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下卷-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科技发展的问题也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例如,当李森科的理论已被世界科
学证明为伪科学时,赫鲁晓夫仍对他加以庇护,致使苏联在遗传学领域长期
落后。
日本的科技政策 日本的科研机构分属于企业、大学和国家研究机关,
通常称“产、学、官”。国家按“官民分立”、“部门分割”体制进行管理。
民间企业及其研究机构的经费自理,政府只对其进行政策引导和协助。
战后,日本科技政策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50—70年代实行“加
工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加以改造,加
速本国工业的发展。1955年前,主要引进电力、钢铁、煤炭等方面的技术,
1955—1965年间主要引进机械、石油等技术。1965—1975年,主要引进电子
计算机、原子能、宇航和海洋工程等尖端技术。在1950—1975的25年间,
日本通过购买技术专利共引进25777项技术,既节约外汇,又促进了本国技
术潜力的开发。
1980年3月,日本“咨询—产业结构审议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提出“科
学技术立国”的口号。日本政府采纳和使用这一口号,并对科技政策作了相
应的改变。对先进的技术不仅仅只是“模仿和追随”,而是要“首创和领先”。
1981年,政府科学技术厅制定了《推进创造性科学技术的制度》的规划、通
产省制定了 《研究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制度》的规划,提出了重点研究的项
目。1982年通产省组织8家电器公司,建立统一机构,研制第五代电子计算
机。1983年,日本已拥有商用机器人11万名,被誉为“机器人王国”。同
年4月,国会通过《促进开发高度技术工业地区法》计划,首批建立14个“技
术城市”,其特点是“产”(尖端产业)、“学”(掌握尖端技术的工科大
学和研究所)、“住”(职工住宅、文化娱乐场所)三位一体。建设“技术
城”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科技革命的需要。
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后,日本政界、科技界深感有必要对科技政
策再作调整。1984年11月27日,科学技术会议向政府递交了《关于适应新
的形势变化、立足于长期展望的、振兴科学技术的综合基本对策》的报告。
这份振兴科技的政策大纲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在 1985—1995年间,要使日本
进入世界科技最先进行列。为此,要优先发展微电子、新材料、生命科学、
… Page 196…
地球物理、海洋、空间技术等项目。日本科技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基础研究
比较薄弱,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只及美国的1/3,这与日本的科技政策不无
关系,也不能不影响其“科技立国”目标的实现。
西欧各国的科技政策 西欧曾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先进的地区。战
后,世界科技中心虽然转移到美国,但英国的科技发明在一段时期内仍居西
方世界第二位。英国的科研传统是重视基础科学,轻视工程技术。英国直到
1967年才创建工业大学。虽然第一代电子计算机中的存贮程序计算机制成于
英国,但由于计算机更新换代很快,英国不久就落后了。直到80年代初才采
取措施,发展高科技。
联邦德国,1949—1955年是恢复与重建科研机构时期;1956—1965年是
以美国为模式振兴科技时期; 1966—1971年是科技政策调整时期。1972年
政府的科研报告首次强调“科技政策是国家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
科学研究要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服务,着重发展环境保护、生物、医学等
部门。80年代又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攻克关键技术、赶上美日的目标。
法国在战后建立了统一的科学研究与管理机构,到 1958年形成完整体
系。戴高乐时期(1958—1967年)大幅度增加科研经费,使之在国民生产总
值中的比重由1。3%提到2。2%,在此期间,法国成为第三个空间大国。此后,
因经费不足,科研事业发展缓慢,被人称之为退到“铁器时代”。1981年密
特朗组阁后提出“发展科技、振兴法国”的方针,1982年通过第一部科技指
导规划法。
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法国与西德秘密磋商后
一致认为,西欧有10个高技术领域落后于美、日,“欧洲必须团结在一项伟
大工程周围”,才能得到拯救。1985年4月,法国政府提出尽快建立一个“技
术欧洲”的主张。法国具体建议,欧共体及其他欧洲国家在与开发空间技术
