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下卷-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7:4通过由谢皮洛夫受托起草的决议,撤销赫鲁晓夫第一书记职务,改组
中央书记处。赫鲁晓夫拒绝服从这一决议,声称只有选他担任此职的中央全
会才能将他罢免,要求召开中央全会再行表决。新任国防部长朱可夫动用军
用飞机把多数中央委员接来莫斯科。6月22日,中央全会召开,会议由苏斯
洛夫主持。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党内形势》的报告,指责莫洛托夫等
人反对改革,并要他们对30年代的大清洗负责。莫洛托夫在会上作了《关于
苏联的国际地位》的报告,也历数赫鲁晓夫的错误。赫鲁晓夫的报告得到与
会者多数的支持,全会于29日通过了《关于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
夫反党集团的决议》。决议指责他们在苏共中央主席团内形成“反党集团”,
在一切重大问题上反对苏共二十大规定的路线,决定撤销他们三人的中央主
席团委员和中央委员的资格,同时解除了谢皮洛夫的中央书记等职务。接着,
苏联最高苏维埃也作出决定,解除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夫在苏联
部长会议中担任的职务。
… Page 238…
1958年3月底,苏联最高苏维埃又举行会议,以布尔加宁曾与“反党集
团”一起活动为由,决定免去他的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由赫鲁晓夫接任。这
样,苏联党政大权就集中于赫鲁晓夫一人之手。
农业的调整 此后,赫鲁晓夫更积极地推进其经济、政治改革,并提出
一些惊人的口号和目标。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大会上,他正式提出要通
过“和平竞赛”,在按人均产品产量方面“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
国”。在1959年1月苏共二十一大上,他宣布“社会主义在我国已经取得了
完全彻底的胜利”,苏维埃国家已进入了“大规模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
时期”。同时,决定终止已执行3年的“六·五”计划,制定了新的规模更
为宏大的“七年发展计划”。1961年10月,在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新的《苏
共纲领》和《苏共章程》中,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
会”。这次大会被称为共产主义建设者的大会。
在这种急速建设共产主义的思想指导下,这时期在农业的调整改革和发
展上,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垦荒和玉米的种植,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
垦荒规模到 60年代初已达4 200万公顷,约占全苏耕地的1/5。玉米种植面
积到 1962年已达3 700万公顷,比 1953年增加 10倍以上。但玉米不宜种
植于苏联许多地区,“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告终。从1958年起,陆续出台
的农业新措施主要有:(1)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统一的农产品收
购办法,即改由国家通过计划以公顷计算收购量,按各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
价格收购一部分农产品,其余农产品可在市场上自由出售。(2)将机器拖拉
机站改组为技术修理站,把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3)在加速发
展国营农场、扩大集体农庄规模和收缩个人副业经济的基础上,推行农业小
组承包制。
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进行的调整与改革,改变了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的状态。在1953—1964年期间,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1。175亿吨,比1945
—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 62%。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1960年初,耕
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
高。但是,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时期农业的发展主
要是靠垦荒等粗放经营的方式扩大生产,劳动生产率仍很低,而且受气候影
响,产量波动很大。如1956、1958和1962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粮食产
量分别达到1。25亿吨、1。34亿吨和1。402亿吨,但在1957、1959和1963
年,却分别陡降2 240万吨、1520万吨和 3 670万吨。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
还缺乏科学性、一贯性,使其改革效果在前期比较明显,而后期大为减弱。
如1953—1958年间,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1。8%,而1958—1964年间
年均增长率仅为3。2%。特别是1963年粮食大幅度减产迫使他恢复了粮食定
量配给制,并开始动用黄金储备从国外购进大批粮食。
工业的调整 这时期在工业的调整、改革方面,主要是针对1957年工
业改组引起地方主义泛滥和国民经济混乱等问题,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如将
105个经济行政区调整合并为47个,并设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重新实行中
央统一领导等。从1962年起,又开始摸索经济管理方面的新形式,支持关于
“利别尔曼建议”的讨论和试点。1962年9月9日,哈尔科夫经济学院教授
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文章建议利用利
润、奖金等经济手段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于
产品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定。他还主张把盈利作为
… Page 239…
衡量企业好坏和规定奖金多少的标准。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和试点,政府着手
起草并制订新的企业条例等改革文件,酝酿一场新的改革。
赫鲁晓夫的工业体制改革进展不大,“七年计划”也远未完成,但他执
政时期注意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增加了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工业仍有
明显增长。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增加1。7倍,年增长率为10。5
%,比美国快1倍,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尖端技术发展很快。1953年8月,
苏联在美国之后不到一年爆炸了自己的氢弹; 1954年 6月,建立起世界第
一座原子能发电站;1957年8月,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
月,尤里·加加林乘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一号”成功起飞。这时
期,苏联工人的生活也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
1965年的104。2卢布。
赫鲁晓夫被迫退休 1961年10月召开苏共二十二大,通过赫鲁晓夫主
持起草的 《苏联共产党纲领》。它宣称,“无产阶级专政在苏联已经不再是
必要了”,苏联“已变为全民的国家”,苏共“成了全体人民的党”。在这
次大会上,赫鲁晓夫又在“反对个人崇拜”的口号下,再次掀起批判斯大林
