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下卷-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主义国家经济体系。由于历史背景、社会基础、革命道路、过渡政策的不
同,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1。苏联型:战前苏联通过三个五年计划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奠定
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工业生产达到欧洲发达国家的水平,与德国的经济
实力大体相当,但整体经济技术水平仍较落后。战争给苏联经济造成了严重
的损失:约2700万人丧生,莫斯科和伏尔加河以西的 1710座城镇、31 850
①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1958 年时增至37 个,1979 年为84 个,临时成员国3 个。1990 年增至96 个,
另有3O 多个国家参加活动。它调整着85%以上的世界贸易。我国为总协定发起国,但有相当长一段时期
未与之发生联系,1986 年恢复了合法席位。现我国85%以上的外贸是与总协定缔约国进行的。该协定曾经
过多次修改,1955 年修改后为35 条,现为38 条。
② 1947—1993 年共开过8 次关税会议,每次都议定了各会员国同意彼此免税的具体项目。8 次会议的召开
日期与地点是:(1)1947 年4—10 月在日内瓦召开;(2)1949 年4—10 月在法国安纳西召开;(3)1950
年9 月—1951 年4 月在英国托奎召开;(4 )1956 年1 — 5 月在日内瓦召开;(5)1960—1962 年在日内瓦
召开;(6)1964—1967 年在日内瓦召开;(7)1973 年在东京召开,1979 年在日内瓦结束;(8)1986—1993
年在乌拉圭召开。
… Page 9…
个工业企业、65 000公里铁路被毁坏、30%左右的国家财富化为灰烬。但是,
苏联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广大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战时能够迅速
集中全国一切人力物力适应战争需要,有计划、有效地把国民经济全面转入
战争轨道,顺利实现了工业生产基地的东迁。1944年的工业产值已达到战前
1940年的103%,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在战时
进一步强化,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战后的经济恢复中仍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但这种体制的弱点是农业和日用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再加上战争的
影响,1944年苏联的农业生产指标只及1940年的54%,1949年时才接近战
前水平。此外,市场经济不发达也是战后苏联经济面临的一大问题。
2。东欧型:1944—1945年随着希特勒在东线的溃退和苏军的挺进,东欧
和中南欧各国掀起了民族民主革命(禁止),以无产阶级政党为核心的各国爱国
阵线或民族民主阵线通过武装抵抗运动推翻了法西斯附庸政权,或被占领下
的法西斯傀儡政权,建立起了人民民主政权。它们是:波兰人民共和国(1944
年7月22日)、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1944年8月23日)、保加利亚人民
共和国(1944年9月9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44年11月29日)、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1945年4月4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45年5
月9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45年11月29日)、德意志民主共
和国 (1949年10月7日)。这些国家除民德和捷克斯洛伐克外,战前都是
落后的农工业国家,外国垄断资本和国内的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历史
上与西方国家有较密切的经济联系。除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外,普遍实行君
主zhuanzhi制度。战争给这些国家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波兰有600万人丧生, 40
%的国家财富,相当于两代人的劳动成果荡然无存。南斯拉夫死亡170万人,
40%的工业企业被毁,近30万农户破产。战后东欧各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
复国民经济,同时通过没收法西斯占领者、追随者及外国垄断集团的财产,
为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奠定基础;而且还通过土地改革、民主化改革及经济计
划措施改造封建的、大资产所有制,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这是东欧
地区划时代的历史性变革。
