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人与商业 作者:姜奇平-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奥博士大叫乔布斯是“啦啦队长”。苹果能靠他们的“啦啦队长”迈过盖茨这个坎吗?这又是一个疑问。看这两周,真是乱哄哄的。如何跳出眼前纷扰,展现未来清晰世界?从与微软缠绕的太阳和苹果这两条线索,我觉得可以向你理出点什么来。
未来的事后诸葛亮,肯定是从当前大集团作战的结局中去理出他们的“历史”必然性。从POWER PC联盟对WINTEL联盟,到SUN联盟对WINTEL联盟,决定胜负的是什么呢?我孙子说(不对,是我们的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一两周的新闻,只能看到攻城的热闹;再远点,公司间“拍拍拖拖”,也靠不大住;对领导潮流的公司来说,真正决胜的,在信息战略。以此标准来看,微软、太阳和苹果这两周忙得有高下之分。微软和太阳在忙什么,他们在忙争标准;苹果在忙什么,在忙卖产品。这两者已不在一个档次了。先看苹果。PCWEEK说苹果最近在开倒车,一点不为过。乔布斯回来后,苹果在急于往自己兜里摘果子。几件事都做得逆潮流而动:商家谋略是处霸势而行独断,处弱势而走兼容,苹果竟在弱势中收购兼容厂商,一忌也;苹果收回Mac OS,对同一战壕战友过河拆桥,又直销苹果机,对200万美元以上的苹果经销商实行打击,自绝邦交,二忌也;PAQ和DELL销量分列冠亚,尚忙于把物产业务外包给工业国,而苹果产量没多少却反其道跑到工业国自办工厂,战略上逆收官子,三忌也。(在信息和第三产业高度发达处回头去盖楼建厂,纯属衰策,八佰伴倒台不就这么回事吗?)这三件事方向是共同的。乔布斯之“谋”,一言以蔽之,就是“收回品牌以兑现产品”。他不肯继续在扩大苹果品牌作为标准上做文章,而是要利用苹果现有影响,(并不惜缩小这种影响),来卖软件、卖机器,让肥水只进自家田。实质是“牺牲资本以增进当前收益”。
阿梅利奥称乔布斯是“啦啦队长”,按约翰。科特的理论,相当于说,乔布斯是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阿梅利奥心目中的苹果继任CEO应是比尔。坎贝尔(Bill Campbell),一个管家型人物。这等于认为苹果的症结在管理而不在领导。其实,苹果的症结正在于领导,但不能靠乔布斯这种领导。哈佛管理经典教导我们,领导的责任一是确定方向,一是激励群众。光一个“啦啦队长”是尽不了领导全责的。乔布斯过去和现在,恰恰都是在方向上把苹果带入歧途,失了领导的“本职工作”。第一次竞争,放弃兼容,而失去标准,败给盖茨;这一次,又要吃品牌老本以自利自保。苹果的想像力贫乏至此,谋已“无谋”,气数尽矣。当前在苹果内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乔布斯,他的问题,根子出在哪?应当说,他和盖茨技术上不分高下,而分出高下的,并不在人们认为的市场能力,是在对第三次浪潮本质的理解。盖茨理解的信息经济,已经把信息资本和信息产品严格区分开,标准是资本,软件和硬件只是产品。这好比第二次浪潮中,厂房是资本,而生产的货物是产品。而乔布斯没有系统的信息本体观,眼里只盯着信息产品,根本没把“标准”这种信息资产放在生死线上,每战必斤斤计较于一城一地,有勇无谋,总是如项羽般在获得一切后失去所有。(瞧,这两周又开始了)。
反观盖茨,白送DOS产品,换来的是自己成为标准、正统,最后得到整个世界,顺带脚还捎进了400亿回家转。如果说盖茨是信息资本家,乔布斯只能算信息工匠。如今这一回合,盖茨只花了相当两天功夫(1。4亿美元),就又耍弄了乔布斯一回。玩的仍然是标准这张牌:盖茨出钱,让乔布斯把IE作为苹果机标准浏览器,旁击太阳和网景,顺便从信息资本上再断一回乔布斯未来在网络主战场上的退路。而美国傻冒儿们还为苹果股票捧场呢。反过来看微软和太阳、网景之争,倒真象那么一回事。因为它接近了信息经济的本质、信息社会的主题。如果说信息真有资本和产品之分,标准、品牌无疑是典型的无形资产,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套老马的话说),而软件不过是标准派生出来的产品而已。没有立得住的标准,哪来卖得动的产品?IE、NN是小保姆,可以大派送;标准和品牌是老婆,可得是自己的。这三家采用的,都是和苹果相反的策略,即“白送产品,扩大品牌”,实质是“牺牲当前收益以增进资本”。瞧麦克尼利的机灵劲:他在今年3月份向ISO 提交申请,要求将Java 变为一种通用标准,但保留Java 商标的所有权。微软等“四巨头”的威胁信翻译过来就是:呸,你,当婊子,还是立牌坊,只能选一样。资本(今天)是大家的!(咱底下悄悄说:当然不排除明天成为我的)。微软和网景这些天“推”来“推”去,无非也是想把“推”技术的正统标准弄成自己的老婆。微软、太阳、网景近来闹哄哄的一切表演,说穿了,反来复去在争着说一句话:信息社会的资本,应当全是我的,我要在未来当主人!他们之中哪一家这话在重复了一千遍之后,终于成了真理,对方就只剩下给主人打工的份了。怪不得都这么急扯白脸。标准这东西是够厉害的,你看,我膘上了IE,它一过期,我不就得向微软(或别处……)求爷爷告奶奶了?这时现想起去找苹果,黄瓜菜都凉了。
在未来之门面前,太阳能不能升起来不好说,苹果落下去却是牛顿都说了的。苹果再不改弦更张,真刀真枪起来,恐怕只能由乔布斯带着,去对玩具进行总动员──玩去了;或者,微软哪天和英特尔闹翻了,心血来潮搞个MS INSIDE AND OUTSIDE之“盖茨”牌电脑,可以将苹果弄到新加坡,当一把外包的OEM小伙计?
