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现代史下卷 >

第12部分

现代史下卷-第12部分

小说: 现代史下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权交给日本保守政权。从1947年起,美国开始单独媾和活动,以便把美日特 

殊关系尽快用条约肯定下来。当年7月,美国政府照会由远东委员会11个成 

员国于8月中旬举行对日和约预备会。为了操纵会议,美国主张对日和约由 

参加对日作战的11国起草,由出席会议的2/3多数表决通过。苏联坚决反对, 

主张由中、苏、美、英4国准备对日和约草案,并实行4大国一致原则。由 

于美苏意见尖锐对立,缔结对日和约的问题拖了下来。新中国的建立和朝鲜 

战争的爆发,大大加剧了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美国再次提出缔 

结对日和约问题。负责对日媾和的国务院顾问约翰·杜勒斯说,对日和约要 

 “确保日本附属世界自由国家,确保它在抵御共产党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张中 

充分发挥作用”。经过美国代表的奔走游说,1951年9月上旬在旧金山召开 

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对日和约》。52个国家参加。中国和印度支那3国 

被排斥在外,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未在“和约” 

上签字。和约剥夺日本的海外领地,但事实上取消赔偿,还规定盟国可以与 

日本缔结协定,驻军日本。这完全是美国战略利益的体现。就在签定非法和 

约的当天,日美又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不久又签订了关于实施安保 

条约的《日美行政协定》。1952年4月28日,《和约》、《日美安全保障 

条约》及《日美行政协定》同时生效。在条约和协定中,规定美军可无限制 

地驻留日本,并允许设置军事基地,还允许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国内的“大规 

模暴动和骚乱”,并且让日本分担驻日美军的军费。日本名义上获得独立, 

实际上是半独立、半被占领的国家。 

     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体系的建立 早在中国革命胜利和朝鲜战争爆发 

之后,美国为挽回其在中国和亚洲侵略政策的失败,就加紧在亚太地区建立 

军事体系。1950年10月,美国同泰国签订了军事援助协定。1951年8月, 

同菲律宾签定了《共同防御条约》。紧接着,9月同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订 

了《美澳新安全条约》(即《太平洋安全保障条约》),成立美澳新理事会。 

同月,又同日本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在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被称 

之为“条约迷”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四出活动,于1953年10月和1954年 

12月先后同李承晚和蒋介石集团签署《共同防御条约》,最终成为“东北亚 

防御联盟”。此外,美国还积极策划在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组成军事集团。 

     1954年9月8日,在美国策划下,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 

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8国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签订了《东南亚集体 

防御条约》,即《马尼拉条约》,并于次年9月正式生效,成立了“东南亚 

集体防御条约组织”。参加条约的8个国家中有5个不是亚洲国家,印度尼 

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则拒绝参加。条约规定,缔约国有责任以“自助和互助” 

的办法,“抵抗武装进攻”,“防止和反对受外界指挥”的“颠覆活动”。 

条约虽然删去了美国草案中的反对“共产主义侵略”的字样,但美国代表团 

在条约文本所附的“谅解”中,特意强调“武装进攻”的含义仅适用于“共 


… Page 47…

产党侵略”。条约议定书还公然违反日内瓦协议,把柬埔寨、老挝和南越划 

入该条约的“保护范围之内”。显然,东南亚条约组织是美国控制的以西方 

国家为主的军事同盟。 

     一年以后,在美国的策划和支持下,英国、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和巴 

基斯坦于1955年11月组成了巴格达条约组织。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巴 

基斯坦之所以较易于被美国拉入反苏集团,主要是担心苏联南下威胁本国安 

全;害怕人民革命危及自己的统治;同时也由于过分依赖美国为首的西方大 

国而不能自拔。当然,各国情况又不尽相同。美国主要利用了土耳其、伊朗 

对苏联的不信任感和恐惧感。伊拉克的首相努里·赛义德则几次被本国人民 

赶下台,以后又依仗英美支持而再上台,成为美国的傀儡,他对国内革命运 

动怀有深深的恐惧,这就决定了他要依附于该条约。巴基斯坦情况与上述3 

国略有不同。与印度日益增长的对抗,使它终于屈服于美国的压力而加入条 

约,以获取军援。美国没有正式加入巴格达条约组织,而只是以“观察员” 

