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选-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守忠军在陈陶斜遭遇。房琯虽有平叛的壮志,却缺乏军事才能,他用车战古法迎敌,被敌人火攻,
大败溃乱,几乎全军覆没。“陈陶斜”,一作陈涛斜,又名陈陶泽,在今陕西省咸阳县东。当时杜甫
在长安,听到这个不幸消息,又目睹敌人骄横的情况,写了这首诗以表痛心。
'二'开头四句写义军战败覆没。“良家子”,汉代把医、商贾,百工以外的乎民称为“良家”。
这里用“十郡良家子”说明这批为国牺牲的战士是西北一带民间好子弟,是义军。“无战声”,仇兆
鳌解做“言不战而自溃也”(《杜少陵集详注》),不对。这里所写的是战事结束后,血水满泽,战
场上一片寂静凄凉,正象汉乐府 《战城南》“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的景
象。当时横尸战场者有四万人,决不会是束手就刃,不战而死。兵败溃走也不会寂然无声。“同日死”
才是“无战声”的原因。这个日子是十月辛丑(二十一日)。
'三'这两句写安部叛军在陈陶斜一番屠杀之后回到长安时的骄横得意。安禄山是“胡人”,部
下将士也有不少“胡人”,完全是“胡化”的军队。所以诗人称之为“群胡”。“血洗箭”,箭都经
血洗过,意即箭上都带着血。不言而喻,这些箭是从战死者尸体上收回来的。
'四'这时肃宗从灵武进驻彭原 (今甘肃省宁县),在长安西北。《通鉴·唐纪三十四》说当时
长安“民间相传太子北收兵来取长安,长安民日夜望之。……贼望见北方尘起,辄惊欲走”。诗人如
实地写出了陷区人民的心思。
春望'一'
'二' '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四' '五'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一'本篇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 (七五七)三月,时杜甫羁居长安。
'二'这两句含有山河依旧而国事全非、草木深密而人烟稀少的暗示。
'三'这两句点出忧国和恩家两方面的内容。春天花开鸟鸣,原该使人欣喜愉快:但目前由于国
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容并不能少抑人的悲怀,鸟声却更增加人的愁思。“花溅泪”,言花
上溅滴愁人的泪。“鸟惊心”,言鸟鸣惊动愁人的心。“感时”承上,“恨别”启下。
'四'“连三月”,谓战火延续,整个春天就将这样过去了。“抵”,值得。“烽火”句应“感
时”,“家书”句应“恨别”,把国事、家事紧紧联在一起。
'五'“白头”,实指白发。“浑”,简直。“簪”,古代男子成年以后,都把头发束在头顶上,
用发簪别住。下句说白发稀疏,简直插不上发簪了。参看鲍照 《拟行路难十八首》之十六:“白头零
落不胜冠。”
哀江头'一'
'二'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三' '四'
?忆昔霓旌下南苑 ,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
'五' '六'
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 ,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
… 08…
'七' '八'
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令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
'九' '十'
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
'十一',欲往城南望城北'十二'。
'一'本篇与《春望》同时作。诗中从曲江景色移换写起,转入杨贵妃专宠骄奢以至缢死马嵬驿
(在今陕西省兴乎县西)的历史悲剧。国破家亡的巨大悲痛是贯穿全诗的中心思想。作者对唐玄宗、
杨贵妃的怜悯和谴责都和这一思想交织在一起,因而具有较深的意义。“江头”,指曲江,长安东南
的游赏胜地,详见前《丽人行》注'三'。
'二'“少陵野老”,参见前《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注'二'。“少陵”,在今陕西省长安
县,杜陵东南十余里,是汉宣帝的许后的葬地。杜甫时年四十六岁。“曲江曲”,曲江边冷僻的角落。
'三'这两句即“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犹发旧时花”的意思,和下文“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
江花岂终极”呼应。诗人今天的寂寞引起对昔日繁华的回忆。
'四'“霓旌”,仪仗中的一种彩旗,这里指皇帝亲临。“南苑”,即芙蓉苑,唐玄宗的行宫,
因在曲江之南,故名。
'五'“昭阳殿”,汉宫殿名。“昭阳殿里第一人”,原指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这里暗指杨贵
妃。“同辇”,《汉书·外戚传》记汉成帝游于后庭,想要与班婕妤同车而行,班婕妤根据“贤君”
的道理,加以拒绝。这里既见出杨贵妃的专宠,也暗示唐玄宗的荒唐。
'六'“才人”,宫中女官。
'七'“一笑”,指杨贵妃因见射中飞鸟而开颜一笑。以上八句追叙安史乱前出游的盛况和杨贵
妃的得宠。
'八'“明眸皓齿”,形容美人,指杨贵妃。“血污游魂”,指杨贵妃缢死马嵬驿事。《旧唐书·杨
贵妃传》:“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
宗遣力士宜问,对日 ‘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与妃诀,遂缢死于佛室。时
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参看后面白居易《长恨歌》)这以下抒写目前感慨。
'九'“清渭”,马嵬驿南滨渭水,指杨贵妃缢死之处。“剑阁”,唐玄宗入蜀途中曾经停驻过
的地方。下句指玄宗与杨贵妃生死相隔,雨无消息,与白居易《长恨歌》“一别音客两渺茫”意同。
'十'这两句概括全诗内容。上句言情,指所有睹物伤怀的人,包括杜甫在内;下句言景,指曲
江。两句言世事变迂,“有情”的人触景伤心,而景物无知无觉,江水流者自流,江花发者自发,永
无止息。