4、免费电子邮件为何火爆?
刚过完新年,早晨从电子邮件新闻里得知美国昨晚一条消息:微软收购了HOTMAIL。微软和HOTMAIL都没有透露成交金额,但据专家分析大约在4亿美元左右。微软花4亿美元买一家免费电子邮件服务商干什么?
分析家认为,微软此举意在对抗AOL,早些时候,AOL宣布其1000万用户可以不通过ISP的网络,就可以收发E…Mail。但我认为,问题没有这么简单。这场战役的主战场不是在线服务,而仍然是在线浏览。
最近一个时期,免费E…Mail忽然热闹起来。Yahoo去年10月购买了Four 11公司920万美元的股票。拥有“正宗”电子邮件软件Eudora 的Qualm也计划转向免费E…Mail。
WhoWhere公司市场部副总裁评论,微软和Qualm的举动表明了今后E…Mail的发展方向。我认为,他看错了,我倒宁愿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是E…MAIL的举动在牵引微软的方向。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免费E…Mail为什么火起来,火在什么地方。我见过一些ISP的老板,他们都把E…MAIL视为一种负担。因为过多的邮件占用了本来就不富余的带宽,又无利可图。但HOTMAIL不这样认为。他们靠无偿提供电子邮件服务,把多达近千万的人吸引到了自己的网址上,然后凭着“近千万”这个用户数作为资本,吸引来大量广告,他们就靠这广告赚了大钱。
不过,免费E…Mail不是火在赚了两个钱,而是赚钱的方式背后有门道。这个门道对信息经济来说,有特别意味深长的讲究。盖茨没有放过这一点,这正是微软这次购并应该引起人们警觉的地方。因为微软购买HOTMAIL反映出盖茨心中对初露端倪的信息经济规律的洞察:这个时代风向又要变了——赚钱的规则要变!简单地说,盖茨发现信息资本的形成规律与工业社会相反,再多加一个转换规则就可以赚到大钱。
信息资本与工业资本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工业方式通过占有来形成资本,而信息方式通过放弃来形成资本。一般ISP按照工业社会规律,通过邮件服务向用户直接索取金钱,这再平常不过,我投资,你交钱;但从信息经济角度不这么看,免费向用户提供邮件服务,以此换取用户数量的增长,他要把用户数本身当作资本。这是典型的信息生产方式形成资本的方法。我看到过一个有趣的说法,沃尔玛的创始人Sam。Walton说:“老板只有一个,那就是顾客。他能解雇包括董事长在内的任何员工。只要把钱花到别的公司。”顾客本身就是老板,就是资本的化身,这是信息经济与工业经济相反的价值观。这是盖茨看到的第一点。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因为用户数、市场份额之类,只是无形资产,本身并不是钱。形成了信息资本,如何兑现为金钱?过去的ISP都钻在工业思路的牛角尖里,认为我不向用户收钱,我就干赔钱;但向用户收钱,用户又不来了,所谓“信息资本”又形成不了。这不是自相矛盾吗?HOTMAIL和YAHOO一样,却发现背后原来有“窍门”:信息资本要兑现金钱,第一,必须把信息资本的形成过程与兑现过程分开;第二,在兑现过程中按照工业规则去做;第三,兑现过程不与最终用户打交道。这就解决了问题。HOTMAIL和YAHOO与广告商打交道,都绕过了与用户直接收费这一道,按工业规则与厂商打交道,从而解决了信息资本形成靠免费服务,而信息资本兑现又要收费的矛盾。盖茨把信息资本的形成原理和兑现原理这两个方面一想通,于是就掏出了4亿美元,于是决定买的就是HOTMAIL,而不是别的什么MAIL。
