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下卷-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台和银幕,并笼罩着苏联电视台。
苏联社会抱怨这时期的文化作品低下平庸,风向不正,“正在毒害一代
人”。而文化界认为,困难重重,危及生存,无可奈何。显然,文学艺术界
这一股“反思热”和“黄色热”,对于苏联社会动荡和联盟解体起到了推波
助澜的作用。
… Page 252…
第二节 东欧各国的改革与各国剧变
一、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试验和联邦的分裂及内战
自治制度发展的三阶段 南斯拉夫是最早抛弃苏联模式实行社会主义
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国家。当时它作出这一选择,与苏南关系破裂和南共遭
情报局谴责后的困难处境直接相关。南斯拉夫的改革主要是实行社会主义自
治制度,其建立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63年):工人自治时期。1950年6月,颁布《关于
劳动集体管理国营经济企业和高级经济联合组织基本法》,通称《工人自治
法》。法令规定,“工厂、矿场、交通、贸易、农业、林业、公用事业和其
他国营企业,作为全民的财产,由工人集体代替整个社会在国家范围内加以
管理”。工人集体主要是通过选举产生的工人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以及国家
任命的经理 (后改为招聘),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这一法令标志着自治制
度的建立,也被认为是由国家所有制开始转变为所谓社会所有制。1951年12
月,开始改变国家计划,实行社会计划。国家不再下达指令性指标,只规定
生产、投资和分配的基本比例,企业可按国家计划的要求自订计划、自由经
营、自负盈亏。1953年12月,废除由国家确定积累和基金比率的办法,代
之以“利润分红制”,企业一般将所得利润的2/3上交国家,其余留归自己
处理。
在农业方面,1953年3月颁布法令,允许解散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民自
由退社。其后又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但限制农民最多拥有10至15公顷土地。
到年底,大部分农业社已解散。同时,逐步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征购制。
在政治体制方面,1951年春开始大规模改组和精减国家管理机关。经过
这次改组和精减,联邦机构及管理人员减少约50%。
1952年11月南共召开“十大”,将南共改名为“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
盟”,并决定“把南共联盟的工作中心从通过国家机关直接领导改为在工人
阶级中实行思想政治领导”,实行党政分开,并在基层不设党的脱产干部。
1953年1月通过新宪法,决定在联邦及共和国两级议会中增设生产者院,由
劳动者选出的代表组成。
在对外关系方面,1950年南斯拉夫开始同西方国家发展经济合作。1950
—1954年,美国援助南斯拉夫约4。6亿美元,英、法援助0。7亿美元。1955
年5月赫鲁晓夫访南和1956年6月铁托访苏后,苏南两党两国恢复了关系。
在铁托参加发起下,1961年9月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
府首脑会议,正式形成了不结盟运动。
南斯拉夫自治制度建立初期,其经济发展较快。1952—1961年间,工业
产值年均增长率达13。4%,农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6。1%。这种增长幅度在
欧洲国家中名列前茅,但这时期职工个人收入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
增长率,企业的积累率下降,外贸赤字增加。
第二阶段(1963—1970年):社会自治时期。1963年4月通过第三部宪
法,决定所有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实行自治原则 (党和军队除外),即由
工人自治扩展到社会自治。这部宪法及其后的几次修正案还从多方面缩小联
邦权限,扩大共和国和自治省权限。在经济方面,从1965年7月起,扩大企
业对扩大再生产资金的支配权,企业不再向国家交纳投资基金税,国家原掌
… Page 253…
握的投资基金转归银行管理。同时调整并放开物价,实行外贸自由,外商投
资自由和劳务出口自由。
这时期的改革,原设想通过联邦权力下放和在社会自治条件下实行市场
