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下卷-第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非洲国家政局的长期动荡
频繁的军事政变 非洲国家独立后,政局普遍不稳,政权更迭频繁,政
变层出不穷,军政权大量出现已成为非洲政治的一个特点。据不完全统计,
1952—1985年共发生250次军事政变,50年代3次,60年代79次,70年代
96次,80年代前期62次。共有70多次政变获得成功。有40多个国家发生
过政变,占独立国家的82%。其中苏丹发生过20多次,加纳、刚果、贝宁、
乍得、埃塞俄比亚等都发生过10次左右。
政变频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部族之间的矛盾、外部势力的插手,是
最为常见的。独立前的非洲国家大多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每个国
家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民族或部族,由于殖民者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
使他们积怨很深。独立后,各派政治力量和政党常常是以部族为基础,独立
方式多是原宗主国移交政权,故政权基础比较脆弱,于是当权者便以迅速发
展军队来加强统治。结果,军队便在国家中享有特殊地位,政变也就常常由
军队发动和完成。
非洲政变的性质或原因有多种。有的纯属派系间的争权夺利,如 1966
年2月加纳政变,是因为恩克鲁玛要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成立总统守卫旅,
强迫高级军官退休,从而造成与正规军的对立而发生政变。有的则是因为外
部势力的挑动,如原法属西非国家的政变都与法国的插手有关。苏联为了在
东北非进行扩张,1971年曾支持苏丹共产党发动政变推翻尼迈里政权。有些
政变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如 1969年9月利比亚的卡扎菲领导“自由军官组
织”,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又如1974年9月埃塞俄比亚的门格斯图领导青年
军官政变,废黜了塞拉西一世皇帝等。有的政变是一些具有务实精神的军人
为了反对腐败政治而发动的,如1979年加纳空军上尉罗林斯发动的政变,处
决了贪污腐化的高级官员,然后把政权交给民选的文人政府。但该政府同样
腐化,1981年罗林斯再次发动政变夺权,着手进行社会改革和经济调整,并
取得了一定成就。还有一些政变纯属历史的倒退,如中非共和国参谋长博卡
萨政变后,1977年实行帝制,自称皇帝,竟然屠杀儿童,受到国际舆论的指
责。
内战、边界战争频仍 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瓜分造成非洲国家的边界划
分极不合理,一个民族常常被划分在几个国家之内。当殖民主义者退出时,
又蓄谋在边界、民族、宗教等问题上制造混乱与不和,给独立后的非洲国家
留下许多隐患。每当新兴的非洲国家遇到经济困难或政治危机时,每当外部
势力干涉非洲国家内部事务时,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就成为导火线,引发一系
列的内战或地区冲突。从50年代后期起,这种内战和地区冲突连绵不断,影
响较大的有:
1955年苏丹独立后,南方黑人各族掀起反对北方阿拉伯人政府的内战,
持续了17年,1972年暂时平息,1983年战火再起,又持续了10年。1962
年埃塞俄比亚宣布合并厄立特里亚,厄人民解放阵线联合其他反对派开始了
武装斗争,直到1991年5月推翻门格斯图政权,1993年5月24日宣布厄立
特里亚独立。1963—1982年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发生边界武装冲突。1966
… Page 298…
年乍得内战爆发,法国和利比亚插手,致使战争已进行了27年还未停息。1967
—1970年尼日利亚的豪萨—富拉尼族与伊博族、约鲁巴族为争夺石油利益而
爆发内战,伊博族建立了比夫拉共和国,故这次内战又称比夫拉战争,有200
万人死于战祸。1971—1981年乌干达与坦桑尼亚爆发边界战争。1975年安哥
拉内战爆发,美国和南非支持的“安盟”反对苏联、古巴支持的“人运”政
府,1989年虽达成和平协议,但1991年大选后战火再起。与此同时,莫桑
比克也爆发了全国抵抗运动游击队反对政府军的长期内战。1976年围绕着西
撒哈拉独立问题,摩洛哥与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支持下的西撒人民解放
阵线开始了长期的武装冲突。1977—1978年,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为争夺欧
