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军事欺骗 >

第8部分

军事欺骗-第8部分

小说: 军事欺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创造有利的态势和战机。敌主力北上绥德,这是我们的战役利益所在,敌人是不情愿这样做的,所以调敌北上必须采取欺骗的方法。担任诱敌任务的359 旅制订了详细的诱敌计划,全旅编为五个支队,全部配备电台,以两个支队扮演1 纵队和新4 旅,以两个支队扮演2 纵队和教导旅,以1 个支队扮演359 旅,旅部扮渲西北野战军的领率机关。白天,他们拉开一副“野战大军”行进的架式。晚上,在东西宽达十里的地域遍燃篝火,远远望去,极象大兵团集结的样子。部队转移以后,驻地是一幅“大军仓惶退走”的场面。破烂的门板,散乱的担架,没有烘干的旧军装等,扔得到处都是。在泥泞的地面上还东一张西一张地粘着草纸,其中有一张上的文字依稀可辨,可以从中猜测到部队向北转移,尔后东渡黄河的动向。为了防止敌人识破我军的意图,命黄河两岸的守备部队在缓德、米脂以东黄河以南各渡口集中大批船只,制造东渡黄河的假象。这一系列欺骗措施使得敌人把359 旅完全当成了野战军主力,在后面步步紧
  逼。359 旅且战且退,终于把敌人九旅之众诱入绥德地区,置于无用之地。与此同时,蟠龙守敌被我主力团团围住,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我军很快攻取蟠龙,全歼敌167 旅旅长以下6700 余人,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从蟠龙战役诱敌与歼敌的关系,可以清楚地看出,欺骗企图是为作战企图服务并围绕作战企图展开的,是作战企图的折射。欺骗企图一旦被敌人识破,敌人就可能从中窥见我作战企图。又由于欺骗企图是通过作战企图这个中介与作战利益柏联系的,所以它是相对稳定的,不象欺骗措施那样变动不居。相同的欺骗企图可以通过不同的措施达成。同样,相同的欺骗措施也可达成不同的欺骗企图。因此,反欺骗要着眼于粉碎对方的欺骗企图,而不是破坏其欺骗措施的实施。透过对方欺骗措施的疏漏之处,还可窥探其作战企图。可见,军事欺骗斗争是围绕着粉碎对方欺骗企图而展开的。敌对双方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欺骗对方,一方面又竭尽全力识破对方的欺骗。谁能从对方的欺骗措施中发现破绽,迸而推断其真实情况和意图,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欺骗对方,谁就获得了军事欺骗的主动权。
  二、欺骗方法的多样性
  ——单一的欺骗措施往往不易奏效。谁的欺骗方法更具有多样性,谁就能更有效地欺骗对方。
  除单兵欺骗以外,军事欺骗的主要对象既不是普通士兵,也不是普通军官,而是具有决策指挥权的指挥员。只有当对方指挥员上当受骗时,才能说达到了欺骗的目的。敌军指挥员为防止上当受骗,在定下决心之前,必然要对来自各种渠道的情报进行一番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这些来自不同渠道和方面的情报,真假参半,虚实混杂,有的相互矛盾,有的彼此印证。它们对指挥员决策思维的影响力取决于三点。其一是信息渠道的权威性:其二是信息量的大小;其三是从各个不同渠道得来的信息能否互相印证。这后一条尤其重要。如果关于某一情况的欺骗信息总是来源于同一渠道,即使信息量很大,也不容易影响指挥员的判断。任何聪明的指挥员都不会过于相信某一信息来源,而总是尽其可能地多方搜取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只有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能够互相印证,且无相反情况时,才能有力地影响甚至改变指挥员的判断。正是基子这一认识,作战双方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多的方法制造欺骗信息。并以多条渠道传递到对方指挥官的大脑,设法使敌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和用技术设备探测到的情况具有一致性。
  欺骗方法的多样性也是由事物外部特征的多样性决定的。比如,大部队野外驻止,必有如下外部特征:停放的武器装备,帐蓬,来往的车辆,走动的人员,新辟的简易道路,草地上践踏出的小道,坦克和汽车压出的辙印,简易厕所,晾晒的衣物,丢弃的垃圾,昼间的炊烟,晚间的灯火,等等。以上是空间外形方面的特征,还有坦克、汽车发动机的声响,机械和人工构筑工事的声响,汽油和柴油的气味,饭菜的气味等声觉和嗅觉方面的特征;还有无线电通信和雷达的电磁波特征。显然,要完整地模拟部队集结地域,或对部队集结地域实施伪装,仅靠几种方式是不够的。从有关外军材料看,外军很重视运用多种欺骗方式达成欺骗目的。如美军认为:“敌军获取的许多情报都来自地面观察或空中照相。因此,对于向敌方传递欺骗内容来说,目
