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选-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合于诗中“金山西见烟尘飞”的描写。
'二'“川”下原有“行”字,无意义,且破坏全诗韵型(全诗逐句用韵,三句一转)。吴仰贤
《小匏庵诗话》卷一、汪瑔《松烟小录》卷一皆谓自题目中混入。
'三'“轮台”,见《轮合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注'一'。
'四'“川”,指旧河床。
'五'这三句说秋后草黄马肥,敌人发兵进攻。 “金山”,即阿尔泰山,蒙古语和突厥语系的哈
萨克语、维吾尔语都称金为阿尔坦。阿尔泰山就是有金的山。阿尔泰山下在此次封常清去作战的地方,
此处用以泛指塞外山脉。“烟尘飞”,是说战事已经发生。参看高适《燕歌行》注'二'。“汉家大将”,
指封常清。
'六'这三句写战争紧张,寒夜行军,戈、矛互相碰拨。
'七'这两句写马匹疾驰于雪地的情状。“五花连钱”,指名贵的马。开元、天宝间承平日久,
讲究马饰。剪马鬣为五瓣者称“五花马”。参看李白《将进酒》注'十'。“连钱”,指马身上的斑纹。
《尔雅·释畜》第十九:“青骊驎騨。”注云:“色有深浅,斑驳隐粼,今之连钱。”
'八'末两句是给出征将士的祝词。“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史记·匈奴传》:“长兵
则弓矢,短兵则刀鋋 (音蝉)。”“车师”,汉西域国名,有前后车师,前车师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吐鲁番一带,唐初为高昌国。唐太宗李世民取其地为西唐州,又改西州,为安西都护府所在地。
“伫”,久立。此处作等待懈。“献捷”,胜利后献所得的战果。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
'二' '三'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一'唐肃宗至德元年 (七五六)九月从灵武到彭原。岑参随军。他在行军中度重阳节(农历九
月九日),作此诗忆故园。岑参久居长安,故以长安为故园。他的另一首诗《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说:“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可以参看。
'二'“送酒”,用陶渊明的故事,据《南史·陶潜传》记载,陶潜(渊明)有一次在家过重阳
节,无酒可饮,只得在宅边的菊花丛里闷坐着。幸而刺史王弘送酒来了,才得痛饮一场。重阳节登高
饮菊花酒是相沿已久的风俗习惯,所以岑参在这一天想到登高,想到饮酒,又想到故园菊。
'三'本篇原注云:“时来收长安。”长安于天宝十五年六月被安禄山叛军攻陷,至德二年九月
收复。末两句忧虑故居已沦为战场。
逢入京使'一'
'二' '三'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
安。
… 页面 94…
'一'天宝八年 (七四九)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入朝,岑参被奏请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到节度
使幕掌书记。本篇即作于此次赴边疆的中途。
'二'“故园”,指他在长安的家。“漫漫”,漫长,遥远。
'三'“龙钟”,淋漓貌。
春梦'一'
'二'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一'唐诗和唐代小说中不乏写梦之作,但大多是描写旅愁和闺怨的。这首小诗通过春夜梦游,
反映好友间的深切思念。片时数千里,切合写梦境。由于作者春梦中经历之地是广阔的江南地方(包
括湘江流域),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联翩浮想。
'二'“洞房”,深屋。“房”,一作“庭”。“故人”,友人。“故人尚隔”,一作“遥忆美
人”。这两句说又是春天了,就连夜间在室内也感到春意,可故人还在湘江畔,不能相晤。
民歌
神鸡童谣'一'
'二'
生几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
'三' '四'
能令金距期胜负 ,白罗绣衫随软舆 。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輓丧
'五'
车 。
'一'这首民谣产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 (七二五)。据唐代陈鸿《东城老父传》记载,李隆基
嗜好斗鸡,曾在两宫之间设护鸡坊,挑选“六军小儿五百人,使驯扰教饲”雄鸡群。绰号叫“神鸡童”
的贾昌,因善于驯鸡被李隆基赏识,做了“五百小儿长”。他父亲贾忠是李隆基的心腹和侍卫。开元
十三年父子俩跟随李隆基去参加封禅活动,贾忠死在泰山下。十三岁的贾昌“奉尸归葬”,不仅“葬
器、丧车”全由官府供给,而且沿途还由县官派人运送。 《神鸡童谣》讽刺了这种怪现象,其批判矛
头指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
'二'“代不如”,世上无人能及。李白《古风》(“大车扬飞尘”)中曾说:“路逢斗鸡者,
冠盖何辉赫。鼻息于虹蜺,行人皆怵惕。”可以互相印证。
'三'“金距”,戴在雄鸡足上的金属爪子,这里代指鸡。
'四'“白罗绣衫”,据《东城老父传》记载,贾昌随皇室出游穿戴华丽:“冠雕翠金华冠,锦
袖绣糯裤。”“软舆”,专供皇帝乘坐的车,即“辇”。
'五'“差夫”,差人。“持道”,扶助于道路。“輓”,拉车。
哥舒歌'一'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二'。
'一'天宝十二年 (七三九)秋,唐中央政权的军队战败吐蕃贵族统治者,“收黄河丸曲,以其
地置洮阳郡,筑神策、宛秀二军” (《新唐书·哥舒翰传》)。这首民歌反映的就是这次斗争。因为
当时统兵的是陇右节度使(不久,兼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所以民歌借他的名字以代指唐军。《全唐
诗》本篇注误以为“天宝中,哥舒翰为安西节度使,控地数千里,甚著威令,故西鄙人歌此”。有的
选本以为是歌颂天宝七年 (七四八)哥舒翰攻青海石堡城的,显然也与本篇不符。
'二'“牧马”,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奴隶主贵族常在秋收季节南下牧马,窥探虚实,劫扰
… 页面 95…
内地。这里借指吐蕃的骚扰。“临洮”,故址在今甘肃省岷县。当时已置洮阳郡,并有兵扼守,所以
说吐蕃“不敢过临洮”。
杜甫
杜甫(七一二——七七○),字子美,生干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
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
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七四六),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
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
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 (七五九),他
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
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七六五),
