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1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他非常关怀这个社会,对这个社会确实有相当忧患意识,我们告诉他,佛教导我们,原则是教我们断恶修善,教我们转迷为悟。佛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两个教学的目标?佛用的是四摄六度。这十句二十个字我们真正能懂得,能够信心不逆,我们深信不疑,决定不违背佛的教诲,这两个目标就达到了,断恶修善,转迷为悟。
四摄是佛教我们,人与人、人与一切众生往来,必须要遵守的原则;我们跟一切人往来,一切事物往来,一定要遵守。第一条「布施」,佛家讲布施,中国古时儒家教人礼尚往来。四摄法里头的布施,意思确实是礼尚往来。我们跟人见面要送礼,无论是初次见面,还是老朋友,礼不能少。乃至於家庭,夫妻、父子、兄弟姊妹,这个礼不能少。现在人懂得这个、讲究这个少,过去人非常重视,如果出门去旅行回来,家亲眷属每个人都有一点小礼物,他不会忘记。中国古时候称礼义之邦,现在疏忽了。这个礼是表示什么?表示关怀,很重要,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关怀。
第二是「爱语」,爱语不一定是好听的话,真正爱护对方。特别是对方有缺点、有过失,他自己不知道,我们看到一定要劝勉,要帮助他提升德行,这是对他真正的爱护。「利行」,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作所为,对他们决定是有利益,决定没有损坏。对家庭、对亲戚朋友、对邻里乡党、对国家社会,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利益的,决定没有破坏,这叫利行。末后「同事」,同事是共同生活在这个社会,现在讲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我们对这个地球方方面面、事事物物,都要真诚的爱护。这叫四摄,是跟一切人事物交往,必须要具备的条件。人家听了,佛教内容是这样的,他自然就向往,自然他就想来学习。
六度,这六个原则是佛教导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处事待人接物,六个原则。六个原则头一个是「布施」,这个布施跟四摄法布施意思不一样,四摄法的布施意思很窄小,就是礼尚往来;六度这个布施范围无尽的深广,为众生服务,所以这里面有财施、有法施、有无畏施。不要看字是一个样子,意思不一样,看佛说法是在哪一类里头。所以这个布施就是尽我们自己的心力、劳力,我们身体劳力,身外之物是财力,为社会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布施智慧,天天为大家讲经说法。虽然没有外财,内财布施,内财是身体,精神体力奉献给社会大众,不疲不厌。在中国,孔老夫子也是表现了这种精神。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知道怎样去学习,这都叫修行。「诸」是多。
一切众生贪吝,吝是不肯帮助别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求报酬、要讲求代价。佛菩萨给我们示现不求报酬、不讲代价,无条件的牺牲奉献,社会才能祥和。做什么事情谈条件、谈报酬,这个社会有纷争,决定没有和平。所以佛彻底给我们做出样子来,佛的一生我们真的看出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是爱心,没有任何条件叫无缘,怜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同体大悲。我们学佛要在这些地方学,你就真的学到了。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一切人接触还斤斤计较,佛法丝毫你都没有学到,边缘都没有沾到。
我们真的要常常想到为什么我们供佛像?供佛像绝对不是一般宗教里头说我们拜木头,这个话说得太过分了。我们也不能怪他,为什么?他不懂。供佛像是见贤思齐,看到这尊佛像,想到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教我的?释迦牟尼佛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干的是什么事情?我们要学。他过的是清净自在的生活,一尘不染的生活;他干的是教化众生的事业。教化的内容是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断恶修善,断恶就是远离三恶道,修善就是得人天福报;如果能转迷为悟,那就能够脱离六道轮回,提升到四圣法界、到一真法界。这是佛法教学的内容,帮助我们具体的事实。我们看看凡夫心量窄小,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这个错误了,这是要修正过来的。
第二「持戒」。六波罗蜜里面持戒的意思,就是今天人所讲的守法、守规矩,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人是社会动物,不是单独生存的,跟大家住在一起,你不守法、不守规矩,这个团体就乱了。所以佛示现守法,样样都要遵守法度。守法里头最重要的,《梵网经》上佛说,「不做国贼」。什么是国贼?欺骗国家、出卖国家,这是国贼;破坏国家,这个罪很重。第二条,「不谤国主」。国主的含义是指国家各个阶层的领导人,决定不能够恶意毁谤,不顺自己的意思就毁谤、就侮辱,这是大错特错。佛在《璎珞经》里面,《璎珞经》是在家菩萨戒,教我们「不漏国税」;国民对国家纳税,这是义务,这是荣耀,逃税是决定错误的。第四个是「不犯国制」,国制就是国家法律,决定不违背国家法律。佛在这两部戒经里面,说这四条重戒,我们不能疏忽。往年我们在台中求学,李老师讲经说法常常提起,给我们有很深刻的印象。《大集经》上佛又说,世间没有佛出世的时候,你能够奉事父母,等於奉事诸佛如来。所以净业三福头一条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佛家的教学彻始彻终就是孝道跟师道。所以守法比什么都重要,人不守法、不守规矩,自己不能给别人做一个好榜样,你说什么人家都不会相信,自己要做榜样出来。
