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创新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 纪宝成 >

第2部分

创新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 纪宝成-第2部分

小说: 创新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 纪宝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提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可能性,用新的视角来观察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地思维,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那么无独有偶,马克思曾经对这个问题,对哲学社会科学问题他经过研究以后;他深深的一个感受,他对问题特别重视,他说对于一个时代来说,困难的问题并不是答案,而是问题,他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个人的、时代的声音。他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就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你看看马克思就讲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时代的呼声、时代的声音,那么你回应了这种声音、回应了这种呼唤,解决了问题,当然你就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寻找了时代发展的规律。

    爱因斯坦是个自然科学家,马克思是个哲学社会科学家,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对这个问题是高度重视的,他是要观察这个社会、观察这个事物,然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研究它,最后解决它,这样哲学社会科学就向前发展了。这是我们认识事物规律,把握时代规律,认识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把握我们时代的脉搏,推进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问题眼光和问题意识,与创新的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有创新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没有这样的素质是不可能创新的,所以问题眼光,问题意识,是保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我们应当鼓励大家,经常来发现问题、来研究问题。所以,没有问题的发现,没有问题的提出,很难有什么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所以我很强调这样问题的眼光,方法论我觉得第一点,问题眼光。

    第二,我觉的要有一种国际眼光,世界眼光、国际眼光。那么这样一个问题,小平同志在八十年代就提出来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非常敏锐地提出面向世界的问题。改革开放,开放什么呀?很重要是对外开放、面向世界、对外开放,来进行经济建设。马克思在150多年前的《共产党宣言》当中,我认为最早、最科学地预见到经济全球化,他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国际市场,把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变成了世界性。他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使一切民族,包括野蛮的民族都演变到文明当中来了。现在看来这是多么地准确,把经济全球化及其带来的深刻的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这种深刻的影响,150多年前讲得非常清楚,最早最科学的预言现在都实现了,所以经济全球化这是不可避免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政治是多极化的、文明是多样化的,我们需要在不同当中,来寻求共同。在特色当中,来寻求和谐;那么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不能没有国际眼光和世界眼光来观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我们现在当今国际上发生的问题,它总会影响到国内,而我们国内发生的问题,往往也跟国际上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要解决我们国内的问题,往往也要跟国际上的问题联在一起来考虑才能加以解决。特别现在经济方面,大家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不管是贸易的原则、贸易的政策,也跟世界接轨;而我们内部我们国内本身经济的发展、GDP的增加还是减少、进出口贸易的状况、金融的情况、各种资源配置的情况、技术管理劳动力、资金资本,所有这些配置,所有这些方面,都跟世界市场,跟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哲学社会科学,没有一种世界眼光、没有一种世界的视野、国际的视野,是很难得出什么科学的结论来。所以现在放眼世界,它仅仅是一种价值取向的问题,它不是这样,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既要立足中国、又要放眼世界,这个已经成了一个我们整个国家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指导思想、一种价值取向、一种主体选择。同时也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种价值的取向、一种主体的选择,必须这样做。我想这个国际眼光或者世界眼光这一点,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极其重要的,我想大家对这一点是容易理解的,第二点要有国际眼光。

    第三点,要有综合眼光,就是多学科地综合在一起来进行创新。我们长时期以来把认识论上学科的划分,跟实践当中的多学科的综合利用,把这两者往往隔离开来,甚至形成了一些很不科学的思维方式。我们从学科的划分、还是认识论上的划分、理论上的划分,我们可以把人类的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里面可以分数、理、化、生、地理等等。哲学社会科学或者人文社会科学,也可以分出很多门类出来,文学、历史、哲学、文史哲、经济、法律、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等等,都可以划分。我们觉得这是一种科学上的一种划分,是认识论上的划分、理论上的划分,但是一旦回到实践当中来,它就不是这样,人类的实践活动,从来不是单一地某一个学科,某一种知识在起作用,从来不是这样,对这样一种认识,我们中国人早就认识到了。《周易》这是两千五百年前,两千多年前,上面有一句话,叫“观天文以察事变,观人文以划天下”,提出这样一种卓越的思想,就是要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治理国家、才能发展繁荣我们的科学;这样一种综合眼光,首先要求我们是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在一起,多学科地综合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当今中国的任何一个问题,可以这样说,都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比如说环境污染,治理环境问题,显然不能仅仅是化学的知识,也不仅仅是生物学的知识,不仅是这样,天文地理的知识都是需要的;同时还需要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把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这样个问题把它解决好;所以说我们觉得综合眼光、综合素质,对于创新是太重要了。人文学科跟自然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是创新的极其重要的方法论。

