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3月-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和他都被这暗示指引。他拽紧了我的手,我感受到他灼人的温度。我们一出来,阳光突然打开,四周响起洪亮的宋祖英的《爱我中华》,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孩子在宣誓,在这明亮的上午。
我相信两个人连在一起的那一刻,命运是相同的。我们如何才能连在一起呢,两个身体,在摸索,在拼命地寻找各自想要的,我们连在一起了,变成了一个人,那一刻,我们是一个人。之后,我们的身体分开,继续彼此孤独,像左耳和右耳。一股强烈的悲伤涌上来,我紧紧地抱住他,想把他嵌进自己的身体。他轻轻地说着,跟我回广州吧,回广州吧。啊,广州,我曾经彻底失去过自己,爱情无法让我获救,它太弱了,它无法医治孤独。我在深夜沉默着。哲学式的沉默着,这样的沉默在常平,在厚街,在虎门。我停不下来了,我着迷并深陷于这孤独的内心之旅,并开始依恋着它。我要感知的,是在飞的某一瞬间,重新看见自己。就像在匆匆的一瞥中。惊见真实的脸。而在混沌中看见它的人,不顾一切地追随着去。
'责任编辑 陈永春'
苗乡汉子
作者:覃仁岗 赵华锋
他先是拥有了全县第一支车队,继而,是全县第一个椪柑大户。第一家个体私营企业。他,自己富了,全村寨的人也富了。
——题记
序
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南大门——泸溪县原老县城武溪镇出发,溯流水而上,约四公里的地方,沅江东畔有一个土家族苗族聚居的村寨,这,就是泸溪县白沙镇刘家滩村。沅江西畔的319国道旁,有一家宏伟、壮观的私营企业;湖南金旭冶化集团公司。现年五十有余的公司董事长刘集贵,就是沅江东畔的刘家滩村人。
连绵的群山,柔情的沅水,美丽的村寨和雄伟、壮观的企业厂房。显示了自然与社会在当代的平衡、和谐和发展,也谱写着刘集贵这位苗乡汉子的艰辛历程和美好人生。
金秋时节,我们怀着敬慕的心情,闻着菊花的芬芳,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了武陵山下、沅江河畔的湖南金旭冶化集团公司的办公大楼。
“贫与富的抗争,一是在于拼搏,二是在于机遇。”不亏为一位杰出的民营企业家,开口便带有一定的人生哲理。面对眼前这位貌不惊人的刘董事长,我心中暗自赞叹。“如果不是我和村里的人艰苦努力,如果不是党的改革开放英明决策,我和我们村就不会有今天这样辉煌的成果。”
从刘董事长滔滔不绝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西部偏远贫困地区今日的平衡与和谐发展,也了解到了刘集贵这位苗乡汉子传奇而富有历史色彩的人生历程。
一、童年贫寒立壮志
湘西,地处莽莽的武陵群山之中。有史以来,当地人们因山的阻隔,过着贫困落后的生活。
泸溪,是湘西自治州境内的一个小县。
有女莫嫁刘家滩。
吃了上餐无下餐,
东奔西讨过人生,
大年三十难团圆。
这,就是泸溪县原上堡乡刘家滩村人旧社会的真实写照。
1953年9月的一天,一个红润而胖乎乎的娃子在刘家滩村一户贫困的土家族家庭里呱呱落了地。父亲望着啼哭的胖小子,既悲又喜。悲是多了一口人就多要一口饭吃,喜的是刘家又增添了一位男丁。
为了使孩子今后有个好日子,父亲给他取名叫“集贵”,意思是“多富多贵”。
说是小集贵的名字取得好,不如讲人生总是应验着“穷人自有天照顾”这句俗语。小集贵自出生后,尽管缺衣少食,但从未有过病痛。“两三岁的时候,冬天下大雪,我总是光着屁股和寨上的小伙伴在雪地里东跑西窜打雪仗,喷嚏都没打过一个,哪像现在的小孩,冷天穿得厚厚的,热天不是空调就是风扇,还弄不好就是感冒发烧,经常往医院跑。”刘董事长久久地回味在童年的欢乐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加深,他的眼光更开阔,志向更远大,意志更坚强。
暑假的一天,他和寨上的几个小伙伴正在山上欢笑地干着农活,突然,对面坡上传来了一首山歌:
刘家滩人你莫雄,
你屋住的是茅棚棚;
条子夹壁泥巴糊,
吃饭用的是竹筒筒。
随着歌声,大家看到对面唱山歌的是邻村干农活的一帮小姑娘。于是,小集贵不假思索就回敬了一首:
小妹莫嫌阿哥穷,
时机到时花自红;
茅屋换成小洋楼,
花轿接你进房中。
那天,他们你来我往唱到了太阳落山。
童年时,刘集贵的志向是: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将来要让村里的贫困农民都富起来,大家都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好生活。
二、借得东风好行船
1992年10月,金秋的季节把偏远的湘西土家苗寨装点得更加娇艳。宽阔的沅江碧波上船来船往,机声隆隆。位于泸溪县上堡乡(后改划为白沙镇)刘家滩村对面的泸溪县白沙冶炼厂码头上,停满了抢着载货的船只。