的新(禁止)。同时,进一步揭发批判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反党集团”成员,
并点名批判“反党集团”其他成员布尔加宁、伏罗希洛夫。随后,又将他们
撤职并开除出党。在改革干部制度上,规定了干部任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干部特权。但赫鲁晓夫在任后半期,独断专行,夸大他个人的作用。
1962年11月,以“生产原则”为基础,赫鲁晓夫对党政领导体制进行
了一次重大改组,将州和边疆区的党组织和党委会划分为两个独立的系统,
即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随之,对苏维埃、工会和共青团组织也进行了
相应的改组。这次改组造成机构重叠、政令不一、指挥失灵等恶果。
在对外关系方面,1958年苏共批判南共联盟纲领是“现代修正主义”。
1959年9月9日,塔斯社发表关于中印边境事件的声明,偏袒印度扩张主义,
公开中苏分歧。不久,中苏两国关系破裂。1959年9月中旬,赫鲁晓夫访美,
与美国总统举行戴维营会谈,他鼓吹这是国际关系的“新(被禁止)”。1962年,
苏联把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但又在美国威胁和监视下很快将导弹撤出,这使
苏联大为丢脸。
1964年10月14日,举行苏共中央全会,苏斯洛夫代表中央作了关于撤
销赫鲁晓夫职务及其原因的长篇报告。报告列数赫鲁晓夫的主要问题有:个
人集权,随心所欲,自我吹嘘,任人唯亲,管理混乱,外事不慎等。全会发
表公报宣布,全会“满足”赫鲁晓夫本人的“请求”,“解除他苏共中央第
一书记、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同时,选举勃
列日涅夫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会议,任命柯
西金为部长会议主席。此后,赫鲁晓夫退休领取特种养老金。他于1971年9
月11日病逝,终年77岁。
二、60—80年代中期的苏联
勃列日涅夫的内政与外交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进入
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即宣称,要继续执行苏共二十大、二
十一大和二十二大的路线,说这一路线是列宁主义的路线。但另一方面,他
又不指名地批判赫鲁晓夫搞“个人崇拜”和“唯意志论”,并逐步对赫鲁晓
… Page 240…
夫时期导致混乱的一些政策进行调整。
在政治方面,他采取了“稳定政局”的方针,并趋于基本恢复赫鲁晓夫
改组以前那种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1964年11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
《关于把州、边疆区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合并的决议》,恢复了1962
年前各州、边疆区统一的党委会和统一的苏维埃、工会和共青团等组织。1965
年12月,由波德戈尔内接替米高扬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此后一段时间
里,最高领导核心为勃列日涅夫、柯西金和波德戈尔内3人,形成所谓“三
驾马车”的集体领导体制。1966年3月,苏共二十三大召开,将党中央主席
团改回称中央政治局,并重设中央总书记取代第一书记。同时,取消赫鲁晓
夫时期实行的“干部更新制度”,避免大批干部轮换,保持干部队伍基本稳
定。1966年成立社会治安部,1968年改名为内务部,专门负责社会治安。同
时动员社会力量参加治安工作,广泛建立社会治安站、同志审判会、人民纠
察队等。此外,还在国家安全委员会内增设相应机构,处理持不同政见者运
动,对之采取有限的打击政策。1977年10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苏维
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根本法)》,这是继1924年和1936年之后的苏联
第三部宪法。它以专门条款全面阐明苏联共产党在苏联社会中的领导地位,
和在苏联社会政治体制以及所有国家机关与社会团体中的核心地位。
在理论和意识形态方面,这时期历次党代表大会都强调加强马列主义的
研究和宣传,并同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作斗争;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和
共产主义教育,反对文学艺术的“无党性”和“绝对创作自由”。在关于苏
联社会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等理论问题上,勃列日涅夫收起了赫鲁晓夫提出
的“到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的口号,代之以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
提法。1967年11月,他正式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1977
年,他进一步阐述说,“成熟的发达社会主义阶段,是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
主义道路上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
在斯大林问题上,部分地恢复了斯大林的名誉。在斯大林诞辰90周年之
际,以1956年6月30日苏共中央决议为依据,评述了斯大林的功与过两个
方面,并发表一批肯定斯大林领导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文章和回忆录。
1969年在斯大林墓前树立了半身像。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强调并实行了集体领导。但随着政局的稳定及其
领导地位的巩固,他个人集权和新的个人崇拜倾向日益明显。从70年代起,
他逐步把自己的亲信提拔上来,并经常直接插手政府内外事务。1976年,勃
列日涅夫获苏联元帅衔。1977年,他兼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国防会议
主席,成为苏联党、政、军的最高首脑。这时期,他7次获得列宁勋章,3
次获得英雄金质奖章,他的名字、照片、语录充斥苏维埃各种书报刊物,在
各种场合引述他的讲话和著作已成惯例,对他的个人颂扬越来越频繁。与此
相随,理论和体制陷于僵化,官僚主义滋长,营私舞弊现象增多,不正之风
日盛,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陷于停滞。
在外交方面,勃列日涅夫奉行霸权主义,提出了“有限主权论”。在他
执政期间,苏联对外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1968年8月,出兵入侵捷
克斯洛伐克。1969年3月和8月,侵犯我国东北领土珍宝岛和新疆的铁列提
克地区。1978年12月,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1979年12月,出兵入侵阿富
汗。这些行动,受到国际舆论的严厉谴责。在苏联和西方的关系方面,勃列
日涅夫执政前期,注意和西方搞缓和,并发展了同西方国家的经贸关系。70
… Page 241…
年代中期,苏联随着自己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转而推行进攻性的国际战略,
加紧苏美争夺。
经济方面,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先后实施了“八·五”、“九·五”、
“十·五”三个五年计划(1966—1980年),并在工业部门推行了新经济体
制,在农业部门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新经济体制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1965年9月,苏共中央全会通
过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完善工业生产的计划工作和加强对工业生产的经
济刺激的诀议》。这是开始实施新经济体制的主要文件,比较集中地反映了
新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据此,这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恢复集中领
导的部门管理制,并兼顾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