有密切联系的6个领域进行合作研究:光电子学、新型材料、大型电子计算
机、高功率激光和粒子束、人工智能、高速微电子学。同年7月,欧共体12
国与奥地利、芬兰、挪威、瑞典、瑞士在巴黎举行部长级会议,宣布“尤里
①
卡计划”诞生。 “尤里卡计划”不仅是对“星球大战”计划的直接回答,而
且显示了西欧在尖端技术和政治上争取对美独立地位的意图,也是西欧联合
起来改变西欧高科技相对落后于美、日的重大步骤。“尤里卡计划”同军用
技术特别是太空军事手段的关系尤为密切,实质上是一项同未来防务相关联
的泛欧高科技合作研究计划。
“尤里卡计划”诞生五周年之际,成员国已增至19个,研究项目共达
500多个,总投资约800亿法郎。
二、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的日益严重化
全球问题的提出 全球问题系指关系全人类利益、涉及全球范围,需要
世界各国协同一致行动才能解决的一些“人类困境”问题。例如,世界人口
剧增、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同科技
① 尤里卡 (EURECA)是“欧洲研究协调机构”(European Research Coordination Agency )的英文缩写,与
希腊文Eureka 发音相近。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时,曾脱口说出“尤里卡”这句话,意为“我
知道了”,或“有办法了”。
… Page 197…
与工业的发展有关。科技进步引起的产业革命,一方面造福人类,另一方面
也带来废气、废水、废渣,污染了环境,使人畜受害。特别是当人们尚无生
态、环境意识时,他们利用现代技术对森林、土地等自然资源肆意掠夺和挥
霍,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了土地沙漠化、水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各种不
合理的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全球问题加剧的社会因素。例如,
频繁的战争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迫使穷国以出
口自然资源为生,或不得不接受富国已淘汰的、污染严重的产业,而又缺乏
治理能力,从而使全球问题日趋严重。
所谓全球问题是因人与自然的矛盾而产生的危机。其实它早已存在,只
不过过去只是局部的危机,从60年代起逐渐发展成全球性危机。从30—70
年代,相继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向全球敲响了环境问题的警钟。
1930年12月,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8年10月美国多诺拉烟雾事
件、1952年12月5—8日伦敦烟雾事件,都是由于工业中含二氧化硫的烟尘
排出后遇到异常气候不能扩散,致使居民中毒患了呼吸系统疾病。伦敦在4
天内死亡4000人,事件后两个月内,又有8000人死亡。1955年8月末美国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由于汽车排放的废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
应,生成烟雾,损害动植物,使400老人因此而死亡。1955年发生的日本富
山骨痛病事件是因当地工厂将含镉废水排入河中,用河水灌溉,使稻谷含镉,
人食用后患骨痛病,致使许多人在痛苦中死去。同期,日本还发生水俣事件。
水俣湾附近的工厂将含汞废渣排入海水,使鱼中毒,人、猫吃了毒鱼后全身
麻木、神经失常,这种怪病被称为“水俣病”。1961年起,在四日市连续10
年发生因当地石油化工废气污染而造成的气喘病中毒事件。1968年在日本的
九洲、四国等地发生米糠油事件,因油厂管理不善,油中含有毒物质,造成
人畜中毒。据统计,仅1970年,日本受理的公害诉讼案件就达6万多起。
1962年,美国女作家雷切尔·卡尔森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指出
了农药污染造成的生态危机,从此引起了一场对使用杀虫剂的争论。这场争
论唤醒了欧美各国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警觉。1968年4月30日建立的罗马俱
乐部提出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该俱乐部是一个国际性
的民间学术团体,由意大利工业家、社会活动家奥雷利奥·佩切伊创办。最
初的30多位参加者是来自10个国家的科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未来
学家等一流专家,他们讨论世界的现状和未来,讨论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种
种棘手的难题。1972年美国学者米都斯等人受俱乐部委托,发表了《增长的
极限》的研究报告,列出导致“人类困境”的全球问题是:人口增长、粮食
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该报告在西方国家引起强烈反响,
发行600多万份。尽管它对人类的未来持悲观态度,但它使世界人民认识到
全球问题的严重性,这一点还是很有意义的。
