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卡夫卡 灵魂的城堡 >

第31部分

卡夫卡 灵魂的城堡-第31部分

小说: 卡夫卡 灵魂的城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僮约杭嵝挪灰桑┍槐嵛G谠庸ぃ罄从至馇谠庸さ奈恢枚济槐W。涞搅俗畹撞愕挠度硕牙铮约毫度硕疾皇恰S氪讼喟榈陌榉矫娴那榭鲆蚕嗨疲貌蝗菀椎跎狭烁ダ龃铮晕统潜ぬ旨刍辜塾邢M耍幌氲娇死啡盟讲绞艽欤詈蠡勾铀种卸嶙吡烁ダ龃铮盟涞靡怀】铡C恳徊降姆牌加泄环ち业目拐ㄗ云郏环迤葡拗频淖晕曳⒒樱币彩嵌猿潜で看笠Φ恼媸堤逖椤2环纯梗幌鲁粒衷趺刺寤岬玫匠潜さ囊Φ降子卸啻螅康背潜び隟共同设定的土地测量员这个位置离他越来越遥远,K在现实中越来越不可挽救地下沉时,K还能做什么?很明显,摆在面前的唯一出路就是进一步下沉,越努力,越下沉;越发挥,摆脱困境的希望越小。不论他如何欺骗自己,经验和理性也总在提醒他:只有一种运动,一条不是出路的路。不信邪的K并不因为没有出路就放弃行动,体内的魔鬼不会让他这样做,他只能向上挣扎,他在挣扎时满脑子的克拉姆,而身体,在反作用中不由自主地在作逆向的运动。在城堡这样的地方,一个人要想活得真实、纯粹,要想追求理想,他就会不断地沉沦。沉沦激发了生命的活力,使得人的能动性大放异彩,将精神世界不断向前发展。每当K在向下的黑暗的生命隧道里到达一个驿站,对于城堡的渴望就会进一步压榨他,迫使他做出创造奇迹的大胆行为。他昏头昏脑,到处乱闯,无意中成就了人类最辉煌的业绩,自己却并不完全理解。这个一半自觉、一半糊涂的天才,看到的总是自身被排斥被唾弃的现实,这现实体现在弗丽达不可改变的忧心忡忡之中,体现在巴纳巴斯暧昧的态度、村长的全盘拒绝式的陈述里,也体现在农民们的嘲弄和吉沙小姐冷冷的圆眼睛的严厉中。人人都负着城堡的使命,要将城堡那曲折的意图付诸实施,那意图便是将K的一切剥夺,打入冰冷的地狱,例看他在地狱里如何与城堡交流。被城堡选中来做这个实验的K,实在不能不说是幸运的。在与绝望的挣扎同时产生的强烈的渴望里,他和城堡的无声交流是那么的频繁,就好像他本人也变成了音乐,汇入了那天堂的庄严的音乐声中。实际上,以代号“克拉姆”来称呼的天堂之音,任何时候都不曾离开过K的脑际;它敦促他,唤醒他,驱赶着他体内的惰性,诱导他以决一死战的意志将被禁烟的精神释放。在这样做时,被动的肉体注入了活力,竟也变得花样很多,不乏灵活了。 
  K的一切斗争,一切乌七八糟的活动,都是人在现实(沉沦)中追求理想(超脱)的体现,理想永远是一种缺乏,一种由于缺乏而产生的渴望,它从来不现身。城堡这种永不现身的高超机制在长期的作用中将K造就成一个高尚的、以理想当生活的人,一个终生奋斗,永不停息的圣徒,只是这个圣徒同时又具有人的七情六欲,具有人皆有之的一切卑琐品质,即具有人性。人性是使他达到彼岸的小船,是理想的载体,他可以意识到它,痛恨它,却不能摆脱它。意识到了人性丑恶的K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竭尽全力艰难地驾御它,坚定不移地朝那云雾中的目标行进。城堡往往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一种类似“气味”的东西,每次K嗅到这种气味之际,便是他不由自主地做下了一件卑劣的事之时。