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南怀瑾论观世音菩萨 >

第7部分

南怀瑾论观世音菩萨-第7部分

小说: 南怀瑾论观世音菩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

    从普贤行入三摩地

你们在禅堂里坐着用功,依照受日本佛教观念影响的本省话,叫坐禅,即普通所谓静坐。一堂静坐,就是修一堂法,到底修个什么法? ──修禅定法。不然你木然不动坐着干什么! ?但是,只顾坐着贪图舒服,执着清净,逃避现实,是不对的。
所以,现在告诉大家一个法门,普贤行愿品的修法。修普贤法门第一要忏悔。每堂一上座,腿子收好,身心稍稍清净一下,然后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同时遍满时间空间,传法师尊亦遍满十方三世,每一佛菩萨三宝面前都有我在礼拜忏悔。把忏悔的观念情感统统归纳起来,一字一字自己思维清楚,不是嘴念,而是将生命整个投入心念中:「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不是念了算数,心念随念随想,自己有那些习气杂念?都把它投入一念的诚敬而忏悔透澈,然后观想也不观想,只是一念虔诚,一念忏净,一个法门就到底了。
  第二要发愿。我为大家作好四句发愿文,每一上座都须如此,由忏悔而发愿,否则难以相应:「未生善法当令生,未尽恶业今使尽」。内心里尚未发生的善法善念,一切现在都让它生起,而无始以来身心的恶业、杂染及烦恼,同时一刀两断不复造作。但不可随便口念,心中应切实伺察,切实做到。
接着要观想:「十方三世佛加护,迅速发起菩提心」。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师尊三宝等等,遍满过去现在未来无尽法界,慈悲庇护加持于我,使我能迅速生起无上菩提道心。
我们平常开了一门课「唯识与中观研究」,现在则要讲「般若与中观正见」。最近一回,在本次寒假禅修以前,维摩经第十一菩萨行品提到释迦牟尼佛与香积佛国的诸大菩萨说法,佛告诉我们,有个法门你们诸大菩萨必须修学,什么法门呢? ──「尽无尽法门」。

    尽无尽法门  汝等当学

「尽」有头有尾,「无尽」无始无终,无量无边。佛说什么是尽? ──有为法,一切有为法都有到底的时候。什么是无尽? ──无为法,无量无边无穷尽,亦无始处,亦无终处。我们需要知道,凡是有修有证,不论世间法出世间法,也不论显教密教那一宗派,皆是有为法。有为法有些是佛法,有些是佛法与外道的共法。无为法则为佛法的正法。无为法,无修,无证,本来如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但是,真的没有法、没有修、没有证吗?不是。无为法就是法、就是修、就是证。证得无为法便是证得涅槃之果,成佛。而涅槃毕竟无果也无佛。真正的大法,无上佛法,就是无为法,说一句无为法已经落在有为了。说也错,不说也错;定也错,不定也错。本自无为。
如果证得般若智慧,真证得了,唤作开悟,豁然大悟,即是悟了菩提,原来一切法本自无为,而一起用,皆是有为。大家注意!照密法来说,这样明讲,也就是传法,但一般人的习气,喜欢一种形相,喜欢神秘,不了解这样说就是传了一个大法。当然遇到蠢人笨人便非得有个形式不可,烧烧香,念念经,摆摆供养,闹闹热热,请人传这么一套法,然后用点净水、香酒往头上一倒,灌了顶啦。唉!当然,那样亦是法,是方便,是助道,是加行。

