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2005年第17期 >

第4部分

2005年第17期-第4部分

小说: 2005年第17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中心向外弥漫——就这么
  一块粗砺的石头呵,因渴望
  布满了突兀的棱角:
  
  倘若我不学无术,是否就卸下了
  灵魂的栅栏?
  倘若我说:“一切将永不再来。”
  那么,哪一处
  才是我栖息的心脏?
  2005.4.9.杭州
  
  钢琴教师
  
  她已经连着弹奏了两个晚上
  今夜,依然有雨
  
  我依然坐着,如同亚麻布画框上
  留出的空白
  等待着被击中,或被带走
  
  ……雨声
  她在楼板上来回的踱步声……
  
  直至清晨
  体内空洞的回声戛然而止,我忍不住
  上楼,敲开门。熟悉的黑眼圈
  
  “我谙熟八十八个黑白琴键……”她向着我
  张开细长、苍白的十指,“我弹不出
  完整的世界。”
  2005.4.8.杭州
  
  散  步
  
  先准备好钥匙



■ 叶丽隽
  这是我一直没离开的事物。
  我刚一出生,父亲就将我送到深山里去了,母亲的乳汁喂养的是另一个孩子,由此得到每月的差价——人民币十二元。那是七十年代,十二元在我们家派上了大用场。可是,山上太冷了,冰雪还未消融,乳娘就抱着奄奄一息的我,哭着给送回来了。读初中的时候,乳娘来找我。当时正在上课,她叫着我的名字,径自就推开了教室的门,那么高大和爽朗,像一阵山野里的风,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居住的地方是浙南的一个山城,不大,四周都是山。两年前我刚恢复写作时,诗歌里满是它们的影子:“我这/跟不上自己想法的/存在啊/不论坐着,走动/还是突然地转身/不论藏身何地/眼望的尽头/是重重的,青色或紫灰的山//而我身不由己/已是这/陷落的城池。”
  很长一段时间我在一个叫水阁的地方教书,那里也都是山。
  每天早上,从我家穿越十五里去学校,傍晚时再穿越十五里回来,十余年下来,那些沿途的山,就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当我骑着摩托车在路上的时候,不用放眼看,它们也会依次从我的意识里涌出来,散布到两边,高低错落,井然有序的样子。
  学校坐落在山脚。早上如果不忙,我就爬到山上去呆着。那是另一个世界。山腰那儿有一面湖水,绿幽幽的,上午的阳光照到它的一半。我喜欢躺在湖边,看四季转换,看蒲草、蕨类和芦苇疯长,我喜欢它们把我淹没的感觉。
  下午的课时总是满满的,基本上都是整个半天在不同的教室里转悠。孩子们埋头画画的时候,我就开始看窗外的山了,有时候是游移着看;有时候是静止在一个地方看。回想起来,我真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我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山上面了。
  山是多么地沉静啊,慢慢地,我的话也越来越少了。
  去年夏天,我离开了单位去杭州,想不到,租到的房子还是在山上,并且边缘一带都是峰峦,绵延不绝,就好像我并没有离开家乡,或者这些山,一直都跟着我似的。
  似乎,山已经成为构成我的主要元素。
  可即便我整个地成为山,也只是它的一小部分,比如它开过的野花,长过的小果子什么的,或干脆,就是它枯干了的草皮,被风吹走的沙砾……
  ——这是山给我的最大的感受。
  这些无处不在的山啊,它们或山花烂漫,或林涛汹涌,到最后都归于宁静——沉默、内敛,坦坦然横亘于天地间,映照出我的短暂、狭隘和自以为是……
  因为这心灵的巨大缺失,我一直在等。
  等待一个温柔细致,却像山一样,坚如磐石的灵魂——从汉语里,从诗歌中……
  2005.7.10.丽水


