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故国行吟 作者:宋浩浩 >

第19部分

故国行吟 作者:宋浩浩-第19部分

小说: 故国行吟 作者:宋浩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善无恶四字最险、最巧。君子一生兢兢业业、择善固执,只着此四字,便枉为了君子,小人一剩猖狂放肆,纵意妄行,只着此四字,便乐得做小人。《论语》云:〃埋藏君子,出脱小人〃,此八字乃〃无善无恶〃四字膏肓之病也。 
  《还经录》   
  很明显,顾宪成所谈的君子不是道貌岸然的无用之徒,他几乎所有的观点都从天下出发,从国事出发,他所谓的君子一般都是同情百姓对腐败的朝政直言敢谏的官吏和文人。当然,那些小人主要也是指在朝廷中只追求己身的功名利禄而甘于依附腐败势力的官员。我们也可以隐约看见,其实东林学派与当时务虚的学风之间的争论也不是偶然的。它这必然是当时社会危机深重的产物,顾宪成的眼光清醒而独到,所以他必须把这些时代病指正出来,为的是什么,显然是为朝廷为天下。顾宪成心里其实有极深的儒家情节,这种情结也逼着他对程朱理学进行批判和继承。他反对王学是众所周知的,但他也反对程朱理学中的不合理成分,比如程朱理学中讲的训诂词章之学以及一些脱离实际的抽象教条,与社会无益,顾宪成就极其反对。当然理学中的经世致用的理性精神,顾宪成和他的东林学派还是一脉相承的。 
  万历三十五年时,不知道朝廷怎么又想起了这个在江南讲学的顾宪成,准备启用他,第二年他就被任命为南京光禄寺少卿,其实他已不怎么想当官了,在东林书院,他见着一批批的有识之士走向全国各地,心里已很满足,但任命来了,自然还得去,走到丹阳,头痛的旧病复发,干脆回到无锡讲学。回来讲学的一两年中,由于东林书院的影响太大,因为一次纵议国事的事还引起朝廷官员对东林讲学的非议,攻击象潮水一样涌到顾宪成和高攀龙的耳边。有的人建议时局纷乱,不如东林书院规定的会讲不要再举行了,但顾宪成认为越是时局纷乱,越需要这样的讲学,让士子们在国家危急关头讨论政事本身就是东林书院开办的宗旨之一。书院的会讲风雨无阻,一切依旧。 
  万历四十年的五月初夏,顾宪成病倒在了东林书院讲席上。同月二十三日,这位一生心忧黎民苍生的思想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所幸他有个书院,虽然生前官做得不是太大,可现在学生也不少,这些意气奋发的学生定会把老师的思想传下去,他心里虽然仍充满了忧患,但嘴角应该也挂着些许笑容。 
  至于东林书院的主持工作,也只能落到了高攀龙身上。   
  五   
  万历帝死后,光宗即位。哪知道他更是个短命的皇帝,即位一个月就一命乎乎,这样皇长子朱由校就上台了,东林党在扶立这位熹宗皇帝时立了功,自然受到器重。高攀龙也受到了重用,被任命为光禄大寺丞。对于有济世情怀的东林党人来说,他们无疑看到了希望,有一展宏图的机会了。这位熹宗也接受了朝中大臣的建议,将神宗时代遗留在全国各地的矿监税使招回京城,不再到民间横征暴敛。另外东林书院出生的这帮官员,还在北京天津、保定等地兴修水利,推广种植水稻,还建议国家加强东北的军事力量抵御满族的入侵。尤其是高攀龙,在光禄大寺丞的位置上,连连上奏熹宗,要求朝廷裁减和革除各种靡费,甚至他大胆地提出要重新追论〃梃击〃〃红丸〃〃移宫〃这三宗光宗时代的宫廷大案。 