显然,盖茨不是看中了MAIL,微软产品里不缺MAIL;他看中的是免费MAIL,进一步说,他对免费本身和MAIL本身并不存有特殊兴趣,他看中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的信息经济中这条规律,是这条规律展现给他的未来之路。Laura Jennings,微软网络部副总裁说:“MSN自去年夏天以来,就一直希望得到搜索引擎和免费的E…Mail。由于看中HotMail的服务业务和用户数量,所以我们选择了HotMail。”未来几个月内,微软将把HotMail 放入MSN,微软的旅游站点Expedia和汽车采购站点CarPoint,以吸引HotMail现有的950万用户光顾上述微软站点,并进而进入到微软的其它网点。想想看吧,再过几个月,盖茨将把近千万的MAIL用户(他的“资本”)引进自己兜里,然后揣着这些用户(资本)在微软公司到处转悠。他可以斜着眼睛对司法部官员说:“这次不同了,你们那条工业社会的反垄断法,管不了信息经济的赚钱之道,我免费把天下MAIL用户一网打尽,你不介意吧?”然后,他又可以在他的椅子里晃悠晃悠的了。
Steve Douty,HotMail市场销售部副总裁今天说:“在服务中,我们发现客户也需要通过E…Mail来获得个人资料和一些商业信息,我们与微软的目标、文化、技术和服务上有很多相同之处”。我觉得他和WhoWhere公司市场部那位副总裁一样,或差不多,都是傻冒儿。因为他们都把问题看反了。MAIL本身需要怎么改进,那纯属技术细节问题。HOTMAIL技术上的弱点有的是,比如,每个操作都得从国际出口转一圈回来,费时又费劲,确实需要改进。但微软的着眼点根本不在这里,否则他直接去改进OUTLOOK领导潮流不好吗,何必花4亿美元舍近求远?从微软方面说,MSN是个有进入“门槛”的网络,它与HOTMAIL的“精神实质”是不完全相同的。从互联网用户的利益出发,但愿不要把HOTMAIL搞封闭了。
5、小女生还能花钱雇姨妈否?
在去上海的飞机上,我读到这样一条新闻:上海一个小女生因为门门成绩不合格,怕家长知道,于是花了一百元钱,雇街角店内的女老板,冒充她的姨妈,去开家长会,结果让她妈妈撞见……。下了飞机后,我发现,这种事以后不大可能发生了。因为在卢湾区,乃至整个上海,不久以后,家长只要每学年花上一百元钱,就可以随时在电话亭里,通过互联网,查看到孩子在校每天的学习情况。这对于那个小女生来说,也许将是很“悲惨”的事情;但对网络公司来说,却是一个发财的良好机会。
上海英特纳和上海贝尔抓住了在中国发财的机会,率先开辟了社区服务系统。“社区服务系统”技术和商业上的特点是:可以让没有电脑的家庭,通过遍布街道的电话亭,实现上网查询。
在家上网和在电话亭上网,从网络技术发展角度讲,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对商家来说,商业机会却有实质性的不同。在家上网,对大多数家庭来说,眼下还是难以实现的梦想。这主要是由于存在三个不易跨越的“门槛”,一是技术门槛,让市民熟悉电脑和网络技术需要有一个过程;二是电脑硬件门槛,购买电脑需要花一笔很大的费用,这包括电脑本身、外设和后续投入;三是网络硬件门槛,主要是电话费,这是一笔长期算下来可能不亚于买电脑的钱。由于有这三个“门槛”挡道,家庭上网的成本会令人难以想像的高。换到商家的角度来说,这意味着市场是十分狭窄的,他们不会急于进入这个市场。而在电话亭上网就不同了,这三个门槛都不存在,因为它使用全中文友好界面,不必花钱买电脑,只需花相对很少的钱成为会员,就可以随时上网。这样一来,所有居委会管辖的居民,都可以成为潜在的客源。而在中国,几乎所有城市居民,都在居委会的管辖之下。这个市场之大可想而知。这样一来,商家会发现网上市场豁然开朗,出现了“拨号上网”模式下难以出现的许多商业机会:
第一个赚钱机会:网上商城吸引店家。在家上网,店家不愿上网;而在电话亭上网,网上商城容易招商。就上海来说,零售业的竞争已达到白热化,连锁经营店要开到30家以上,才开始赢利。如果利用社区服务系统,一个电话亭就等于一个连锁店,上海各居委会目前的几百个电话亭,就等于开了几百个连锁店。而所需费用,无非是制作一个主页的费用,而且开一个“连锁店”和开几百个“连锁店”制作成本几乎是一样的。同实际开店,每个店花上几十上百万比起来,可以省几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