  视欺骗是极其重要的。然而,只进行目视欺骗不会使敌受骗,还必须与电子、嗅觉和音响欺骗(包括部队运动)结合使用。必须根据敌方搜集情报的能力确定综合运用哪些必要的欺骗措施”。“既要让敌军看见,又要使其听见”,“敌军嗅到的气味必须与其看到的景象和听到的声音一样”,“敌军使用电子设备侦察到的情报必须与其通过看、听、嗅而获得的情报一致。”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为在战役规模、发起时间和主突方向等方面欺骗敌人,经常模拟大型假集结地域,其欺骗措施多达几十种;主要是:修筑简易铁路支线和卸载站,布置假物资堆积场;以坦克、汽车的阳动,显示坦克与机械化部队的移动、集结;工程兵在通往假集结地域的方向上架设新桥,修缮旧桥,修复前送道路;修建假机场,使用飞机模型和部分作战飞机显示航空兵集结;将坦克部队开进假集结地域,然后隐蔽地转移到真的集中地域,在假集结地域留下坦克和火炮模型;构筑假炮兵阵地,设置火炮模型,以游动火炮的试射“活跃”假阵地;使用纲索、绞盘和绞车带动坦克和步乓模型,模拟集结地域内的车辆和人员移动;在敌人能够观察到的地幅挖掘假交通壕,并在开阔地上和树林边沿设置垂直遮障;使用无线电技术器材和火炮、坦克模拟各种声响;通过遣返俘虏和在居民中散布假情报欺骗敌人的情报机关:以相应型号和功率的无线电通信模拟军队的移动和集结,等等。由于其欺骗方法丰富多样,几乎每一次都达到了理想的效果。第三次中东战争前,埃及为了麻痹以色列,采取了200 多项伪装和欺骗措施。如:多次征召预备队人员,尔后进行复员;反复把架桥器材运抵运河,然后撤回;以军事演习掩盖战争准备,采取前调一个旅、后撤一个营的办法,完成兵力集结,等等。直到开战当天凌晨4 时,以色列才确信战争即将爆发,但为时已晚。埃及军队只用了十几分钟就渡过了苏伊士运河,很快突破了以色列经营多年的巴列夫防线。三、欺骗手段的诡诈性
  ——军事欺骗是不择手段的。虽说“准确的眼力比欺诈更重要”,但多用欺诈之术总能争得更多的利益和主动。
  “兵者,诡道也。”孙子这一警世之言,极简洁地道出了军事对抗的本质特征。小到战术范围,大到战略领域,敌对双方为了自己的利益,投诱饵,设陷井,制造假情报,传递假信息,隐真示假,以假乱真,方法应有尽有,无所不用其极。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诡诈是以隐蔽自己的企图为前提的,因此它同直率的、无所隐讳的,即直接的行动方式是相对立的,就如同双关谐语和直接的表白相对立一样”。“诡诈就是在行动上变戏法”。在军事斗争中,利益是高于一切的,只要施计用诈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军事利益,任何一方都不会被所谓的信义束缚住自己的手脚。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所说的:“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我们要把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地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和聋子,要把他们的指挥员的心尽可能地弄得混乱些,使他们变成疯子,用以争取自己的胜利。”遍观军事欺骗的战例,可以看出,行“诡诈”之术是极普遍的事情,尤其是主动性军事欺骗,更是招招不离诡诈。由于欺骗是相互的,所以由此带来了诈中之诈。关于这一点,丘吉尔有一段十分生动而深刻的描述。他说:“。。盘根错节中的盘根错节,阴谋和反阴谋,诡计和叛卖,骗局和骗局中
  的骗局,真间谍和假间谍,双重间谍,黄金和刀剑,炸弹、匕首和行刑队。这一切纠缠在一个又一个的结构中,错综复杂,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却是真实的”。在二次大战中,为了达成诺曼底登陆的突然性,丘吉尔参与导演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事欺骗。围绕“霸王”行动所进行的一系列欺骗活动,其构思之巧妙,方法之多样,手段之诡诈,情节之曲折,都是空前的。据说,为了欺骗德国的反间谍机关,英军曾使用过这样的手段:他们向当时德国占领的法国派出稍加训练的间谍,这些间谍完全不知道诺曼底登陆的真情,他们所知道的都是精心编造的假情报。这些低能的间谍派往法国以后,很快就被德国反间谍机关捕获。他们在严刑拷打下,供出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于是,德国人从这些间谍的口中搞到了英国人想让他们知道的假情报。