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桃花映面宋美龄 >

第4部分

桃花映面宋美龄-第4部分

小说: 桃花映面宋美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难忘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   
  1910年,13岁的宋美龄结束了她在皮德蒙特的生活,来到了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来到了二姐庆龄的身边。 
  但是,她还不够做一名正式大学生的资格。甚至连做“特别生”的资格也不够。 
  好在新任院长安斯沃夫主教改变了前任院长非本院学生不得住在学院的规定,于是,她被允许同庆龄住在了一起。 
  恰好院长的比美龄小两岁的女儿也要住在学院里,不久,又来了一个小女孩,于是,学院就把这3个小女孩编成一个非正式班。宋美龄算是最后被安顿下来。 
  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美龄是快乐的。 
  她没有学业的负担,没有考试的担忧。 
  她同她的两个小伙伴无拘无束地戏耍,童年时的恶作剧时而被派上用场。 
  她们三人常常喜欢聚集在窗子边上,透过百叶窗偷看女大学生们在同她们的男朋友谈恋爱,然后发出格格的笑声。只要哪个女大学生订婚了,她们就会比谁都高兴,比谁都激动。 
  “大女孩都有秘密!”宋美龄对小伙伴们说。“我多么想知道她们谈些什么啊,可她们总是说,‘一边去,小孩!’” 
  小安斯沃夫说:“她们组成的联谊会几乎把我馋疯了,又是唱歌,又是跳舞,还演话剧呢!”这位院长女儿也是个精灵鬼。 
  另一个小女孩也表示不满。“她们的口令和秘密暗号,我一点儿也不懂,越是不懂我越是想知道。” 
  美龄陷入沉思。 
  她的两只大眼睛滴滴溜溜地转。 
  她兴奋而且十分坚定地说:“我们也要成立组织,要比她们干得更好。” 
  “那,叫什么组织呢?”小伙伴的眼睛发出问号。 
  “就叫‘三个小家伙’,怎么样?” 
  小伙伴们拍手赞成。 
  “三个小家伙”仿照女大学生们的联谊会制订了口号、秘密暗号和规则。其中有一项规定是这样写的:开会时不准吃口香糖。 
  因为她们看不惯老师们进会议室时还在咀嚼口香糖。 
  组织成立后,为了把大音乐室变成她们的活动室,她们便软缠硬磨地把安斯沃夫主教拉进了她们的组织,而且主教的两个儿子也成了她们的忠实会员。 
  有意思的是,美龄还为这个组织主编了一份报纸,用学校普通纸抄写。美龄是文学编辑,另外两个小妹妹一个担任美术编辑,一个做记者。 
  这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报纸。虽然它每天只发行5份,但每份各不相同。每份售价5美分,而且总是销售一空。 
  其中有一份社会专栏评论说:“校园里所有的姑娘都没有帕蒂·布朗长得美,昨天,有人见她……” 
  这份报纸卖给了帕蒂·布朗。 
  另一份报纸的同一专栏评论说:“多萝西·迪尔是全校最聪明的姑娘!” 
  当然,被评论者成了这份报纸的主顾。 
  三个小家伙每天经过劳动,净收入25美分。 
  这份小报居然产生了影响。 
  一天,她们收到一份来自东部一所大学的学生信,说他们听说了三个小家伙所办的报纸,想得到一份,说是想把这份报纸作为美国最年轻编辑的一项记录。 
  小女孩们抢着读这封来信,她们像春天的小鸟那么高兴。 
  小安斯沃夫说:“我们快给他们寄一份去吧!” 
  “不!”美龄晃着小脑袋说:“他们没有附订报的5分硬币来,如果这样便宜了他们,我们的报纸不是太不值了吗?!” 