厂里的机器声,运货的汽车声,搬运工人的喧哗声连成一片。武陵山下,沅江河畔分外欢腾。
上午8点刚过,泸溪县白沙冶炼厂简陋的办公室里,坐满了八方急待要货的客人。年轻而和善的厂长刘集贵先是给他们端上茶、递上烟,然后面带笑容地解释着:“实在不好意思,不是我不想满足你们的要求,确实是一时生产不出来,只能按先来后到进行发货,让大家久等了。”
1991年8月,刘集贵在多方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得知电石产品销售市场广阔,利润空间大,于是,就把家里所有的积蓄拿了出来,并邀上村里的谢长生、戴春好、戴春富、刘海金、刘富花等5户农民,以合股投资的方式凑齐了60万元,建起了泸溪县第一家私营企业——泸溪县白沙冶炼厂。
“建厂那段日子,真的把人快累死了。”
刘董事长说的是句大实话。一座1800KVA的电炉,年生产能力3000吨的电石产品生产线的工程建设项目,自1991年10月开始破土动工,到1992年春全面竣工,并正式投入生产,前后仅7个月时间。
企业投产后,刘集贵又着重从管理入手。同时严格各项制度的具体落实,从而确保了生产经营的正常顺利进行,并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企业信誉赢来了众多客户。
“在泸溪县我能第一个建起私营企业,这都要感谢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刘董事长感慨万分地说,“如果国家不搞改革开放,不实施《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战略方针,我刘集贵哪有‘借得东风好行船’的机遇。”
19岁那年,刘集贵高中毕业后毅然回乡当了农民。但他立志改变自身和家乡贫困面貌的宏伟志向,始终没有改变。
1975年8月,他刚满21岁,便被吸收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了全县最年轻的党员。
凭借年轻的优势和当时上级关于大力培养年轻干部的有关指示精神,刘集贵在入党的当年就由村秘书当上了村支书,并被选送到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培训深造。
按照当时的势头,刘集贵招工、招干、参军等走出“农门”的机遇随时都有。只是上天的造化,他的每一次机遇都以身高不合格而告终。
不出“农门”又怎样,我就不信凭自己这双手,这辈子搞不出个名堂来。刘集贵的倔犟劲来了。于是,他在于中想,想中干。一旦条件成熟,即刻大显身手。
1982年,已是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第4个年头。然而,在泸溪县的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中,依然停留在出集体工、做集体事的阶段。但尽管如此,党的改革春风已如惊雷般由远方渐渐传来。就在这个时候,刘集贵凭借自己掌管刘家滩村“帅印”的大权,在冬季油菜栽培中,偷偷地搞起了责任承包制。
制度的改变,产生了明显效果。第二年春,全村的油菜一派喜人景象。
刘家滩村的经验在哪里?于是,县、社来了大批取经的人。
于是,搞责任承包制的事就众人皆知了。于是,刘集贵就不得不重新当他的普通老百姓了。
无官一身轻。刘集贵感到轻松了很多。他开始着手重新调整起自己的位置。
319国道,是通往各地的主要运输通道。啊!有了。刘集贵脑瓜子一动,第二天就到银行贷了8000元钱,买了一台旧汽车,为县内的单位、企业拉货、送货,跑起了运输。一年下来,就还清了贷款。
跑运输过程中,刘集贵边跑边想,他们单位为什么要这些货?这些货又是从哪里来的?久而久之,就又有了新的门道。
州磷肥厂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焦炭做燃料。而焦炭只是用烟煤作原料。通过培烧就形成了。工艺简单,成本低,利润可观。于是,他邀上几个村民合计后,第一年在沅江河畔建立了三座烧焦土窑。第二年增加到了30座。
夜晚,窑群熊熊的烈火映红了沅江两畔,也映红了刘集贵的心。紧接着,30座焦窑的利润又换来了三台崭新的东风牌大卡车。就这样,泸溪县有了第一个私人运输车队。那是1985年。也是党的改革春风正排山倒海吹进偏远的湘西州土家苗寨之际。
为使湘西州土家苗寨人人走上自我发展、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湘西州委、州政府在肯定刘集贵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大力宣传和支持。州主力媒体《团结报》,当即派出骨干记者,对刘集贵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深度采访。随之,以《刘集贵,一个沅水江畔的童话……》为题,在头版头条作了重点报道。
党和政府的肯定、关心和支持,使刘集贵进一步增添了力量。
