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如焉@sars·come >

第2部分

如焉@sars·come-第2部分

小说: 如焉@sars·come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汉晚报》
  如今这个时代,居然还有一部文学作品在用打印本的方式传播,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这部作品叫《如焉@sarse》,而胡发云就是这部不可思议的小说的作者。胡发云的小说《如焉@sarse》,被评论说是写了“网络中的人、政治中的人、情感中的人和思想中的人”。除了对网络的描写,胡发云小说中所描写的官场也让人觉得很特别。
  ——《都市快报》
  他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如焉@sarse》,出版社不敢出版,却成为网上热门读物,甚至有“手抄本”流传民间。 不仅如此,《如焉@sarse》的学术研讨会,还引发了一场中国思想界和文学界的论战。 
  ——《联合早报》

  对《如焉@sars·e》的一种非专业解读

  傅国涌 
  我对当代文学整体评价很低,基本上持否定态度,最近这20年来,我能看得上的小说也就几部,短篇小说集《夹边沟记事》是一本、长篇《如焉》是一本。 
  《如焉》的出现也许就改写了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史 
  自从80年代后期以来,诗歌逐渐边缘化,基本被淘汰。散文的情况本来差不多,但最近三年,《往事并不如烟》、《寻找家园》、《半生为人》等三本书的先后出版为当代汉语散文洗刷了耻辱,这三本散文集都足以进入文学史。如果要说为当代小说洗刷耻辱,我想那就只有从《如焉》、从《夹边沟记事》开始,“夹边沟”的视角更小一些,《如焉》穿透了半个世纪的时空,更宏大一些,驾驭这么大的题材确实也有相当难度。但读下来却有举重若轻的感觉。我个人私下里希望这是胡发云先生的开始,也是当代小说的新起点,即便是技巧上、艺术上有这样、那些的不足,都不是我作为读者现在所要关心的,我关心的是在这块土地上,吃五谷杂粮长大的小说家中,还有没有人愿意与这块土地共命运,还有没有人愿意把目光关注当下,并承担一个作家应该承担的那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如焉》的出现也许就改写了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史。 
  许多当代著名作家把小说降低到了广告的水准 
  当代那些声名显赫的作家,往往是玩弄文字游戏的高手,贾平凹、莫言、毕飞宇、王安忆等全是如此,余华、苏童等是故事高手……除了文字和故事,一片虚无,不好听的说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他们功成名就,以小说为获得现世利益最大化的媒介,除此之外,他们的小说与我们这个世界没有多大关系。我第一次读到余华的《兄弟》是不久前,偶尔买了一本《收获》,一读之下,惊讶地发现基本语言都不过关,粗糙、生硬,而且并无什么个人风格。语言不行,这对一个小说家是最大的致命伤。过不了语言关,剩下的就只有胡编滥造的故事,编造吸引眼球的荒诞不真实的东西,如此一来,就把小说降低到了广告的水准。说穿了,充其量只有一点对生活的印象,骗骗少男少女,从而获得“四子登科”:流水般的银子、文坛上的位子、西湖边官家给的房子、当然还有花花绿绿的日子。 
  超越我们生活之上的文学,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太奢侈了 
  无论什么文学作品他首先都是特定时代、特定的环境或者说语境的一个产物,我们不能离开这个特定的语境。1949年以后到2003年SARS发生,在这样的中国大陆特定的历史和这么一个具体的环境,如果离开了这个来谈论《如焉》这个小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胡发云先生写这个小说不是为了首先写给美国人们看的,而是写给中国读者看的。 
  类似于美国这样的国家或者英国这样的社会里,文学可以完全娱乐化、可以好莱坞化、可以哈利波特化,可以完全跟思想没有关系,因为人民的生活过得非常自由。但是在一个半封闭、半开放的社会,或者在一个前现代的社会里面,在一个前文明的社会、一个还没有迈入现代文明门槛的社会来谈文学的纯粹性,谈论超越我们生活之上的文学,那种高明的文学,那种余华式的文学,太奢侈了,它也可能是好的文学,但是太奢侈了。 
  我要把《如焉》的流传写进1949年以后的言论编年史 
  这个小说在《江南》发表之前,早在2005年的夏天在北京就出现了打印本,40块钱一本,在地摊上流传,据说北京市这样小说流传出去的数字不会太小,那个打印本我现在就精心地保存着。很多人向我借,因为我的比较全,我很心疼,因为借了以后我的“历史文物”可能就保存不下来,因为太旧了、太破了。 
  我知道杭州有很多中学生都买了登了《如焉》的杂志,他们中很多人本来只知道韩寒、郭敬明,以为郭敬明比鲁迅、沈从文都要了不起,现在他们读了《如焉》,知道世上还可以有这样的小说、这样的文学,和我们的人生、现实是有关系的,不是一天到晚玩弄文字游戏。 
  我们这些人本来和文学没有关系,但是都被《如焉》所吸引,关注起了当代文学,我觉得在2006年这是一个奇迹,将来我要把这个事情写入我的著作,就是1949年以后的言论的编年史。 
  为什么《如焉》催我泪下? 
  我与《如焉》的作者胡发云先生年龄、处境、职业、社会身份、人生阅历等等,可以说都是迥然不同,为什么他的小说打动了我、引起了我内心强烈的共鸣,有些段落甚至催我泪下?就是因为他关注了我们共同面对的当下现实,关注人的命运、人与他栖身的大环境即这个时代的冲突,苦难与悲剧、欢欣与追求、梦想与挣扎……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作者的技巧、天赋、文字能力是否达到了最高层次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就是文学还是要有底线的关怀,即对现存社会、对人性、对自身命运的忧虑、关切与批判。 
  责任难道仅仅是环境吗?活着的个体生命是干什么的?活着的敲键盘的个体生命难道注定是毫无作为的吗?答案是否定的,看看上面提到的三本散文集就知道了,即使举世风花雪月,也有人执着地寻找真正的精神家园。《如焉》证明当代小说家也可以直面没有装修过的现实,正视真实本色的人生,而不是躲在用纸币堆积起来的毫宅里娱乐、过日子。 
  在前苏联,即使在斯大林严酷统治、格杀勿论的年代里,也有一些作家真诚地写出了见证那个时代的好作品。前苏联产生了《静静的顿河》、《日瓦戈医生》,产生了索尔仁尼琴、布罗茨基……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又拥有什么? 
  '《如焉@sars。come》讲述了寡居的中年女性茹嫣 (网名如焉)在儿子出国之后,开始接触网络,并由此结识了民间思想者达摩,走近原“青马”(成立于“文革”期间的一个思想团体)的一些成员和他们的精神导师卫立文。茹嫣在同事江晓力介绍下与副市长梁晋生相识相爱,SARS爆发后,各方矛盾凸现,茹嫣的网络文章给梁晋生的仕途带来威胁,最后梁晋生与茹嫣分手,选择了江晓力。书中还形象地刻画了经历动荡岁月后有清醒反思的卫老师、坚持民间立场的思想者达摩、在时代变化面前放弃自己立场的毛子等经典人物形象。 '


