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数字时代的人与商业 作者:姜奇平 >

第2部分

数字时代的人与商业 作者:姜奇平-第2部分

小说: 数字时代的人与商业 作者:姜奇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传播。可偏偏有一个重要观点,IT业界整个给忽视了,结果“墙里开花墙外红”,倒是人民日报8月15日给报道了,这是一个很“异类”的观点:农民比工人更容易适应网络时代。
  这个观点的实质是说,农业文明与信息文明相似,而与工业文明不同。这真是“农民比工人先上网”的绝妙解释。从文化比较这个视点,再来审视“农民比工人先上网”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这不是开玩笑,它背后有内在逻辑。
  中国上网一大怪,农民比工人跑得快人民日报10月16日的新闻说:素有“葡萄王”美称的河北省徐水县农民李成,日前通过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用中、英两种文字面向全世界摆开擂台:任何一个国家的单位或个人,培育出某个葡萄品种在产量、色泽、口感、耐储等综合性方面有超过他培育的“红贵族”品种,介绍到中国种植的,奖励人民币10万元。早在1994年李成就曾面向全国设奖1万元大摆擂台,最终全国近百名攻擂者没能把他从“擂主”宝座上打下来。此次李成通过互联网,又向世界摆擂,旨在鼓励各国葡萄专家和种植者加快葡萄新优品种的培育和推广,促进我国葡萄栽培事业的发展。
  市场报10月15日的新闻说:天津北辰区大张庄农民何继金正筹备到国外建鸡场,因为他从家里的计算机上获知,罗马尼亚的禽蛋市场存在空白。随着信息应用意识的不断增强,上网正成为北辰区农民致富的新途径。何继金一家经营着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种鸡孵化厂,长期向华北地区供应鸡雏。今年他们联通了计算机网,通过网络查询行业信息,跟踪市场行情,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同时使鸡场的知名度大大提高。鸡场以往每年售鸡雏200余万只,今年到目前已接定货300余万只,增加产值260余万元,鸡雏销售已经覆盖华北地区。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北辰区农民刘旭树谈到上网的好处时兴奋地说:“上网后眼睛更亮了,耳朵更灵了。”现在他每天上网2~3个小时,通过互联网及时跟踪国内建材市场行情。他下一步的计划是制作自己的主页,把自己及本镇生产的特色产品在互联网上宣传出去,在网上展示自己的产品,搞活经营。
  事实上,除了这两则新闻外,有关农民上网的报道到处都有。26岁的任守滨是黑龙江省密山市黑台镇复兴村六组的青年农民,今年5月初花近1·5万元买了一套多媒体电脑和一台打印机,并通过邮局上了因特网,成为黑龙江个人上网中的农民第一人。他还专门送妻子学了电脑。两口子已通过上网查询了一些农副产品价格和教育信息,还准备租用网页,通过电子信箱进行信息交流。这类事情影响还蛮大,刘丽丽是来自长沙市开福区的一位从事花卉经营的年青个体户,她在展会上看了一个多小时,就决定买台个人电脑回家。
  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听说山东省有个农民通过电脑网络做鲜花生意赚了大钱,我也想试试。”她指的可能是山东莱州农民在互联网上把花卉生意做到上千万元规模那件事。
  这形成一个奇妙的景观,人们看了报纸,准会以为,在中国,上网就两类人:知识分子和农民!而不是人们想象中的网络普及顺序:由知识分子,到工人,再到农民。网络不再是按照信息文化圈、工业文化圈、农业文化圈这种顺序扩散!