    心经为般若法门精髓

现在退而求其次,再讲佛法的般若智慧,般若正见。你们都知道般若,也都会诵心经,今天就传一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修证圆通法门,但要以诚敬虔求的心情来听,是依法,不要依我。能不能有所心得,看你们的福德智慧。
随时在戒定慧中的人,没有不成就的。拿着记录簿,拿着笔也可入定。用时提起,不用就放下;如果这样用功修持多好呢!然而人们在放下不用的时候「小人闲居为不善」,成了小人,妄想纷飞,那就不对了。
心经般若法门是大乘道六度最后成就的大法,所谓三世诸佛以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修般若无法成就。学佛不是迷信的信仰,那是普通宗教。学佛要你怀疑,要有问题,例如生死问题,自我问题等等。要你观察透澈,而以智慧成就,不是迷信成就,这得靠般若。所以般若法门是佛法的中心点,渐次演变为法相唯识,乃是般若的发挥。般若法门因龙树菩萨大加宏扬而光芒万丈,即如中国的禅宗,有时也被称为般若宗,另外更有一个别名──心宗,一切诸佛之心中心法。般若法门中大般若经有六百卷,都是告诉一切众生如何以智慧成就法身解脱的法门。而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一卷,便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浓缩精要,至于般若法门精髓的精髓,中心的中心,则是中译习诵的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加上题目总共二百七十个字。 (编者注:本光碟中所收之《心经》,统计为二百六十一字。)
先念经题「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为什么有这部经?是佛的大弟子舍利弗,问佛修持般若法门成就的方法,佛乃叫观自在菩萨答覆这问题。舍利弗问,观自在答,记录下来成为经典流传后世。过去我讲过很多次,现在再来教大家做般若观法,就是前面所提迅速发起菩提心。
  首先要了解原经文字。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第一段,注意最后一句「度一切苦厄」。我们如果拿佛学的教理来研究,佛的一切说法,有两条路线,其一始终以小乘四谛法「苦集滅道」为基础,世间一切皆苦。烦恼也是苦,生死一大苦,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等无不是苦。如何了苦?如何了脱?若不能了,怎么才得了?除非得道,灭了所有妄想烦恼,灭了所有业力作用,方能解脱一切苦,离苦得乐。但是一切凡夫众生以苦为乐,积集一切苦,拼命去追逐痛苦之事,当成现实之乐,所以佛说众生颠倒。

    如何了苦?首重观想

般若经即以「苦集滅道」为基础。因此,第一要知如何了苦?观自在菩萨告诉舍利弗要「行」,就是修行,同我们大家一样打坐,也就是修行的一个法门,行住坐卧随时照管自己,才是修行。我们知道菩萨的名号代表他的修法,等于世间人取名字,有特别的意义。观自在的意义著重在「观」,随时随地,观照起心动念,照管每个思想的起没,但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去觉察它,这就是行的方法。
你们只晓得打坐,内心没去观察自己的心念,没有观心,等于呆坐。光坐在那里昏昏沉沉,懵懵懂懂,与睡眠何异? !不对的,这样不是修道,必须观察自己起心动念。坐在那里身体不管了,四肢不动,六根不用,正是休息,这肉体既已休息,已经很舒服,便不要再管它了。
这时内心要起观,──观,观自在菩萨,观自己一个人在起心动念,念念明了,譬如我现在在讲话,大家在听讲,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讲的,听的,自己观察得清清楚楚;对了没有?错了没有?该讲不该讲?善的恶的,是的非的,一一觉察无失,这是初步。观自心在那里?有人烦恼起来的时候,作不了主,观也观不了,被烦恼障碍,无明一起,睡意一来,随境逐流,再也不知回光返照。
密宗要人修观想,其实,观是观,想是想。初步的观即是想,这不是很简单吗!观想,就是你须想像得出来,你念头里想,譬如画家要画一座山、一湖水,心一想念,便呈现出来,一山一水,如在目前。密宗修观想也要将对众主题想出来。观和想相连,这是入门方法。可是,你们现在学这法门,老实讲应在那里观呢? ──先要在心头起观,肉体有形之心,两个乳房中间,心窝子上下。观心,先须轻轻的在心头部位作观,当然,思想不是由心脏而生,但是,你正好观察心头这一部份,此是正修行之路,别脑子空想妄想,也不要看光什么了。初学者用此观法,有时觉得心窝子这里痛啊痛的,那是由于胃上食道管不干净的缘故。除非心脏原有疾病的,另须研究其他方便。
怎样才是观自在菩萨修行菩萨道的观法呢?换言之,怎样才是「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的观行呢?你这样从起心动念,慢慢起修,慢慢观想,走路也好,做事也好,随时不离心中自我观照,等智慧功力深入以后,自己自性实相般若的智慧爆发了,就不是先前追求心念起动时的观想智慧了。我们观想的观是妄心观妄心,妄想观妄想,虽然能观的作用是理性的,但仍是妄想。审察自己心念,观到功力深了,因缘成就时,自然呈现智慧德相。但观自在菩萨虽然告诉我们行深般若波罗密多,却也不是一观就会,火候到了,起心动念,时时明白,个个清楚,来的时候不欢迎,念头就跑掉了,去的时候不追求,不理它何处消失,如果观行渐深,观到妄心杂念,既不来也不去,正好,一段空灵,得「初住」休息之境。