  《如焉@sars·e》 第一部分

  儿子出国前留给茹嫣的东西(1)

  儿子出国前,给茹嫣留下两样东西,一只小狗,和一台电脑。
  小狗是儿子捡来的。
  那天夜里,她给千里之外的儿子打电话。
  儿子痞笑着说,妈,我有一个女朋友了。
  儿子大四了,她一直希望听见儿子说这一句话。可一旦这话来了,她又酸酸的,惘然若失。她装着见怪不怪地问,好啊,妈就等着这一天呢。哪儿的?
  儿子说,咱学校的。
  茹嫣问,同学吗?
  儿子说,还同寝室呢。
  茹嫣心里一“咯噔”。尽管她知道,如今的大学生,同居早已是家常便饭,有的干脆在外面租了房正儿八经地过起小日子来。可是一张口,依然是那样老套,却又那样理不直气不壮的话:你们现在就……这样的关键时候,你千万别弄出什么事儿来。
  儿子笑了:不会,不会,打死我也不会的。
  茹嫣说,那她还是回自己的寝室去才好。
  儿子说,她没地方住,她被人扔了。
  茹嫣叫道,你说些什么呀?
  儿子终于在那头大笑起来,还听见另外一帮男孩在坏笑。
  儿子说,妈,她是一条小狗,一条小女狗。
  茹嫣问,什么狗?
  儿子说,就是小狗啊,DOG!DOG!四条腿,一根尾巴的那种。
  茹嫣说,天哪,你自己都养不好,还养一只狗?
  儿子说,我们几个一起养。
  茹嫣说,这种时候,还有闲心思养狗?
  儿子说,没办法,它赖上我了。
  茹嫣知道,这一类事情上,强迫不得,你越禁止,他越来劲。在恋爱上也是这样,当初,她和丈夫的婚姻,有一半就是母亲的反对促成的。再说,天高皇帝远,他就是养一群耗子,你又能怎样?她后来悟出,母亲的话,大多是对的,只是需要时间来证明。那是一种人生历练的结晶,不用讲道理的。她诘问母亲,你究竟什么地方看不上他?母亲说,不是我看不上他,是你看不上他。这话也基本上被母亲言中。母亲是大家闺秀,嫁给了一个革命干部,但是骨子里,还是那一套。或许正是因为嫁给了这样一个可以保护她,可以给她特权的男人,她身上得以保留的那一套反倒更多。茹嫣见过母亲的一些亲戚和同学,家世和母亲差不多,嫁了与自己大体门当户对的人,结果和她们的男人们一起,被折磨得低声下气鸡零狗碎的,反倒失去了母亲那样的傲气。不过,这样一些道理,也是要用人生历练来弄懂的,不是一番教导就茅塞顿开的。
  茹嫣忍了忍,平静地说,你给它洗干净,别弄出病来。
  儿子说,没毛病,欢实得很。我可是老资格了,我五岁就开始养狗了,是吧?
  儿子的后一句话是说给他那些同学听的。茹嫣说,那是你养的吗,吃喝拉撒洗,你自己都还弄不清楚呢。
  同学们用儿子的名字叫那小狗:杨延平。
  02
  那台电脑是儿子升大二的时候买的。暑假,儿子回家,憋了几天,破天荒地做了好多家务劳动,然后怯怯地说,想要一台电脑。他是学建筑设计的,需要一台自己的电脑。她开始不同意,怕影响儿子的学业,怕他玩游戏,还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茹嫣是一个守旧的人,对所有的新生事物,一开始都会保持距离,保持怀疑,直到那新生事物差不多都快旧了,却喜欢起来。在服饰上尤其如此。对于语词的时髦,就更加抗拒顽强,一句“拜拜”,二十多年了,硬是说不出口,别人对她说拜拜,她就说再见。至于酷啊,靓啊,哇噻啊,酱紫啊,就像听磁片刮玻璃。到了日后上网,就像半个文盲。