世界人口问题 50年代以后,世界人口进入了有史以来的第三次加快
增长时期。第一次是在新石器时代,年平均增长率约为0。03%;第二次是
在 19世纪上半叶,年平均增长率约为0。5%。据联合国统计,1960—1965
年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99%,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材料,1965—
1970年,年平均增长率达2。11%,比第二个加快增长时期快5倍。世界人口
在1800年时约有10亿人,经过130年,到1930年时增加了10亿人,又经
过30年,到 1960年,又增加了 10亿人口。此后,增加 10亿人口所需的
时间越来越短,1960—1975年,1976—1987年分别只经过15年和12年就又
… Page 198…
各增加10亿人。到1987年,世界人口达到50亿。
1990年 5月又进而达到 53亿,平均每天增加 25万人。据日本厚生省
人口问题研究所的计算,1987年7月11日18点23分46秒出生的婴儿是第
50亿个人。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市彼特瓦洛医院诞生的一个男婴是世界上的第
50亿个公民。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专程前去祝贺。他说:“世界第50
亿个人的出生既使人高兴,又使人担忧,这也是一种警告:世界人口达到50
亿,毕竟太多了。”
当代世界人口激增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速度快于发达国家。
1950—197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5亿,其中12亿在发展中国家。这与发展
中国家新独立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的改善、医疗水平的提高有关,同时,
传统习俗、文化水平也有很大影响。据统计,1980年发展中国家少年人口在
总人口中的比重是40%,老年人口仅占3。8%;发达国家则相反,少年人口
占23%,老年人口占11。4%,尤其在英、西德、瑞典等欧洲国家,65岁以
上老年人的比例高达15—16%。人口老化造成劳动力紧张。领取退休金的人
口增多,从而加重了社会的负担。发展中国家少年人口增长过快,造成供养
人口比例过大,造成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紧张,特别是粮食问题成为发
展中国家沉重的负担。
粮食、能源、自然资源问题 人口的激增、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
造成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加上气候的影响,首先使土地退化现象
日益严重。世界耕地面积共有14。75亿公顷,仅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11%,
人均耕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1950年,世界人均耕地8。4亩,1960年减至7
亩,1966年为6。4亩,1974年5。5亩,1980年4。6亩。耕地减少,一则因
为人口增长,一则因为沙漠化、盐渍化和水土流失。据联合国估计,自 70
年代以来,世界上有2/3的国家直接处于沙化威胁之下,沙漠已吞没了40%
的耕地,每年沙化土地达9000万亩。土地的退化首先是由于人类的过度使
用。联合国估计,90年代初,约有12。3亿公顷土地 (占农用土地的26%)
的退化与人类的活动有关。
土地的退化降低了粮食生产能力。尽管人们千方百计提高粮食产量,但
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增长幅度仍在逐年递减。1950—196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
增加 34公斤, 1970—1980年增加 15公斤。尤其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粮
食生产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70年代后,多次出现粮食大歉收,使经
常挨饿的人数达9 000万人。
人口激增、工业发展、城市化过速还引起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人类可利
用的淡水资源本来并不丰富,全球总储水量中只有6%是淡水,而淡水的99
%存于冰川和地下,人类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资源的0。4%,占地球总
储水量的0。0091%。淡水分布极不平衡,除近两极的地区水源较丰富外,多
数地区淡水十分缺乏。而淡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大,1950—1970年的用水量比
1900—1950年增加 2倍。据统计, 1950年世界用水量为 13。6亿立方米,
1990年增加到 41。3亿立方米,预计到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