  “农民比工人更容易适应网络时代”对于农民上网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而工人上网却全不见报道。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工人都在城里,城里人上网容易,所以即使有个把工人上了网,也算不得什么新闻,所以没人报道;农民就不同了,农民给人的印象很“土”,如果农民反倒先上了网,就成了新鲜事,所以报纸喜欢报道。也许还会有人认为,工人现在都忙着下岗,哪有那份闲心和闲钱上网;农民不下岗,只要有钱,当然能上网。
  这些理由都对,但我宁可不这么看。因为这些理由太表面化,除了事实本身,什么也说明不了。真正能说明问题的,是这样一个理由: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助于他上网;而工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妨碍他上网。
  戴森就持这种观点。她表示,互联网带来的结构变化之一,是家庭与办公室之间的重新整合。农民因为以往的生活习惯,很容易适应这种工作、生活的相互融合。而工人会发现这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
  换句话说,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套一个最时髦的术语,就是“在家办公”。在高度信息化的美国,非得是白领以上的“有闲劳动”阶层,才能领受在家办公“待遇”。而农民几千年来,过的一直就是“两亩薄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在家办公”生活。
  你让他离开家,去单位上班,他一会儿想着回家割麦子,一会儿想着猪窜上了炕,反而不踏实。相反,只要在上述“在家办公”条件上,再加个“手机电脑E…MAIL”,就什么也不缺了。他可以拿个爱立信5000或联想“掌上电脑”的混血儿,蹲在田埂上发布基于IP的指令:“孩他妈,中午吃窝头五个,白酒二两”;或:“速发大白菜五百颗至阿姆斯特丹”。生产生活两不误。
  反过来,工人上网,于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就有些问题。首先,他在哪上网呢?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家里?工厂固然可以上网,但那网并不是他的,他和厂子里网络的关系要拐好几道弯才够得上;如果是在家里上网,就是纯消费了,可上网与本职工作挣钱没关,只是为了娱乐,这不太奢侈了吗?这种矛盾,是工业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本身的矛盾。
  农民上网的经济学根源上面说的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我想探讨的,是一个理论问题:农业文明与信息文明的内在同质性是什么?这种同质性是否与工业文明异质?
  如果这个想法成立,“农民比工人先上网”就不再是什么异类现象了。
  两年前,我在郭良主编的“网络文化丛书”中,写了一本《21世纪网络生存术》,其中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指出:“农业经济是直接经济,工业经济是相反的迂回经济,信息经济又相反是更高的直接经济。”农业经济与信息经济都是直接经济,这就是两种文明的内在同质性。埃瑟。戴森是我两年来遇到的唯一一个与我持类似观点的知名人士,所以我要特别引用她的观点。
  农民既然与知识分子,在生产方式上有同质性,农民接受知识分子的上网方式,自然就没有心理障碍了。有心理障碍的反倒是工人,因为工人的生产方式是迂回生产,与农业经济和信息经济都相反。
  我们现在就从经济学的观点,剖析一下今年以来各种农民上网的故事和案例,说明这个问题。
  案例一:抄市场近道就是直接经济户均一个蔬菜大棚的山东省陵县丁庄乡薛庄村,如今已有60%的农户安装了电话。电话拉买卖,“网上”探行情,陵县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有了“近道”。前几年,陵县一个林果专业村的农民听外地贩子说,东北市场苹果价格比当地每公斤贵1.2元,便雇车赶往哈尔滨,谁知那里的苹果与当地持平,后又拉到大庆市,没料到价格更低,只好赔本处理。这件事给全县一个教训。为建立准确、灵活的农情信息网络,让农民“抄近道”进市场,这个县首先实施了以村村通电话为主的基础信息工程。近两年,全县投资6000多万元,架光纤,装主机,进村入户。全县20处乡镇、988个行政村实现了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计费微机化,平均每9户拥有一部程控电话。去年5月初,这个县主动与农业部联系,投资10万多元,加入“全国大中城市菜篮子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今年初,他们又上了互联网,将全县工农业资源概况、投资合作意向等搬上网,并通过互联网把本县各市场的蔬菜价格、成交量等准确、及时发送上网。自入网以来,这个县每天发出农产品信息20余条,接收外地供求信息200多条。今年6月,内蒙古、河北及东北三省等地1000多家出口商、加工商和蔬菜公司纷至沓来,组织收购,比去年同期增加近400家。
  人民日报在报道这则消息时,用了一个很妙的说法——“抄市场近道”。抄市场近道,这是直接经济的形象化说法。那个林果专业村的农民在生产起点和消费终点之间,采用了迂回的方法,物理上兜了个大圈,他的失败正是迂回路径过长而又没有保障造成的。而入网后,这个迂回的中间过程就被拉直了,他们不必再兜着圈子外出卖东西,抄了市场的近道。
  案例二:农业又要搞直接经济,又要实现社会化,又不上网,将会怎样?