3。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型:反法西斯战争也为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
蒙古的新型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宣
告成立,但直到1946年其独立地位才得到国际承认。1945年越南爆发了八
月革命,在胡志明领导下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宣告成立。在北部朝鲜,
随着日军的投降,建立起以金日成为首的人民民主政权实体,直到1948年9
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才宣告成立。在中国,八年抗日战争使共产
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发展壮大,正是在此基础上又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推翻了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几个国家都选择了社会主义方向,共同的特点是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基础上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首先,
都进行了各种民主主义改革,实现工业化,发展现代化的生产力。但是,由
于外部势力的武装干涉,在它们建国后的相当时期内,为了巩固政权、争取
国家统一的政治任务要大于经济建设的任务,这是与东欧人民民主国家有所
不同的。
发展中国家及殖民地经济 发展中国家多数是从殖民地半殖民地演变
而来的民族主义国家,最初被称为不发达国家。就其经济性质而言,应属于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但是在战后,由于发展中国家日益增多,它们反对帝国
… Page 10…
主义、殖民主义,积极创建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并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
济联系,从而形成为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体系之间的一种新型经济体
系。它的特点是:(1)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和南太平洋,即地球的南部,土地面积约占全世界的 2/3,人口约占全世界
的3/4,农矿资源丰富,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由于长期遭受殖
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经济命脉受外国资本控制,所以,取得政
治独立后,这些国家的首要任务是肃清殖民主义势力,谋求独立的经济发展。
(3)殖民统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造成这些国家的经济十分落后,且畸形发
展,普遍存在单一经济,农村中普遍存在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文盲众多,
科技水平较低,发展现代化民族经济将会面临很大的困难。由于地区特点和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就大战结束时的情况而论,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
型:
1。拉美型:战争结束时,拉美的民族独立国家最多,它们多数在19世纪
取得独立,但经济上始终没有摆脱殖民主义的羁绊。战前只有墨西哥等少数
国家实行了国有化措施,发展民族经济。大战期间,趁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
争之机,许多拉美国家没收轴心国企业,赎买英法垄断资本控制的工矿、石
油企业和公共事业。特别是拉美各国都参加了反法西斯联盟 (唯阿根廷参加
较晚),为盟国提供战略物资和粮食,这又大大促进了民族工业和出口贸易
的增长。1937—1945年巴西的钢产量增加了两倍,墨西哥增长了一倍,在化
学、纺织、冶金、机器制造等工业中都建起了新型企业。各国的黄金、外汇
储备从1939年的7亿多美元增加到1946年的30多亿美元。拉美国家从此由
农业国变为农工业国家。战争给拉美带来的另一变化是美国在“泛美合作”
的幌子下排挤了欧洲帝国主义在拉美的势力,进一步控制了拉美。1945年3
月在墨西哥的查普特佩克城堡举行的泛美会议上通过了 《美洲国家经济宪
章》,即美国提出的《克莱顿计划》,拉美各国接受了所谓“自由贸易”、
“自由投资”、“自由企业”三原则,从而为美国资本大量涌入拉美铺平了
道路,使拉美成为美国的“后院”。
2。中东型:战前,中东的独立国家有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埃及、伊
拉克、沙特、也门。黎巴嫩在战争中赢得独立(1943),叙利亚、约旦也相
继宣布独立(1946)。所以,到战争结束时中东的独立国家之多仅次于拉美。
除埃及、土耳其、伊朗有少量现代工业外,都是以农业或农牧业为主,经济
发展水平低于拉美国家。但中东是联结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经济和战
略地位十分重要,成为战时盟国与轴心国激烈角逐的战场。尽管土耳其、伊