经济,可充分发挥各共和国、企业及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并适应世界经济的
发展。但联邦权力“分散化”以后,在市场自发势力冲击下,社会计划宏观
失控,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通货膨胀加剧,失业人员增多,生产增长速
度减缓。而且,地方主义、民族主义、自由主义抬头,各共和国及自治省之
间的矛盾加深,罢工罢课日趋频繁。1971年春,克罗地亚地区的民族分裂主
义还引起社会动乱,被铁托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制止。
第三阶段(从1971年开始):联合劳动自治时期。这时期在经济方面主
要是实行联合劳动原则,加强契约协调。在政治方面主要实行“国家集体元
首制”和“议会代表团制”。
1971年通过宪法修正案,要求各经济部门按联合劳动原则进行改组。联
合劳动组织分为三级:(1)联合劳动基层组织。它是基本核算单位,独立经
营,自负盈亏;(2)联合劳动组织。它由若干基层组织联合而成,负责协调
所属基层组织的发展计划和相互关系;(3)联合劳动复合组织。它由若于联
合劳动组织联合而成,其任务是协调所属联合劳动组织的产、供、销以及投
资分配等活动,并负责协调同政府机构的关系。联合劳动原则也应用于非生
产部门,如科学、文教、卫生、集体福利事业等单位。即由生产部门提供经
费、非生产部门提供劳务,二者联合建立自治共同体。共同体的管理机构由
供求双方选派代表组成。对有关共同利益的问题,按平等互利原则协商解决。
为控制市场自发作用的盲目发展,1976年颁布新的“社会计划法”,强
调市场经济与社会计划相结合。它规定由联合劳动组织、自治利益共同体、
议会以及其他自治单位自下而上地制订本单位、本地区以及共和国的发展计
划,并共同协商签订自治协议和社会契约,最后在国家指导下制订中长期的
社会计划,进行宏观控制。
联邦体制和议会改革 为维护民族团结,1970年9月铁托提出改革联
邦体制,在各共和国对等原则的基础上实行“国家集体元首制”。1971年6
月宪法修正案规定设立联邦主席团作为“国家集体元首”。主席团由23人组
成,其中除总统铁托外,6个共和国各选派3人,2个自治省各选派2人。主
席团主席由铁托兼任,副主席由各共和国和自治省的代表轮流担任,一切重
大问题实行协商一致的原则。1974年新宪法肯定了这一体制,但把联邦主席
团成员精减为9人,由南共中央主席以及各共和国、自治省各派1人组成。
同年5月,联邦议会选举82岁高龄的铁托为“终身总统”,南共联盟“十大”
确定铁托为“终身主席”。
1980年5月4日铁托逝世后,南斯拉夫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铁托逝世
当天,联邦主席团会议决定,不再设总统一职,联邦主席团成员任期4年,
主席职务实行一年一轮换。1981年宪法修正案对整个干部制度作了相应改
变,规定国家及社会政治团体的一切领导机构都实行主要负责人任期一年
制。
1974年宪法还确定实行议会代表团制。每个基层自治组织中的公民选出
自己的代表团,再从代表团成员中选出代表参加各级议会和其他社会管理机
构的工作。代表团成员任期4年,可连选连任一次。当年进行了第一次代表
团选举,平均每10个或5个职工有1人当选参加各种代表团。
… Page 254…
经过70年代的调整,南斯拉夫的政治形势一度趋于稳定,经济增长率有
所回升。1971—1980年间社会产品年均增长率为5。7%,1982年人均产值达
2 800美元。但各共和国的独立性增强,契约协调方式效率较差,宏观经济
失控局面难以扭转。在当时世界能源危机冲击下,工业生产波动很大,农业
发展滞缓。1982年外债增至 193亿美元,居东欧第二位,仅次于波兰。80
年代中期,社会产值更逐年下降,通货膨胀率高达250%,罢工闹事增多,
民族矛盾激化。南共联盟内部在如何处理社会经济危机以及有关自身改革等
问题上也意见分歧。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持不同政见者还于1989年下半
年率先成立反对党。
南斯拉夫的分裂和内战 随着东欧各国剧变,1990年1月南共联盟召
开“十四大”。经过激烈辩论,最终通过诀议宣布,南共联盟“放弃它受宪
法保证的社会领导作用”,并将向议会建议“通过一项实行多党制在内的政
治多元化法律”。接着,由于斯洛文尼亚代表要求把南共联盟改组为各自独
立的共和国共盟组成的联盟被否决而退出大会,大会宣布无限期休会。此后,
党中央领导机构瘫痪,南共联盟四分五裂,各种反对党纷纷建立。1990年正
式登记的各种政党超过 250个,其中大多是由单一民族参加的民族主义政
党。
在1990年各共和国举行多党制选举后,“斯洛文尼亚民主反对派”和“克
罗地亚民主共同体”先后在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两共和国获胜:民族主义
