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资治通鉴全译 >

第1291部分

资治通鉴全译-第1291部分

小说: 资治通鉴全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文宗忧虑宦官势力过于强盛,这时,杀害唐宪宗、唐敬宗的凶手,仍有人在文宗左右侍从。神策军中尉王守澄尤其专横跋扈,招权纳贿,文宗无法驾驭。一次,文宗秘密地对翰林学士宋申锡谈及宦官专权的问题,宋申锡认为应当逐渐翦除宦官势力。文宗认为宋申锡性情深沉宽厚,忠正谨慎,可以信任依靠,和他密议诛除宦官。于是,提拔宋申锡为尚书右丞。七月,癸未(十一日),任命宋申锡为同平章事。
  '10'初,裴度征淮西,奏李宗闵为观察判官,由是渐获进用。至是,怨度荐李德裕,因其谢病,九月,壬午,以度兼侍中,充山南东道节度使。
  '10'当初,裴度率军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时,奏请李宗闵为幕府的观察判官,由此李宗闵逐渐被提拔任用。这时,李宗闵怨恨裴度向朝廷推荐李德裕,于是,趁裴度因病提出辞职的机会,建议文宗批准并将裴度外放到藩镇任职。九月,壬午(十一日),文宗任命裴度兼任侍中,充任山南东道节度使。
  '11'西川节度使郭钊以疾求代,冬,十月,戊申,以义成节度使李德裕为西川节度使。
  '11'剑南西川节度使郭钊由于身体有病,请求辞职。冬季,十月,戊申(初七),唐文宗任命义成节度使李德裕为剑南西川节度使。
  蜀自南诏入寇,一方残弊,郭钊多病,未暇完补。德裕至镇,作筹边楼,图蜀地形,南入南诏,西达吐蕃。日召老于军旅、习边事者,虽走卒蛮夷无所间,访以山川、城邑、道路险易广狭远近,未逾月,皆若身尝涉历。
  西川自从遭南诏国侵掠以后,残破凋敝。郭钊由于身体多病,因而未暇修补。李德裕上任后,修建筹边楼,派人绘制西川的地形图,南到南诏国,西到吐蕃国。他又每天召集那些长期在军队中供职,熟悉边防情况的将士,即使是士卒或夷人、蛮人也不放过,向他们仔细询问山川、城市、道路的险易、宽窄和远近情况。不到一个月,就了如指掌,如身历其境一般。
  上命德裕修塞清溪关以断南诏入寇之路,或无土,则以石垒之。德裕上言:“通蛮细路至多,不可塞,惟重兵镇守,可保无虞;但黎、雅以来得万人,成都得二万人,精加训练,则蛮不敢动矣。边兵又不宜多,须力可临制。崔旰之杀郭英义,张之逐张延赏,皆镇兵也。”时北兵皆归本道,惟河中、陈许三千人在成都,有诏来年三月亦归,蜀人惧。德裕奏乞郑滑五百人、陈许千人以镇蜀;且言:“蜀兵脆弱,新为蛮寇所困,皆破胆,不堪征戍。若北兵尽归,则与杜元颖时无异,蜀不可保。恐议者云蜀经蛮寇以来,已自增兵,者蛮寇已逼,元颖始募市人为兵,得三千余人,徒有其数,实不可用。郭钊募北兵仅得百余人,臣复召募得二百余人,此外皆元颖旧兵也。恐议者又闻一夫当关之说,以为清溪可塞。臣访之蜀中老将,清溪之旁,大路有三,自余小径无数,皆东蛮临时为之开通,若言可塞,则是欺罔朝廷。要须大度水北更筑一城,迤逦接黎州,以大兵守之方可。况闻南诏以所掠蜀人二千及金帛赂遗吐蕃,若使二虏知蜀虚实,连兵入寇,诚可深忧。其朝臣建言者,盖由祸不在身,望人责一状,留入堂案,他日败事,不可令臣独当国宪。”朝廷皆从其请。德裕乃练士卒,葺堡鄣,积粮储以备边,蜀人粗安。
