部分

小说: 批评于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庄子》不可以这样讲再批评于丹(9)    
  这段话又是逻辑混乱,不知所云。  
  如果用体温焐热庄子的名字,怎么又会出现“渐行渐远〃四字,谁在渐行渐远?如果是于丹焐热庄子“智慧的名字〃之后,离开了庄子,以至“渐行渐远〃,为什么又接着说“随他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此处的“他〃显然指的是庄子。  
  已经渐行渐远了,怎么又“随着他去〃?到底于丹教授这句话是何意思?我只能用易中天教授上次给《于丹〈论语〉心得》写的序言中的话来回答:“我不知道。”  
  我不是有意挑刺,于丹教授如此妙文有几人能看懂?于丹教授的下一句是:“读大三那一年,中文系浩浩荡荡去游泰山,对中国文人而言,秦皇汉武曾经封天禅地的五岳之尊就是一个成人仪式的圣殿,可以凌绝顶、小天下、见沧海、现我心。”  
  网友们请注意!“ 中文系浩浩荡荡去游泰山〃又修辞不通。  
  中文系是一个机构名称,不是一个人物,也不是一群人物,怎么能“游〃呢?况且“浩浩荡荡〃乎?这句话类似在说:“体育馆浩浩荡荡去游泰山〃,同样的修辞,同样的荒唐!“五岳之尊〃是一个词组,不是一个地名,所以“秦皇汉武曾经封天禅地的五岳之尊〃是讲不通的。  
  不能说“秦皇汉武曾经封天禅地〃,因为秦始皇去泰山是祭祀天地,封禅树碑,他没有权力“封天禅地〃。  
  这句话应改成“秦皇汉武曾经祭祀天地,封禅树碑的五岳之首泰山,很象是一个能够举行成人仪式的圣殿,站在那儿,可以凌绝顶、小天下、见沧海、现我心。”  
  改成这样仍然别扭,但好在修辞通顺了。  
  接下去,于丹写道:“自中路而上,两边的石刻碑文像一卷徐徐展开的大书,古圣先贤端庄肃穆,一重又一重的激励怦怦荡开我们的青涩年纪上正在长成的襟怀〃。  
  这句话后半段明显修辞不通,而“古圣先贤端庄肃穆〃一句又毫无来头,不知“古圣先贤〃来自何处?是来自“石刻碑文〃,还是路上还有“古圣先贤〃的塑像?我听说那路上是没有塑像的,那 〃端庄肃穆〃又用来修饰何物?紧接在后,于丹写道:“因为相信'登山必自',所以我们没有人用拐杖助力,一步步用青春躯体丈量过这条千古立志之路〃。  
  这句话中的“丈量过〃显然是“过去时〃,说的是过去之事,而于丹教授这一整段文字用的是“现在时〃叙述,相互矛盾而造成了修辞错误,若把 〃丈量过〃的“过〃字去掉,才能修辞通顺。  
  下一段于丹教授写道:“下得山来,第二天休整,我心中却隐隐悬着一个不甘的愿望,想去看看传说中的后山。”  
  于丹教授在这里是把“不甘〃当成“不甘心〃来用,但她不知道“不甘心〃如简化成“不甘〃就成为“不自愿〃了,因为“甘〃这个字的字义是“自愿〃和“乐意〃的意思,“不甘落后〃就是“不自愿落后〃,于丹教授的“不甘的愿望〃,就成了“不自愿的愿望,”显然讲不通,显然不是于丹教授想表达的原意。  
  可见修辞错了,意思就表达不清楚了。  
  所以我十分重视于丹教授的修辞错误。  
  网友,我象老师修改作文一样批改着于丹教授的大作,感觉读于丹教授的文章就如同读徐静雷导演的博克一样,是在读蹩足的初中生作文。  
  她们所写的这种水准的文章很不适宜青少年阅读,因为青少年正是学习修辞句法之时,很容易跟上她们犯修辞错误。  
  因篇幅有限,我不愿用更多笔墨指出于丹教授的修辞错误,不再挑修辞错误了,她的修辞错误比比皆是,太多了。  
  原谅她吧!她毕竟不是象贾平凹、池莉和莫言等作家写过小说和散文,没有经过文字的磨练。  
  而贾平凹、池莉和莫言等作家练了这么多年,仍然不断出现严重的修辞错误。  
  这就是我们文学的现状。  
  (五)于丹心得的危害性 于丹教授《庄子》的第一个心得名曰“庄子何其人〃( 修辞错误),她是想介绍庄子的情况。    
  《庄子》不可以这样讲再批评于丹(1    
  但看过这一心得,我们发现于丹教授讲的不是庄子,而是另外一个什么人。  
  于丹教授在这一章开篇中这样介绍庄子:“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但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  
  这说的怎么能是庄子呢?“上穷碧落下黄泉〃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著《长恨歌》中的一句诗,讲的是杨玉环死后,李隆基请一道士到天上和地下去寻找杨玉环。  
  庄子何曾上天入地?庄子也从来没有“说尽天下英雄〃,这都是于丹教授随意写的抒情散文。  
  于丹教授看金庸、温瑞安的武侠小说太多了,受他们影响过深,动不动就引用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错把许多历史人物都当成“侠客〃和“英雄〃。  
