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下卷-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麦卡锡攻击的人,从政府官员到好莱坞电影演员的广大社会阶层,当时几
乎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被怀疑的,而受到怀疑就等于有罪。对许多人来说,
受麦卡锡委员会传讯就意味着被解雇工作、丧失社会地位和被列入“黑名
单”。很多美国人天天担心忽然祸从天降。许多教师、工会会员和公务人员
被“从他们的职位上赶走,全国各地成千上万人的生计被毁了”。在这种白
色恐怖下,社会学教师如果不骂“共产主义奴役”,就有被解雇的危险;辛
辛那提棒球红队一度改了名字;连美国小姐候选人都必须陈述对卡尔·马克
思的看法。1950年至1952年期间,麦卡锡周游全国,对罗斯福和杜鲁门民
主党政府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横加攻击。与中国问题有关的外交人
员如谢伟斯、戴维思、范宣德和欧文·拉铁摩尔等均遭审查和迫害。许多民
主进步人士和科学家亦不得幸免。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的罗伯特·奥本海默先
… Page 96…
是被怀疑为苏联间谍受到指控,后被诬犯有叛国罪,最后被剥夺了参加绝密
工作的权利。170个以上的进步团体遭到迫害。150个城镇通过并实施各自的
“共产党登记法”,并据此逮捕美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许多加入美国籍
的外国侨民遭到严重迫害。
麦卡锡主义的出现,遭到了美国共产党、一些劳工组织和进步团体的有
力揭露和坚决斗争。报刊上出现了强大的反麦卡锡主义的舆论力量,许多城
市爆发了抗议示威。另一方面,麦卡锡主义也危及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杜
鲁门政府的反动政策为麦卡锡主义的生长创造了条件,但反过来又自食其
果,遭到麦卡锡的一连串攻击。共和党右翼利用麦卡锡主义对民主党政府的
“揭露”,为1952年大选获胜铺平了道路,但到了1953年底,麦卡锡达到
了权势的顶峰,居然把矛头对准了艾森豪威尔政府。麦卡锡利用他担任参议
院政府活动委员会和这个委员会的常设调查小组委员会主席的身份,把指控
的范围扩大到美国陆军,终于为当局所不容。1954年12月,参议院通过了
谴责麦卡锡的议案。麦卡锡丢掉他在参议院的所有主席职位。从此,麦卡锡
主义作为美国政治生活中极端反共反民主的潮流而载入美国史册。但是,由
于麦卡锡主义植根于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反动的内外政策、特别是全球霸权主
义,只要美国当局坚持这一逆潮流而动的政策,麦卡锡主义的阴影就不可能
彻底消除。
二、杜鲁门的“公平施政”
杜鲁门政府面临的新问题 战后美国在推行反动的内外政策的同时,
为着巩固统治和推行全球霸权主义的需要,也不能不实行社会经济改革。首
先被提出的是杜鲁门的“公平施政”纲领。
杜鲁门在战争取得胜利的形势下,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棘手问题。首当其
冲的是军队的复员,1945—1946年美国经历了“武装力量瓦解”的过程。五
角大楼原计划一年内只复员 200万人,但由于士兵们纷纷要求尽快返回家
园,复员人数骤然增加造成国内就业、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的种种困难。美国
工人阶级为争取提高工资和改善福利待遇,保持和扩大战时获得的经济利
益,从1945年秋季起掀起了巨大的罢工浪潮。杜鲁门承认说,“劳工纠纷在
大战行将结束的几个月内发展了起来,并在我任总统的初期突然激烈起来。
这是我作为美国总统所面临的国内问题中最困难和旷日持久的问题之一”。
此外,黑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民权的斗争也在加剧,加上通货膨胀、物价
飞涨、房荒问题严重等等,都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社会不稳,并有可能
导致30年代大危机的再现,这一切又影响了美国全球扩张政策的推行。正是
在这样的背景下,杜鲁门政府提出了它的“公平施政”纲领。
“公平施政”的内容和实质 1945年9月6日,杜鲁门向国会提出战
后第一个关于内政问题的综合性咨文,内容21点,包含了“公平施政”纲领
的基本内容。1949年1月5日,杜鲁门在提交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正式提出
“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把过去各种建议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更广泛、更
系统、更具体的计划。计划包括,制订就业法案;继续冻结物价和房租,控
