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下卷-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活》和《时代》杂志的主编亨利·卢斯发表《美国世纪》一文,对此作出了
回答。他说:“20世纪是美国世纪……这是美国作为世界统治力量出现的第
一个世纪。”于是,“世界主义”的外交理论取代了“孤立主义”。1941年
12月美国国务院又设立了一个由国务卿赫尔任主席的“战后对外政策咨询委
员会”,负责拟订解决战后问题的各种方案。1943年4月,罗斯福授意福雷
斯特·戴维斯在《星期六晚邮报》上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
了罗斯福对战后世界安排的设想。他的“蓝图”是从世界主义出发的。他要
求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具体措施
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
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罗斯福相信,由于战争中英、
苏、中等国都仰仗美国的经济、军事援助,凭着美国的实力,他可以利用战
时的“大国合作”来实现其“蓝图”。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逝世,副总
统杜鲁门继任总统,他继续实现罗斯福的“世界蓝图”。12月29日他在致
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
… Page 16…
界了。”
苏联成为世界一流强国 五大国中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只有苏联。它被
西方政治家称为战后的另一“超级大国”。苏联是战胜希特勒德国的主要力
量,德军在苏德战场上损失了1000万人,占它在二战期间总伤亡人数的73
%。苏联在反侵略战争中锻炼出了一支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技术装备精
良的军队。1941年,苏军约有540万人,到1945年5月,增到近1140万人。
战时,苏联在东部地区建起了重工业和军火生产基地。1943—1945年每年平
均生产 12万门炮、19390万发炮弹、3万辆坦克、4万架飞机,这些数字仅
次于美国,但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战时,苏军的技术装备全部更新。苏制
重型ИC-2坦克超过德国“虎式”坦克的威力。火箭炮(“喀秋莎”)、强
击机等新型武器都有极大的发展。
战争使苏联领土扩大了60万平方公里,从建立“东方战线”起,西部邻
国的一些地区先后划入苏联版图。它们是:芬兰的雷巴契半岛、斯莱特尼半
岛的一部分、贝柴摩、萨拉地区和卡累利阿地峡(租借汉科半岛30年);波
罗的海沿岸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东部的西乌克兰和西白
俄罗斯;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捷克斯洛伐克的外喀尔巴阡
乌克兰;德国的东普鲁士的1/3。上述领土总面积为 5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有2450万人。领土的扩大在战略上加强了苏联的地位。苏军的反攻使它又进
驻欧洲更广阔的地区,最终从卢卑克到的里雅斯特形成了一条与美英军对峙
的军事分界线,该线还穿过亚得里亚海延伸到希腊北部边界和土耳其海峡。
在亚洲,苏军进驻中国东北和北朝鲜,并将日本部分北方领土齿舞、色丹、
国后、择捉四岛划归苏联,从而形成了从南库页岛、千岛群岛到朝鲜“三八
线”,再到旅大港的另一条与美军对峙的军事分界线。苏联幅员辽阔,能将
两条军事分界线连成一片,其间包括10多个社会主义国家。显然,这是一支
十分强大的国际政治力量。
对于战后世界的安排,苏联希望在长时期内保持国际和平,以便医治战
争给苏联带来的严重创伤,恢复并振兴经济。为此,斯大林主张建立一个由
爱好和平的国家的代表组成的“新的特别全权国际组织。”斯大林还希望战
时划归苏联的领土能得到国际承认,在东欧建立“安全圈”,使西部邻国“实
行对苏联友好的政策,而不是实行反对苏联的 ‘防疫线’政策”。此外,他
还希望推进世界革命,使更多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卫国战争年代,苏联在强调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同
时,并没有把二者与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严格区别开来,无论是在
对待邻国的领土问题上还是在处理其他外交问题上,都有背离马列主义原则
的地方。例如,1945年9月2日斯大林对日本投降发表的《告人民书》中,
就将1904年的日俄战争说成是日本对俄国的侵略,说:“那次失败是我国的
一个污点”,俄国等待着“污点会被清洗”。这种说法与列宁当年揭露日俄
战争双方都是为了“争夺满洲和朝鲜”,“而进行的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
战争”的结论是相违背的。这反映了在苏联领导人的指导思想中仍然存在着
老沙皇大俄罗斯主义的思想残余,这对苏联处理战后国际事务有着消极的影
响。
英国开始依附美国 长期以来,英国一直是国际关系中的制衡国。在整
个19世纪,它是世界霸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它在国际联盟和国际事务中
仍处于领导地位。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它的国际地位,也改变了英国统
… Page 17…
治者的心态。英国与德国法西斯作战时间最长,实力消耗极大。尽管战时英
军从130万人增加到510万人,但是与美苏相比则大为逊色。还在1943年的
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就已意识到“英国是一个多么小的国家”。他曾这
样描绘:“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
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1944年盟军在
诺曼底的登陆,其主力是美国而不是英国。战争虽然使英国获得了战胜国的
桂冠,但其实力地位却大大降低了。
英国的决策者在战争后期就已预见到战后的国际舞台上将会出现“两个
巨人”,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苏联,而英国将“夹在两块大磨石之间,被
置于最不舒适的处境”。丘吉尔对战后世界结构的第一个设想是实现在英国
领导下的欧洲统一,建立欧洲地区联邦。丘吉尔主张成立一个世界性组织,
下面分设欧洲、美洲、太平洋地区三个委员会。英国可以通过组织经济、政
治和军事联合体在欧洲委员会中起主导作用,同时还可通过英属殖民地、附
属国在太平洋地区委员会中发挥作用,以此来保证其国际地位。但这一想法
在1944年8月的魁北克会议上被美国否定,丘吉尔不得不接受罗斯福所设计
的“世界蓝图”。他认识到战后能与苏联抗衡的唯有美国,而不是一个改组
了的衰弱的欧洲。所以,他的第二个设想是建立战后英美特殊联盟。当然他
必须承认,美国是盟主,他还直截了当地告诉美国总统特使说:“我是总统
的忠实副手”。他甚至还曾提议战后美英公民不受国籍限制,可以自由交往,
公民证可以通用。他的目的是想借助于美国的力量来维持英国在欧洲第一把
交椅的位置,以此来挽救大英帝国的没落。
法国大国地位的恢复 法国亡国后,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将军只身出
走英伦,1940年6月18日在英国广播电台发表演说,高举起“自由法国”
的旗帜,随后组建军队,在法属殖民地活动。10月27日在非洲布拉柴维尔
成立了由他任主席的“保卫帝国委员会”,代表法国利益。他与国内抵抗运
动联合,1942年7月将“自由法国”改名为“战斗法国”。1943年6月3