加登地区而发生长期的武装冲突。1989年12月利比里亚内战开始,1990年
9月反政府的爱国阵线虽取得胜利,但内部又按部族划分派别,发生分裂,
使内战更加复杂化。索马里的三派反政府武装也各以部族为背景。1990年10
月在推翻了仅依靠马列汉族的西亚德政府后,三派立即分裂,使索马里陷入
内战,造成上万人丧生,90万人挨饿。
从一党制到多党制的民主 浪潮非洲国家在独立初期除经过武装斗争
取得独立的国家外,都承袭了殖民地时期的一套行政制度。就政体而论,多
数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只有摩洛哥、莱索托、斯威士兰三国是君主立宪制
或君主zhuanzhi政体。此外还有个别国家建立了过渡性的军政权。同是共和政体
的国家,有的实行一党制,有的实行多党制,还有的是无党制;有的是总统
集权制,有的是内阁总理负责制。
随着非洲政局的动荡,有些政党被合并或被取缔,绝大多数国家确立了
一党制或“有限制的多党制”,这种政体的特点是以军权为核心的集中管理
体制。作为“政治精英”的党的领袖,既任总统、总理或国王、首相,又兼
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或国防部长,用军权来保证他们对党政财文大权的控制。
这种政治体制的形成与非洲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不无关系。他们只有通
过加强集权来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局的稳定。但这种体制缺乏监督、竞
争机制,不能有效地克服腐败和官僚主义。
90年代初,非洲掀起了“多党民主”浪潮,几乎所有国家都被卷入,形
成一场政治大变革运动。80年代非洲经济恶化,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
社会动荡不安,民怨沸腾,人心思变。加之,苏联东欧剧变以及美英等国将
实行“多党制”作为提供援助的条件,这些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90年2月,贝宁率先放弃一党制,开放党禁,宣布召开多党参加的全
国代表会议。同年,有20多个国家在群众性的反政府运动压力下宣布以多党
制代替一党制,以民选的文官政府代替军政府。津巴布韦放弃了将多党制改
为一党制的打算;肯尼亚一直实行一党制,1991年底宣布实行多党制;在坦
桑尼亚,尽管80%的人主张保留一党制,但领导核心考虑到国内外的形势仍
决定改行多党制。总之,两年多来,共有40多个国家宣布实行多党制,一批
新的年轻的领导人也随之活跃于非洲的政治舞台。各国实行的多党制基本上
是照搬西方模式,能否适用于非洲、给非洲政局带来稳定,给经济带来繁荣,
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三、南非的发达经济与种族隔离制的危机
位于非洲最南端的南非联邦是一个特殊的非洲国家。它经济发达,其工
… Page 299…
业产值占非洲工业总产值的40%,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其境内的黑人区
却十分贫穷落后,与发展中国家的状况无异。南非是白人种族主义的顽固堡
垒,种族隔离制是帝国主义殖民制度的延续,但它作为英国的自治领又与宗
主国的殖民主义有矛盾,直至1961年5月31日才脱离英联邦,改南非联邦
为南非共和国。
种族隔离制的强化 南非的种族隔离制由来已久,从南非联邦成立之日
起,就被列入宪法。但把种族隔离制度化、系统化则是从1948年以马兰为首
的国民党政府上台后才开始的。“种族隔离”(Apartheid)一词也是从这时
起才正式使用,在阿非里卡语中是“分开”的意思,即不同的种族必须在指
定的地区内分别存在、各自发展。
南非的工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很大发展,黑人工人的队伍迅速壮
大。在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禁止)影响下,南非的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也蓬勃地
开展起来,这引起了白人种族主义统治者的恐惧,遂用强化种族隔离制的办
法来维护其既得利益。马兰政府打着“维护白种人的纯洁性”的旗号,首先
从禁止不同种族之间的通婚开始,建立起不可逾越的肤色壁垒。1950年颁布
《人口登记法》,将全体居民按肤色划分为白人、黑人、有色人、印度人四
种身份,1951年又实施《集团住区法》,规定城市中一个住区只能居住一种
民族,禁止不同种族的人混杂居住。1953年又通过了《公共场所隔离保留
法》,规定不同肤色的人只能进入不同的公共场所,必须使用不同的公用设
施。以上这三dafa律再加上1913年颁布的《土地法》,构成了种族隔离制的
四大支柱。此外,1950年的《镇压共产主义条例》、1952年的《土著人(城
市地区)法修正案》和《通行证法》等多如牛毛的种族隔离法令详细地规定