制通货膨胀,建造廉价公共住宅;实行国民健康保险;扩大社会保险范围,
提高最低工资限额;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等。其中最关键的一项是就业问题。
1946年2月20日杜鲁门签署了《1946年就业法》,规定由联邦政府协调并
… Page 97…
利用其计划、政策、职权和资源,来保持为寻找工作的人提供有益的机会,
保证最大限度的生产和购买力,以避免再次出现30年代的大萧条。从而把政
府的宏观调节提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杜鲁门大肆鼓吹所谓的“公平施政”并
许愿说,“我国居民的每个阶层和每个人”,“都有机会从我国日益增长的
繁荣中获得他们公平的一份”。他把“公平施政”夸耀为他第一次提出的“自
由主义和进步主义的详细纲领。”
“公平施政”实质上是罗斯福“新政”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继续和扩
大,只是此时的国家干预变得更加不可缺少而成为美国资本主义结构的有机
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用国家干预的手段,通过自由主义的改良措施,掩盖
资本主义剥削,缓和阶级矛盾,防止社会革命,同时延缓经济衰退并最大限
度地促进私营企业的生产。此外也是为了抵制社会主义国家消除剥削和实行
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对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人民的影响,为其“冷战”政策和
全球霸权主义服务。
“公平施政”的提出使杜鲁门在1948年11月的大选中出人意料地击败
了共和党人杜威,蝉联总统之职,恢复了民主党在参众两院的优势。但“公
平施政”本身取得的成就是非常有限的。所谓“公平施政”,所谓每个美国
人都会获得“公平的一份”,在美国这样一个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无异
于对劳动者的欺骗。至于许多改良主义立法,除建筑廉价公共住房、清除贫
民窟和将每小时最低工资提高为75美分等项获得通过外,其他许多重要立法
由于受到主张维持现状,反对改良,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保守派的竭力反对
而未获通过。实际上“公平施政”是雷声大雨点小。到1950年,杜鲁门政府
忙于侵朝战争和应付国内的所谓“颠覆”活动,公平施政就偃旗息鼓,宣告
了自己的失败。
三、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
社会经济政策的二重性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宣誓就任美国总统。
这是共和党人在民主党执政20年后第一次胜利。艾森豪威尔的内阁成员大多
数是百万富翁,被称之为“大亨施政”。来自通用汽车公司的新任国防部长
查尔斯·威尔逊说得明白:“多年来我一向认为对我们国家有利的,对通用
汽车公司也必然有利,反过来说,也是这样”。内政部长道格拉斯·麦凯用
一句话概括了内阁全体成员的看法:“我们是代表工商业来这里执政的”。
艾森豪威尔刚上台时,许多美国人都以为要有所变化。特别是共和党保
守派,把艾森豪威尔的上台看作是民主党人20年来社会改良的结束,和传统
共和党主义的复辟。但是,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内政上走的是一条被称为“现
代共和党主义”或“能动的保守主义”的中间道路。它表现为主要社会经济
政策上的二重性:自由放任与政府干预互相渗透。一方面承袭20年代在共和
党内居于统治地位的联邦政府不干预经济问题的某些传统思想,主张坚决压
缩公共开支、缩小联邦政府的活动规模;一方面又认可甚至扩大罗斯福新政
以来民主党政府所实行的某些社会经济政策。例如,艾森豪威尔执政八年期
间,曾试图平衡预算,取消战时对物价与工资的管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将
战时急剧增加的国家财产和国有企业廉价出售给私人垄断组织。还呼吁各州
和地方更多地承担原来由联邦政府承担的职责。但是,这种把联邦政府的职
责大量转移给州和地方政府以及私人企业的尝试是注定要失败的。在艾森豪
… Page 98…
威尔任职期满前一年的1960年,联邦政府的规模和结构基本上与1952年没
有什么区别。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 上述情况说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即新
政以来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50年代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共和
党执政也不能反其道而行之。艾森豪威尔1954年说:“如果任何政党试图废