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 (七六八),携家出峡,漂
'一'
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 。
'二'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 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
'三'
教育和熏陶。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
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善天下”的道路。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自
'四'
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
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
建社会的冷酷现实。正是由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受的生活磨炼,在他思
想中逐渐形成进步的成分,终于突破了封建主义教条的某些束缚,使他质激
'五'
地说出“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
'六'
埃 这些话来。十年长安的困守,是杜甫思想变化的光辉起点;长期的流离
失所又使他接近人民,体会到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
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他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因此产生和发展。
杜甫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
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
的矛盾。杜甫站在封建地主阶级下层的立场,反对统治阶级上层横征暴敛、
奢侈腐化,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反对吐蕃、回纥等族统治者的掠夺骚
扰。他的名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七'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深刻地反映了阶级的对立。这样,在现实
主义诗人中他的诗歌的现实性就发展到空前的高度。杜甫对他所反映的时代
生活,又有深刻的认识,他诗歌的政治倾向性是异常鲜明的。当上层统治者
沉醉于表面的繁荣时,他已洞察了隐伏的社会危机。安史乱起,他更用诗歌
作为评论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问题的手段,他的许多预见都成了事实。
他在诗里所一贯表现的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祖国的热爱,都是很鲜明的。他对
统治阶级的揭露和鞭挞,又是那样勇敢和大胆,甚至指向当时的执政者。他
那些咏物、写景和抒情的诗篇,也常常跟忧愤国事交织在一起。
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极其出色地完成了时代的使命;作
为一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又不可能和封建主义的世界观决裂或根本改
变。这就形成了他思想的深刻矛盾。他关怀国事,但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毫无
希望的皇帝身上:他真诚地同情人民的痛苦,但又不能认识造成人民痛苦的
封建制度。他反对袁晁所领导的农民起义的诗句“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
… 页面 96…
'八' ,最清楚不过地说明杜甫并没有超越他的地主阶级立场。以上这些矛盾因
素在他的诗中是交杂并存的。
杜诗富于变化,是人们交口称誉的特点。他的前后期诗凤是有区别的:
感情由炽热趋向悲凉,后期在艺术上既有千锤百炼之作,又有随意挥洒之篇。
然而,体现这种多样的统一并成为他的基本风格的,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郁
顿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等长篇古诗是一种代表,
《登楼》、《宿府》、《旅夜书怀》、《登高》等短篇近体又是一种代表。
为了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杜甫运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
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即事名篇,无复
'九'
依傍” ,为反映现实提供了一种更方便、更直接的形式,促成了中唐时期
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
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叙事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
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
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他的绝句几乎都是晚年入蜀后所作,质朴
通俗,时入议论,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杜甫是我国诗歌优良传统的杰出继承者和发扬者。《诗经国风》、乐府
的现实主义精神,六朝诗在声律等艺术方面的探索以及唐初以来的诗歌成
就,他都加以认真地吸取和总结。但是,杜甫的成就在当时并不被人所认识,
'十'
最早给予高度评价的是元慎和韩愈 。经过他们的鼓吹,杜甫的地位才得到
肯定。
'一'《宋史·艺文志》茗录王洙注杜诗三十六卷,似是最早的杜集注本(今失传)。郭知达《杜
工部诗集注》 (一称《九家集注社诗》)似是最早的集注本。《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集》(题东莱徐
居仁编次、临川黄鹤补注)荟集一百五十余家注释,更称繁富。以后的注本中,如钱谦益《杜工部集
笺注》的引史解诗,仇兆鳌 《杜诗详注》的广征博引,虽不无穿凿或冗芜之处,对读者还是有用的,
所以流行较广。杨伦 《杜诗镜铨》简明扼要,辑有评语,也颇为通行。
'二'《进雕赋表》。
'三'《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四'同上。
'五'《秦州杂诗》(其二十)。
'六'《醉时歌》。
'七'《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八'《喜雨》(“春旱天地昏”)。
'九'元稹《元氏长庆集》卷二十三《乐府古题序》。
'十'参看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社君墓系铭》、韩愈《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