  第一种替代方法是亲自直销:我到顺义尹家府乡做社会调查时发现,这里的菜在田头比城里便宜一半,开始农民想搞直销,肥水不流外人田,但搞着搞着就发觉还是让中间贩子赚这一半钱划算。因为农民要整天泡在直销上,他就没时间生产了。这说明,农业生产这种直接经济,与社会化的矛盾,不可能通过物理上的直销解决。按传统方式,它要社会化,必须把利益的一部分,分割给迂回的中间环节(中间商)去分享。拿北京蔬菜来说,这笔迂回费用正好是菜价的一半。
  而信息经济这种直接经济,与社会化就没有矛盾。因为在信息经济中,不必为了直销而在物理上跑腿,盖分销店等等,用在迂回上的耗费几乎可忽略不计。换句话来说,信息经济中的社会化成本接近于零。
  第二种替代方法是道听途说获得信息:有些人针对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民,以帮助脱贫致富为名,大量发布稀有动物养殖、名贵植物种植的虚假信息,诸如珍珠熊、蝎子等,并许诺重金回收,致使成千上万的人血本无归。这说明手工式的信息传播方法,成本极高。河北省永年县的农民刘言林搞蔬菜运销,由于信息不灵,两年下来,不但没赚到钱,还赔进8000多元。他所在的批发市场与中国农业信息网联通后,他常先打电话问行情,有目的地发菜,不出一年半时间,就赚到3万多元。这说明上网获得信息的优势。
  案例三:
  网络化的直接经济,直接性表现在消除时空距离在网上,农民有两种途径拉直生产与消费的路径,一是时间上的快捷,一是空间上的直贴,也就是消除时空距离。中山市农民染全福最近购入电脑,加入全国农业信息网。他的贩鱼生意如鱼得水:敲敲鼠标去拿货,拿货之后快出手,异地卖个好价钱。尝到甜头的他逢人就说:“太方便了,真是太方便了。”染全福是中山市第一个上网的农民。今年36岁的染全福,是中山市三角镇地地道道的农民,以贩销生鱼为主业,其客户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年运销生鱼400吨、销售额为800万元,成为流通大户。
  两年贩运,使染全福最为头痛的是市场多变,以往通过电话了解外地行情,既费时又容易出错,生意有赚有赔,大起大落。今年5月,染全福将购入的电脑与中山市农业信息网相连接,眼界一下子开阔了,可以从网上获得全国各地最新市场行情。上网两个月来,他每天坐在家里敲敲鼠标,就知道各地生鱼的市场价,哪里的价钱好往哪里跑,结果是生意做得得心应手、红红火火。据中山市农业信息网的工作人员介绍,继染全福入网后,中山市又有50多位农民提出入网申请。
  我们看到农民上网的经济学根源。一方面,他习惯于农业传统的直接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他又想通过生产社会化提高收入。如果他不想把他菜价的一半给别人,而留给自己,最经济的方法就是上网。而工人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在城市工业中,迂回的各种中间环节是建立好了的。
  农业经济作为直接经济,长于自产自消,短于社会化生产。一旦它想从直接经济里走出来,就处处遇到问题。因为迂回的中间环节没有充分社会化,或者建立中间环节成本过高。信息经济也是直接经济,但它的社会化过程,是低成本、高性能的互联网络。有了网络,人们不必在物理地兜圈子上费时费力。因此它是一种比农业经济更高的直接经济。由于农民根本还没受到迂回经济的熏陶,接受起网络来就十分顺当。如果你让他选择,是按工业的方式,迂回地建立生产销售中间环节,还是按信息的方式,直接让产消见面,如果他需要花同样的成本去学,他就可能选择信息的方式。
  说农业经济与信息经济有内在同质性,只是说农民上网有经济上的合理性。但并不等于说中国农民就真的有比工人更好的上网条件。
  在现有的有线通信的技术体系中,中国的农民上网要普及实际是很难的。缺乏ISP的服务就是一个难以愈越的障碍,文化素质也是一个重大障碍。
  美国就不同了。
  美国俄亥俄州的维特尔独自经营着6000英亩土地,连一个帮工都不雇。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的是一套完整的高级电脑设备。登上收割机的驾驶室,主人津津有味地向人民日报记者介绍了一个叫“卫星定点系统”的特别装置。其技术性很强,听起来很费解。但简单来说,它可通过卫星接收和显示各种有用信息。当收割机在大田里作业的时候,收割的时间、面积、产量和粮食的水分等数据都能准确地显示出来,并储存在一个小小的智能卡上。取出智能卡后,通过电脑系统的处理,即可彩色打印在纸上。例如,各地段收成的好坏,以不同的颜色显示。这样,主人就可据此信息找出某地段为什么产量低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电脑也成了维特尔必不可少的工具。农场的经营管理靠它,了解市场行情和及时获取各种农业信息也靠它。他入了互联网,过去需要跑路才能干的事情,现在只需敲几下键盘了,如期货交易、采购和销售等等。如今的农业,需要知识,而且得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科技。维特尔最后说,“要让儿子继承家业,我必须送他上大学,否则他干不了”。
  在人民日报记者的这则报道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