  于丹教授在书中讲李白时,还把李白说成英雄,不知李白有那些英雄事迹?如果李白因写诗就成为英雄,那古往今来的诗人岂不是都成了英雄?于丹教授还在本书17页上说“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做主的人。”  
  何为“为自己做主〃?如何考察和衡量?于丹教授的“英雄〃概念是非常含糊的;连科学解释的表达标志都没有。  
  我们除了用“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英雄观〃来判定之外,我们实在做不出别的判断。  
  《庄子》中确实批判了儒家仁义的虚伪,嘲讽和鞭笞了统治者的昏庸与腐朽,但能够说是“说尽天下英雄〃吗? 于丹教授还在第一个心得中写道:“《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  
  但是在所有的先秦经典中,它也许是最不带有经典意味的,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这显然歪曲了《庄子》这本书的价值,《庄子》怎么就不带经典意味呢?它怎么就是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庄子》这本书哪些段落和字句可以证明如于丹教授所说呢?于丹教授的《庄子》心得与她的《论语》心得同出一辙,根本没有辩证的方法论,不通过论证和说理,没有任何逻辑衍化过程,脑袋一热,凭空信口就得结论,这是研究经典最忌讳的方法,这个方法贯穿了于教授写的这两本心得之中。  
  认真研读《庄子》,所能够感受到庄子的博大精神的哲学体系和充满矛盾的认知与审美境界,都是先秦诸子百家难以相比的。  
  后来中国哲学史上的主要论题和基本概念都源自于《庄子》,庄子所提出或论证过的哲学概念与范畴,在形而上学、认识论、方法论及人生哲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庄子的不与统治者合作,追求精神自由的游世态度,他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与宇宙观,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闪耀着独特的思想光芒。  
  而以上这些,于丹教授却没有心得体会,所以她只好说《庄子》是“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于丹还特意谈了对“利”的看法,她写道:“一个只拥有10快钱的人,他的快乐未必不如一个拥有亿万身价的人。  
  手中有多少金钱,并不能决定它在你心中的分量。”  
  联系她以往的说法,有记性的人们也许还音犹在耳呢。  
  她在谈到孔子《论语》时,在那个心得里说:“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她为了证明她的论点,还引用了幸福指数。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人类的幸福和快乐与贫富真的没有关系吗?也许,从表面上看,像于丹说的“幸福不幸福都在你的心里〃,心是个完全由你自己操纵的机器。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现实世界的各种社会关系,生活里的各方面信息,总会不停地落到你的心中,不请自来,挥之不去,剪不断,理还乱啊,而这一切,就决定你的心。  
  马克思早就说过:“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是东西而已。”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后记)当然,社会经济发展,人们会有更高的要求。  
  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也很重要。  
  可是,如果在原始社会调查一下“幸福指数〃,那时的指数未必会低,因为,那时幸福的概念可能只是吃一口狼肉,甚至,还不明白幸福是什么。  
  那个时代,人是很容易听巫婆劝的,人心使然。  
  对于那样高的幸福指数的生活,现代人大概是不会向往的。  
  虽然“幸福还依旧在你们心里〃。  
  于教授的文章,下面还写到:“在我们这个社会上,最快乐的人,(注意:连最快乐的人她都知道,她不仅能够钻进人心里,还能比较出谁得第一。  
  )既不是穷得叮当响的,也不是家财万贯、富比连城的,往往是那些由温饱到小康的一批人。  
  因为他们的生活还不至于过分窘迫,同时,他们也还不至于被财富束缚,为财富担忧。  
  这些人是这个社会的大多数,都属于有资格幸福的人。  
  但是,幸福不幸福都在你的心里。”  
  这些由于教授亲自签名售出的书,虽然与她的讲座有了很多处不同,但是,七零八碎拼凑起来的痕迹还是明显的!首先,我不明白,什么叫做“有资格幸福的人〃?这个资格由谁确定?又怎么确定呢?看她的意思,是“小康最快乐〃,有资格幸福。  
  那么,言外之义,“穷的叮当响〃与〃家财万贯、富比连城〃的人们就属于没“有资格幸福的人〃了。  