了不同种族人的不同待遇。总之,在这个社会里,人们的社会地位、居住地
点、从事的职业、所受的教育、个人的前途等都由肤色来决定。白人社会的
奢华富裕与黑人社会的贫穷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使隔离制度永久化,南非当局从1959年起又炮制了所谓的“黑人家园
计划”,又称“班图斯坦计划”。颁布了“促进班图自治政府法”,强行把
黑人按部族划分为10个“独立国家”,仅占南非土地的 12。7%,然后,将
占总人口 73%的黑人集中到这里,剥夺了他们的南非国籍和受南非法律保护
的权利。1960—1980年,约有200多万黑人被赶出“白人区”,1976年在特
兰斯凯宣布成立第一个“黑人家园”,到1981年共成立4个这种“家园”。
反种族主义斗争 南非人民为了争取生存权利,在非洲人国民大会的领
导下,通过非暴力的不合作运动,抵制运动,罢工行动,不断进行反种族主
义的斗争。1952年4月,非国大与印度人大会联合发动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
动。1955年6月26日,两组织又与有色人种大会、民主人士大会和南非工
会大会一起在约翰内斯堡联合举行南非人民大会,来自全国的 3 000名代表
和 2万多名群众参加,大会通过了《自由宪章》,明确提出“南非属于在南
非居住的全体人民,黑人和白人”,这成为南非人民的斗争纲领。
1959年4月,部分非国大成员另建“阿扎尼亚泛非主义者大会”,主张
通过暴力斗争建立非洲人统治的南非共和国,该组织成为南非黑人民族主义
的第二大政党。1960年该党组织了全国范围的反通行证法运动。3月21日,
约翰内斯堡附近的沙佩维尔数万群众集会,焚毁通行证,警察向示威者开枪,
打死70人,伤240人,数千人被捕,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沙佩维尔惨案。这一
事件激起了全国性的抗议浪潮。面对当局的野蛮镇压,非国大也改变了非暴
… Page 300…
力斗争路线,1967年11月,成立了“民族之矛”武装组织,由纳尔逊·曼
德拉任总司令,在12月26日的“丁干日”发动首次袭击活动。泛非主义者
大会组织了名为“波戈”(意为“非洲至上”)的武装力量。这两个武装组
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进行了200多起武装袭击和爆炸活动,使白人统治当局
异常恐惧。1962年8月5日曼德拉因被人告密而被捕,并被判终身监禁。各
解放组织被迫撤退到边境地区或邻国,建立训练基地,坚持游击斗争。
反种族主义斗争经过一段低潮后,70年代中期,针对班图斯坦计划的推
行,再掀(禁止)。1976年7月16日,在约翰内斯堡郊区的黑人聚居区索韦托,
学生游行抗议当局强制黑人学校用南非荷兰语讲课,军警当场打死 170余
人,伤1000多人。这一惨案激起了以学生为主力的黑人觉醒运动的高涨。纳
塔尔大学学生斯蒂夫·比科是这一运动的第一任领导人。他于1977年被捕,
后惨死狱中,这在国内外都引起人们的极大愤怒。80年代中期,黑人觉醒运
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空前规模。南非当局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大
肆搜捕,非国大主席坦博提出在劳工运动、群众运动和武装斗争三条战线进
行斗争的方针。新一代的黑人不惜一切代价来争取自己的正当权利。
南非人民的正义斗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1960年联合国大
会通过了第一个制裁南非的决议。1962年联合国成立了“反对种族隔离特别
委员会”,此后历届联大都通过经济制裁南非以及对其实行武器禁运的决议。
联合国把1982年定为“动员制裁南非种族主义国际年”,翌年又宣布了“反
对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的10年行动计划”。正是这种反种族主义的正义斗争
使南非的种族隔离制陷入严重的危机。
南非民主化的曲折进程 60—70年代南非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以农牧业、矿业为主体的经济转变为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
1961—1977年制造业增长率为5。7%,而农业、矿业仅分别为2。5%和3%。
制造业的发展要求社会提供有一定技术的劳动力,种族隔离制不能满足这一
社会要求。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开始改善黑人的教育状况。黑人工人、
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并在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