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苏菲的世界(完整版) >

第39部分

苏菲的世界(完整版)-第39部分

小说: 苏菲的世界(完整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大多数的观点我都赞同。”
  “一七八九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人权与民权宣言’,确立了‘个人权利不可侵犯’的原则。挪威在一八一四年制定的宪法正是以这份宣言为基础。”
  “可是目前世界上仍然有很多人享受不到这些权利呀!”
  “是的,这很不幸的。不过启蒙时期的哲学家希望能够确立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一些权利,这就是他们所谓‘自然权利’的意思。到现在我们仍然使用‘自然权利’的字眼来指一种可能会与国家法律发生冲突的权利。此外,也时常有人——甚至整个国家——在反抗专制、奴役和压迫时打着‘自然权利’的口号。”
  “那妇女的权利呢?”
  “一七八七年的法国革命确立了所有‘公民’都能享有的一些权利。但问题在于当时所谓‘公民’几乎都是指男人。尽管如此,女权运动还是在法国革命中萌芽了。”
  “也该是时候了。”
  “早在一七八七午时,启蒙运动的哲学家龚多塞(Condorcet)就发表了一篇有关女权的论文。他主张妇女也和男人一样有‘自然权利’。在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妇女们非常积极地反抗旧日的封建政权。举例来说,当时领导示威游行,迫使国王离开凡尔赛宫的就是一些女人。后来妇女团体陆续在巴黎成立。她们除了要求和男人享有一样的参政权之外,也要求修改婚姻法,并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结果她们得到和男人相同的权利了吗?”
  “没有。女权问题只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一个工具而已。到了新政权上任,一切恢复正常之后,又恢复了昔日以男人为主的社会制度。这种情形后来也屡次发生。”
  “每次都这样。”
  “法国大革命期间争取女权最力的人士之一是德古日(OlympedeGouges)。她在革命结束两年后,也就是一七九一年,出版了一篇有关女权的宣言。在此之前,有关民权的宣言从来没有提到妇女的自然法权。而德古日在这篇宣言中却要求让妇女享有和男人完全相等的权利。”
  “结果怎么样?”
  “她在一七九三年被砍头,女权运动也从此被禁。”
  “真可耻呀!”
  “直到十九世纪女权运动才真正在法国和欧洲各地展开,并且逐渐开花结果。不过,以挪威为例,妇女直到一九一三年才享有投票权。而目前世界上仍有许多地区的妇女无法享有充分的人权,”
  “我和她们站在同一条阵线上。”
  艾伯特坐在那儿,目光越过湖面。一两分钟后他说:“关于启蒙运动我大致上就谈到这儿了。”
  “你说大致上是什么意思?”
  “我有一种感觉,以后不会再有了。”
  他说完这话时,湖水开始起一些变化。有某种东西在湖心冒泡,仿佛湖底的水突然一下喷涌上来一般。
  “是水怪! ”苏菲说。
  那只黑色的怪物前后扭动了几下身子后,便潜入湖水中消失无踪。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艾伯特转过身去。
  “我们进屋去吧!”他说。
  他们便双双起身走进小木屋。
  苏菲站在那儿看着“柏克莱”和“柏客来”那两幅画。她指着“柏客来”那幅说:“我想席德大概住在里面的某个地方。”
  今天那两幅画中间多了一幅刺绣作品。上面绣着:“自由、平等、博爱。”
  苏菲转身对艾伯特说:“是你把它挂在那儿的吗?”他只是摇摇头,脸上有一种忧伤的表情。
  然后苏菲在壁炉架上发现一个小小的信封,上面写着:“致席德与苏菲”。苏菲立刻知道是谁写的。他居然开始直接针对她了。
  这倒是新鲜事。
  她拆开信,大声念出来:
  亲爱的苏菲和席德:
  苏菲的哲学老师应该强调启蒙运动的意义在于它创立了联合国赖以成立的一些理想与原则。两百年前,“自由、平等、博爱”这个口号使得法国人民团结起来。今天,同样的字眼应该也可以使得全世界团结起来。全人类应该成为一个大家庭,如今这个目标已经比从前更加迫切。想想看,我们的子子孙孙会从我们这里继承什么样的世界呢?
  席德听见妈妈在楼下喊说电视的侦探影集在十分钟内就要开演了,同时她也已经把比萨饼放进了烤箱。读了这么多东西后,席德觉得好累。她今天早上六点就起床了。
  她决定今晚要好好和妈妈一起庆祝她的生日。不过现在她必须在百科全书里查一些东西。
  Gouges……不,是DeGouges吗?还是不对。是O1ympedeGouges吗?还是查不到。这部百科全书中没有一个字提到那个因为献身自己的政治理念而被砍头的女人。这不是太烂了吗?她该不会是爸爸捏造出来的人物吧?席德跑到楼下,找一部比较大的百科全书。
  “我必须查一些东西。”她对满脸讶异神色的妈妈说。
  她在那一大套家庭百科全书中找出了FORV到GP那一册,然后便再次跑到楼上的房间。
  Gouges……有了!德古日(Gouges,MarieOlympe,一七四八一一七九三年),法国作家,在法国革命期间出版了许多社会问题论述和若干剧本,因此成为革命中的知名人物。她是革命期间少数为妇女争取权利的人士之一,于一七九一年出版了《女权宣言》。一七九三年时因为胆敢为路易十六辩护、反抗罗伯斯庇尔被砍头。
  (请参照一九00年所出版的《当代女权运动的起源》)
















