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幸福之路 >

第78部分

幸福之路-第78部分

小说: 幸福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的需要创作的;人们模仿它是因为它自身的完美,而不是因为模仿有什么好处。 
  光去追求事实的精确性会无聊地让人受不了。记住英国国王的在位年代或是记忆各郡及其治所的名称,一直是童年的一件头疼事。靠兴趣和重复达到精确就要好一些。我始终记不住那一串海角的名称,但八岁时我几乎知道所有的地铁站。如果让孩子们看一部展现船只绕海岸航行的影片,他们不久就记住这些海角了。我并不认为这些东西值得记忆,但如果确有必要,那就要采取这种教授方法。所有的地理知识都应该从电影上学到;历史知识尤其如此。最初的费用会很高,但政府尚能承受。而且教学上的便利将会导致以后的节约。 
  逻辑精确是以后才能争取的事情,不应将它强加于孩子。正确记忆乘法表自然是事实上的精确;它只是很久以后才成为逻辑精确。数学是逻辑精确这种教育的天然工具,但如果听凭数学表现为一组具有任意性的法则,它就失去了这种作用。法则要学,但有时还要搞清这些法则的原理;如果做木到这一点,数学就没什么教育价值了。 
  现在,我要谈一个论述精确性时涉及到的问题,这就是,要使教育具有趣味性究意有多少可能性或合理性。老观念认为许多说教都难免枯燥乏味,只有严厉的权威才能使一般男孩子坚持到底。现代观点认为完全可以使说教变得趣味盎然。与旧观点相比,我对现代观点要赞成得多;尽管如此,我认为它也有某些局限,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我先来谈一谈现代观念中确实存在的一些问题。 
  写幼儿心理学的现代作家一致强调不强迫幼儿吃饭或睡觉的重要性;这些事情应该由孩子自愿去做,而不要靠哄劝或强迫。我自己的经历完全证实了这种说法。起先,我们不知道这种新的说法,就去试着用老办法。老办法很不成功,而新办法却取得了圆满成功。然而,绝不要认为现代的家长对吃饭、睡觉这样的事不闻不问;相反,为了使孩子养成好习惯,能做的都做了。定时用餐,不管孩子吃不吃饭,他都必须坚持到用餐结束,而且不能做游戏。定时睡觉,而且孩子必须躺在床上。他可以搂一个动物玩具,但不能是那种会叫、会跑或会使人兴奋的玩具。如果孩子喜欢动物,就可以做这样的游戏:动物累了,孩子得让它睡觉。然后将孩子单独留下,孩子通常会很快人睡。但绝木要让孩子认为你急于让他睡觉或吃饭。那会立刻使他觉得你在求他,这会使他有一种权力感,并由此导致他越来越需要诱哄或惩罚。他去吃饭或睡觉应该是因为他想这样做,而不是要取悦于你。 
  这种心理学显然大半可以用于教育。如果你坚持去教导一个孩子,他会得出结论说,他在被迫做一件不愉快的事以讨你欢心,同时他还会产生一种抵触心理。如果一开始就存在这种情况,那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年龄大了,通过考试的愿望可能变得明确起来,而且也会为此目的去学习,但没有一种学习是完全因为对知识感兴趣。相反,如果你能首先激发起孩子的求知欲,然后作为鼓励,告诉他想知道的知识,整个情况就会大木相同。所需的外部纪律约束要少得多,注意力也能毫不费力地集中起来。这种方法要取得成功,就要具备某些条件,这些条件已由蒙特梭利夫人在幼儿中成功地创造出来了。学习必须既有趣又不太困难。起初,必须有其他年龄尚大的孩子的示范。同时不能有其他明显令人愉快的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可能有许多事情可做,那就要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单独完成。几乎所有的孩子对这种方法都感到满意,并且无须强迫就可以在五岁前学会读书写字。 