  我们都知道,古代虽然说有所谓圣贤在世,但是,对于价值观不同的人来说,幸福的资格还是无法确定的。  
  现代社会,许多古代的规律可能变了,可是,这个资格还是无法确定。  
  人人都有资格获得幸福,这是人的基本权利,当然,要在不危害他人的幸福的前提下。  
  我们再看,就会奇怪了,于丹教授说“小康最快乐的〃原因,是“他们的生活还不至于过分窘迫〃,那么,“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  
  就是胡说。  
  再者,她为了证明她的论点,正如前面所说〃只拥有10块钱的人〃现在应该算是“过分的窘迫〃了吧,可是“他的快乐未必不如一个拥有亿万身价的人〃那么,那些“由温饱到小康的这一批人”又怎么成为“最快乐的人〃?换句话说,小康因为“生活还不至于过分窘迫最快乐〃,那么,因为生活“过分窘迫〃,(窘迫当然不快乐,)“只拥有10块钱的人”又怎么使得〃他的快乐未必不如一个拥有亿万身价的人〃呢?于教授,“穷得叮当响〃、〃只拥有10块钱的人〃到底快乐吗?古代有自相矛盾的楚人,今天有自相矛盾而夸夸其谈的教授,我们什么时候,能够获得幸福和快乐啊?于丹教授在《论语》和《庄子》心得中多次谈到让人们返回内心,多次强调“心”决定幸福和人的存在,这是一种十分有害的唯心主义观点,我以为不能陷入《庄子》的唯心主义思维方式中谈心得,应站在《庄子》之上谈《庄子》,超越《庄子》谈《庄子》,应该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论语》、《庄子》等文化经典。  
  自然界和社会中一切现象都有物质原因作基础。  
  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人们在生产人类必须的产品时彼此所发生的关系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转移的。  
  因此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人类的意向、观念和法律,都是由这种关系来解释的。  
  不是心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心。  
  于丹教授的第二个心得是“境界有大小〃,在这一章中她说:庄子用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区别境界的大小?又如何才能达到那个大境界?于丹教授为了强调她的以上这个“境界说〃,特意提到《逍遥游》,她写道:在《庄子》的《逍遥游》篇中,有一个核心的命题,就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逍遥游》无限地拓展了我们的想象空间,告诉我们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因为真正的大与小不仅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它绝不单纯是一种文学描写中的境界,更多的时候,它表现为生活里面很多实用的规则。  
  也就是说,人的一生大小之境界应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  
  于丹教授就这样把《逍遥游》的主题思想歪曲成“生活里面很多实用的规则。”  
  接着于丹教授又讲了好几个小故事,将“大与小〃〃有用与无用〃等所谓的逍遥游的寓意转化成〃核心竞争力〃,并得出结论:“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  
  你质询自己的心,问一问:我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我究竟有哪一点是不可替代的呢?〃于丹教授的“转化〃,就是对《逍遥游》的错误解读,全面歪曲。  
  不必做什么过深的学术探讨,稍有点文学常识的人都能从字面看出“逍遥游〃就是无拘无束,悠闲自得,宇宙物我皆自由交游之。  
  追求超越精神生命与宇宙万物混同一体,遨游在绝对自由之中,正是庄子思想的一个根本方面。  
  庄子以为,人所以不自由,是因为受到自身肉体与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也就是所谓形躯物累所至,用庄子的话来谈就是“有待〃和“有己〃。  
  为达到真正自由的逍遥游境界,就必须与物“无待〃,即摆脱与身边事务的对立依赖的关系,若做到这一点又要先做到“无己〃,也就是入“无我〃之境。  
  因此,许多研究《庄子》的学者都认为“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是《逍遥游》一篇的纲要。  
  “唯无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