                  康德
……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

  过了午夜,少校才打电话回家祝席德生日快乐。
  是妈妈接的电话。
  “席德,是找你的。”
  “喂?”
  “我是爸爸。”
  “你疯了吗?现在已经半夜了。”
  “我只是想跟你说生日快乐……”
  “你已经说了一整天了。”
  “可是……在今天还没过完前,我不想打电话给你。”
  “为什么?”
  “你没收到我的礼物吗?”
  “收到了。谢谢你。”
  “那你就别卖关子了。你觉得怎么样?”
  “很棒!我今天几乎一整天都没吃东西。”
  “你要吃才行。”
  “可是那本书太吸引人了。”
  “告诉我你读到哪里了?”
  “他们进去少校的小木屋了,因为你找了一只水怪来捉弄他们。”
  “那你是读到启蒙时期那一章了。”
  “还有德古日。”
  “那么我并没有弄错。”
  “弄错什么?”
  “我想你还会再听到一次生日快乐。不过那次是用音乐来表现的。”
  “那我想我最好在睡觉前再读一些。”
  “那么你还没有放弃啰?”
  “我今天学到的比……比从前都要多。我几乎不能相信现在距离苏菲放学回家发现第一封信时还不到二十四小时。”
  “是呀,真奇怪,居然只花了这么一点时间。”
  “可是我还是忍不住替她难过。”
  “你是指妈妈吗?”
  “不,我说的当然是苏菲。”
  “为什么呢?”
  “她完全被搞胡涂了,真可怜。”
  “可是她只是……我的意思是……”.“你是不是想说她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是的,可以这么说。”
  “可是我认为苏菲和艾伯特真有其人。”
  “等我回家时我们再谈好了。”
  “好吧!”
  “祝你有个美好的一天。”
  “你说什么?”
  “我是说晚安。”
  “晚安。”
  半小时后,席德上床了。此时天色仍然明亮,她可以看见外面的花园和更远处的小海湾。每年这个时节,天色从来不会变暗。
  她脑海里想象着她置身于林间小木屋墙上那幅画的里面。她很好奇,不知道一个人是否可以从画中伸出头来向四周张望。
  …入睡前,她又看了几页大讲义夹里的东西。
  苏菲将席德的父亲写的信放回壁炉架上。
  “有关联合国的事并不是不重要,”艾伯特说,“但我不喜欢他干扰我上课。”
  “这点你不需要大担心。”
  “无论如何,从今天起,我决定要无视于所有类似水怪等等的不寻常现象。接下来我要谈康德的哲学。我们就坐在窗户旁吧!”
  苏菲注意到两张扶手椅间的小茶几上放着一副眼镜。她还发现那镜片是红色的。
  也许是遮挡强光的太阳眼镜吧。
  “已经快两点了。”她说。“我得在五点前回家。妈妈可能已经安排了我的生日节目。”
  “算算还有三小时。”
  “那我们就开始吧!”
  “康德于一七二四年诞生于普鲁士东部的哥尼斯堡(Konigs—berg),父亲是一位马鞍师傅。康德一辈子都住在这个小镇上,一直到他八十岁过世为止。他们一家人都是非常虔诚的教徒,而他的宗教信仰也成为他的哲学的重要背景之一。他和柏克莱一样,觉得有必要巩固基督徒信仰的基础。”
  “谢啦!我已经听太多柏克莱的事了。”
  “康德是我们到目前为止谈过的哲学家中唯一曾在大学里教授哲学的人。他是一位哲学教授。”
  “教授?”
  “世上有两种哲学家。一种是不断找寻他对哲学问题的答案的人。另一种则是精通哲学史,但并不一定曾建立自己的哲学理论的人。”
  “康德就是那种吗?”“他两者都是。如果他只是一个很好的哲学教授,通晓其他哲学家的理念,他就不会在哲学史上有一席之地。不过,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康德对于古往今来的哲学传统有很深厚的了解。他对笛卡尔和史宾诺莎的理性主义与洛克、柏克莱和休姆等人的经验主义都很精通。”
  “我说过请你不要再提柏克莱了。”
  “你应该还记得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类的心灵是所有知识的基础,而经验主义者则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都是从感官而来的。
  休姆更指出,我们透过感官认知所能获得的结论显然有其限制。”
  “那么康德同意哪一派说法呢?”
  “他认为两派的说法都有一部分正确,也有一部分是错误的。