  类似的方法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应用于年龄较大的孩子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远期动机变得敏感起来,要每个细节都有意思已不再重要。我认为,教育的动力来自学生这个一般原则,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环境要有助于激发这种动力,并使无聊和孤独成为学习的替代物。但应该让任何一个宁愿无聊和孤独的孩子作出这种选择。自学的原则可以推广,虽然在幼儿期过后,一定的班级学习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如果必须运用外部权威引导孩子学习,那么除非孩子有病,错误很可能出在教师身上,或是由于先前的道德教育不当。如果孩子在五六岁前受过适当的训练,那么任何一位好老师都应该能够在这之后引起他的兴趣。 
  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好处会很大。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而不是敌人。因为孩子持合作态度,所以他学得要快些。由于不用时刻收回某种勉强的、无聊的注意,因而他就少了些紧张感,学习起来也不怎么疲倦了。他个人的主动性没有减弱,相反却得到了加强。因此,认为学生的自我愿望可以使他投入学习而无需老师施加压力,似乎就合情合理了。 
  如果这些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失灵了,就要单独研究,区别对待。但我认为,如果所用方法与孩子智力相符,就很少会失败。 
  因为一些在论述精确性问题时讲过的原因,我认为要使~种真正完全的教育毫不显枯躁是不可能的。不论一个人想就某~问题作怎样深入的了解,他肯定会发现其中的某些部分令人乏味。但我相信,通过适当的引导,可以使一个孩子感受到学习那些枯躁部分的重要性,并且也是在没有强制的情况下将这些部分学完。根据学习成绩的优劣,我还要运用赞扬和责备这两种激励方法。我们要明确一个学生是否掌握了必要的技巧,就像在体育比赛或体操中那样看得清楚。老师还要讲清楚某个问题的枯躁部分的重要性。如果这些方法都失败了,就要将孩子归入愚钝之列,并且对他进行单独教育,尽管必须注意不要让这一切看上去像一种惩罚。 
  除去极少数例外,甚至在幼儿期(例如说四岁以后),老师也不应扮演家长的角色。教育是一项需要特殊技巧的工作,这种技巧虽然可以学会,但大多数父母没有这样的机会。学生越小,就越需要教育技巧。此外,由于家长在孩子接受正规教育前与之接触频繁,孩子会形成一些针对家长的习性和期望,而这些习性和期望对老师不太适合。而且,家长可能对孩子的成长期望过切和过重。他会因孩子的聪明而喜出望外,也会因孩子的愚笨而恼怒不已。父母之所以不适合教导自己的孩子,其原因正像医生不适合给自己的家人治病一样。然而,这当然不是说父母不该教导自己的孩子,我只是认为,一般来说,即使他们完全有资格去教导他人的孩子,他们也不是教授正规学校课程的最佳人选。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从第一天直至最后一天,都要有一种智力探险的感受。世界充满了令人迷惑不解的事情,通过充分努力,就能揭示其中奥秘。理解了一直让人迷惑的事情,实在令人振奋,令人欣喜;每一位优秀教师都要让学生产生这种感受。蒙特梭利夫人描述了当她的孩子们学会写字时的喜悦之态;我还记得,当第一次读到牛顿由引力定律推论出的开普勒第二定律时,我几乎要陶醉了。很少有如此纯粹或有益的喜悦。主动性和自学给学生提供了发现奥妙的机会,也使他们产生了思想探险的感受,与在课堂上传授一切知识的情况相比,这种感受要常见得多,深刻得多。只要可能,就要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这是使教育变苦事为乐事的秘诀之一。 