  小伙伴们觉得有理,几个小脑袋凑在了一起,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这一要求。 
  不久,那几个大学生果然寄来了一枚5分的硬币。当然,小家伙们回信也花去了2美分。尽管如此,她们还是高兴的。这种温馨的快乐,沉浸了很久很久。   
  三、多姿多彩的韦尔斯利大学   
  宋嘉树的早年经历,尤其是欧风美雨对他的洗礼,使他痛恨中国传统的压抑个性的陈腐教育。他从来就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他支持孩子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 
  他的孩子一定应该上大学。 
  1912年,美龄终于成了大学一年级的学生。 
  她就读的是距离哈佛大学不远的韦尔斯利女子大学。 
  这个学校很美。有着空旷的草坪,更有名贵的秀林佳木。 
  但是,在最初的日子里,她并不喜欢这所学校,甚至直言不讳地对校长说:“唔,我估计,我在这儿不会呆很长久。” 
  她的心性太高了。 
  可是,不久她却改变了主意,很快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学校的所有活动之中。 
  在这里,她主修英国文学课程。同时,她热情地选修了哲学。这不但从外观上优化了她,更从心智上锻炼了她。 
  不仅如此,她还有更广泛的爱好。 
  她拼命地学习法语和音乐——不只是进行理论的修养,而且疯狂地练习小提琴和钢琴——在不断进行心灵磨炼的同时,进行心灵的净化。 
  她还如饥似渴地选修了天文学、历史、植物学、圣经史和讲演技巧。几乎涉足了所有专业。 
  这时的宋美龄,似乎一天之中长大了,似乎几天中就想把天下的知识学到手。为此,她几近神经质。有朋友说:“虽然她通常是心情舒畅的,但她的脾气难以捉摸,变化无常。”他们记得,这个时期的宋美龄,一时快活,一时忧郁。 
  因为她好胜心太强了。 
  就在她追求这个学校她感兴趣的课程时,她又到佛蒙特大学选修了教育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4年的学习,宋美龄获得了这所大学的最高荣誉称号:“杜兰学者”。 
  女大十八变。这时的宋美龄,已经从一个圆脸蛋的小姑娘出落成一个姿容秀丽的妙龄少女。她线条丰满,肤色健美,体态轻盈,一条黑油油的大辫子垂在身后,更显得风姿绰约,楚楚动人。一位教授这样评价说:“我们大家喜欢她,把她看作我们的当然成员,完全忘了她是一个外国人。当然,她受到人们那么多的称赞,不是因为那时她像两位姐姐一样漂亮,而是因为她热情、真诚,常常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10年的美式教育,不仅使她走完了少年进入青年期的黄金时代,更使她在生活习惯、举止言谈等等各个方面都美国化了。这时的宋美龄,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打上了深刻的美国烙印。她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只有我的脸像个东方人。” 
  大学时代就要结束了,就要归国了。然而回国又将如何?与在哈佛的哥哥子文一谈及这个主题,就陡生一些苦恼。她面临着如何重新适应那种几乎陌生的生活。 
  然而,她并不是不想回国,她渴望与家人团聚。 
  她终究是要回到祖国的。 
  从此,在韦尔斯利大学里,她又增加了一门自修课程,开始研究中国辉煌的历史。 
  事实上,打进入这所大学的第一天起,她就没有忘记她是中国人。据不少书籍披露,宋美龄在自己的宿舍墙壁上就挂有一把东方大宝剑,而且经常把这把寒光闪闪的宝剑抽出剑鞘,把玩把玩。就为这,曾引起一位抱有成见的小女生认为美龄是一个“异教的中国人”。 
  一进入中国文化的长廊,宋美龄即刻对祖国的兴趣日益增长,回过头来认识中国,原来祖国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那么多那么伟大那么辉煌的贡献。 
  教了宋美龄两年音乐的赫蒂·惠勒小姐是这样评价宋美龄的:“她这位学生对东方文化及其遗产的思想感情,使她极为感动。美龄的这种思想感情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强烈……” 
  “像她通常表现的那样,她最初似乎完全西方化了,但逐渐地她却越来越为中国的文学和艺术感到自豪。” 
  因为,在她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四、不中不西的她回国了   
  就在宋美龄在遥远的太平洋彼岸如醉如痴地回头啃中国文化的时候,父亲一封又一封的书信飞往美国,催促她回国。 
  一天,宋美龄又收到了父亲的来信。在信中父亲恳切地说:“美龄,还记得你6岁的时候,得了中风不语病,不几天你的右腿又起了脓包,可吓坏了爸爸。爸爸从来没有落过泪,看到你躺在床上的时候,爸爸平生第一次为女儿掉泪了。一直到你9岁,离开爸爸的时候。如今10年了,爸爸一直为你担心祈祷。前些日子,你来信说不想回来了,爸爸又是几个不眠之夜。……如果你要真是爸爸的血脉,你应该回来,你应该立即回来,爸爸在等着你……” 
  万里飞书催女儿归,急切之情道出了一个进入老年父亲的心愿。 
  在父亲的召唤之下,1917年8月3日,告别韦尔斯利大学,告别了与她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和朋友,怀着眷恋的心情,宋美龄启程回国。 
  回到昔日的上海,当年那个幼稚的小女孩已成为一个风姿窈窕的美貌女郎。一本传记这样描述她:“她双颊泛着熟透了的桃子似的红晕,殷红的嘴巴像石榴花一样。高高的鼻子,又秀气又端正。一双羚羊似的深眼睛,长着长长的睫毛。弯弯的双眉仿佛是用黑颜料画出来的。乌黑的卷发顺着光洁的额角波浪似地披垂下来……” 
  当她迈进久违的家,当慈祥的父母亲吻着这位阔别而归的小女儿时,宋美龄才真正感到,她已回到了祖国,回到了自己的家。 
  在这个大团圆的家中,最高兴的还是她的母亲。她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欠佳,亲自下厨,中西结合,做了一桌丰盛的接风菜。母亲将美龄爱吃的“烧四宝”特意放在了小女儿面前。 
  美龄深深体会到家的欢乐、家的温馨。 
  “来,端起酒杯,为我们的小公主接风!” 