    照见五蕴皆空

念念都舍,舍掉,但舍不是压制的妄造空境,只是随起随消。如此直修下去,最后真智实相般若必然现前。此时一点都不吃力,不必观了,到达另一境界──「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就是身也空,心也空,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一切都空,身心也无,感觉也无。空了,没有了,并非死亡;空了,自己找自己的身心觉受都找不到,没有腰酸腿麻等现象,意识心中如果还有个感觉,那是受阴,也要空掉;妄想有没有?没有了!想阴也空。
「照见五蕴皆空」,五蕴一了,什么都了!无苦亦无乐,既无欢喜也无悲,实相般若自然呈现,见自性空性,不完了吗!虽然如此,观还是初步的修法。例如密宗的所谓观想,或天台宗的所谓止观的观境,这观字是用第六意识的思想妄心,也是分别的妄想妄心,都是由寻、伺,审察的心态入手。但观的作用很重要,般若修法即从观心开始修观自在。
假如你求个神通、求个清净、求个境界、求个气脉通,都是意识妄念的欲求;你把这些观念弄清楚,念念舍,舍即布施,念头来就丢开,随便它是什么念头,包括佛法的心思都丢开。能念念布施,自然持戒,起心动念,对与不对,善与恶,都抛掉,当然是戒了。能念念布施,自然忍辱,忍即切断念头,合乎法忍。能念念布施,自然精进;念念来则舍之,去也不追,自然是禅定。这六度都在观心境界中,等到自性般若显露,便照见身心内外一切皆空,都空无所有了。

    小乘佛法如何禅修

小乘佛法的修持,对行者的心理状况有个名称叫「有觉有观」。念佛也好,观想也好,显教也好,密宗也好,都是有觉有观,有知觉,有感觉在观想,心清净与不清净,身体舒不舒服感觉得到,这便是有觉有观起修的境界。那么修到了无觉,肉体感受没有了,还有观,是比较进一步的修行人,但观的心念仍在。真做到了无觉无观,感觉不存,更不必起观,自然清净,如此小乘的禅定修法才算有基础。然而你要知道,这个清净,它是心意识所显现的清明境界,不过已经不错了,如果由此继续定慧等持修下去,即使不了菩提,也可证果。所以旧译修观方法「有觉有观」。玄奘法师弃而不用,新译「有寻有伺」。
「寻」的心理现况,一个念头去接另一个念头,一个思想去接另一个思想,就是寻的现象。 「伺」,妄想念头好像停止一样,似乎不大用力,很静,但其实还是念。古人译为「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谈心理修持的状态,提出三个程序,玄奘法师将之异译「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这些心意识的心念变化过程形态,自己须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如此这般修持所产生的功德和妄想的关系究竟如何,瑜伽师地论以这三地概括得层次分明,这里暂且不提。

    般若就是无上咒

那么观自在菩萨的「观」,本身就是般若修法,难道另外别有个法吗? !假使真有一个咒语,要念咒子才对,你图的是什么?心经末后不就有个咒吗?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观自在菩萨说,你们不要乱念咒子啦,般若就是无上咒,没有其他咒语超过它了,「能除一切苦」,只有这个咒子,使人能解决一切问题,「真实不虚」 ,不是盖的。 「即说咒曰」我现在说给你们听,「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萨婆訶」,这便是大咒。因此关键不是咒不咒的问题,你以为念个咒子才叫修行啊,般若法门正是最好的咒,「观」自在就是咒,观自在就是陀罗尼,总持法门。
开始一切都在观境中修──观与舍,这么样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到了最后已不是观,观还用心,而是无觉无观了。身心真空,不须念念再舍,而是自然静,当下就「照」见五蕴皆空。我常比方,观,这一法门,好像打一盏灯笼,或拿支手电筒找东西,光有限度有范围,找,找,慢慢找;照则不是,整个大电厂开了,如太阳照耀万物,一刹那普照大地,叫佛光普照。你人为的观想,毕竟有限,非普遍。等观到纯熟,一转澈底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什么?身体的感觉没有了,无感觉,全盘空掉,那时全不考虑腿痛不痛,麻不麻,什么都没有,可是清楚的很,那是菩提觉性,如有所悟,「五蕴皆空」。你看般若修法那么简单,可是做到了吗?做不到。你们要是这样修起来多好,非成就不可。

    色与空的问题

因为有人做不到,所以观自在菩萨又为舍利弗说明色与空的道理。佛在楞严经所教的修法是渐次空五蕴。第一色阴,(地水火风)这个身体如何空掉?你们打坐尽管坐在这里,很舒服,还是有身体感觉,色阴空不了;为什么?因为有地水火风缘聚的关系。地就是肌肉和筋骨,水─身上的血液唾液等,火─生命本能的热力,风则是气脉。气脉怎么会没有?身体自然有气流走动,没有气就死亡了。密宗修气脉,是把四大先修好了,容易将它空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