  唐文宗命令李德裕派人堵塞清溪关,以断绝南诏国入侵西川的通道,如果没有土的话,就用石头垒。李德裕上言说:“西川通住南诏国的小路很多,所以,不能阻塞清溪关,只能派重兵镇守,才可万无一失。同时,只要从黎州,雅州召募一万人,成都召募二万人,加强训练则南诏必然不敢轻举妄动。边防戍兵不宜太多,关键在于能够驾驭,听从指挥。过去,崔旰杀节度使郭英义,张驱逐节度使张延赏,所依靠的都是边防戍兵。”这时,北方各道援救西川的兵马大多已返回本道,只有河中、陈许三千人仍留在成都,朝廷下诏,命令他们在次年三月也一并撤回。于是,西川人都恐惧不安,担心各道兵马撤走后,南诏国再乘虚进犯。李德裕上奏朝廷,请求留郑滑五百人,陈许一千人,继续镇守西川,并且说:“西川兵士本性懦弱,最近,又刚刚被南诏打败,都胆战心惊,不堪再用于征战戍防。如果北方各道救援西川的兵马都撤走,那就和杜元颖但任西川节度使时,边防空虚一样,西川肯定难以保全。我担心朝廷有人可能说,西川自从遭受南诏侵犯以后,本道已经增加兵力。其实,前不久直到南诏已经逼近时,杜元颖才开始招募成都市民为兵,总共得三千多人,徒有其数,实际上毫无战斗经验。郭钊仅在东川招募了一百多人,我又招募二百多人,此外都是杜元颖的原有兵力。我还担心朝廷中有人听信蜀道险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认为只要堵塞清溪关,就可以阻挡南诏国的侵扰了。我曾访询过西川的老将,得知在清溪关的旁边,还有三条大路,小路不计其数,这都是东蛮为南诏国临时开通的道路。如果认为只要堵塞清溪关,就能阻挡南诏国的侵扰,那就是欺骗朝廷。关键是应当在大渡河以北另外修建一个城堡,和黎州连绵相接,用重兵屯守,才可能抵挡南诏国的侵犯。况且我听说南诏国把他们俘掠的二千西川人和大批金钱财宝用来贿赂吐蕃,如果他们知道西川的虚实,两国联合入侵,国家的安危就很值得忧虑了。现在,朝廷有些人轻率地提出建议,都是由于他们不负责任的缘故。希望朝廷责令他们把自己的建议写成状子,留在政事堂存档,一旦将来出了问题,有案可查,不能找我一个人担当罪责。”朝廷全部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李德裕训练士卒,修补城堡边障,积储军粮,以便加强边防。西川人民初步安定下来。
  '12'是岁,勃海宣王仁秀卒,子新德早死,孙彝震立,改元咸和。
  '12'这一年,勃海国宣王大仁秀去世,他的儿子大新德早年死亡,于是,他的孙子大彝震被立为国王,改年号为咸和。
  五年(辛亥、831)
  五年(辛亥,公元831年)
  '1'春,正月,丁巳,赐沧、齐、德节度名义昌军。