身份列席该组织的会议。据分析,美国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避免冒犯反对 

这一条约组织的以色列;维持与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埃及)之间的脆弱关系; 

在条约之外起缔约国不能起的作用。 

     美国统治集团煞费苦心,终于建立起一个从大西洋经中东到西太平洋的 

军事条约网,以实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标。美国学者指出,“1955年是 

标志着用军事同盟包围共产党国家的一年”,是不无道理的。 



                       三、苏联的“安全带”政策 



     苏联对外政策的两重性 战后初期即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 

可概括为“安全带”政策。这种政策具有双重性。就其积极方面也是主要的 

方面而言,苏联首要的国家战略目标是巩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成果,争 

取一个较为和平、宽松的国际环境,为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增强国力,确保国家安全创造条件。到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时,苏联恢复 

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和主要目标基本得到实施。1949年8月苏联成功地爆 

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对原子弹的垄断地位。 

     其次,是不断巩固和加强东欧这块社会主义前哨阵地,严防帝国主义的 

插手干预。由于东欧国家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苏军解放或在苏军帮助下 

解放的,所以在这些国家初期大都是联合政府执政,共产党、工人党尚未占 

绝对优势地位,各种反动势力残余还同西方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后,在苏联支持下进行了肃清反gemin、清除法西斯 

分子和卖国贼的工作,1945年至1946年各国还实行了土地改革。为了防止 

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威胁,苏联同东欧国家在1947年至1949年间签订了一 

系列双边条约。其内容基本相同:防止美国扶植德国侵略势力再起,缔约国 

参加旨在保卫和平和各国人民安全的国际活动;互不干涉内政;发展经济文 

化等。 

     第三,苏联竭力防止德日重新武装,东山再起,再度成为新战争的策源 

地。苏联曾向美英提出一系列限制、防止德国、日本发展独立军事力量的条 

件,坚决主张打击、清除德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消灭德、日垄断组织 

及其军事潜力,严厉惩办战犯,并坚决反对美国重新武装德国、日本,特别 

不允许它们以任何形式拥有核武器。这些具体体现在苏联对于西德的政策和 


… Page 48…

对于战后日本民主化的主张中。 

     正是苏联的上述政策,保证了战后初期苏联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 

展;保住了东欧这块社会主义阵地,使美帝国主义妄图促使东欧“演变”, 

把苏联势力“推回”的各种颠覆、干涉阴谋未能得逞;使世界反动势力中心 

美帝国主义受到了有力的揭露和坚决斗争,并有力地打击了德国、日本法西 

斯势力,维护了世界和平。 

     但是,当时苏联对外政策上也存在消极的一面。苏联过分地考虑了自己 

的安全和民族利益,犯有严重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错误。这表现 

在,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各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共产党关系平等的原则,粗 

暴干涉别国党和别国的内政,对苏联稍有不从,即予以惩罚。1948年把南斯 

拉夫开除出“情报局”,就是典型例证。此外,苏联以保证“西界安全”为 

由,通过签订边界条约,割占了东欧国家大片领土。如1945年6月将捷克斯 

洛伐克的外喀尔巴阡乌克兰,1945年8月将波兰的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划 

入苏联。此外,还在1944年9月罗马尼亚就把比萨拉比亚和北布哥维纳“让” 

给了苏联。苏联的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苏联本身的威信,造 

成了严重的后果。 

     对外政策两重性的原因 苏联对外政策的两重性有其深刻的历史背 

景,是由当时内外环境及各种主客观原因所决定的。 

     首先,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国民经济遭到空前破坏。在这种形势下, 

苏联战后的最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就是大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美国著名作 

家埃德加·斯诺当时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与美国的伤亡是24: 