  父亲没忘他对这位小女儿的爱称。 
  “对,欢迎小妹归来”。大姐接着附和。 
  一阵阵的玻璃杯的碰撞声。 
  母亲不会喝酒,一个劲儿地往小女儿的盘中夹菜。 
  宋美龄沉醉于幸福之中。 
  她注意到二姐不在场,她听说二姐嫁给了孙博士,似乎家中不乐意。 
  她知书达理,没有提及这个问题。 
  这天晚上,父亲专门为她举办了家庭舞会。上海滩的名人杜月笙、陈英士等人应邀参加。 
  宋美龄翩翩起舞,引来阵阵掌声。 
  父亲注视着10年别后归来的女儿。 
  舞会散了。 
  余兴未了,谈兴且添。 
  美龄打量着这个十分眷恋的家,格格笑了笑。“爸爸,你名扬海外,这个房子与你的声名不相称啦?” 
  父亲无言以对。 
  美龄又说:“和美国家庭相比起来,我们太落后了。我们应有现代化的家和浴室。如果爸爸同意的话,我愿意帮爸爸设计。” 
  “好,好。”女儿刚回到家,作为爸爸,他不能直言批评女儿。 
  他在心里想:女儿变了,完全彻底地变了。 
  他感到,他的这位小女儿要干大事了。 
  宋美龄留学美国10年,她的世界观,她的思维方式,完全美国化了。她对美国的了解,非一般中国人所能及。 
  就连他这个早年留学美国的前辈,也自愧弗如了。 
  他坚持自己的子女教育方针,要女儿补课,补中国文化课。 
  宋美龄也是这样想的。 
  她决心重学汉语,学通汉语。 
  她决心要掌握流利的汉语,精通祖国的古典。 
  从头开始,她再次做了私塾先生的学生。 
  不同的是,她坐得住了,她跟随塾师一道,摇头晃脑吟诵,翻来覆去地牢记那些警句,背诵那些章节…… 
  她回头读了哪些书?据她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还有《左传》、《史记》……等等,等等。 
  这些为她日后起草文稿和演讲帮助不小。 
  宋美龄完全成了一个中西文化交点上的人物,成为了一个中西合璧的左右历史的重要人物。     
  第三章 婚姻之舟   
  一、甜蜜的初恋(1)   
  宋美龄的初恋,开始在异国他乡。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姊二姊先后学成归国。继续留学攻读的小妹,主要依靠也在美国读书的胞兄宋子文照顾。 
  课余之暇,宋子文常到市郊小妹的学校去玩。他实际上已成了小妹的保护神和监护人。在当年小妹宋美龄住的伍德楼,每个周六晚上,宋子文都准确无误地出现在这栋洋楼的台阶上。每当听到哥哥的皮鞋声,宋美龄总是迎上前去,兄妹情谊尽在不言之中。久而久之,宋美龄也通过哥哥的关系,认识了当时不少在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作为异国求学的莘莘学子,当年他们以“中华民族”4个字牵线结情,爱情、友情也在此时萌生出来。 
  1914年夏季的一个周日,在哈佛大学图书馆门前。宋美龄正在图书馆门前的台阶上等哥哥出来接她,迎面走过来一位风度翩翩的中国留学生。此人亦是宋子文班上的同学,长得一表人才,且气质非凡,名字叫做刘纪文。当此之际,那刘纪文冷不丁撞见宋美龄婷婷玉立在那里,体态丰满、妩媚动人,不禁心中一动,脸腾地红了起来。“小姐,您是子文兄的小妹吧?” 刘纪文手里拿着一份时髦杂志,凑上前来主动问道。 
  此时宋美龄偷偷地打量了一眼面前的这位青年,他颀长的身材,白晰的脸上洋溢着一股青年男子常有的英俊之气,仿佛雕塑家手上的那个“大卫” 。说句实话,随着宋美龄逐渐长大成人之后,她留心注意的男孩子也不算少了,但往往都如过眼云烟一般。而眼前这位风流潇洒的英俊青年,不知怎么竟一下叫她产生了“白马王子” 的遐想。 
  正在此时,宋子文走过来了。“来,我介绍一下,这是我的好友,同班同学刘纪文,经济系的高材生。这位是我的小妹美龄,在韦尔斯利大学,主攻法语和音乐。小提琴和钢琴是她的拿手好戏!” 
  宋子文抚着美龄的肩头,俨然是她的保护人。 
  刘纪文很有礼貌地握了一下宋美龄纤细的手,宋美龄却像触电似的把手抽了回来,脸也臊红了,心在怦怦地跳,但却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