'十一'“胡骑”,指安禄山的军队。
'十二'“望城北”,一说肃宗行宫灵武在长安之北,是中兴希望所在,也是杜甫日夜向往投奔
之处,望着城北、表示时唐军盼望之切:一说唐代皇宫在城北,回望城北,表示时故国的眷念:一说
“望”即“向”,“望城北”即“向城北”之意。后一说较妥。当时作者百感交集,忧愤如焚,一时
间懵懵懂懂地走反了方向,于情理或更切合。
喜达行在所三首
一'一'
'二'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眼穿当落日,心死着寒灰 。雾树行相引,连山
'三' '四'
望忽开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
'一'诗题《文苑英华》作《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他本“自京窜至凤翔”六字移作原注。
至德二年 (七五七)四月,杜甫历尽艰险,由长安逃至凤翔(原扶风郡,今陕西省凤翔县)。这三首
诗就是在凤翔写的。“行在所”,朝廷在外临时驻留之地。这年二月,肃宗由彭原(今甘肃省宁县)
… 09…
进驻凤翔。
'二'“岐阳”,即凤翔。凤翔在长安之西,岐山之南,所以说“西忆岐阳”。“信”,信使,
即遣去投书或探听消息的人。“遂”,成功,如愿。“却回”,返回。“当落日”,犹言对落日,日
落处在西边。“着”,附。这四句错综成文。“眼穿当落日”承“西忆”句;“心死着寒灰”承“无
人”句。意谓没有一个信使从凤翔完成使命而返,诗人连心都凉了。
'三'上句写奔窜途中,下句写将至凤翔。“连山”,即指本题第三首的太白、武功等山。
'四'末两句写初到时亲友的慰问。“老瘦”,指杜甫。
二
'一' '二' '三'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 。生还今日事 ,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
'四' '五'
南阳气已新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
'一'这两句追忆在长安时的苦况,“汉苑”,指长安的官苑。
'二'这句言外之意是,昨天还没料到能活着回来。
'三'“间(去声)道”,小路。“暂时人”,形容自己生死悬于顷刻。
'四'这两句以汉光武帝重建汉室的故事比况凤翔的中兴气象。《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
(更始帝刘玄)将北都洛阳,以光武行司隶校尉,使前整修宫府,于是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
一如旧章。…… (三辅吏士)及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
仪。’”又:“后望气者苏伯阿为王莽使,至南阳,遥望见春陵(今湖北省枣阳县)郭,唶曰:‘气
佳哉:郁郁葱葱然。’”“南阳”,光武帝的故乡,这里指凤翔。
'五'末两句谓喜到极处,反而啼哭:啼哭正表示喜极。
三
'一'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
'二' '三'
七校前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
'一'“太白”,辛氏《三秦记》:“太白山在武功县南,去长安三百里,不知高几许。俗云:
‘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武功”,即今陕西省武功县。这两句犹言重见天日。
'二'“千官”,泛言文武群臣。《荀子·正论》:“古者,天子千官,诸侯百官。”“七校”,
泛指武官。《汉书·刑法志》:“京师有南北军之屯,至武帝平百粤,内增七校。”“千官里”、“七
校前”,指身列整肃的朝班。杜甫抵凤翔后,即被任为左拾遗,参看下首注'五'。“影静”和“心苏”,
见出奔窜跋涉后外表的舒坦和内心的欣慰。
'三'“数(读上声)”,计数。“中”,一般读平声,此处读去声。
述怀一首'一'
'二' '三'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
'四' '五'
衣袖露两肘。朝廷■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授拾遗 ,流离主恩厚。
'六' '七' '八'
柴门虽得去 ,未忍即开口。寄书问三川 ,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 ,
'九'
杀戮到鸡狗。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
'十' '十一'
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嵚岑猛虎场 ,郁结回我首。自寄一封书,今
已十月后'十二'。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沉思
欢会处,恐作穷独叟'十三'。
… 10…
'一'本篇是在凤翔思家之作。
'二'天宝十五年 (七五六)六月,安禄山兵破潼关(详见后《北征》注'二十二')。七月,杜
甫自鄜州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到这时已近一年,故云“隔绝久”。
'三'这两句即指这年 (七五七)四月由长安逃归凤翔事。
'四'这句与前《喜达行在所三首》之一“所亲惊老瘦”意同。
'五'“授拾遗”,杜甫到达凤翔后,被任为左拾遗。“拾遗”,讽谏皇帝的官。
'六'“柴门”,家的代称。承前“妻子”句。
'七'“三川”,在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南,杜甫家居所在。以下十二句写寄书时对家人存亡
未卜的忧虑。
'八'“比闻”,近闻。“同罹祸”,同遭祸害。《通鉴·唐纪三十四》:“潼关既败,于是河
东、华阴、冯翊、上洛防御使皆弃郡走,所在守兵皆散。”
'九'“骨未朽”,指新死者。
'十'“偶”,合在一起的意思。全句谓一家人岂能不分散?
'十一'“嵚岑”,山势高耸貌。“猛虎场”,喻安禄山军队横行劫掠的地区。
'十二'“十月后”,言自去年寄书以来,已隔十个月了。非指孟冬十月。杜甫此诗写于五六月
间,在七八月间即得家书,有《得家书》诗可证。当年闰八月即回家,见后《北征》。
'十三'“汉运”,借指“唐运”。结尾四句言国运开始转机,正可聊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