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拉魂腔 >

第6部分

拉魂腔-第6部分

小说: 拉魂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靠细节取人的,如果我把一个人的身份界定为演员,我会不加辩证地把他的行止、装束乃至说话的腔调都视作了道具,我猜他想洗掉那刺鼻的作秀味儿都难,这也是我多年友寡的根子。但这一晚,我靠一些细节把王清举的身份界定成了我的朋友,虽然多年来这样清晰的界定并不多。 
          
        王清举乡长端着茶杯大念苦经的形象,在我半醉的眼球中晃着晃着,变形了。他说,我的内心闷苦啊兄弟,上面一手拿狼牙棒一手拿乌纱帽,让我做瘫子村的上迁工作,就是上面不逼我,我也早惦着要救这个村子出火坑。你说唐朝啊封建王朝的青天老爷怎么做啊,也不就是这般地苦口婆心吗?但是,唉,局势你瞧得再清楚不过了,没人认我这份苦心的帐。酒兴正酣时,县长打来了电话,王清举很有策略地汇报说,村民们认真地表决过了,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 
          
        麻  三   叔  的   灯   盏     
        每个村子、每个夜间必须点一盏长明灯,一来镇鬼,二来辩路。清晨鸡叫头遍时,方可熄灯。如果点灯的这一户男主人死了,村民可以举荐下一户。     
        ————淮河风习之一     
        “去瞅瞅,三叔的灯盏还亮着吗?”四十多年了,就这一句。瘫子村人的口头禅。沿淮各村点镇鬼灯的风习,就源自瘫子村。据说,清末时,一个村民夜间去捕鱼,准备给怀孕的妻子催奶。他在月光下看见一尾特别漂亮、又肥肥壮壮的红鳍鲤正游至岸边。他用铁叉猛地掷向这鱼,眼瞅着叉住了鱼尾,兴奋拔出铁叉却一无所获,叉尖上滴着血。他疑惑又失望地沿河走着。没走多远,看见一个披头散发的女子坐在水边梳头,一边又揉着自已的脚。凑近了瞧,女子脚踝上有三只小洞正渗着鲜血。她幽怨地问他:“红鲤鱼哪里惹你了,你叉她干啥?”那男人头发根子一条条嗖嗖地立了起来,扔下铁叉,一路狂呼着奔回家。从此一病不起。 
          
        我素来对此类乡村逸事、鬼谭兴味盎然。我觉得对奇闻逸事的好奇心理正是一个学者品质的肇始。便存了心四处探听,七姑又给我讲了一件。一个农人夜间穿过田埂,看见一老妪提着大竹筐赶路,竹筐内堆满物件,看起来很沉,老妪累得跌跌撞撞、走两步歇一步。农人心内不忍,便上前请求替老人提筐,老妪低着头并不答话,只是将大竹筐递给她。农人一接筐,便吓得魂出了窍:原来这筐像一张纸似的轻!他丢下筐子狂逃回家。第二天正午艳阳高照时,才敢回去看个究竟,路边全是招魂的纸幡,依稀能见一个已烧成灰的纸筐,里面装满纸扎的金银器皿。我喜欢这两个鬼故事,它们让瘫子村的景物一下子幽深起来。咋就没点厉害的?比如吸血鬼。趴在腊八的大砍刀上舔着。舔着舔着。高潮远远地来了。你抽搐吗?大砍刀成了一段灰。 
          
        麻三叔的灯盏是否能镇鬼,没人去较这个真。瘫子村谈鬼的人倒真的少了。“去瞅瞅,三叔的灯盏还亮着吗?”。这话事实上并不含丁点疑问的意思,村里人都清楚,在鸡叫头遍前,那盏灯定然是亮着的。说这句话,无非是说:拿不准的,到那盏灯下去问个明白吧。 
          
        门是虚掩的,你用不着敲它。吱溜一声,你看到的永是这一幅图景:在靠北窗的炕上,他叭嗒叭嗒地抽着旱烟管盘腿坐在灯下,一盏挂在壁上的老式煤油灯下,灯芯外加一个高高的玻璃罩,灯光昏暗却又不飘忽,定定的,油尽之前绝不至灭掉。后生进屋,站在炕前问话,三句两句,也就出去了。有时,梅子孝、德贵几个老一辈的,进来了,就盘腿上炕,坐在麻三叔的对面,叭嗒叭嗒地,一起抽着凤阳县地界的那种呛人的紫茎旱烟。老哥俩,一宿无语。这是村里人最熟悉的一个场景,只是灯盏下的人,渐渐地老了,前几年还是黑杂漆漆的头发,一下子就全白了。 
              
        
      第18节:异乡的红漆(8)       
        “三哥,听乡上人讲,县长把王乡长臭骂了一顿,说支持搬迁的人不超过户数的一半,就不能硬搞,但也绝不能不搞。王乡长在砸瓶子掼碗发脾气呢。”     
        “............”     
        “省上来的陈教授,自个儿要住嫂子和腊八那。就由着他吧?”     
        “嗯。”     
        “东头印子他娘的尸还没冷呢,乡上张干事今儿就来了,说一定得火化。印子跟张干事都动拳了,说他娘年青时还救过八路军呢,政府不仅不报恩,还要毁他娘的魂。印子媳妇就趴在棺材盖上,说要火化,就先烧了她。全家嚎得鼻青脸肿的,心烦呢!张干事硬拽着虎子表态,虎子哪有个辙呢?僵着了,让我来问问三哥。” 
          
