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荒谬人格 >

第4部分

荒谬人格-第4部分

小说: 荒谬人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洛根丁的语言痛苦及世界的模糊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坐在咖啡馆里那帮人,他们一边喝咖啡,一边讲一些“清楚明白的可能是真实的故事”。要是有谁问一问他们昨天干过些什么,他们不会感到困惑,他们会用三言两语把情况告诉你。 洛根丁知道,要是换了他自己,他会连话也说不清楚的。 这还不一定是因为他思想到了什么难以表达的真实,而因为是长期孤独,长期缺乏交流而造成了“失语症”

    ,与之相伴随的,是世界真实感的消失,是真实与非真实的混淆和颠倒。“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的时候,就会连什么叫做‘告诉别人’也不懂了;所谓可能是真实的事情会同朋友们一起消失。对事件也一样,我们让事件消逝;你看见一些人突然出现,他们说了话又走开了;你投身到一

 30

    恶心:对世界荒谬的揭示52

    些没头没尾的故事里面:你在这一切当中可能当上一个可憎的见证人。 可是,作为补偿的是:一切可能不真实的事,一切在咖啡馆里不能使人相信的事,我们却都注意到。“

    孤独可以使人与他周围的人之间变得格格不入,在孤独中洛根丁不再迷信人们习以为常的世界,他看到了所谓“真实”意义的不可靠。 但与所有的人一样,洛根丁又十分害怕孤独,他说,“再也不想当孤独者了”

    ,他渴望找一个人,和她谈谈自己的遭遇,这个人最好就是他的情人安妮。然而,洛根丁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而一般的人是只习惯于意见相同,并不容忍一个人有与大家意见不同的自己的思想。 洛根丁说:“我孤零零地在这一片快乐和正常的人群中。所有这些人把他们的时间花在互相解释和庆幸他们的意见相同上。 我的天,他们多么看重所有的人意见相同这件事。 只要看看他们的样子就够了:有一种人眼睛像鱼;神气仿佛有神经病,这是不可能和别人相同的一种人;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他们面前走过,他们的样子就十分难看。 我八岁的时候在卢森堡公园玩耍,就有这样的一个人走来坐在一个小亭子里面,亭背靠着沿奥古斯特——公德路的铁栅。 他并不说话,可是不时把一条腿伸出来,用可怕的神气注视着自己的脚。 这只脚穿着一只半统靴,另一只脚穿着一只拖鞋。 园丁告诉我的叔父说这个人原来是学监,他被辞退了,因为他穿着院士制服到班级里宣读学期考试分数。 我们看见他十分害怕,因为我们觉得他是孤独的。 有一天,他向罗伯尔微笑而且远远地向罗伯尔伸出臂膀,罗伯尔差点儿昏了过去。 我们害怕不是这个家

 31

    62萨特:荒谬人格

    伙的可怜的神气,也不是他的脖子上有一块肿瘤摩擦着他的假领的边沿,而是我们觉得他的脑子里有螃蟹或者龙虾般的思想。一个人居然能够根据小亭子,根据我们滚动的铁环,根据树桩等事物形成龙虾般的思想,这是叫我们害怕的。“

    有趣的是,洛根丁现在也要落得老学监的下场了。 他的孤独是对他的思想的惩罚。 所以任何人要直面人生,要进行真正的思想,他首先就要准备承受难耐的孤独。 罗曼。 罗兰曾经说,孤独的人啊,伟人与你同在。 我想他在讲这句话之前,一定也曾感受过真正的孤独,所以他才发愤著书,用伟人的生平来昭示那些在孤独中奋斗的人,让他们在漫长的孤独之夜中,至少在遥远的历史地平线上看到几许星光,在远离他们但却同样孤独的人中去寻觅知音。显然,在对洛根丁孤独感的描绘中,萨特是投射了他自己的真实感受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萨特实际上是一个进行着个人奋斗的青年学生,一个生活在自己的感受和思想中的人,与社会、与他人并未发生什么联系。 而他对世界的独立观察,对生命不依于旁人的理解,又使他与别人格格不入。 所以,在大学毕业以后,萨特以“我是孤独的人”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萨特说:

    “我是‘孤独的人’,就是说一个因其思想的独立性而与社会相对抗的人,这个人不欠社会任何情分,社会对他也不起任何作用,因为他是自由的。 这对我是不言而喻的事实,1939年以前我想的、我写的、我亲身经历的一切,都以此为基石。”

    (七十岁自画像》,萨特研究第89页,中国社会科学

 32

    恶心:对世界荒谬的揭示72

    出版社)

    洛根丁就是这样一个“孤独的人”