例如一开头他出于冲动在电话里向城堡当局撒谎,城堡就立刻从口头上认可了他;他在热情驱使下不顾一切地与克拉姆的情妇鬼混,克拉姆就用威严的声音证实了三角关系并非是K单方面的幻想;他在绝望的等待期间闯进官员的雪橇里偷酒喝,就体会到了城堡似的自由;他背叛弗丽达留在巴纳巴斯家,就在他家里获悉了城堡统治村庄的秘密;他出于嫉妒赶走了助手,自己又被弗丽达抛弃,落入了更底层,就在那地方重又发现了新的奋斗方向。总之,不动,不冲撞,不做坏事,“气味”就不出现。每往下沉沦一次,对城堡的新的理解和渴望就随这沉沦产生,在渴望中出现的城堡意象又刷新一次。而促成他行动、冲撞的又正是城堡本身。那种意志一会儿化身为弗丽达,一会儿化身为助手、小男孩、农民们、奥尔伽、巴纳巴斯,一会儿又化身为老板娘和佩碧之流,唤醒着他,牵引着他,诱导着他,让他在一次又一次的爆发中与城堡神交。逐渐成熟的他终于在某种程度上熟悉了这种无止境的沉沦,也渐渐地在下意识中有所感悟:那捉摸不定的天堂的音乐,也许正是发自人心最黑暗的深处。在文章那不是结尾的结尾中,他无怨无悔地呆在佣人的地下室里,满怀希望地瞪大眼睛等待“好运”的来临。在他身上,看不到一丝伤感和怀旧的迹象。 
  巴纳巴斯一家人沉沦的悲惨过程,正是一首人类自强不息地奋斗、创造奇迹、追求最高境界的诗。沦落起源于追求,如果阿玛丽娜不产生那次爱情,全家人不怂恿她,城堡的机制也就不会启动。对理想的渴望启动了寓言,于是没有尽头的沉沦开始了它的进程。城堡的第一步行动便是恶毒地嘲弄了世俗之爱,让阿玛丽哑,也让这一家人看见可怕的真相。领略了城堡意志的这一家人既没有大惊小怪也没有消极厌世,而是每一个人都积极地行动着,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又由于阿玛丽败的性格格外深沉,由于这一家人的承受能力超出常人,城堡的制裁也就特别严厉和彻底。城堡于不言之中告诉他们:对于最高境界的追求使是在最严酷的条件下将人自身的创造力发挥到极限。城堡当局就是这样一步步地给他们“提供”越来越可怕的条件,看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做出些什么奇迹来。在人类的情感中,爱情总是与理想最为接近,爱情的强烈程度使得人必须沉沦到最黑暗的底层去体验。巴纳巴斯家就是在这种被剥夺了一切的处境中体验到由一次爱情引发的,本身也近似恋爱的那种渴望的。在城堡机制中,“爱”是一件可怕的致命的事,一旦“爱”这种最高的渴望萌生,就意味着现有的一切都将丧失,精神在超拔中,肉体则在无止境的沉沦中。巴纳巴斯一家人的精神追求呈现为最为悲惨的尘世的画面,但是如果我们撇开表面的现实,进入他们那深造的灵魂,那时我们将会看到,这些挣扎着的灵魂是多么的自满自足,多么专注于本身的事业,多么纯粹;他们在远离中心的绝望的运动中多么真切地感到了中心的强大引力;他们与城堡之间的无声交流多么像艺术家与虚无的理想之间的交流!而这一切,不是幸福又是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之为“自虐的快感”吧。奥尔伽的叙述生动而明快,她不需要任何人的指引,因为她是遵循本能,遵循“神”的旨意在思考和行动。她向K详尽地谈到一家人的苦难,这苦难并非像一般人理解的那样仅仅是苦难,而是他们一家人的精神财富;可以说,她在向K展示他们一家人精神上的富有,K也许没有完全听懂,但肯定受到了很深的感染。 
