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逃离"大学 作者:吴苾雯 >

第21部分

"逃离"大学 作者:吴苾雯-第21部分

小说: "逃离"大学 作者:吴苾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6年,邱虹云考进了清华大学。在强手如林的清华园里,邱虹云不显山不露水,学习成绩平平。每次考试成绩在班上不上不下,充其量也只能算个中等。如果仅以学习成绩衡量,他只是一个智力平平的学生。

  大一下学期,清华举办每年一次的“挑战杯”竞赛。邱虹云不声不响地拿来了他发明制作的超长变焦镜头。他的作品在此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第二年的“挑战杯”赛上,邱虹云又送来了他发明研制的新概念望远镜,再次获得大奖。令老师和同学对他刮目相看。渐渐地,邱虹云在校园有了“清华爱迪生”的美誉。

  邱虹云研制的视听设备在这届“挑战杯”赛上又获得了一等奖。

  那几天,王科一次又一次地走到邱虹云的作品前,他一遍又一遍地打量着它激动不已。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多媒体投影电视如果投放市场,将会带来一场视听设备领域的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王科认为这是一枚奇异的蛋,他雄心勃勃地想将它“孵”出来。

  清华准备在5月23日举办一个面向社会的成果拍卖会,将此次大赛的优秀作品进行公开拍卖。邱虹云打算以十几万元的价格将他的成果卖出去。他从没做过当老板的梦,发明研制出新的成果就是他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拍卖会举办之前,王科找到了邱虹云,他劝说邱虹云不要轻易拍卖这件成果,动员邱虹云与他一起创业,自己将这枚蛋“孵”出来。

  在王科的劝说下,邱虹云心动了,如果能自己亲手将这枚蛋“孵”出来,那当然是最美不过的事了。他答应与王科一起创业。王科又找来了正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读MBA的徐中,三人决定组成一个创业团队。这个创业团队是个优势互补的团队,王科有在多家跨国公司兼职的经历,徐中在读MBA前已工作了多年,邱虹云更有一不断有新发明涌出的聪明脑袋。

  王科抱着那台样子还十分“丑陋”的多媒体投影电视,拜访了一个个行家,然后,又组织人员进行周密而细致的市场调查。在确信它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后,王科决定自筹资金创办一家公司,尽早完成中试阶段,将它打入市场。

  一个满街飘着柳絮的下午,王科和邱虹云、徐中聚集在清华园后面的一个小茶馆里,计算着办一家公司需要多少钱。徐中得出的结果是最少需要250万元。这个结果把几个人都吓着了,对于几个穷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商量来商量去,他们决定先注册一家公司,边干边寻找投资者。

  王科到工商局一打听,注册一家公司得有50万元注册资金。王科傻眼了,50万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到哪去筹这笔钱?

  王科的家在宁波。当年,他以当地理科状元考进清华大学,曾在当地引起轰动。听说他大学毕业后不出国留学了,也不准备找份稳定的工作,而是准备干个体、自己创业,也有人不理解。但他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帮助。家人、亲戚和朋友都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东挪西借,王科终于筹够了50万元钱。

  5月的一天,王科将50万元钱装进了一个大书包,在徐中的护送下来到工商局,注册了北京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王科任公司总经理,邱虹云任总工程师。

  三个在校的大学生,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借来的一间小屋里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两个月后,王科从自动化专业毕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司的工作中。

  邱虹云发明的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电视,只是一个用塑料板和木板制成的模型,要想从设计阶段走到中试阶段,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由于这种多媒体投影电视的设计绝无仅有,身边找不到可供参考的资料,一切都得自己摸索。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他们设计出来的东西在工艺上无法解决,很多部件在国内没法做出来。

  研制过程中,涉及到一个非球面镜的问题,他们做了无数次试验,一直无法得到解决。他们去向清华大学有关专业的教授请教。教授告诉他们,这个类似的问题曾在70年代被苏联一位科学家解决过,但这位苏联科学家已去世多年,也没有留下解决这个问题的有关资料。

  面对这个几乎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没有气馁,又去请教国内知名的研究专家和做了几十年光学仪器的老师傅。最后,他们终于在几位老专家的上百页的算稿中得到了非球面镜的数据。为了测试技术指数,他们开了三套模具,使坏了的玻璃足足装了一麻袋,经过反复测试,透镜的各种技术指数终于达到了设计要求并实现了稳定。