    ,或者说,他就是萨特的孤独的一种投射。 与年轻的萨特一样,他因其思想的独立性而与社会对抗。

    二、“我就是洛根丁”

    1924年,善于沉思的萨特以第七名的成绩考进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他素来喜爱的哲学。 在西方,教师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好职业,师范学校相对于普通大学,对学生的要求更加严格一些。 一个大学毕业生不通过一定的师范培训是不能从事教学工作的。在高等师范学校中,他研究了柏格森、尼采和叔本华,而且还阅读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书。 对于马克思,萨特感到难以理解;而对于弗洛伊德,萨特则有某种反感。 这种反感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只要有机会,他总要时不时地对弗洛伊德嘲讽几句。 同时,他对司汤达也有很大的兴趣,他喜欢司汤达的理性主义和浪漫热情的融合。大学生时代的萨特,已经初步表现出他的才气,他不依傍他人的思维、突发奇想式的结论,不得不叫人对他刮目相看。 不幸的是,毕业时,他未能通过哲学教师资格考试,原因不是由于他不用功或没有才气,而是因为他太用功、太有才气了。大学生往往是在进入大学校门那一天起开始自己独立的生活的。 萨特也是在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第一天真正脱

 33

    82萨特:荒谬人格

    离了母亲、外祖父及整个家庭的庇护,真正自立了。 这是萨特独立生活的开端。在大学四年中,萨特大多数课程的成绩都是出色的,他受到了他的哲学老师的器重,但是,他却没有一般优秀理论家的沉思习惯和庄重的神态。 他聪明机灵,而又好冲动,以他的幽默吸引了同学们。 据他的一个同学回忆说:当时萨特“以他的幽默吸引了每一个人。他喜欢说俏皮话,也不反对挑起严重骚乱。”

    萨特的第一篇哲学论文受到了哲学老师的特别的赞赏。这一赏识极大地激发了萨特的学习热情,他尽量阅读一切可以找到的书,几乎就像他自己在小说《恶心》中描写的那个“自学者”一样,按字母顺序来阅读那些大部头的哲学著作,并按字母顺序记下自己对艺术、审美等问题的想法。萨特这篇受到赏识的文章是研究柏格森的。柏格森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最主要的哲学家,他以其“生命哲学”影响了整个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从而成了西方现代思想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奠基人之一。 尤其令萨特感到兴奋的是,柏格森从前也是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年轻的萨特现在成了大名鼎鼎的柏格森的校友。 但柏格森真正令萨特着迷的,是他关于“生命绵延”的哲学思想。 柏格森宣称,他的哲学使命是揭示人的真正本质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给人指出生活的方向。 他认为,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诚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巨大成就,但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并不能取代哲学对人的认识。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以机械的自然观和决定论为基础的,而生命现象并不服从机械的决定论,因为生

 34

    恶心:对世界荒谬的揭示92

    命是有意识的、有意志的。柏格森认为,生命的本质是生命的“冲动”

    ,或者说“绵延”

    ,它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物质发展的产物,而是推动着一切生命活动生生不息的一种“生命力”。因此,是生命的绵延,是生命冲动的过程,构成了世界的存在。 萨特对柏格森的这一套说法大感兴趣。 通过柏格森,萨特感受到了哲学的迷人魅力。 哲学不再是童年的好奇和任性,而成了真理的启示。“哲学是迷人的。真理从天而降。窍门在于要使更多的真理从天而降”。

    似乎柏格森已经使萨特看到了某些发现真理的“窍门”

    ,他兴奋地说:“我敬畏柏格森。”

    萨特的哲学兴趣被柏格森激发起来了,他开始钻研笛卡尔,并相信他的“我思故我在”的公式。 在班上,他与同学们还试图就“什么是桌子”展开讨论,不是物质的桌子,而是桌子的哲学概念。在通过了一系列的例行考试后,萨特开始在他的哲学教授亨利。 德拉克鲁瓦的指导下着手撰写毕业论文,他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心理生活中的想象力》。在这篇文章中,萨特对欧洲苏格拉底以来的“想象力”概念进行了一次梳理,论文的初稿在毕业前一年就完成了,德拉克鲁瓦教授的评价是“很好”。也许是过于要强的萨特还想“好上加好”

    ,也许是为了保证论文顺利通过,以取得文凭,萨特重新写了他的论文,努力在第二稿中做到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次改写的结果,是使他的成绩在全班排为第50名,即最后一名。萨特被迫留级重修。 这一挫折给了萨特一个教训,使他

 35

    03萨特:荒谬人格

    懂得了“做这种事该用创新的方式提出陈腐的主题”

