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史玉柱 >

第16部分

史玉柱-第16部分

小说: 史玉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剿开始了,国内外骂巨人的文章有好几百篇,香港媒体还专门开出了“巨人”专版,连美国、日本、澳洲、新加坡报纸都有。
  2.忠心耿耿:四个火枪手
  都说“富在深山有远亲;贫在城邦无近邻”。一朝落马的史玉柱带着负债2亿多元的疲惫身躯被迫离开珠海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巨人员工都如鸟兽般一哄而散。然而,此时的史玉柱并没有想过解散巨人,他告诉自己:他要东山再起,他仍旧要做那个当年无限风光的史玉柱。
  不过,令人十分欣慰的是,在史玉柱最为落魄之时,在他身边,仍有“四个火枪手”一直追随着:他们是陈国、费拥军、刘伟和程晨。像这样,跟着史玉柱的还有近20人,他们是:吴刚、贾明星、薛升东、王月红、蒋衍文、张连龙、黄建伟、陈凯、杨波、陈焕然、方立勇、李燃、陆永华、龙方明等等。在读出这些名字的时候,但愿所有人都能怀着敬意,因为在我们这个追求利益至上的时代里,有这么一帮人相助,实在是太难得了。有了这帮人,史玉柱即便没有脑白金,也还会有别的机会。
  陈国和史玉柱在大学便十分要好,是史玉柱当年读大学时“睡在下铺的兄弟”,志趣相投的两人尽管随着毕业典礼的到来而各奔东西,但命运的独独安排却让两人在1993年的一次偶然相遇中结成事业伙伴。
  1993年,陈国千里迢迢投奔史玉柱,从最早的办事员做起,后来成为了上海健特公司的总经理。在巨人危难之时,陈国担负起了看护巨人烂摊子的重任,留守“革命根据地”,一直到史玉柱实行战略转移,发展新事业。陈国对巨人其中的凄苦无疑是体会最深的。在性格上,陈国的沉稳踏实给了史玉柱许多的补充。这也是为何史玉柱安排陈国独守巨人大厦的原因。
  陈国现在回忆当年孤守空旷的巨人大厦,有种说不清楚的感慨,“当时非常无奈,都知道我们没钱,也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还钱。”
  而最令陈国感到为难的并不是独守大楼的寂寞,而是那些气势汹汹上门讨要钱款的债主们。在那段日子里,陈国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全面统计售出去的楼花,并以存档处理。这些资料在后来便成了史玉柱还钱的重要依据。
  费拥军则是在巨人危难之中挺身而出的“忠实老臣”。早年的费拥军只是巨人天津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由于工作勤奋努力,被一再地提升,相继担任过巨人天津公司的副总,新疆分公司的总裁,之后调回珠海总部,在上海健特成立之后出任副总经理。
  刘伟作为最早加入巨人的员工之一,曾为巨人立下了汗马功劳。刘伟也是坚决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早在当年史玉柱开发汉卡之时,刘伟就已是史玉柱的得力助手。她在之后也出任了上海健特公司的副总经理一职。刘伟从来都不曾忘记巨人,不曾忘记那个撒下无数青春汗水的梦想之地。
  “我刚进巨人的时候,工资是450元,当时大家都在拼命地工作,无怨无悔地努力,经常加班,但从来就没有什么加班费,如此努力到头来却是这样的结果,我们怎么都不会甘心。我们从来就没有想过待遇和房子的问题,当时我们的思维是,我们不会去买房子,我们巨人要建一座大厦,到那个时候,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有好大好大的房子。”也许正是怀有这样的梦想,刘伟希望能一直留在史玉柱身边,看着他们的巨人大厦再次直冲云霄。
  20岁大学毕业即加入巨人的程晨更是对巨人有着很深的感情。“当时我们班的12个女同学都很羡慕我,他们也非常希望加入到巨人集团来工作。”大学毕业的程晨怀揣着年轻的心跳,“当时我别着巨人的徽章到外地办事,人们总是争着和我握手”。程晨也和所有满怀梦想的年轻人一样,激情澎湃,热情似火。
  这些人大都具有成功企业经营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种品质:谦和。而他们的锋芒都藏在平淡的举止里面。
  在离开巨人之后,费拥军是一直跟着史玉柱的巨人骨干,那段时间跟着史玉柱拼了命地打拼使得他比同龄人显得苍老许多。在巨人“落难”后的两年时间里费拥军居无定所,四处游击,他坐过二十多个小时的硬座,住过30块一宿的简易招待所,这些他都一个人咬咬牙扛了下来。