  非球面镜的问题解决了,又碰到了芯片问题。在核心电路设计中,一种最关键的芯片在国内找不到,他们反复打听,知道美国一家高科技公司生产类似的芯片,可是买来试用后发现,投影机放出来的图像始终都有雪花点和条纹,无论怎么调试都无法消失。

  那时已是盛夏,小屋里没空调,也没电扇,王科、邱虹云他们挥汗如雨地在小屋里做了整整两个星期调试,仍没找出问题。他们转而重新研究、计算芯片的设计数据,终于发现:美国人设计的这种芯片在初始数据上就有错误。问题虽然找到了,可是要解决它却不那么容易,因为这种芯片是美国人设计的,他们手上没有任何可供研究的资料。他们只能在反复摸索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向。

  那些日子,王科他们没有白天和黑夜,饿了就泡包方便面,困了,就倒下来睡一会儿。一天凌晨,王科和徐中疲倦地躺下了,邱虹云仍守在投影仪前,一边修改程序代码,一边调试,当天空微微露出一抹晨曦时,邱虹云终于捕捉到了清晰的投影画面,他大叫一声:“成功了!”王科和徐中一骨碌爬起来,倦意顿消,画面上没有雪花、没有条纹,图像清晰可见,三个人激动得抱成一团,笑啊跳啊,尽情地宣泄心中的快乐。

  “创业,就要品尝常人难以遇到的失败、痛苦,甚至绝望。”王科说:“很多时候,只要你再坚持一下,成功就会突然到来。”

  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电视技术日渐成熟,就要进入中试阶段,中试需要有大笔资金。王科决定采取风险投资的方式进行运作。

  当时,对于国人来说,风险投资还是一个新鲜而又陌生的概念。可是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已经发展得很成熟。有人将它比喻成沙里淘金。风险投资的项目一般都具有高风险、高科技、高成长潜力、高赢利潜力的特点,成功率很低,然而一旦成功,回报率也相当高,也许是当初投入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所以,这些项目对于风险投资家来说仍充满了巨大的诱惑。

  风险投资给那些埋在沙中的金子以闪光的机会。因为,对一种灵感,对一种仅停留在纸上或模型上的发明,银行不会贷款,股东不会投资,但风险投资家却会与科研人员共同完成这个梦想。他们不仅投资让他们办企业,还要帮助他们完善企业管理,促进企业技术的成熟,直到形成批量生产,企业发展到相当规模,他们才会拿着丰厚的利润以特定的途径退出。

  虽然中国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投资家这个特殊群体,但是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已经以风险投资商的身份出现在经济舞台上。

  王科找到了清华兴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请他们帮忙牵线搭桥。很快,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电视吸引了不少投资商的目光,有30多家投资商前来参观、洽谈。王科一一向他们演示产品,介绍公司的商业计划以及市场前景。

  1999年7月,上海第一百货公司愿意为他们提供250万元风险投资。

  这也许是中国大学生创业中的第一笔风险投资。消息传出后,社会各界议论纷纷,有些人认为投资商是疯了,拿这么多钱给几个乳臭未干的学生打水漂儿。也有人说那几个学生伢疯了,是在“烧”投资商的钱。

  王科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好在半年后,他们顺利地完成了中试。第一代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电视已经呼之欲出,但是,要将它变成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还需要一种强大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来自有实力的企业。

  远在青岛的澳柯玛集团,一直关注着王科他们的研制工作,目光早已紧紧地咬住了他们手中的多媒体大屏幕电视,见中试阶段已经完成,集团总裁鲁群生准备亲自到北京与王科商谈合作的事。

  1999年的最后一天,正当鲁群生准备乘坐当日飞机来北京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封了青岛机场。鲁群生一天也不愿等待,调转车头便去了火车站,改坐火车连夜赶到北京。

  这是一个不眠的夜晚,鲁群生与王科他们一直畅谈到第二天清晨。

  2000年4月,澳柯玛集团决定向“视美乐”公司注资3000万元,共同组建北京澳柯玛视美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00年6月,澳视公司年产10万台产品的生产基地在青岛落成。北京的研发中心也由最初破旧的实验室搬到了中关村产业基地,面积扩大到1500平方米。公司员工由最初的三个人增加到100多人。