朗、阿富汗宣布中立,也未能摆脱战争的威胁,战争同样给它们造成经济困
难。中东是“世界石油宝库”,战前,国际石油公司主要在两伊采油,战时,
又在沙特和其他海湾国家大量开发石油资源。石油成为战后中东经济的重要
支柱,也是大国争夺的主要对象。为了维护阿拉伯国家的共同利益,为了维
护主权和独立,经埃及倡议,1945年3月在开罗成立了阿拉伯国家联盟,通
过了联盟宪章,以协调彼此间的政策,加强经济、文化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
合作。
3。东南亚、南亚型:战前,这里除泰国外,全都是殖民地,分属英、法、
美、荷等国。战时,印度以东地区处于日本法西斯的蹂躏之下,而印度和南
亚各国则在人力、物力方面给盟国很大的支援。战争给这些国家的经济造成
严重的破坏,加剧了人民的苦难。当战争结束时,这些国家的社会矛盾、民
… Page 11…
族矛盾异常尖锐,加之,民族资本在战争期间有所发展 (如印度),这就为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准备了社会基础。战后初期,正是从这些地区诞生
了第一批新兴的发展中国家。
4。非洲型:400年的奴隶贸易和最残酷的殖民统治使黑非洲成为世界上
经济发展水平最低、最贫穷落后的地区。除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保持着形
式上的独立以外,其他地区都是英、法、葡、比等老牌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南非一直处于白人种族主义统治之下。非洲被卷入战争并成为战场,宗主国
对非洲战略资源和农业原料的掠夺客观上却提高了非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地
位。据统计,二战期间,非洲供给世界所需铀的100%,工业用钻石的98%,
钻的90%,黄金的50%,铬的39%,钒的24%,锡的22%,锰的19%,铜
的16%,铂的13%。随着现代化工矿业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社会经济成份和
新的阶层,成为民族主义成长壮大的社会基础,使战后非洲成为继东南亚、
南亚之后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又一地区。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经过
战争的较量,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又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它们的情况大
体可分为以下四种:
1。德意日战败国。这场战争以法西斯集团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它们的人
员和物质损失是十分惨重的。日本在战争中耗尽了它1945年前十年的全部财
富积累;德、日的所有大城市几乎成为一片瓦砾;人民流离失所,仅柏林一
地的难民数就达800万。这些国家早从30年代起就建立起了反动垄断资本集
团与法西斯国家机器结合在一起的、高度集中的军事经济体制,后又将被占
领国的经济也纳入这一体制。为了利用那里的劳力、设备和原料,许多产品
的初加工过程在被占领国进行,就连德国的粮食都要由被占领国供应,因而,
战争的失败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崩溃。企业停产、交通阻断、外贸停止、
通货膨胀,食品危机都十分严重。1945年9至11月仅东京就有300人饿死。
德国的报纸刊出了妇女儿童在美军营地的垃圾堆里寻找食品的图片。但应该
指出的是,由于美英与德国垄断资本间的历史联系,德国一些重要的工业设
备有意识地得到了保护,损失不大。如机床受损仅 6。5%,炼钢能力的损失
不到10%,约3/4的厂房尚可使用,大部分乡村、小镇未受到破坏。就经济
受损程度来说,远不如苏联、东欧国家严重;战时日本的工业军事化也为其
战后的重、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就其受损程度而言,远不如中国等国
严重。
2。英法等战胜国。这些国家虽是战胜国,但受到严重削弱,大量的军事
开支和战争的破坏使他们失去了以往的富有和在世界经济中的显赫地位。这
正如丘吉尔所形容的那样,战争带给他们的是“胜利与悲剧”。英国的国民
财富减少了1/4,对外贸易削减了 2/3,外债由 1939年的 4。76亿英镑增至
1945年的 33。55亿英镑。法国的铁路运输大部遭到破坏,约50万座建筑物
被毁。战争结束时,这些国家普遍存在财政危机、外汇短缺、货币贬值、黑
市猖獗、物资贫乏等问题,国民经济呈现出一片衰微破败的景象。应该指出,
战争给西欧国家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但并不是毁灭性的。英国的工业中心
基本上没有遭到破坏,相反,战争期间还发展起了航空、化工等新型工业;
法国的生产设备只有10%被毁,1944年的农业收成仍达到战前水平的80%。
正因为如此,二战后西欧国家用于恢复经济的时间比一战后缩短了一半。
3。经济有所发展的中立国和战胜国。英属自治领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
… Page 12…
新西兰等,战时随英国加入反法西斯阵线,但其国土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
而且成为向盟国提供武器装备、战略原料和粮食的生产基地。战时澳大利亚
的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