1986年,他抓住世界银行扶贫贷款进入湘西的大好时机,再次贷款10万元。在全县率先第一个到荒坡上念起了“山地开发经”。短短时间内,120亩荒地被他日夜不停地开发出来。为了使新开的山地获得好的效益,他除了多次自费进省城向农业科技部门和科技人员请教椪柑栽培、西瓜种植等多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外,就是千方百计寻找肥源,确保栽植的农作物能有足够的肥料。
“当时,没钱买化肥,我就雇请了一些青壮年,挑着粪桶到县城各家各户和各单位收集大粪。”谈及往事,刘集贵记忆如新,“为减轻人力,我还特制了能装载四五十担的一个大木桶,安装在拖拉机货箱内,大街小巷四处跑,臭气使过往的人都不得不掏出手帕。捂上了鼻子。为了莫让别人背后指骂我,后来,我在木桶上大大写上了‘没有大粪臭,哪有五谷香’的几个字。”述说中。刘董事长忍不住自己笑了起来。
就这样,他新开发的120亩山地,当年西瓜收入就达到了1万元多。3年后,地里栽种的椪柑树开始挂果。第5年进入盛产期。由于他所栽种的椪柑每年施的都是有机肥料,不仅产量高,而且果子外观光亮、圆润,内肉可口、香甜、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欢迎,赢来了诸多购货的客户,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用他的话说:“没钱买化肥,人粪却帮了大忙,要不然,产量不一定那么高。果子不一定那么甜,客户不一定那么多,票子不一定那么厚。”
1988年,国家正式实施兴建五强溪电站重点工程计划。泸溪县沅江、峒河一线属主要淹没区,刘家滩村便是其中之一。为搞好淹没区的移民安置工作,县里建立了移民安置领导小组。就这样,刘集贵被抽调到县移民办公室从事移民工作。并重点投入在兴建工厂的移民工程中。在他的辛勤努力下,通过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短时间内,第一家移民安置企业——泸溪县卢州化工厂全面竣工并投入了正式生产。刘集贵也被留在厂里,并被任命为副厂长。
在兴建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中,刘集贵一方面积累了不少办企业的经验,另一方面,又看到了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和不足。特别是体制方面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障碍。面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连年停滞不前,甚至下滑亏损,他多少次暗自想到:如果是我自己个人办的企业,肯定不会是现在这样一种局面。
对!不如自己创办一个企业。一方面可解决移民困难户一时生活困难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为无业的移民户增加就业门路。一天夜里,他把自己的想法悄悄地对妻子说了出来。
刘集贵的妻子张小英是一个非常善良而又特别体贴丈夫的东方女性。相亲那年,她一眼看中丈夫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今后一定会大有作为。婚后,她不仅事事体贴、关心丈夫,至于丈夫想做的事是不是前途广阔,她不太懂,只要尽心支持他就行了。“我们的家底也不厚,能不能多邀几个人一起搞?”听了丈夫的话之后,妻子轻轻地补上了一句。“也对,人多、钱多好办事。”刘集贵赞同着。没几天。他就把原来与他在沅江河畔一起烧过焦炭的几个朋友约在一起。大家通过商量,最后作出了规划。
说干就干,于是,1992年,泸溪县便有了第一家个体私营企业——泸溪县白沙冶炼厂。冶炼厂也同时呈现出车来船往、红红火火的生产经营局面。据记载,冶炼厂投产的当年,共生产电石产品2100多吨,实现产值33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创税收21万元。
那年头,在沿海开放地区,一家年产值300多万元,销售收入300万元,创税收20余万元的企业,根本算不了什么。但在偏远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就成了一桩奇迹和热门新闻了。正因如此,后来,泸溪县白沙冶炼厂还被湘西州委、州政府评为全州乡镇20强企业。
三、三灾五难劲不懈
俗话说:有喜就有忧。正当刘集贵沉浸在自己创办的第一个企业一派火火红红的喜悦中时,多种不幸也开始向他悄悄地袭来。
1996年7月13日,那是一个灰色而暗淡的日子。
几天来,泸溪县的上空布满了乌云。倒桶般的暴雨,随着呼啸的狂风四处飘洒着。苍天的变脸,激怒了大山,震动了龙王。一时间,四面八方的山洪冲锋陷阵般汇入沅江。使昔日平静的河面沸腾了起来。滚滚波涛一浪高过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