  2001年1月,澳视公司生产的“世界首款可直接收播电视信号的数字投影机”正式投放市场。那个面目“丑陋”的用塑料板和木板做成的黑匣子,已变成了流线型的蓝色仪器,这种全数码投影电视采用了自主开发的特殊光源、成像系统、最新显示技术,可以直接播发电视、VCD、DVD、录像机、计算机等多种数字及模拟信号,集多种视听功能于一身,是真正的多媒体电视。

  在王科他们的辛勤哺育下,这枚奇异的科技之蛋终于破壳而出,并逐渐长成了羽翼丰满的雏鹰。

  远在日本的索尼公司看到了这只雏鹰,他们派代表来北京与王科洽谈合作事宜。他们派来的代表告诉王科,索尼当年也是在两个年轻人的梦想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这句话鼓舞着王科。王科说他的理想是在20年内把“视美乐”发展成索尼、夏普那样的大牌企业。

  创业中的王科兴奋而又忙碌。回望自己的创业历程,他说:

  “在创业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失败、痛苦甚至是绝望,然而这些困难对我们来说也是在所难免的,因为我们毕竟是学生,无论是经验还是对事情的预测能力都需要慢慢磨炼。但是在这个创业的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一个创业团队要成功,需要整个团队的合作和齐心协力的努力。如果当初没有创业团队的合作和大家的相互支持、鼓励、包容,后果将无法想象。因为这其中遇到的困难实在是数不胜数,而且每个人在困难面前都会有波动、低谷、退缩,正是因为大家有相互的沟通和共同承担责任的意识,才会有我们一步步涉险而不馁的前进。困难每时每刻都有,但所幸我们都没有退却。”


 
鲁军:中国休学创业第一人 

作者:吴苾雯 
  鲁军:中国休学创业第一人。

  创业者档案:鲁军,1976年生于浙江鄞县,1993年至1998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1998年至1999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途休学。1999年9月,创立北京易得方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任总裁。

 
  1999年7月18日,当清华大学批准了鲁军休学创业的申请时,他也许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中国第一个休学创业的大学生,成为大学校园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鲁军说萌发创业的念头对他来说特别简单,似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宁波人爱做生意,就像湖南人爱吃辣椒一样,做一个企业,创造一笔财富,始终是他们的梦想。

  打从小时候起,鲁军就没想过做科学家,也没想过做政治家,他认为,要做科学家,必须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他说他不太爱动脑筋。做政治家,要会玩手段,他认为这也不是他的所长。所以考大学时,他填报的志愿是清华大学汽车工程专业。那个时候他最想的是毕业后到一个大的汽车公司,从最基础做起,从一个螺丝螺母,从一个装配线上的工人,从端茶倒水……这样一步步做起。他最大的理想是,在30岁左右,能够当上一个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因为汽车公司都是国家的,他说,所以我没想过自己当老板。

  大学毕业时,成绩中游的鲁军,本没指望能保送上研究生,谁知道保送名单上有他的名字。这一下,鲁军不得不重新考虑未来的发展了。

  在清华念了四年书,鲁军收获最大的也许不是有关汽车工程的专业知识,而是清华园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的浸润,是结识了一批学子中的精英。他说他对学业要求不是很高,如果好好学也能获得好成绩,可是他的目标不是有个好成绩可以出国或者读研,他看重的是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所以,他用不少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去外面打工。他说,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学以致用。只为了学业而学,是没有意义的。

  同时,在这四年里,鲁军也发现自己的兴趣在慢慢转移,他对经济学越来越感兴趣。于是,在上研究生时,他似乎顺理成章地就去了人文学院经济学研究所。

  学着经济学,鲁军就想着毕业了去做一个企业,至于做什么样的企业,他还没想好。

  一天,鲁军的老乡来找他。老乡是他的师兄,比他高两届,已经毕业工作了。两人天南海北地聊着,都不想辜负时光,都想做点什么,话题渐渐扯到创业上,谈得很投机。后来两人说,我们去办个公司吧。

  办公司需要钱。假期,鲁军回了趟宁波,他找到了宁波市市长。没想到市里很支持,说如果你们来宁波办公司,市里有专项基金,可以拨几十万的款下去,让你们跟宁波当地的企业合作。虽然后来因种种原因没去宁波办公司,但那次的尝试给了鲁军很大的信心。

  这年的5月,也就是鲁军上研一的下学期,清华大学举办第二届创业计划大赛。鲁军跃跃欲试想参加大赛。他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