政党分别在波黑和马其顿两共和国获胜;而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继续由
原共盟(后改称“塞尔维亚社会党”和“黑山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执政。
在西方国家支持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两个共和国于1991年6月25日
同时自行宣布独立,并为此先后与南联邦人民军发生了武装冲突。穆斯林族
和克罗地亚族占多数的波黑议会,不顾塞族代表的反对,也于10月15日通
过了《波黑主权问题备忘录》。不久,欧共体承认其独立。但在是否独立问
题上的严重分歧,引发了波黑境内3个民族之间的大规模内战。1991年11
月20日,马其顿也宣布独立。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
国宣布组成新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从而确定了原南斯拉夫目前分裂成为
5个独立国家的格局。但是,正在进行的波黑内战是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欧洲规模最大、最残酷的战争,冲突各方都得到了国外的支持;前南斯拉夫
其他一些共和国内部也存在着强烈的分裂主义倾向。今后,究竟将如何重新
组合?最终将分成几个国家?这一事态尚在发展之中。
二、波兰改革的三起三落和团结工会的上台
哥穆尔卡的改革和“12月事件” 哥穆尔卡复出担任波兰统一工人党
第一书记后,他重新提出“波兰的社会主义道路”,积极领导改革。1956年
11月19日颁布工人委员会法。工人委员会的职权包括:制定企业生产计划,
规定劳动定额、工资等级和奖惩办法,监督企业行政等。随后,国家机关实
行改组,由原来38个部减为25个部,取消介于部与企业之间的管理局,代
以实行经济核算的联合公司。联合公司和企业的领导权下放给地方。企业实
行三自原则,即自主、自治和自负盈亏。同时也改革农业政策,减少农产品
交售定额,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允许农民退出农业合作社和买卖土地,实
行农村自治。1957年1月举行第二届议会选举,统一工人党加强了与统一农
… Page 255…
民党、民主党以及天主教进步组织的合作,实行差额选举制。7月12日,议
会批准“一·五计划”(1956—1960年),规定其首要任务是,“在现有条
件下,尽最大的可能改善居民的物质状况”。哥穆尔卡执政初期,经济发展
较为顺利。“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增产59。6%,农业增产20%,职工实
际工资增长23%。
但是,随着国际共运中开展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批判,1959年3月,
统一工人党“三大”决议也认为,“在目前阶段,修正主义是党的主要危险”。
从此,哥穆尔卡逐渐停止了改革,并日益脱离实际,实行个人集权和专断。
同年6月,党中央决定建立拥有农业基金和农业机器的农业小组,企图通过
它再把农民组织起来。到1968年,在87%的村建立起农业小组,约54%的
农民参加。同时,在企业中恢复、扩大了党政领导的权限,缩小工人委员会
的作用,使后者变为生产咨询机构。“二·五计划”和“三·五计划”仍然
要求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国民收入中的积累比重由1960年的24。2%上
升到1969年的29。7%。在这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8。5
%,但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缓慢,市场供应紧张,实际工资增长年均不足2%,
脑力劳动者的工资甚至下降。各阶层对哥穆尔卡日益失望。在处理宗教和文
化问题上,1966年波兰政府拒绝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各国红衣大主教和朝圣者
来波参加“千年祭”活动,加剧了当局与教会的紧张关系,招致占全国人口
绝大多数的教徒群众的不满。1968年1月,华沙民族剧院重新上演19世纪
爱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反俄诗剧《先人祭》,轰动一时。3月初政府下令禁
演,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大学生的抗议。8月20日晚,波兰追随苏联出兵
侵捷,群众更为不满。此后,终因物价问题引发了1970年12月事件。
长期以来,国家为了保证物价稳定,不得不对农畜产品的销售进行大量
补贴,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