日在阿尔及利亚成立了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作为法国的中央政权,并得到
美、苏、英的承认。该政权拥有一支23万人的战斗部队,32万吨位和5万
人的海军舰队,一支有500架战斗机和3万人的空军。显然,这点力量是不
被盟国重视的。所以,在战时盟国的许多会议中从没有法国临时政府的席位。
戴高乐对此感到愤愤不平,反复向盟国表示:“1500年来,法国就已习惯于
一个大国的地位,要求所有的人,首先是他的朋友们,不要忘记这一点”。
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军积极参加了在意大利、法国和德国领土上的军事行
动。以法共为核心的内地军在解放法国本土的战斗中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到1945年初,法国正规军已达97。6万人。塔西尼将军率领下的第一军深入
德、奥境内进行战斗,最终由他代表法国政府在德国投降书上签了字。在战
争期间,戴高乐还积极争取苏联的支持,1944年12月10日签订了法苏同盟
互助条约。在这种情况下,美英不得不将法国作为大国对待。
1945年4月,法国代表重新以大国身份出席旧金山会议。但是,这时的
法国就其实力而言,已沦为三等国了。
中国加入大国行列 从1840年起,中国一直是个受列强欺辱的半殖民
地弱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从来没有中国的地位。但是,中国人民在反法西
斯战争中作出的杰出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人民最先举起了
反法西斯战争的义旗,而且坚持抗战的时间最长,付出的民族牺牲最大。中
… Page 18…
国是亚洲战场上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力军。中国的抗日战争阻遏了德日意法
西斯的进一步勾结和战争规模的扩大。中国的抗战粉碎了远东慕尼黑阴谋,
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的抗
战支援了苏联和美国的“先欧后亚”战略,使他们有可能集中力量在欧洲战
场先战胜希特勒。在最后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更是起了不容
抹煞的巨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盟国在最后战胜法西斯及对战后世界秩序
的安排等重大国际事务上,没有中国参加,是难以真正解决的。中国大国地
位的取得是中国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但是,美国承认并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是为了在战后能有一个依附美
国、追随美国的中国出现,这样的中国将成为美国抗衡苏联、英国的忠实助
手。英国则竭力反对中国的大国地位,它深恐一个强大的中国将对争取民族
独立的英国殖民地,特别是印度,起到巨大的鼓舞作用。苏联当然不愿意看
到蒋介石政府强大,但对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国民党,也不抱信心。因此,
中国在战争中虽然取得了大国地位,但这种地位在相当程度上是虚有其表
的。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以后,中国才真正作
为一个有影响的大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雅尔塔体系的内容 在近现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
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状况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议,重新划分
边界与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从而确定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例
如19世纪初对拿破仑的战争之后的维也纳会议与“神圣同盟”,第一次世界
大战之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会议和国际联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例外。
所不同的是,国际会议的召开和协约的缔结不是在战争结束之后,而是在战
争后期开始进行的。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后,盟国将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
提上了议事日程。与以往不同,盟国不是只举行一次会议,而是举行了一系
列会议,达成了一系列协议,有公开的,也有秘密的;有书面的,也有口头
的。其中,以1945年2月4日—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的雅
尔塔举行的会议及其通过的公报、协定和密约最为重要。此前的莫斯科三外
长会议(1943年10月)、开罗会议(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3
年11月28—12月 1日)、丘吉尔与斯大林关于巴尔干问题的会谈(1944
年10月9日—26日),都可看作是雅尔塔会议的准备。雅尔塔会议继承和
发展了上述会议的成果,对某些协议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并使之法律化。此
后举行的旧金山会议 (1945年4月25日—6月26日)、波茨坦会议(1945
年7月17日—8月2日)等则是对雅尔塔会议所确定原则的补充和具体化。
雅尔塔体系 (或体制)指的就是上述所有协定的总和。
雅尔塔体系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如何最后打败德、
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2)重新绘制战
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
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
世界和平的机构;(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
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雅尔塔体系的性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它
… Page 19…
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因此,作为这场战争的产物的雅尔塔体系要比凡尔
赛—华盛顿体系有其历史进步性。虽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把维护战后世
界和平问题摆在首位,并建立了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但事实上,
国际联盟就其普遍性、广泛性和有效性来说,远不能与联合国相比。凡尔赛
会议举起了反苏、反共的“白旗”,直接导致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而雅尔
塔会议则将苏联与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
体系。这对战后苏联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是十分有利的。雅
尔塔体系提倡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