1,与全部联军(包括不列颠、加拿大、澳洲、新西兰、印度、希腊、南非洲、 

法国、荷兰、丹麦、比国的军队)的伤亡差不多是 10:1。……物质的损失 

估计约有2000亿美元,但是化为灰烬的还不止金钱而已”。他认为,“不知 

道这个背景,就没有桥梁可以跟俄国人沟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苏联对 

保持自身安全与东欧各国安全抱有高度警惕。也正因此,苏联坚持在东欧各 

国成立对苏联友好的政府。斯大林在1946年说:“不要忘记以下情况,德国 

人侵入苏联,是经过芬兰、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德国人 

所以能够经过这些国家侵入苏联,是因为在这些国家中,当时存在着敌视苏 

联的政府。……苏联为了保证自己将来的安全,力求在这些国家内能有对于 

苏联抱善意态度的政府”。苏联从当时东欧各国的现实情况和维持同英美的 

关系考虑,一开始并未要求东欧国家建立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只是主张 

在这些国家多党制联合政府中,应由对苏联友好的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占据 

主要地位,同时又得以干预这些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军事计划。 

     其次,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好战政策,使苏联面临严酷的“冷战”环境。 

战后以来,美国对外战略和政策在总体上以苏联为对象,苏联也以美国为对 

象。面对着掌握全世界大约一半财富的头号超级军事大国的美国,以及美国 

在经济上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全面“封锁”,苏联只有采取坚决维 

护国家主权的对抗政策。但是由于对抗美国为首的侵略阵营的紧张斗争的需 

要,又使得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日益泛滥,它粗暴干涉东欧国家内政,对中国 

采取控制压制办法,在遭到回击后,就走向分裂道路。 

     第三,斯大林对战后初期的战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这是他制定战后 

初期苏联内外战略的重要依据和前提。他认为一场新的世界战争已经“不可 

避免”。早在1945年斯大林在同南斯拉夫一位记者谈话时就说:“德国人很 


… Page 49…

快恢复元气,只消12年到15年工夫,他们又会强大起来。因此,南斯拉夫 

民族的团结至为重要”。1946年2月他在一次谈话中又说:“资本主义国家 

发展不平衡将使资本主义世界分裂成两个敌对的阵营,进而打起仗来。只要 

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苏联人民必须对30年代往事重演有 

所准备,必须发展基础工业,削减消费品生产。总之,我看今后少说也得在 

3个五年计划期间作出重大牺牲。和平是不会有了,国内和国外的和平都不 

会有了”。 

     第四,斯大林混淆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民 

族利己主义的界限,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严重脱节的错误。 

     从十月革命胜利,经过成功地建设社会主义和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胜利,苏联社会主义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毕竟苏联社会主义只经历 

了近30年的历史。马克思所指出的在这一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在经济、道德 

和精神方面都还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的论断,完全适用于 

苏联。这种社会的“过渡性”产生了苏联对外政策的二重性。这也集中反映 

在斯大林身上。他一方面要求教育苏共党员坚决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另 

方面又认为俄罗斯民族是“最杰出的民族”,甚至为沙俄对外侵略、扩张作 

辩护。在雅尔塔会议上,一方面他要求把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底,解放被奴 

役国家的人民;另方面又要求以恢复1904年前沙俄在中国东北的权益作为参 

加对日战争的先决条件,并认为苏军对日作战及日本投降,是对40年前沙皇 

俄国战败的雪耻,而无视列宁早就指出的关于日俄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是帝国 

主义性质的战争的论断。在这种情况下,加上苏联自认为对别国人民,特别 

是一些周边国家人民的解放有功,便有意无意地把对别国事务的干预视为正 

当,把自己当作东欧国家的“监护人”,甚至造成把南斯拉夫开除出共产党 

情报局的严重事件。 



              四、从“共产党情报局”到“华沙条约组织” 



      “共产党情报局” 为了对付“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加强 

同美国的帝国主义政策作斗争,使东欧诸国进一步团结在苏联周围,苏联政 

府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共产党情报局”和“经 

互会”的成立就是其中重要的两项。 

     1947年夏,斯大林在同波兰工人党第一书记哥穆尔卡的一次谈话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