  在这方面大家一致关心的问题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能够有什么样的知识?自从笛卡尔以来的哲学家们都专注于思考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两种最大的可能性:一、这世界正如我们感官所认知的那样,二、这世界乃是像我们的理性所体悟到的一般。”
  “那康德怎么想呢?”
  “康德认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念是我们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而得到的。不过他认为理性主义者将理性的重要性说得太过火了,而经验主义者则过分强调感官的经验。”
  “如果你不赶快单一个例子,这些话我可是听不懂。”
  “首先,康德同意休姆和经验主义者的说法,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都是透过感官而来的,但他也赞成理性主义者的部分说法,认为我们的理性中也有一些因素可以决定我们如何认知周遭的世界。换句话说,他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观念会受到人类心灵中某些状况的影响。”
  “这就是你举的例子呀?”
  “我们还是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好了。请你帮我把那边茶几上的眼镜拿来好吗?对,就是那副。好,请你戴上它。”
  苏菲把眼镜戴上。于是她眼中所看到的每一件事物全都变红了。原本淡淡的颜色变成了粉红色,原本是深色的,则变成深红色。
  “你看到什么?”
  “每一件东西都跟以前一样,只不过都变红了。”
  “这是因为眼镜限制了你感知现实世界的方式。你看到的每一件东西都是你周遭世界的一部分,但你怎么看它们却取决于你所戴的眼镜。因此,即使你看到的一切东西都是红色的,你也不能说世界是红色的。”
  “当然哼。”
  “现在你如果到树林里去散步,或回到船长弯去,你会看到平常你见到的一切,只是它们统统会变成红色的。”
  “对,只要我不拿下这副眼镜。”
  “这正是康德之所以认为我们的理性中有若干倾向会左右我们获得的经验。”
  “什么样的倾向?”
  “我们所见到的事物首先会被看成是时间与空间里的一个现象。康德将‘时间’与‘空间’称为我们的两种‘直观形式’(Formofintuition)。他强调我们心灵中的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换句话说,我们在还没有经验事物之前,就可以知道我们感知到的将是一个发生在时间与空间里的现象。因为我们无法脱掉理性这副‘眼镜,。”
  “所以他认为我们天生就能够在时间与空间里感知事物?”
  “是的,可以这么说。我们看见什么虽然视我们生长在印度或格陵兰而定,但不管我们在哪里,我们体验到的世界就是一连串发生在时间与空间里的过程。这是我们可以预知的。”
  “可是时间和空间难道不是存在于我们本身之外的事物吗?”
  “不。康德的概念是:时间与空间属于人类的条件。时、空乃是人类感知的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这种看事情的方式倒是很新颖。”
  “因为人类的心灵不只是纯粹接收外界感官刺激的‘被动的蜡’,也是一个会主动塑造形状的过程。心灵影响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就像你把水倒进一个玻璃壶里面,水立刻会顺应水壶的形状一般。同样的,我们的感官认知也会顺应我们的‘直观形式’。”
  “我想我懂你的意思了。”
  因果律“康德宣称,不仅心灵会顺应事物的形状,事物也会顺应心灵。
  他把这个现象称为人类认知问题上的‘哥白尼革命’。意思是这种看法和从前的观念截然不同,就像哥白尼当初宣称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一样。”
  “我现在了解为何他认为理性主义者与经验主义者都只对了一部分了。理性主义者几乎忘记了经验的重要性,而经验主义者则无视于我们的心灵对我们看世界的方式的影响。”
  “就拿因果律来说,休姆认为这是人可以经验到的,但在康德的想法中,因果律仍然属于心灵这部分。”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