在时光中低飞
■ 大 卫
  浙东南。山,独自青了;水,不急不慢地绿了。有雨,大雨或者小雨,像一个人的坏脾气,动不动就来一次。一个骑着摩托车的女子,从城市的一隅,到另一隅。校舍,蹲在山脚下……山,像一个主语,她只能做副词或者介词,她只能把自己草一样地放在山里,像所有卑微的人一样,她活得坚定而又不知所措。三十多年了,她走在山里,她一直走在山里,她只能走在山里,她的梦,也以山为背景。当摩托车,每天把她像一袋粮食一样地,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途中,她要错过多少风景……这是一个弱小的女子,她有着南方女人的聪慧与秀敏,也有胆怯与小心。我猜,她肯定还有许多梦想,而且这梦想的时速,要比摩托车快:“我喜欢这种/凌空的姿势,无形的翅膀,划开/庞大的风和声音。景物争先恐后地/撞过来,又纷纷地/过眼云烟/我喜欢把车子,开得/飞一样/成为/远处的/消失点”(《过瓯江大桥》)。她渴望消失(像博尔赫斯说过的“水消失于水”),……“其实我,就是那草芥/正在被晚风吹远,消隐于暮色之中”(《黄昏阅读》)。暮色,一个多么赋有想象力的词,倘若把这个骑在摩托车上的女子,叫作叶丽隽,或者风事,她都不会反对。且让我试着把这个叫叶丽隽或者风事的女子,放在浙东南的暮色里,比如现在,她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怕她寂寞,就再给她一个男子,哦,那是一个白衣少年,她的手,被他所牵,走过的地方,都是伊甸园。这样的女子,好像只能生活在伊甸园里,有风,有风中摇晃的树;有炊烟袅袅,有几只不知名的鸟儿,侧着身子飞过;有流水,哗啦哗啦地响,像一个人的笑,又像一个人的哭;有树叶子掉下来;有暮霭一点一点地浸润着,把它想浸湿的,一一浸湿……希腊女诗人萨福,曾写过《暮色》:“晚星带回了/曙光散布出去的一切,带回了绵羊,带回了山羊,带回了牧童回到了母亲身边”……在这样的暮色里,叶丽隽如果感到孤单、疲倦,还可以把几只天鹅——哦,这上帝的私人秘书——放在她的身边,至少可以陪她一段……其实,叶丽隽也有着天鹅绒一样的喜悦——那是她穿着白裙子,走在瓯江边的时候。当然,也可以把她想象成一个汲水的女子,“天慢慢地亮了,雾气散去/泉水变得透明”而此时“水桶里,新的一天/正在慢慢地蓄满,变沉……”在这样的时辰,“我喜欢顺着山路,再往里走/天空那么安静/黎明那么静/山谷把同样的静谧,给了我这个/一无所有的异乡女子”(《取水》)。我想,在现实中,叶丽隽也是一个安静的女子,大部分时间里,她都是一个人走着,遇到水洼,小心地提着裙角,蹑手蹑脚地走过,或者什么也不提,就一脚踩了下去——把泥泞与水花同时踩出来。
  在去年的青春诗会上,作为诗刊社一名工作人员,与叶丽隽有过短暂的接触和不多的交往,对于她还谈不上了解,但让我欣慰的是,凭感觉,这是一个可以做朋友的诗人,她的声音小得像蚊子,但,在谈及诗歌时,也会与别人发生碰撞,甚至,你会发现她的激动,但这种激动,发乎情,止乎诗,在激动过后,她依然那么的澄澈、透明,像一潭碧水,有些纤尘,也会沉下去,并消隐……
  交谈里,发现这个丝绸一样的女子,也像丝绸一样,易皱,一个不想做闪电的人,却被闪电灼伤,留下道路与泪水。文学史家C.A.特赖番尼斯在其《希腊诗歌:从荷马到塞菲里斯》一书里指出:“(萨福)从未使自己的诗歌依赖于理智,因为她知道真正的诗歌并不直接地需要思想,而是更加需要情感和直觉的敏锐。”这段话,同样适应于她的诗歌,她的诗里,就有着“情感和直觉的敏锐”,她不相信思想,她在时光中飞行——且是那种低得不能再低的飞行——在时光里独坐,在时光里书写,但,她也被时光擦伤……所以,叶丽隽的诗歌里,最基本的元素是:疼痛。但又不是大哭大喊的那种夸张的疼痛,相反,是缩小,如果疼是一个小松鼠,她也只是让它在自己的肩头跳跃,对叶丽隽来说,如果疼痛也有半径,顶多是一只胳膊的长度。这种隐忍的忧伤,更让人绝望。所以,叶丽隽的诗,不是低音,而是重低音。如果有呻吟,那呻吟也有着立体声环绕的效果——至少经过了杜比降噪处理——这种呻吟,是生活或者命运与她相遇后所产生的漩涡,谢天谢地。好在她从不无病呻吟,作为一个实力派女诗人,她从不身体写作,也不器官写作,而是用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抵抗火热或者冰冷的命运与生活。
  叶丽隽的诗,是她的心电图,她好像只有在诗里,才能找到她自己。但,更多的时候,她找不到她自己,她也会迷茫成一片大雾。我有时怀疑,诗歌是她灵魂的出口不错,但诗歌,是不是也成了一层茧壳,给她提供了一个逃避场所?“我一直,分不清/自己的道路”(《水阁镇》)。谁都有过迷茫,叶丽隽也同样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她一边受伤一边生活,她凭感觉写着,爱着,活着,她只是想《表达》自己:“别再问了,我只能说/我从未有过什么信仰/但我也从未,背弃过生活/活着、流泪、长伤口……/像所有洞悉一切的人/像所有/一无所知的人”“请不要害怕我的身体”。同样地,她不光有迷茫,也会《沉醉时光》:“就这样,低低地飞着,多好/无知、盲目,却快乐/像是黄昏时分的雀鸟。我那/自以为是的灵魂,现在也轻松了/霓虹灯摇摇摆摆,在我两边舞蹈……不要拉着我/也不要和我说起永恒、信仰、或者/别的什么”。
  在参加诗刊社“青春诗会”之前,叶丽隽在丽水的一所中学教美术,能喝二两小酒,记得有一次,与她通电话,很深的夜里,她说她正在学校值班,当时雨下得很大,隔着几千公里,也能听到哗哗的雨声,她当时正为在学校继续教书还是去外地进修而痛苦地选择:她这样一个几乎没有生存能力的弱女子,如何在辞职之后,把一日三餐弄好?更何况,她还有一个幼小的女儿。雨下得很大,我不能猜出这个女子如何在一所山区的学校里,与数峰山,数滴雨,数声雷,数道闪电作战,她在值夜班,一个女子,在群山当中,能否安眠?我也不能给她出主意,作为一个擅长于以己之昏昏使人昭昭的人,我不记得我对她说了些什么,好在,后来她有了选择,离开了丽水,到了杭州:“我把自己,安顿在了/布满丛林的莲花峰上。”(《莲花峰日记》)。
  一个人有没有真情,有时会从情诗里看出来,我不知道,在叶丽隽的诗里,为什么会有绝望?爱情让人美好,爱情也让人受伤,人与人的相遇,是命定的偶然,是奇迹,但,相信爱情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少,至少我算其中的一个。“我仿佛一只有毒的小鸟/黄昏时抵达你的心灵”(《倾诉》)。这还不够,她更大胆地说“我仿佛来自黑夜/我仿佛/就是那黑夜”(《倾诉》)。“风的舌尖颤抖——起伏不定的胸口,和呼吸/你战栗、缩紧,你说你从未见过/像我这么坏的人……可你不知道//这空洞有多么绝望,多么美”(《风……》)。也许,这不是一首情诗,可能,我理解错了,但我仍然愿意,把它理解成一首情诗——只不过是唱给命运的情诗