  从他们一家人的经历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沉沦决不是被动的,也不是无可奈何的放弃。沉沦是凭借体内的冲力所导致,即每个人都在有意识的运动中往下沉。只是在不了解内情的外人看起来,他们才像是被强大的命运控制的、被动而不情愿的木偶。其实又有谁逼迫了他们呢?他们是自愿地自己逼迫自己,城堡当局的逼迫不过是人心深处的逼迫之体现罢了。只要他们放弃挣扎,城堡的机制对他们就不会再起作用,当然那矗立在山上的理想之地也就消失了。对于他们每个人来说这都是不可能的。就像阿玛丽妞当初不可能压制内心汹涌的爱情一样,奥尔伽也不能压制随之而来的幻想力的喷发,老父亲也不能压制多年积累的忏悔意识像决堤的洪水般外流,巴纳巴斯则不能压制对于摆脱虚无折磨的无穷的渴望。每个人内心的追求都是以那山坡上的圣地的存在为前提;山上的寓言早就存在于他们内心的深处,只是遇到一个特殊的契机(阿玛丽娜的爱情)才开始全盘发生作用,促使他们战胜惰性动作起来,将其化为他们自身的现实。一切苦难的根源都在于那种冲动,以及随冲动而产生的自觉意识。人意识到了,苦难也就开始了,以后发生的事也就不再可能是完全出于被动了。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一家人简直就是在自己策划、安排自己的命运,在为了贴近那种体验走火入魔地折磨自己——巴纳巴斯像狗追踪不现身的主人一样追踪克拉姆,内心苦不堪言;父亲弄得倾家荡产,神经兮兮地作践自己的身体,最后成了残废;阿玛丽哑拒绝一切生活,把自己变成了一堵沉默的墙;奥尔枷则变成了妄想狂人,成日里醉心于那种疯狂的发明,那种一厢情愿的灵机一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从这团火被点燃(由阿玛丽妞事件)的那一刻起,人的活动就被纳入了寓言;日常生活完全改变了,一举一动都是朝着纯粹的努力,这种努力又没有任何模式可循,除了自力更生还是自力更生;目标是那捉摸不定、又永远无法真正接近的“气味”或影子,也可以说是心造的幻影,他们要它有,它就有了,他们用自己终生的努力,证实着它的存在。虽然城堡给他们“提供”的环境让他们每一个人都处于完全被剥夺的状况,但是我们从他们每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中,不是处处可以感到,他们都是清醒的城堡机制的自愿参与者吗?他们心里必定早就意识到了:理想就是对粪堆里的那块宝石的渴望。宝石是否真有倒不要紧了。沉沦与被剥夺,只有在沉沦与被剥夺中,才能看见宝石的光辉,自愿受难成了超脱的唯一途径。在城堡大门边的大石头上,在快要冻僵的两位老人的心中,精神的火焰那耀眼的光芒,于一刹那间照亮过人类灵魂的全部黑暗。在全家人的追求中,阿玛丽妞是精神上的承担者,这种承担是默默无言的支持,虽然她从未说过支持的话(那是违反她的本性的)。还有什么比她无怨无悔,身体力行地担负起照顾父母的繁重工作更能说明她的态度呢?所以阿玛丽妞的“不动”,她的以不变应万变,也是一种主动,一种沉默的坚定不移,一种向现实挑战的姿态,全家人都从她身上获得鼓励,获得信心。全家人在挣扎中沉得越深,她的负担就越重,这正是她所愿意的。如果不是这样,她的爱情就不会在根本不可能的条件下爆发了。巴纳巴斯在奥尔枷的怂恿下选择信使的工作就是清醒地选择受难,即明知虚无不可摆脱,偏要竭尽全力去摆脱,把这当作生存的意义,那感人的场面类似于人对宗教的狂热。巴纳巴斯一家人共同选择了沉沦,也就是选择了自由,沉沦使每个人的精神得到了无比的净化,城堡山上的光芒透进灵魂,每个人都进入了大彻大悟的境界。 