  '1'春季,正月,丁巳(十八日),唐文宗赐沧、齐、德节度使名为义昌军节度使。
  '2'庚申,卢龙监军奏李载义与敕使宴于球场后院,副兵马使杨志诚与其徒呼噪作乱,载义与子正元奔易州;志诚又杀莫州刺史张庆初。上召宰相谋之,牛僧孺曰:“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刘总暂献其地,朝廷费钱八十万缗而无丝毫所获。今日志诚得之,犹前日载义得之也;因而抚之,使捍北狄,不必计其逆顺。”上从之。载义自易州赴京师,上以载义有平沧景之功,且事朝廷恭顺;二月,壬辰,以载义为太保,同平章事如故。以杨志诚为卢龙留后。
  '2'庚申(二十一日),卢龙(幽州)监军奏报:节度使李载义在球场后院设宴接待朝廷派来的敕使,副兵马使杨志诚乘机和他的党羽喧哗作乱,李载义和他的儿子李正元逃奔易州。杨志诚又擅自杀死莫州刺史张庆初。唐文宗召集宰相商议对策,牛僧孺说:“幽州自从安禄山、史思明以来,一直割据跋扈,实际上已不属于朝廷管辖了。穆宗皇帝在位时,幽州节度使刘总曾经归顺朝廷,然而,朝廷花费了八十万缗钱,却一无所获。所以,今天杨志诚夺取幽州,和上次李载义夺取一样,不如借此机会安抚杨志诚,让他保卫北方边境,防备奚、契丹的侵扰,而不必计较他们对朝廷的态度。”文宗采纳了牛僧孺的意见。李载义从易州奔赴京城,文宗考虑到他曾出兵参予平定横海李同捷叛乱,立有战功,而且一直对朝廷恭敬顺服,二月,壬辰(二十三日),任命李载义为太保,仍兼任同平章事的职务;任命杨志诚为卢龙(幽州)留后。
  臣光曰:昔者圣人顺天理、察人情,知齐民之莫能相治也,故置师长以正之;知群臣之莫能相使也,故建诸侯以制之;知列国之莫能相服也,故立天子以统之。天子之于万国,能褒善而黜恶,抑强而扶弱,抚服而惩违,禁暴而诛乱,然后发号施令而四海之内莫不率从也。《诗》曰:“勉勉我王,纲纪四方。”载义藩屏大臣,有功于国,无罪而志诚逐之,此天子所宜治也。若一无所问,因以其土田爵位授之,则是将帅之废置杀生皆出于士卒之手,天子虽在上,何为哉!国家之有方镇,岂专利其财赋而已乎!如僧孺之言,姑息偷安之术耳,岂宰相佐天子御天下之道哉!
  臣司马光曰:过去,圣人顺应天理,体察民情,知道天下的百姓不能相互治理,所以,设置官吏进行统治;知道群臣百官之间不能相互指使,所以建置诸侯加以控制;知道诸侯国之间不能相互顺服,所以设立天子进行统辖。天子对于天下的诸侯各国来说,能够表彰善良而贬斥邪恶,抑制强暴而扶持弱小,禁止暴虐而诛讨叛乱,然后发号施令,天下各地无不顺从。所以,《诗经》说:“我们圣明的天子,之所以勤勉不懈,都是为了治理好国家。”李载义是堂堂的节度使,对国家曾立有战功,无罪而被杨志诚无端驱逐,这种不轨行为,作为天子,应当严惩不贷。如果坐视不问,反而将幽州节度使的职务授予他,那么,藩镇将帅的废立生杀大权就都出于士卒的手,天子虽然高高在上,又有什么用呢!国家设置藩镇,难道就是让他们擅自据有当地的财赋吗?像牛僧孺这样的处置办法,不过是姑息藩镇,以求苟且偷安罢了,怎能说是作为国家的宰相而辅佐天子治理天下的正道呢?