由于敌对双方彼此十分警觉,所以对轻易得到的、送上门的情报往往不以为然,而对自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偷来的东西则往往如获至宝,深信不疑。所以,佯装疏忽,把假情报泄漏出去,常可以收到奇妙的效果。《三国演义》中关于蒋于中计的描写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蒋干本是来东吴说降和刺探军情的,周瑜却佯装不知,布置了一个“酒后吐真言”的假象,并在帅案上放了一封伪造的曹操部将蔡瑁、张允的降书,故意给蒋干一个顺手牵羊的机会。于是,偷来的降书促使曹操处死了两员善于指挥水上作战的大将,使曹操失去了得力的水军指挥,为周瑜扬长击短、以劣胜优创造了一个重要条件。这一故事虽是虚构的,但构思得合情合理。无独有偶。在1948 年的天津战役中,我军前线司令员刘亚楼也导演了类似的一幕。当时,我军正在准备进攻天津,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无心放下武器,却想借谈判拖延时间。这一天,陈长捷派了两名参议员给我军指挥部送信。刘亚楼为迷惑敌人,来了个就汤下面,顺水推舟,把接见地点由城西杨柳青指挥部移到城北的宜兴埠,并进行了必要的布置。谈话间,凡门重炮声震屋瓦,炮弹呼啸着飞往天津方向,两议员大惊失色。刘亚楼若无其事他说:“二位不必惊慌,这是我军在试炮”。两议员回到城里把情况向陈长捷据实汇报,陈长捷立即断定我军攻城指挥部一定在宜兴埠,主攻方向一定是城北,于是,马上下令把守卫市中心的主力151师调到城北。这正中了我军声东击西之计。
  151 师刚到城北就被我军包围,坯没来得及投入战斗就缴了枪。我军东西对进,将天津拦腰切断,先南后北,分割围歼,激战29 小时,解放天津城,活捉陈长捷。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在军事斗争中,使用诡诈手段是必然的,正常的,放弃诡诈手段才是不可思议的。诸如乔装打扮、冒充敌军;瞒天过海,暗渡陈仓:无中生有,以假乱真;悬羊击鼓,金蝉脱壳;调虎离山,借刀杀人等等,这些诡诈手段在军事欺骗中是司空见惯的。虽然对于将帅来说,“眼力比诡诈更重要”,但正确的指挥,再加上诡诈手段的配合,胜利的代价就会大大降低,行动效益就会大大提高。不使用乔装冒充的诡诈手段,沙龙的先遣队就闯不过埃军严密守卫的运河浮桥;不使用悬羊击鼓的诡诈手段,毕再遇率领的守兵就不能金蝉脱壳,摆脱金兵。战争就是用诈的场所,准善于用诈,谁就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四、欺骗策略的随机性
  ——骗敌有法,但无定法,能因时、因地、因势、因敌而变化者谓之神。
  一切正确地反映了军事欺骗规律的欺骗方法是适用于古今中外、通用于敌对双方的。兵家权谋,三十六计,诡道十二法,这些谋略智慧的结晶,对谁都是敞开的,并不格外钟情于哪一方。有的国家甚至公开出版自己的伪装教材和欺骗条令。欺骗方法本身并不神秘,关键是能否因时、因地、因势、因敌灵活运用。孙膑以减灶计示弱,是因为他要诱敌来追,伏击敌人。虞诩以增灶计示强,是因为他要拒敌追击,摆脱敌人。两种策略遇然不同,但都达到了目的。三国有诸葛亮“草船借箭”,唐朝有张逊“草人借箭”,南宋有毕再遇“张伞借箭”,目的都是骗箭,但使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就战争中的虚实运用来讲,不过是实而虚之、虚而实之、虚而虚之、实而实之、先实后虚、先虚后实这六种。但这六种策略具体运用起来却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比如,实而实之是一种“以真隐真”的策略,其要旨是以巧妙的方法有意暴露自己的作战意图和情况,使敌按照“一骰的欺诈是以假隐真”的思路对我进行判断,从而形成错觉,上当受骗,事物就是这样奇怪,越是直言不讳地粑真情告诉敌人,敌人越是不信,反而把它看成是一种欺诈。因此,使用这种策略常能达成“公开的欺骗”。在1805 年的奥斯特利茨战役中,法军经过一系列的谋划形成决战态势后,拿破仑派人在阵地上大声宣读他发布的进攻联军的命令。在两军对阵的战场上,谁会相信那高声宣读的命令是真的呢?然而正是这大胆泄漏“天机”的举动,有效地掩盖了“天机”,使联军错误地判断了法军进攻部署和企图,迅速从已占据的高地撤出,结果正中拿破仑的下怀,联军被打得大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某师向三所里实施战役穿插,部队一夜疾进115 华里,夭亮时,离三所里还有30 华里,为了对付敌机的空中威胁,师首长命令全师去掉所有伪装,沿公路成纵队跑步前进。凡十架敌机在他们上空活动,居然把这支志愿军穿插部队误认为是从德川撤退下来的李伪军,并通知三所里守敌,准备了米饭、咸鱼、开水等,等待犒军。就这样,该师在敌机护送下,及时赶到了三所里,先敌一步占领了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