  弗丽达在与K相遇之前一直沉浸在对克拉姆的抽象之爱当中,这种爱因为其高高在上,有一个最大的缺陷,这个缺陷就是深深地折磨着她的虚幻感,因为爱的对象是一种缺乏。长久的饥渴终于使她明白了:要达到实实在在的爱情就必须沉沦,必须抛弃现有的一切,到地狱里去滚一遭。于是在城堡的安排下,K以猎物的形式出现了。在她俘虏K,并与K一道下沉的过程中,在那些邪恶的追逐与被追逐的游戏中,克拉姆的声音,他的强大的威慑力,他的严密的控制腐,没有一瞬间不被她刻骨铭心地感到。而在这同时,她也感到了那种亵渎神灵的、自暴自弃的幸福,每获取一点这样的世俗的幸福,就离克拉姆更远一些,痛苦更深一些,对克拉姆的渴望也更强烈一些。她只有在灵肉分家的状况中,才能发展真实的爱情。灵肉分家又不是那种简单机械的分家,而是撕裂中的整合,永不停息的搏斗中的同一。这种撕裂到了后阶段差不多要使她的神经发生崩溃了,她既痛苦得要发狂,又渴望得要发狂。在这场沉沦的狂热的爱情中,K与克拉姆是她情感本质的两个部分,缺了哪一个都不行;这两个部分又是势不两立的,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离心装置,正不断将弗丽达拉下去,远离中心,弗丽达在这个远离中心的运动中不断地体验克拉姆的控制力,两种力总是相等的。弗丽达在维持这两个部分的对立,使他们在统一中运动的操劳中耗尽了心血,变得樵怀不堪。这正是弗丽达所追求的、城堡式的幸福。爱的降临势不可挡,其本质从一开始就蒙着死的阴影。死是什么?死是那追求不到的克拉姆——属于城堡的,最纯粹、最虚幻的爱的对象;邪恶的、黑暗的地狱之爱摆不脱的前提。K则是真实的生命运动的载体,加入这种运动的弗丽达以向下沉沦的形式,不断沐浴着来自上方的理想之光。谁能平息弗丽达内心的风暴呢?谁又能比她更懂得爱情的奥秘呢?在爱情方面,她是一个天生的艺术家;她不是去平息冲突,消除紧张,而是有意挑起冲突,制造紧张,一次又一次自觉地与K一道朝那更黑的深渊一头往下扎,那种不顾一切的气魄正好类似于艺术的追求,也使我们领略了诗人在幻想力方面的伟大天才。从事情的初始克拉姆在酒吧客房里对她的呼唤,到事情的结束克拉姆明确地命令她回到酒吧去伺候他,这之间发生的事相当于一场自觉的革命。她为现实的火热的爱驱使,义无反顾地抛开原来的身份和职位,同K一道落入底层,成为一个不三不四的人,但不论在何等恶劣的条件下,她始终坚持初衷,要爱他个死去活来,要将这一场不平凡的爱值最后完成。越卑微,越沦落,越体现出饥渴的强烈,以致于要用狭窄的棺材里被钳子夹在一起的两个人这样近于自杀性的比喻来形容爱的渴望,生的渴望。又因为不论沉得多么深,两人贴得多么紧,克拉姆的阴影也是摆不脱的;因为现实之爱包含了对死的渴望,爱情和对爱的唾弃同时到来,弗丽达就处处显得寸步难行而又不得不行。她追求的是一种达到了死的境界的生,那种境界只能存在于她和K的饥渴的想象中。整个这场动人的爱情戏里,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