  '3'新罗王彦升卒,子景徽立。
  '3'新罗国王金彦升去世,他的儿子金景徽被立为国王。
  '4'上与宋申锡谋诛宦官,申锡引吏部侍郎王为京兆尹,以密旨谕之。泄其谋,郑注、王守澄知之,阴为之备。
  '4'唐文宗和宰相宋申锡密谋诛除宦官,宋申锡推荐吏部侍郎王为京兆尹,把文宗打算诛除宦官的意图透露给他。王泄露了文宗的意图,郑注、王守澄得知后,暗地里进行防备。
  上弟漳王凑贤,有人望,注令神策都虞候豆卢著诬告申锡谋立漳王。戊戌,守澄奏之,上以为信然,甚怒。守澄欲即遣二百骑屠申锡家,飞龙使马存亮固争曰:“如此,则京城自乱矣!宜召他相与议其事。”守澄乃止。
  文宗的弟弟漳王李凑德才兼备,很有声望。郑注令神策军都虞候豆卢著诬告宋申锡阴谋拥立漳王,戊戌(二十九日),王守澄把豆卢著的诬告奏报文宗,文宗信以为真,大为恼怒。王守澄随即要派二百个骑兵去屠杀宋申锡全家,飞龙使马存亮一再劝阻说:“如果这样,京城肯定大乱!最好召集宰相一起商议这件事。”王守澄这才作罢。
  是日,旬休,遣中使悉召宰相至中书东门。中使曰:“所召无宋公名。”申锡知获罪,望延英,以笏扣头而退。宰相至延英,上示以守澄所奏,相顾愕眙。上命守澄捕豆卢著所告十六宅宫市品官晏敬则及申锡亲事王师文等,于禁中鞫之;师文亡命。三月,庚子,申锡罢为右庶子。自宰相大臣无敢显言其冤者,独京兆尹崔、大理卿王正雅连上疏请出内狱付外廷核实,由是狱稍缓。正雅,之子也。晏敬则等自诬服,称申锡遣王师文达意于王,结异日之知。
  这天,正值宰相休假,文宗派宦官召集全体宰相到中书省东门。宰相到齐后,宦官说:“皇上召集的名单中没有宋申锡。”宋申锡明白自己被人诬告,于是,遥望延英殿,手执笏板磕头后退下。宰相到延英殿后,文宗拿出王守澄的奏折让宰相看,宰相们大吃一惊,面面相觑。文宗命令王守澄派人逮捕豆卢著所诬告的管理十六宅官晏敬则、宋申锡的亲信侍从王师文等人,押到宫中由宦官审讯。王师文得知消息后逃亡。三月,庚子(初二),宋申锡被罢免宰相职务,担任太子右庶子。从宰相到大臣百官,几乎没有人敢上书为宋申锡辩冤,只有京兆尹崔、大理卿王正雅接连上疏,请求将宫中审讯的结果交付御史台复核。于是,宦官对此案的审理才稍微放缓。王正雅是王的儿子。晏敬则等人承认豆卢著所诬告的都是事实,并声称确是宋申锡派王师文向漳王转达他的意向,将来拥立漳王为皇帝。
  狱成,壬寅,上悉召师保以下及台省府寺大臣面询之。午际,左常侍崔玄亮、给事中李固言、谏议大夫王质、补阙卢钧、舒元褒、蒋系、裴休、韦温等复请对于延英,乞以狱事付外覆按。上曰:“吾已与大臣议之矣。”屡遣之出,不退。玄亮叩头流涕曰:“杀一匹夫犹不可不重慎,况宰相乎!”上意稍解,曰:“当更与宰相议之。”乃复召宰相入,牛僧孺曰:“人臣不过宰相,今申锡已为宰相,假使如所谋,复与何求!申锡殆不至此!”郑注恐覆按诈觉,乃劝守澄请止行贬黜。癸卯,贬漳王凑为巢县公,宋申锡为开州司马。存亮即日请致仕。玄亮,磁州人;质,通五世孙;系,之子;元褒,江州人也。晏敬则等坐死及流窜者数十百人,申锡竟卒于贬所。
  审讯结束后,壬寅(初四),文宗召集太子太师、太子太保以下官员,以及御史台,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大理寺的大臣当面询问审讯的情况。快到中午时,左常侍崔玄亮、给事中李固言、谏议大夫王质、补阙卢钧、舒元褒、蒋系、裴休、韦温等人再次请求在延英殿面见文宗,乞请将审讯结果交御史台复审。文宗说:“我已经和朝廷大臣商议过了。”接着,多次下令这几个人退出,崔玄亮等人不退。崔玄亮一边磕头,一边哭着说:“杀掉一个百姓都不能不慎重,何况宰相呢!”文宗的怒气逐渐缓解,说:“我打算再和宰相商议。”于是,再次召集宰相来延英殿。宰相们到后,牛僧孺说:“做臣下的地位再高也不过是宰相,现在,宋申锡已经担任了宰相。假如他真的想拥立漳王而谋反,那么,他又能得到什么呢!我认为宋申锡决不会傻到这种地步!”郑注恐怕复审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