    所以我觉得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这个方法论的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当前来讲我觉得问题眼光,国际眼光、综合眼光这是创新非常重要的三个方面,这三个眼光加在一起,那就是时代性,就是时代眼光,当今的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更多地从这三个方面思考问题,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第三个问题,我觉得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条件,它的条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我想讲讲两个方面,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社会环境,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个人品质,我想谈这两个方面,第一点要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营造一个宽松的、和谐的、自由探索的这样一种社会环境、这样一种学术氛围,没有学术自由,没有思想自由,根本不可能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当倡导。在遵守宪法的前提下,任何学术观点都有存在的空间,我们就是要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当中,也真正体现出来,落实下来,也就是说,给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应当有个正确的评价机制,要尊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尊重他们的研究成果;另一个方面条件就是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个人来讲,就是一个个人品质、个人的素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本身怎么样来适应创新这样的要求,要有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这样一种使命感;要有为我们国家为我们民族的复兴,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来尽到我们责任的使命感。要有一种献身的精神、要有一种奉献的精神、拼搏的精神,没有这样一种精神,没有这样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他是不可能有什么创新的。当年爱因斯坦就讲对学生不仅要进行专业教育,更重要对价值感到兴趣,对价值要有热烈的这样一种感情,自然科学才能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更是如此了,你自己的价值是什么?

    所以我想,这一点对于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要追求真理、要服从真理、要发展真理。那么,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发现真理、发展真理,需要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要敢为天下先,没有这样一种精神,是不可能创新的。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个人素质方面的要求,这是第一点要求。

    第二点,个人品质方面,第二点要求,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人类的社会实践,才是我们理论的科学的来源,不了解实践,闭门造车,是造不出什么东西来,你也不可能感知时代的脉搏、体验实践的呼唤,你体验不出来,我们前面要有问题眼光,这个问题是到实践当中才能发现,才能提出。所以我们新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怎么样来面向实际、怎么样来联系实际、怎么样来关注现实,这个素质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素质。当然,政府学校也应该创造有利于大家,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的这样一种体制,这样一种机制,我想这是第二个方面的要求。

    个人品质或者个人素质的第三个方面的要求就是要有,严谨的学风、勤奋的学风。要厚积勃发,要有丰厚的学术积累,要向今人学习、要向前人学习、要向国人学习、要向洋人学习、要向实践学习、要向书本学习。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要在学术功底厚实,占有资料详实,生活感受充实,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再来勤于思考,多思、深思、慎思、独立研究,学而不思则罔了。

    经过这样一个艰辛的劳动、一个厚实的积累,艰辛的劳动,有了这样一种学风,我们才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新。不要急功近利,“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行一句空”,范文轮先生,当年倡导了这样一种学风,我们应当代代相传,这样才有可能去创新。你像我刚才讲王国维举的那三种境界,他不饱览那么多的唐诗宋词,不进行认真地思考,没有一种人生的感悟,他怎么可能提出来,他根本不可能提出来,看一万遍一千遍也不行。这个学风问题,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要甘于寂寞,要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扎扎实实做学问。这样一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没有这样一种精神,我们认为,很难创新。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个人素质,个人品质方面的要求,还可以例举很多出来,但是我想这几点,是非常重要的,这几点非常重要。

    我想还有一点我要强调一下,可以说是第四点,就是要有一种协作的精神。要善于与别人团结、和谐合作,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个人奋斗很重要,个人的努力很重要。但是我们看到,由于我们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讯的发展、全球化的趋势;全都全球化了,我们国内的情况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各种事情都是相互联系着的,所以说重大课题需要集体攻关,我想这是一种社会环境和个人品质的要求;这是条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条件,我们可以讲得很多,一个从宏观,从社会角度来讲,一个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创新,不能急功近利,创新并不是随波逐流,更不能把急功近利,冒充为与时俱进。浮躁,仅仅热衷于搞文化快餐,文化快餐有些东西是对的,但也有不少并不是,有的是制造一种学术垃圾,这个是不行的,不能把急功近利冒充为与时俱进,我想这一点很重要。

    第二点,我们觉得应当正确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没有继承,那也就不能厚积了,厚积总是积别的东西,没有继承就根本谈不上创新,任何创新都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我们对优秀的传统的中华文明,对其精华的部分,对世界闻名的优秀部分,都应当继承,对他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应当很好地借鉴,我个人体会纵向继承、横向借鉴,这是创新必不可少的,不继承就不能创新,应当把前人的成果,他人的成果,都作为自己的思维材料和前进的基础,包括他们的实物,都应当成为我们创新的思维材料,和我们前进的新的基础,以这样个态度,来对待传统的东西,原有的东西才是正确的科学的态度,在这个基础上,认同者说好不做,有异者那么求异求新,这个借鉴继承表面上看是一种袭旧,其实不能这样来看待它,我们创新也并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并不是这样,我们的目的不是这样。目的是为了掌握事物的规律,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好我今天就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讲得不对请大家批评,谢谢大家。

    … 返回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