悯农(二首)
■ 王明韵
  带刺的仙人掌
  
  远远的,我就看见了成片倒伏的仙人掌
  像一个个巴掌叩击着苍天
  塑料大棚更像是一块幡布
  在风中摇曳,仿佛所有的苦难
  都写在一张饱经沧桑的脸上
  
  一纸购销合同,曾让农民
  像守着一张存折一样兴奋
  从远处挑来水,积攒木炭和火苗
  在阳光和月色之下
  农民同样是出色的歌手和诗人
  
  合同被珍藏,仙人掌在疯长
  收获的季节,农民喜悦如临盆的孕妇
  但歹毒如蛇蝎的商家却远走高飞
  他们背对着阳光、良心
  在土地上挖掘陷阱,并埋下荆棘和钉子
  
  想哭,没有泪水;想打架,找不到对手
  开花的仙人掌如今刺芒丛生
  把朴实的农民扎得遍体鳞伤
  只感到血液里疼,骨头缝里疼,心里疼
  那么细密、具体,甚至看不见伤口和深度
  
  老人像我的外公
  
  那个吧嗒吧嗒抽旱烟的老人,像我的外公
  在11月的大雪中,他们都是一尊雕像
  外公已死去多年,我怀念他
  我握住老人的手
  久久不想松开
  
  老人指着桥下的流水说
  这是死水,黑水;鸡喝鸡死,羊饮羊亡
  鱼虾都不见了,过路的飞鸟喝一口
  就再也抬不起翅膀……
  我看见老人的眼睛里蓄满泪水
  
  老人抽完一袋烟又按上一袋烟
  这有点像我外公的习惯
  他说,村民找过政府,人家说污染来自上游
  临县在另一个省的版图上
  他们也找过化工厂
  厂长说污水排放早已达标
  还去找谁呢?老人想求助苍天和菩萨
  但腿脚已不再灵便
  
  老人的手是粗糙的,像砂纸
  他宽大的掌心有一条无法平静的河流
  我攥紧老人的手想喊他一声:外公
  老人却放下烟袋,抱紧了我
  2005.6.10.于皖北大地


又见江南(三首)
■ 李 浔
  丝绸之府:湖州蚕歌
  
  在湖之州  我丝绸之府的湖州
  是谁让丝竹的音乐
  在倒影中萦回  在梦中开花
  或者在一位长辫少女的围腰上充满乐感
  那棵梅树  在任何一个村庄里
  熟透得让人想入非非
  甚至使童年的竹马也鞭长莫及
  
  我的故乡  春天被无数次渡过河去
  春蚕也在这时洁白如玉
  它们的背景
  却是二千年前窈窕的歌声
  
  那条生我养我的苕溪  它的两岸
  春天斜靠在水和劳动的调子里
  明媚的民谣  多彩的绣花丝巾
  醒目在距丰收不远的田垄上
  
  该开的花早就明朗了
  该流的汗水也开放了
  我怎么能够忘却这丝绸的故乡呢?
  在这里  蚕歌和桑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