  这几起案子都与皇权有关系,当时天下都不敢议论,只有东林书院的正直之士敢说实话。现在神宗光宗皇帝都死了,新皇帝上台,有必要追究与这三大案有关的一些人的责任。这是东林学人的要求,其实也是天下百姓和正直官员的要求。先说梃击案,那还是万历年间的事,前文已说过,朱常洛是神宗和一宫女王氏所生,而神宗疼爱的是郑贵妃,郑贵妃要立儿子朱常洵为太子,自然对朱常洛嫉恨在心,一次让人找来一个壮汉,拿个木棍闯到了朱常洛的宫中要谋害他,结果此人被当场擒拿,有司查出是郑贵妃指使所为,碍于神宗对她的垂幸,此案只能不了了之。接下来就是红丸案了,当时朱常洛已即位,郑贵妃梃击案的意图被朱常洛看穿,对于这个新皇帝,她只能拉拢,拉拢的办法就是献美女,朱常洛是个好色之徒,纵欲过度后本来需要进食补药的,郑贵妃暗中指使亲信太监崔文升给太子献药,这药却是泻药之类的剧毒之药,弄得朱常洛卧病不起。最后内阁大臣方从哲又不知从哪弄来了〃仙丹妙药〃让光宗皇帝吃下,说是进补,第二天这位新帝就一命归天。接下就是郑贵妃的移宫案,试想郑贵妃本是神宗的宠妃,明代只有皇帝皇后才能住在干清宫内,现在神宗都死了,郑贵妃仍霸着干清宫不肯走,而天生懦弱的新帝朱常洛登基了仍住在当初做皇太子的慈庆宫里。她的如意算盘是这样打的,给朱常洛的一个侍选是郑贵妃的人,现在这个李侍选也已得宠,郑贵妃想让朱常洛册封李侍选为皇后,那么自己也就可以成为皇太后而长住干清宫了。郑贵妃的想法被朝中的正直之士看了出来,纷纷上书要赶走她,最后无奈之下郑贵妃才移到了仁寿殿。这个郑贵妃真有她一套,将明王朝弄得元气大伤。 
  就这三件事牵扯了无数的人,当时碍于情势不能一一追究,现在熹宗上台,东林党人觉得可以拿出来重审了,象一些太监和朝中依附郑贵妃的人就更应该追究他的责任。可是一腔热忱的东林党人,高估了这位平时爱好做木工活的熹宗皇帝的眼光,他除了将国事交付给一位宠幸的太监以外,平时就做木工活。当然东林党人的那些忧国忧民的言论自然不入这位新帝的耳朵,他把所有的事都交给那位太监去做,这下好了,明朝的灾难也将降临,东林党人眼前更是一片漆黑,这位太监是谁? 
  还能有谁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魏忠贤。   
  魏忠贤是个文盲,原不姓魏,叫李进忠,河北肃宁的一个市井无赖,娶过一个妻子,有一个女儿。后来在老家吃喝嫖赌荡尽家产,活不下去了才自宫做了太监。一个天生的文盲木匠当了皇帝,另一个文盲又做了皇帝的秉笔太监,这并不是某个小说家的杜撰,他两就是大名鼎鼎的熹宗皇帝和魏忠贤。在熹宗朱由校的眼里,这个同样没读过书的魏忠贤似乎没那么多心眼,比起那些狷介大臣们要好对付多了。当然魏忠贤受宠还有别的原因,一是因为朱由校小时候就是魏忠贤侍奉大的,二来是魏忠贤和熹宗的乳母关系非常近,三是魏忠贤天生善于奉承阿谀,城府极深。当时宫中很多太监都看不起由宫女出生的王氏,都不愿去伺候他们,可是魏忠贤就更有远见,他费尽心机成为了王氏宫中的办事太监。他以前赌博一直输,现在终于押对了宝,谁也没料到光宗暴毙,朱由校作为长子真地被推上了历史舞台,这下魏忠贤得志了。还有那位熹宗的乳母客氏,和魏忠贤勾结,两人处心积虑地除掉宫中的异己。这还不算,魏忠贤真正的危害还不在后宫,在朝廷中他形成了自己的阉党,比如文臣崔呈秀、魏广微等人都依附于他,他势力最盛的时候,朝廷内外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这些人几乎每个都是高官,比如总督巡抚之类。 