第十五章 十四岁前的学校课程



  “教什么”和“如何教”这两个问题密切相关,因为如果制定出更好的学习方法,就可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尤其是,如果学生有学习的愿望就可以学到比将学习当作无聊事情时更多的东西。我已谈了些有关方法的话题,而且还要在后面的章节中讲到。现在,假设我们采用了可能出现的最好方法,我要考虑的是该教什么的问题。 
  当我们思考成年人该知道什么这一问题时,会很快发现有些东西人人都得知道,而有些东西有些人应该知道,另一些人却不必知道。有些人必须懂医学,但对大多数人来说,知道生理学和卫生学的基本知识就够了。有些人必须懂高等数学,但对讨厌数学的人来说,仅知道原理就行了。有些人需要知道如何演奏长号,但好在不是每个学生都有练习这种乐器的必要。大体说来,十四岁前学校应教授那些人人都该知道的知识;除一些例外,专门化教育应迟些进行。然而,在十四岁前去发现孩子们身上的特殊才能应是教育的一个目标,这样,这种才能就可以在今后的日子里得到精心发展。因此,每个人只学习某一学科的基础知识就行了,木擅长这些学科的人可以木进行深入研究。 
  一旦确定了每个成人应知道的东西,就得确定所教科目的先后顺序了;这里,我们自然会以相对难易程度为标准进行判断,先去教那些最容易的科目。这两项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刚上学时的科目设置。 
  假设一个孩子五岁时就能读会写了。这是蒙特梭利教学法,或是今后也许更为先进的教学法应该做到的。这里,孩子们还学会了一定程度的准确感知,准确地掌握绘画、唱歌和跳舞的基本知识,并在若干其他孩子当中准确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教育科目上来。当然,一个五岁的孩子在这些方面不会做得很完美,他还需要在以后的日子里在所有这些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教育。我认为七岁前的孩子不该去做任何伤脑筋的事情,虽然充分的技巧可以使困难大大减少。数学是童年的一件头疼事——我还记得因为记不住乘法表而大哭了一场——但如果利用蒙特梭利教具逐渐地、细心地去解决数学问题,就无须体验因数学的深奥而导致的灰心失望了。但是,要对数学达到十分精通的地步,就必须去大量掌握那些令人极其厌烦的法则。在适应课程趣味化方面,这是小学课程中最棘手之处;尽管如此,为了能实际应用理论,一定程度的精熟还是必要的。而且,数学是对精确性的天然说明:一道数学运算的答案非对即错,而且绝不会“有趣”或“有所暗示。”这就使得数学重要起来而成为早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更不用说它还可以实际应用。但我们应当将数学难题细致划分成不同的等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数学难题上不要一下子花太多的时间。 
  我小的时候,地理和历史是教得最糟的两门课。我害怕地理课,如果说我还能忍受历史课的话,那仅仅是因为我对历史总有一种热爱之情。我们可以使幼儿对这两门课着迷。尽管我的小孩儿从未上过一节课,但他知道的地理知识已远远超过了他的保育员。像所有男孩一样,他热爱火车和轮船,因而获得了这些知识。他想知道想象中的轮船要做的航行,当我给他讲去中国旅行所经各站时,他全神贯注地听着。然后,如果他愿意的话,我就给他看沿途的各个国家。有时,他坚持抽出那个大地图册,在地图上察看航线。每年两次从伦敦到康沃尔(Cornwall)的火车旅行使他兴致盎然,他知道所有的火车停靠站和车厢滑脱的地方。他对北极和南极颇感兴趣,而且因为没有东权和西极感到费解。在海上,他知道法国、西班牙和美国的方位,并能讲出许多在那些国家会看到的东西。所有这一切不是来自教育,而是来自强烈的好奇心。一旦将地理和旅游联系起来,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会对地理产生兴趣。一方面,我要用旅行照片和故事教授地理,但主要还是借助于影片,让孩子了解旅行者在途中看到的东西。知道地理事实非常有用,但并无内在的思想价值;一旦地理借助于图像变得生动起来,它就具有了提供想象素材的优点。知道既有炎热的国家又有寒冷的国家,既有平坦的国家又有山地国家,既有黑色人种、黄色人种、棕色人种、红色人种又有白色人种,有百利而无一害。这些知识减少了熟悉的环境对想象力的束缚,并可能使人以后“感到”那些遥远的国家确实存在,否则获得这种感受会非常困难,除非是去旅行。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地理课应占有重要位置,如果孩子们不喜欢这门课程,那就会令人惊奇了。之后,应当给他们一些带有照片、地图和世界不同地方基本资料的书,并让他们将那些介绍各国特色的小文章整理在一处。 
  地理课上运用的那些方法甚至在更大程度上适用于历史课,尽管孩子年龄要稍大些,这首先是因为时间感起初会很写自。 
  我认为在大约五岁时上历史课比较合适,首先要讲一些配有大量图解说明的名人故事。我本人五岁时就有一本英国历史的图画书。玛蒂尔德王后在阿宾顿穿越泰晤士河的事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在我18岁那年穿过冰面时仍感激动,好像斯蒂芬国工真的就在身后。我相信,亚历山大的一生可以使几乎任何一个五岁的孩子感兴趣。哥伦布主要是一个地理人物。可以证实,在两岁时,至少那些知道大海的孩子已对他有兴趣了。到孩子六岁时,就应该借助于必要的简写本、图片或者如果可能的话,借助于影片学习世界史概要,而且是用类似瓦尔先生的笔法写的。如果住在伦敦,他就可以看到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奇特动物;但我不会带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去大英博物馆。在教授历史时,千万注意不要将我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强加于孩子,除非他们完全能够理解这些东西。 
  ~开始就能引起孩子兴趣的东西有两种:一种是从地质学到人,从野蛮人到文明人等等的总演习和总进化过程;另一种是包括一个充满同情心的主人公的戏剧性故事。我认为,作为一个主导思想,我们脑海中应该形成发展是变化无常和渐进的这样一个概念。发展永远会受到我们从野蛮人那里继承下来的野蛮行径的阻碍,但是依靠知识,我们还是会成为自己和环境的主人。人类从整体来说要与外在的混乱与内在的愚昧作斗争,微弱的理性之灯逐渐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