  倒是他爸宽容,说迟早要买的,早买早消停。
  爷俩在电脑城泡了两三天,攒了一台当时配置最高的兼容机。丈夫说,电脑这东西升级换代太快,你买回去的头一天就开始落伍了。现在抢一点先,可以多坚持一会儿。再说,儿子绘图也要好机子。在这一类观念上,儿子对他爸是极其景仰的,说,老爸这才是真正的与时俱进。
  那个暑假结束的时候,老爸将电脑仔仔细细地装箱打包,送儿子上火车。他对儿子说,常给家里打电话,别有了电脑忘了娘。
  一个多月后,丈夫在出差途中遇车祸去世。
  茹嫣在丈夫买的那条小狗被车撞死之后,常有不祥之感。丈夫一年四季都在路上,几次噩梦,都见到他遭遇不测,想对丈夫说,一直没敢说,终于永远不能说了。
  毕业后,儿子把电脑带了回来,包装箱还是原来的,上面留着他爸的笔迹,写着某某大学某某系,写着儿子的名字,还写着“贵重仪器,请勿碰撞”。托运单依然贴在上面,上面有送站那一天的日期。
  儿子那个班,是和法国一所建筑学院合办的,在国内读完本科,各科成绩合格,就直接去那儿读研。成绩优秀的,对方还有一笔很可观的奖学金,节俭一点,打点工,衣食住行也都够了。
  丈夫死后,儿子立时就懂事了。出国前一两年,他一直在给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打工,赚取去法国的路费和出国的行头。按他的说法,当初这电脑买得值,赚回了十倍于它的钱。回家后,他将那台电脑重新打理了一番,加大了硬盘和内存,装了最新的XP,配了摄像探头和耳麦,装了宽带,这一切,他都坚持自己独立出资。他对茹嫣说,算我送给你的。你以后会知道,这是一个好东西。

  儿子出国前留给茹嫣的东西(2)

  对于茹嫣来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这一辈子还会和电脑、网络打交道。在她看来,这玩意,和蹦迪、飚车、麦当劳、电子游戏卡通片是一类的,是这个工商时代没心没肺的醉生梦死大派对。媒体上关于网络的报道,大多也是和逃学、失火、诈骗、劫财、情杀相关。自己早已过了那种赶新潮的年龄。几年前,单位不知发什么疯,每个中级职称以上的人,都要进行微机培训,每次两个星期。结果是昏天黑地地去,昏天黑地地回来。别说操作,光是那些DOS语言,就把人弄晕了。混了个结业证,一切也都忘干净。从此后,见了那个机器就头大。儿子总说,落伍啊。她想,落伍就落伍了,自己这一辈子落伍的事儿多了,要都赶上去,再给她两辈子时间,怕也来不及了。古人一盏青灯一卷书,不也是很精致很丰富地过一生么?见儿子这么正儿八经做着这一切,还花了这么多他自己赚的辛苦钱,便只好把它当作儿子的一片深情接受下来。
  一切调试好了,儿子将整个操作都设置成超级傻瓜型,只要摁一下开机钮,一切都一目了然。桌面上还留下一个他自己编写的使用说明书,万一碰见什么问题,打开一看就行。
  那两天中,儿子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奶奶,一点一滴不厌其烦手把手地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