  然而也就在这时,费拥军的妻子跟他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费拥军回忆说,“史总建议我,要么让我爱人也到南方来工作?——史总知道我是不愿离开她的。”“后来我跟她谈了,她不同意,我们离婚了。”费拥军接着说。这似乎有些类似于史玉柱的早年经历,作为一个离了婚的男人,史玉柱不可不谓是感同身受。也许成就大事业者总是需要付出些什么,或者这就叫做成功的代价吧!虽然并非每一位成功人士都要付出这样的代价才能取得成就,史玉柱和费拥军所遭遇的无疑让他们在残酷的随时可能再次牺牲的战争中变得更加无畏了。
  为何费拥军在巨人危机后依然死心塌地地追随着史玉柱,按他自己的原话说来,“兄弟有难,不能抛下他不管。”并且“他(史玉柱)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背这个包袱的。”
  在费拥军的眼里,史玉柱是一个“很有天分”的人,“同样的事、同样地分析,你就得不出他那样的结论,而且,往往是对的。”
  “虽然有个性,但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费拥军对于史玉柱的一些冒进举动,他解释到,“他现在比过去成熟多了,过去考虑问题可能很深邃,但是不一定全面。现在是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在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多少人愿意誓死追随一个负债超过2亿的人呢?而这些人就像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一样;最终使孟获输得心服口服、自动归降。由此看来,史玉柱绝对具有领导者所需要的人格魅力。
  企业的发展最核心还是人才,真正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四个火枪手”忠心耿耿,也间接或直接促成史玉柱办企业的用人标准——巨人在用人机制上不用“空降部队”,如MBA、海归派。
  “因为像这样一些人,对中国的国情了解不多,每个企业又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要想完全融合很难。综观中国的企业,这几年MBA或海归派运作管理大企业成功的案例很少。因为老总用了这类人,但中层如果抵制,被用的即便是高才,也无用武之地。让老总换掉所有的人,他也做不到,还是不用为好。”史玉柱说。
  3.泰山论道:众巨头齐救巨人
  “泰山产业研究院”,这个成立于1994年的企业家沙龙,无疑成为史玉柱东山再起的又一个前奏。史玉柱后来的发迹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泰山产业研究院的“高人指点”与“贵人相助”。类似于马云一手创建的“西湖论剑”,“泰山”每年都会召开一次例会,商讨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也一并提供各种交流合作的机会。尽管“泰山”的名气和声势不如一向善于造势的马云的“西湖论剑”,但是“泰山”所集聚的热气和场面却是“西湖论剑”所不能望其项背的,因为相比较而言,“泰山”没有行业的限制,它留有更多的成功民营企业家的身影,比如IT教父柳传志、资本运作高手段永基、房地产风云人物冯仑等等。
  史玉柱从来不避讳自己从别人身上得到的帮助。作为“泰山”的发起人之一,彼时风光无限的巨人曾经承办了第二届年会。之后,随着巨人的一夜陨落,史玉柱来到了“泰山”,并得到了很大的精神支持和重新创业的经验。回顾那段艰难的日子,史玉柱由衷地说到:“这是我能够复出的重要条件。”谈及那段日子,史玉柱一直最想要感谢的是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和四通集团的段永基。
  让我们不妨将镜头回放到中央电视台的一期《对话》节目。
  主持人:来,掌声热烈欢迎史玉柱!(掌声)今天华老先生没通知您要开泰山峰会阿?来,请坐,请坐,来晚了一点点,您好像对泰山峰会特别有感情。
  史玉柱:是啊,每次泰山峰会我必然参加。
  华贻芳:话他听不进去,听不进去啊,可是很多事情都憋在我心里,所以一直憋到1997年,就是他正式地说感觉到自己很难再支持了,就是远道来的人要请吃一顿饭,都觉得要掂量掂量有没有可能,囊中羞涩了。所以到了这个时候的话,我就蹦出来几个字:32个字的打油诗:三十二个字的打油,我写好以后没敢给他,因为我这三十二个字非常尖刻,就是:
  不顾血本,渴求虚荣;
  恶性膨胀,人财两空;
  大事不精,小事不细;
  如此寨主,岂能成功。
  他当时打广告简直都疯了,而且广告老实讲并没有什么效果,把钱成千万地往外支。恶性膨胀人财两空,最后就这么个结局了。
  主持人:编完了就没让他看过?