        “.............”     
        “张干事说了,大堤是政府划定的高压线,无论怎么都不能搞土葬,挖一寸都会电死人。剩一个青迢岗,印子她娘是平常妇人,又葬不得。”     
        “就葬我的地里吧。我那麦田垄子高,子孝说那地喝着东南风,风水旺烧。你去跟张干事讲,谁家的责任田,谁总做得了主吧!”     
        “就是亏了三哥了。”     
        “又亏得了哪得筋骨?”     
        “............”     
        “德贵。”     
        “嗯。”  “你去跟子孝招呼一声,托他给小红捎个信儿,把这个搬村的事说细致罗,问问小红啥个看法。”     
        “嗯。”     
        德贵刚过门槛,麻三叔又把他喊住了。问:“丫儿咋的啦?几天没听到了他的声啦。”     
        “哦三哥,没事呢。嗓子哑得呢,不出腔,过几天就没事了。”     
        梅红曾多次跟我提起瘫子村的一个怪人“飞天蜈蚣”。“飞天蜈蚣”是他的绰号,听上去像个绿林大盗,也弄不清谁先喊出来的,古里古怪的名字,没个由头,这就是德贵家的大儿子丫儿。文化革命的时候,丫儿才十三、四岁,这孩子自小长得麻杆样儿的单薄,脸面儿清清秀秀的,一开口说话,脸就窜红到脖根子。大伙儿便都喊这娃丫儿,本名渐渐地就弃了。七姑疼他疼得慌,说天生的唱青衣的好料儿,眼珠子蘸灵灵的,能把整台的转晕了。那年头公社的造反派到村里抓麻三叔,鬼使神差地,竟把丫儿一道儿抓了去。第二天被放出来时,丫儿的耳朵里被灌满了牛屎,肿得没了眼睛的脸上留着清晰的皮鞋底印儿,被钉子拉划过的一道道血痕,有的血淤痂了,有的朝外渗着血。人,整个地疯掉了。一回家就趴在墙上,头往脖子里紧紧缩着,一到夜间就不停地嚎叫。 
          
        三十多年了,丫儿夜间的嚎叫,仿佛从没间断过。开始的几年,德贵不忍锁他,由着他在外。他日光里倒也安分,一声不吭地,低着头,在田间不紧不慢地晃着步子,一年四季都穿着那件千疮百孔的土黄棉军大衣,肮脏的蓬发和竖起的大衣毛领子纠结在一起,仿佛再也不能撕开,下身穿着一件早被扯成碎条儿的单裤。怪的是,他身上没不散出那种多年发酵的怪味儿,德贵说,最燥的夏天,他的头皮上也不出一滴汗。白天他蹲在村口的巨柳下,温温和和地瞅着田间。有时他会猛地把裤子扯下,露出根屌,自个儿嘻嘻地傻笑着,笑得脸不住地往棉军大衣的领子里缩。一次,正巧让一个来瘫子村串亲戚的外县媳妇瞅见了,那女人立在村口大骂:什么破东西,像掉灰里的腊肠呢,丢人现眼!麻三叔冲上去,一掌就把那女人的脸抽肿了。瘫子村人的人平生第一次见麻三叔动手揍人,都吓懵掉了。德贵从此把丫儿锁在了后屋的狭小柴房里。 
        
        丫儿的嚎叫让许多人惊奇。梅红说,那声音太嘹亮了,在夜间的瘫子村上空,那叫声像绕着几道弯子地盘旋向上,在夜空中飘浮很久,才慢慢地散去。村里年青一辈的都叫他“飞天蜈蚣”了,他们都是在飞天蜈蚣的嚎叫声中长大的。他们茶余饭后也会猜测,飞天蜈蚣年青时定是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只是没人敢问。只有七姑仍是疼他疼得慌,丫儿犯病没两年,他娘就死了。七姑隔三差五地去小柴房,用热毛巾给他擦身了,擦着擦着,七姑就哽咽成一团,抱着他的头不肯松手。丫儿对着村子里所有人傻笑、扮鬼脸,七姑一来,他就安静了,两只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七姑,像两泓幽黑的潭水。 
              
        
      第19节:异乡的红漆(9)       
        七姑说:那孩子的心思灵敏得不行,他嚎着嚎着,我一走到窗边,还没进屋呢,你想想我的脚多轻呢,他就一下子乖了,不嚎了。     
        在瘫子村的夜间,麻三叔的灯盏和丫儿的叫声是两个符号。少了一个,便有人不踏实,几天没听见那熟悉的嚎叫的三叔,悄悄地来到了德贵家的柴房的窗外。这是个只比巴掌大一点的小窗,其实也就是个通气的孔。从孔中朝里看,黑乎乎地啥声息也没。麻三叔怔怔地站在那发呆,不知过了多久,从树上落下的一砣鸟屎打在他的鼻上,才把他惊醒过来,怏怏地回家了。 
          