  天启四年,终于有人愤怒地站出来控诉祸国殃民的魏忠贤了。这个人也是东林党人,高攀龙的朋友,时任左副都御使的杨涟。他也真够胆量,一口气罗列了这不可一世的魏忠贤24条罪状。这下朝廷炸开了锅,见有人敢冒天下先来告魏忠贤的状。那奏折也纷纷从各个角落里递呈上来,冲着魏忠贤而去,几日之内就有一百多余疏。而这些正直敢言的人中,多半都是与东林书院有关系的人。那个任淮阳巡抚的崔呈秀,众所周知他是魏的嫡系,在任上贪赃枉法,时任左都御使的高攀龙就上疏揭发他的罪行。迫于朝廷内外的压力,熹宗只能将崔呈秀撤职。这下好了,崔连夜向魏忠贤哭诉求救,大肆污蔑东林人士,说若是不想办法除去高攀龙、杨涟这些人,咱们也许以后就不知怎么死的呢。魏忠贤终于决定,要给这些东林党人颜色看看了。 
  魏忠贤第一个想到的办法是伪造圣旨,他怎么有这样的胆量?其实这是熹宗给予他的胆量,平时魏忠贤每次要惩处朝廷官员时,就拿着奏疏,等皇帝在投入地做木工活时向他汇报,熹宗头也不抬,对他恨不得象亲爹一样信任,经常说〃你们用心去行,我已知道了。〃可见魏忠贤在这样〃宽松〃的条件下,假冒几个圣旨也没什么难度。果然,圣旨一下,杨涟左光斗等人第一批遭逮捕,这两位都是东林党人,罪名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就是受贿。魏忠贤惩治人真是有一套,他觉得杨涟左光斗等人身为朝廷的命官,肯定都会象他自己一样搜刮了不少财物,可是锦衣卫初去两府查验时并没发现什么值钱的东西,魏忠贤想出个办法,先贬他们回老家,半路上再突然来个拦截,路上总能发现大箱小箱的珠宝吧,这样以〃受贿〃就名正言顺了罢。可是到后来发现这两个嘴硬心直的高官,走出京城时两袖清风,寒酸地只有一些衣物,这下真是气死了魏忠贤,他绝对不会放过杨涟左光斗等人的,先让他们回家,来年处置他们。 
  天启五年,刚回到家里的杨涟左光斗又被押解到京城,这下魏忠贤要审他们了。   
  名义上是审,其实魏忠贤的意图狱官们也知道,审问是假,置他们死地是真。进诏狱迎接他们的第一件事就是打,这些读书人哪里吃得消那些雨点般的棍棒,狱卒们只要他们交代受贿的事实,可实际上杨涟等人根本没有受贿,交代什么?不交代的话可能被打死得更快,杨涟只能和左光斗暂时给自己编了个胡乱的罪名,以为这样阉党会罢休。既然你们已经供认了〃罪行〃,那就更该打了。这是明代末期最黑暗的时代,正直的臣子在牢狱中成了小人泄愤的工具,杨涟被打死了,打死时〃土囊压身,铁钉贯耳〃,接着左光斗也被打死了,又时值夏日,这些臣子的尸体全都溃烂,惨不忍睹。 
  当初逮捕杨涟时,当地的民众数万人自发地奋起救援,那些缇骑被打得纷纷逃散。最终还是杨涟站了出来,他觉得这样下去会引起民变,会危及到大明的统治,他是朝廷的重臣,自然不能这样坐视百姓因为自己而暴动。是他出来,劝住了当地的民众,然后跟着去了京城。既然杨涟左光斗,这些重点盯防的人物已经被解决了,魏忠贤以为逮捕苏州的东林党人周顺昌会简单顺利一些,哪知道这回真的激起了民变,十几万的市民自发地走上街头声援东林,纷纷追打魏忠贤派来的缇骑。可是结果呢,仍旧是五个带头闹事的苏州市民被官府杀了头,周顺昌自然还是被逮走。高攀龙听说阉党已到了苏州,他已做好了自尽的准备,他不想让自己象好友杨涟左光斗一样落入魏忠贤的手里。缇骑将至,高攀龙来到了后园,这时他也许想到了他已故的好友顾宪成,甚至有些羡慕他,走得那么早,居然没看到明代最黑暗的时候。也罢,高攀龙早已作好了准备,临投河前写下了一封《遗表》: 