  华贻芳:嗯,没有让他看过。我首先就请他周边的朋友看一看,可不可以给他。他的朋友说看了说大概能承受,后来我又找到程晨,我又传给程晨看,程晨说应该给他,还就只有你有资格给他。于是我就很大胆地把这三十二个字给他。
  主持人:史玉柱现在看到这三十二个字了。
  史玉柱:看到了。我把它当时挂到我的办公室旁边有书的地方,我把它挂在那里。
  华贻芳:所以到后来我听说他把这三十二个字挂到墙上以后,我就更感觉到我内心的不平衡,又开始变成另外一种心态了。
  主持人:那在摔倒在地的这些日子当中,你做了一些什么我想大家一定非常关心。
  史玉柱:1997年那一年就是想办法挽救巨人,巨人这样摔倒了,想给巨人做人工呼吸。这个时候,因为你救巨人救了一年,实际上手里可用的那点点现金就全用光了,所以真要自己从头开始的时候,连那一点点现金都没了,那段时间最苦的。
  主持人:生活也非常艰苦吗?
  史玉柱:那是,不过我觉得苦了挺好,我觉得应该感谢那段苦。
  主持人:我记得你说在成功的时候总结的经验都不是特别对,是吧?只有在失败的时候总结的经验。
  史玉柱:这是老段说的。
  主持人:老段说的,原来是段先生说的,那我们掌声欢迎段先生加盟我们的会议,来。刚才你给了他这个这句话的一个总结,就是在失败的时候总结的经验才是最值得汲取的,那是不是在他失败跌到低谷的时候,你给了他很多的帮助呢?
  段永基:没有很多,一个是每届泰山会,当时老华问,我们说一定得热情请玉柱来。大家不管怎么样给他精神的支持,实际上是老华起了很多作用。经常找我,找老柳,夜里给他打电话,他情绪低落的时候。
  史玉柱:精神上很多支持。
  主持人:有没有物质上的一些具体的帮助呢?
  史玉柱:没有。我觉得这样的像我们这样创业,我觉得核心问题是精神的东西,物质上的东西是次要的。我说只有你精神上的东西,比如说你精神不倒,然后你的方式、方法又对了,又有好的方式、方法了,我说至于那个物质上的东西是可以创造的,可以通过自己创造的。
  主持人:那你在物质上最窘迫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史玉柱:那就没现金吧。
  主持人:身上一分钱都没有?
  史玉柱:也不是一分钱没有,几百块钱还有。
  主持人:那在你整个跌入低谷的时候,对你帮助比较大的,除了段永基先生,那还有就是柳总。
  史玉柱:还有就是柳总。
  主持人:那我们也请柳总来参加我们今天的会议。当时柳总也看到了他非常窘迫的这个现状,是不是当时和段先生是一样的出发点?
  柳传志:我以前一直说不喜欢史玉柱,1993年、1994年在泰山会上的时候,我基本不怎么太跟史玉柱打招呼,原因就是我感觉到他后来一定要出大漏子,而且我觉得他浮躁。他主要就是对这个企业的发展和目标追求和他的这个能力本身,他没有把这个事想清楚,管理的基础不扎实。所以在当时的时候,是这么看,后来对他的情况逐渐在变化,特别是以后东山再起的时候,他要求解剖自己的时候,我的感觉就确实就像老华说的开始有转变。那是到1996年那次会议,所以那时候他要求提意见,我就开始跟他讲些什么东西。过去我觉得讲了,他也未必听,他就是一种,我觉得是年轻人表示一种谦虚,来问你一下,我何必跟他说呢?所以我就没说什么。
  主持人:你当时感觉到柳总跟你不是那么密切的关系吗?
  史玉柱:是啊!
  华贻芳:所以我当时写三十二个字,我是心里下了很大决心。
  柳传志:总之我觉得中国的企业之中,从我跟老段我们八几年做起,同行之中做的很好的很多,垮了的也很多,玉柱是个典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在企业运行的经营之中没有掌握规律,而某些特殊条件下的成功,他以为掌握了规律,然后大幅度地前进,这样的企业就要出事,这种情况的挺多。他现在,刚才张树新说的我觉得挺同意,玉柱还是要小心,即使到今天,人的道德观念承认你是好人,未必你对运作规律掌握得很清楚,后边依然还要,大家我们共勉吧。都要小心,要不然的话,都还是要出事。
  史玉柱:我觉得我现在确实我们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现在,包括可能在业务方面,这个方面我们还得有信心,包括开发产品、拓广市场,现在确实在文化,尤其制度的建设方面我们自己觉得现在问题还是很大的。
  华贻芳:今天我在台下,我没有说话,可是我一直在琢磨我确实应该再送他三十二个字:现代企业,大事两桩;经济文化,半斤八两;你很难说这个经济就是企业唯一的目标,就是它这个现代社会中间。既能赚钱,更会育人;如此寨主,方成好汉。
  主持人:好!

  第二节 永不言弃:脑白金成经典案例

  1997年冬,安徽泾县。史玉柱召集了20多名“贴身”员工召开“太平湖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