        去年初春,好多个失眠之夜,当我静坐在寒风中的河滩。飞天蜈蚣的嚎叫声从村里冲出,“嗷嗷——哦哦-—嗷嗷——”。还未泛出初绿的村子,在这嚎叫声中显得更是疲困荒凉,也仿佛沉睡得更深。这嚎叫像浮云推动星辰。听上去,那声音一点也不干涩,宛转地扬上去时非常亮堂,往下沉时又厚又重,倒像是一个底气异常充沛的男人来唱一首谁也听不懂的古歌谣。这嚎声,好似已没有了一丝一毫的怨和恨。仿佛已被洗得干干净净。 
          
        七      姑     
        咣当一声七姑推了门进来。麻三叔用烟锅头在炕沿上重重地敲了一下,喉里囫囵混沌地哼了一下,算是招呼了。嗓子中像哽着一块干驴粪坨子。七姑搬出去后,多年来他一直这么招呼她。 
          
        七姑把一封信丢在基台子上。说:“你闺女的。乡上邮递员送来了两封信,还有一封是陈教授的。”梅红打小里就从不喊她一声娘,所以她一直也就叫她“你闺女”。“嗯!――――哪”。三叔说。又朝地上啐出一口浓痰。 
          
        基台子,是瘫子村房屋的一个特殊构造。造屋时,要挖很深的地基,顺屋脚筑约一米高、一米多厚的基墙。筑这个基墙那真是大有讲究哦。先用两块大木板从两边牢牢夹起,中间用黄泥浆、砂石、牛骨灰、稻草掺着煮熟的糯米饭填起,用大石碾一遍又一遍地夯实,家道殷实一点的,也在这基墙外再砌一层砖,算是装饰。要贴符咒。把黄纸、紫纸、黑纸剪成的符咒烧掉,撒在墙根。筑基墙时,有个少不了的风习:夯第一道土时,要用毛笔在土上写上曾祖的名讳。覆第二道土,再夯,写上祖父的名字,再覆第三层土。按梅子孝的说法,这样的基墙中就筑进了祖宗浓浓的荫佑,有一股子再急的洪水也摧不垮的韧劲儿。 
          
        在厚实的基墙上再砌上墙,上墙一般就很单薄。洪流一到,上墙往往就垮了,但每户的基墙却是纹丝不动的。灾后在基墙上再筑新屋,倒也是省心了。基墙比上墙宽出的一大截子,叫做基台子,摆放些小农具、搓衣板、肥皂盒一类的杂件。瘫子村每家每户的基墙也都是历经了几辈子的老址,里面写的名讳都是些遥远的祖先了。村里唯一没筑基墙的房屋,就是七姑跟腊八住的那一座,仓促搭起来的,透着胆怯,所以盖在了村西头隆起的一个低岗上。 
          
        腊八从部队退伍的那一年,仅花了十多天的粗功夫就盖到了顶。没有祖宗荫佑的屋子常撞鬼。七姑说。真的呢!拖着暗红的长舌,像秋天晒得蔫粘的红麻。眼珠子是碧绿的,冒着酸气。身子七绕八匝地缠在梁上。不像是冤死的枉鬼。哟哟,哪里是什么污秽?我一点也不怵。还真怪标致的呢。说得多了,倒没人当了真。 
          
        腊八从军的事,是麻三叔与七姑间的一个大坎儿。那一年正赶上梅红上省城念书,虎子又患了吸血虫病,铁塔般的汉子眼睁睁地垮了,肚子鼓涨得像个怀胎十月的孕妇,一走路就打摆子,暴热的天也缩在棉被中哆嗦。那时,一家人还绑在一堆,麻三叔跟虎子在西房,七姑带梅红住东房,腊八住后厢。正是要开镰割麦子的当口,七姑却冷不丁提出要让腊八去当兵。 
              
        
      第20节:异乡的红漆(10)       
        三叔的火腾地就窜了上来,他猛地一拍桌子,桌上盛着咸菜的蓝边碗就从桌上跳起,摔到了地上。脸如黄纸的虎子,腊八,捧着碗正喝粥呢,一下子都楞住了。   
        
        “哟”七姑不紧不慢地把地上的碗捡起来,说:“威风着哪!头都冒白了,拍桌子也不害臊哪。你道我们女人家手软,拍不起桌子啊?我说老三,你再拍一次试试瞧!” 
          
        “............”     
        “你讲虎子病成这样,我不揪心啊?你以为我跟着你麻三嚼腌霉菜,是多大的福哇!哪一桩大事小事,不是顺着你这个牛脾气。”说着,七姑就趴在桌沿上呜呜哭了起来,虎子和腊八赶紧溜出了门槛。这是他俩躲架养成的习惯了。 
          
        “...........”     
        “大不了,麦地的笨活我全扛了,给你屈死,还不如做驴子累死了干净呢。就是死在你麻三家,我也不能亏了腊八这条苦命。”     
        “..........”     
        麻三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