    (A。 马德森《心心相印》第40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

    结果,在第二年的考试中,萨特的成绩排列第一,荣登榜首。大学毕业以后,那个孤独的洛根丁的故事就一直在萨特的脑际萦绕。 他的那些哲学思考,包括他的困惑,他对现实生活的强烈感受,都在不断地给他找麻烦,最后,他以一个男主人公的日记的形式把它写出来了,这就是受到人们高度重视的小说《恶心》。在这部小说中,萨特揭示了他的同胞们那种可悲的、不可确证的存在,并使自己得到了一种开释。萨特说:“我完全是真诚的,请相信我好了。 我就是洛根丁,并非自鸣得意,我是用他来表明我生存的本质。”(《萨特自述》第152页)

    看来,萨特与洛根丁的共同性显然并不仅仅在于他们的孤独。

    三、语言与实在

    人通过语言来赋予世界以意义,离开了语言,人无法把握实在。 然而人通过自己制造的语言把握到的实在是真实的实在吗?语言赋予世界的意义是可靠的吗?萨特为此深感困惑,力图对此作出确实的解答。 这种困惑与解答构成了他“存在与虚无”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然而,在聆听他的哲学的精确讲解之前,我们不妨先看一看他的哲理小说,再细读一下他的《恶心》。因为,萨特实际上把他的困惑和解答都融

 36

    恶心:对世界荒谬的揭示13

    进了小说的生动艺术形象中了。露西是一个侍女,安妮是洛根丁的情妇,她们的生存状态似乎不同于咖啡馆的喧闹,似乎不会引起洛丁根的恶心,但她们的存在仍然是可悲的,不可确证的。露西的生活是无意义生活的一个标本。 露西承受着一个普通女人的所有痛苦,她几乎就是一种痛苦生活的化身。 她总是滔滔不断地向人诉说她的痛苦。 她的痛苦主要不是来自于她的劳累与艰辛,而是来自于婚姻家庭的不幸。 对一个女人来说,婚姻家庭的不幸就是最大的不幸了。 她的丈夫是一个比她年轻得多也漂亮得多的小伙子,她对老板娘说:“我是说不出的真心真意宁愿他在外面乱搞女人,只要对他没有害处,我是无所谓的。”

    其实她的丈夫并不欺骗她,也不打她,只是很爱喝酒,每天晚上总是喝得醉醺醺的才回家。他的健康因此受到影响,很快就变得又黄又瘦。 露西不得不克制着自己的感情,也克制着自己的情欲,同时又因这种克制而痛苦。 于是她成天不是向人诉苦以寻求安慰,就是低声唱歌以求自我安慰。然而,洛根丁知道,像她这种人是永远也不可能更加痛苦,永远也不会陷入绝望的。 洛根丁真不知道是该羡慕她的痛苦而不绝望呢,还是该可怜她的无意义的痛苦生活。 无论如何,洛根丁是无法进入这种常人生活的。 人一旦看到了某种真实,他要再过自欺的生活就十分艰难了,这是不是中国人所谓的“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呢?洛根丁看到的真实,恰恰就是生活的无意义,痛苦的无价值。 这样的真实,是任何“聪明”都无法化解的,它足以摧毁既有的任何关于

 37

    23萨特:荒谬人格

    生活的坚强信念。露西的可悲之处在于她对生命的意义从不思考,她的生命,包括她难耐的痛苦都是无意义的。 因此严格地说,她并无真正的痛苦,只有无聊。 而安妮呢,则和洛根丁一样,是在对意义的追求中发现意义的虚无和人生的空虚的。从爱情方面讲,洛根丁的情妇安妮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她将生活的“完美时刻”当生活的标准,希望按这种标准去生活。 在她看来,生活应该像一首爱情诗。 她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却只适合于艺术,未必适合于现实生活。 当她用她的完美标准来衡量生活时,她发现,自己的情人十分愚笨,根本就不合标准。 安妮的失望是必然的,因为美的不等于真的,理想绝不是现实,现实规律的“实际怎么样”并不等于价值规律的“应该怎么样”。同时,洛根丁也发现,自己的生活从未有过“奇遇”

    ,这不是因为自己的生活特别单调,而是因为“奇遇”

    的概念只适用于对生活的叙述——它只是一种语言形式。 他在国外闯荡了六年多,讲述起来,还是够丰富多彩的,而且充满了“奇遇”

    ,但在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感到过什么“奇遇”。

    “奇遇”的生活是具有某种意义的,但它却实际上不存在,只在讲述中存在,这一现象使洛根丁明白了:“要使最乏味的事情成为奇遇,只需开始叙述它就够了。”

    是讲述的语言带给了本无意义的生活以意义,这就是人们误以为生活本身有意义的原因所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