除社会保障和取消劳工法律及农场计划,那么你将会在我们的政治史上不再
听到这个党了”。因此,从总体上看,艾森豪威尔政府执政期间基本上沿袭
了民主党的社会经济政策,在某些方面还有所扩大。
例如,1954和1956年,艾森豪威尔促使国会两次修改社会保障法,使
过去未享受保险待遇的几百万人纳入保险计划,失业保障范围也有所扩大。
到 1960年,得到社会保障立法的人达到 5800万。1955年的新的最低工资
法将最低工资额由每小时75美分增至1美元。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
星上天后,美国国会于1958年9月通过了国防教育法。依照这项法律,对大
学生提供长期低息贷款,改善中学的基础教育,特别是扩大自然科学和外语
教学的范围和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联邦政府在教育方面承担起更大的责
任。
艾森豪威尔政府还承担那些风险大、利润低或是私人与地方无力包揽的
事业,而这些事业又与私人垄断组织的利益休戚相关。例如,艾森豪威尔政
府一方面支持私营爱达荷电力公司承包在斯内克河的赫尔斯峡谷的水坝工
程,另方面却要求联邦政府承担耗资多、发电量相对要小的科罗拉多河上游
的水电工程。被认为是最有成就的一项创举是1956年制订的州际《公路法》。
根据这项法律,联邦政府将为建造州际公路承担90%的费用。在13年中耗
资310亿美元,建设了 41 000英里州际超级公路网,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
的公共工程。公路建设推动了旅游业和郊区的发展,并且使私人汽车取代公
共交通设施成为美国主要的交通工具。
可见,艾森豪威尔作为共和党总统,没有也不可能中断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发展的进程。他在某些方面甚至扩大了民主党人的社会经济改良。所不同
的是,他主观上倾向于削减政府开支、实行自由企业制度等共和党传统的目
标,在实践上却顺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日益发展的趋势。他在任期终了时对
“军事—工业复合体”的巨大影响感到不安并在告别演说中发出警告,正是
他矛盾心理的写照。
四、40—50年代美国的工人斗争和民权运动
工人斗争及其艰苦处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杜鲁门政府未能有
效地控制物价的上涨,黑市活动猖獗,工人实际工资下降,而资本家的利润
却不断增加。1945年至1946年,净利润增长50%以上。工人挣脱了战时不
罢工“保证”的束缚,起而抗争。从1945年秋季起,要求增加工资的罢工浪
潮高涨起来。1946年参加罢工人数达460万,共损失1。16亿个工作日,相
当于战争年代因罢工损失的工作日总数的3倍多。不论是从损失的工作日来
看,还是从参加罢工的人数来看,1946年都是美国历史上创纪录的一年。杜
鲁门态度鲜明地站在企业主的立场上,威胁说要将所有举行罢工、反对政府
的工人征召入伍。国会于1947年6月通过的塔夫脱…哈特莱法公然破坏了工
人的罢工权。使工人斗争遭受很大打击。1947年至1948年罢工有所减少。
… Page 99…
但1949年和1950年又出现大罢工浪潮。罢工限于经济斗争,基本上围绕如
何分配因生产率提高而带来的收益问题。工人提出的主要是增加工资、缩短
工时、改善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等经济要求,并未表现出政治上的新觉醒。
50年代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1959年曾爆发钢铁工人大罢工,历时116
天,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罢工之一。这是一场反对任意解雇工人、保卫工人
就业权利的斗争,同时也涉及劳动报酬问题。罢工在工人的要求获得某些满
足后结束。但整个说来,50年代工人斗争相对沉寂。这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当
局和麦卡锡主义造成的高压恐怖气氛;另方面则由于垄断资产阶级及其政府
利用科技革命的成就,主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改良等比较隐蔽的手
段进行剥削,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工人的视线,削弱了他们的战斗性。还有一
点不可忽视的事实,那就是政府和大公司利用工会来约束和控制工人。无论
是“劳联”还是“产联”,其领导都控制在机会主义首领的手中。他们都宣
称与共和党政府合作,支持反共“冷战”政策,支持侵朝战争。“劳联”和
“产联”的职员于1950年底都按《塔夫脱…哈特莱法》,签署了宣誓书,声
明他们不是共产党人。“产联”在1949年和1950年开除了11个所谓受共产
党影响的进步工会。1955年12月,“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