  臣虽削夺,旧系大臣,大臣受辱则辱国,故北向叩头,从屈平之遗则,君恩未报,结愿来生。臣高攀龙垂绝书,乞使者执此报皇上。   
  这位忠贞的东林党人,临死还不忘皇上,而皇上在做什么呢,正拉着锯条做木工活,他乌烟瘴气地天下早让魏忠贤给他打点着呢。缇骑看到这份遗书时也只能自讨没趣,回了京城。 
  六     
  在高攀龙壮烈地投湖之前,东林书院其实已被毁。这是魏忠贤和熹宗的主意,圣旨上说〃苏常等地书院尽行拆毁,刻期回奏。〃,显然一向言论自由的东林书院太招他们眼了,你看,朝廷中哪个看敢死谏的不是东林党出生,哪一个敢参魏忠贤的与东林党人无关。魏忠贤早已想毁去这些出了无数个政治对手的书院了。斩草除根,他必须铲平这些书院,不能留半片断瓦残橼,那些毁院者果然按照魏忠贤的吩咐,连书院中的树木都连根拔起,他们觉得只有这样才解恨。书院刚毁,当时的高攀龙自然心痛,他有些觉得很对不起故友顾宪成,当年建书院是花了很大心血的,不过高攀龙也没灰心,令他欣慰的是如今的东林书院已桃李天下,从这里走出的正直臣子是杀不完灭不光的,他有一诗这样写到: 
  纵然伐尽林间木   
  一片平芜也号林   
  这也许就是东林党人的真正气节所在,读书讲学的东林名士,永远不会忘却他们心中济世的理想。他们想扶起即将倾颓的晚明江山,虽然这只是一相情愿又生不逢时的政治理想,不过那种启蒙的力量和伟大的信念足以让他们光耀千秋、名传史册。 
  突然耳边又响起那句国人几乎都会诵读的联句,那些风声雨声,似乎也永远启迪着后人,读书应该为了什么。   
  人迹板桥霜   
  扬州以北二百里的一个小城,三百年前,这里是画家郑板桥的故乡。在扬州八怪里,我觉得郑板桥的经历是最有传奇色彩,而且才华也是最高的一位。他不但书画技艺精湛,而且通诗词,再加上狷介不羁的性格,让后人不记得他都难。清代的画家不少,比如那些宫廷画师〃四王〃之类,到了现在,几乎没几个人能象郑板桥一样世人皆知的,可见他确实有一般画家不及的地方,而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一   
  一直以为郑板桥祖籍就是扬州兴化,而事实并非这样的,他的先祖是地道的苏州人。这就奇怪了,苏州呆着好好地,怎么过江到扬州来了,原来是明朝初年的移民政策所致。当时元代政权已腐朽不堪,全国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其中有一支队伍是由张士诚领导的,它的崛起地就是扬州兴化。这支军队很快建立了〃大周〃政权,占据了江南一带的很大一部分地区。这个政权不久就蜕变成封建割据势力,最后定都平江,张士诚号称吴王。这时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要建立自己的政权必须铲除张士诚,张士诚不是他的对手,最后只能将吴地拱手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