六度的第三条「忍辱」。忍辱就是耐心,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有耐心。世间有许多事情,不是在一生当中能做得圆满的,自己要认识时节因缘。自己在这一生不能够圆满,要找到传人,希望在他那一生当中圆满。像达摩祖师当年到中国来,把禅宗传到中国,中国没有人相信、没有人学习,他很有耐心。他自己参禅,从来没有一天中断过,总会有人认识到。果然遇到一个慧可,慧可认识他,向他学习。代代都是单传,传到第六代,大家知道禅宗六祖惠能,这才开花结果。你想想看他有多大的耐心,到第六代这个法门发扬光大。能大师的传人有四十多个人,禅宗的大法在中国发扬光大。所以一定要有耐心。
第四条「精进」。精进,用现代的话来说,一定要求进步。时代也不住的在进步,我们的道业、智慧、能力、技巧,也要天天求进步。第五个是「禅定」,这个地方的禅定跟一般宗门里面讲参禅的意思不一样,这个地方所讲的禅定,用现在的话来说,胸有主宰,不会被外境所转。换句话说,内绝对不会生贪瞋痴慢,绝对不会起自私自利,这是定;外面决定不会受境缘的诱惑,在逆境不起瞋恚,在顺境不起贪爱,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这是禅定。第六是「智慧」,般若智慧。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事理、因果都能够通达明了,一丝毫不迷惑,这叫智慧。
释迦牟尼佛一生都表演给我们看,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这叫『普净广大波罗蜜』。「普」是普遍,「净」是清净,「普净」在佛家术语里面讲「三轮体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不著相,每天很认真、很努力在做、在表演,不疲不厌,心地清净丝毫不染,这就是『供养一切诸如来』。「一切诸如来」是谁?一切众生。佛在这个经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头一句话「礼敬诸佛」;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对象,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诸佛如来;《华严》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作所为全是供养如来。我们现在的话讲是服务社会、服务人群、服务众生,但是都没有佛讲得好,佛讲「供养一切诸如来」。佛这个话里面体现出一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体现出「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体现出这个。我们世间人无论用什么名词,这个意思体会不得。所以古人常讲「世间好语佛说尽」,这个话愈想愈有道理,佛的话句句真实。「好语」是真话,不是真话,那就不叫做好语。句句都是真实话,句句都与性德相应,我们要去体会,我们要知道怎样去学习。
佛往昔修行现在成就,成就之后,还给我们做示范,还做修行的榜样,这真叫难得,这就是佛家常讲的倒驾慈航,乘愿再来。我们唯有认真努力学习效法,才能体会得,才能得佛陀教诲的真实受用。希望我们同学们,在这一部《华严经》上,深深的见到诸佛菩萨的真面目。诸佛菩萨的真面目就是我们自己,佛经上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华严经》全经显示的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从这里体会。体会得一分,你能够行一分,得一分真实利益;体会得两分,能够行两分,你得两分利益。体会就是佛经常讲的悟入,真正觉悟必然是真正落实;如果不能落实,决定没有悟入。这是我们时时刻刻要反省、要检点的,不可以把解悟当作证悟,那你就错了。你说我听懂了,听得多了,看得多了,我懂得很多,自己一样都做不到,这不是真正觉悟。这一种修学依旧还搞生死轮回,得不到真实的利益。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五四卷) 2000/9/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54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迦楼罗王偈颂,第四首:
【如来一一毛孔中,一念普现无边行,如是难思佛境界,不退庄严悉明睹。】
不退心庄严迦楼罗王,长行里面我们看到,他是「得勇猛力入如来境界解脱门」。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如来境界」正是这一首偈里面所说的。怎样才能入?「绝思则入」,这才是真正的勇猛精进。其实大经里面常说,生佛平等。『如来一一毛孔中』,这是讲空间里面最小的,「一毛孔」,我们身上的汗毛一毛孔,空间最小的,『一念』是时间最短的,这是说到时空里面最渺小的,能展现出诸佛如来在果地上,不仅是果地上,无量劫的修因都能在其中圆圆满满的显示出来。这是不思议的境界,第三句说『如是难思佛境界』。可是我们有没有想到,我们凡夫毛孔、一念能不能现境界?如果说不能,那佛跟众生不平等,迷悟就有差别,就不能讲迷悟不二,就不可以讲性相圆融。由此可知,一切众生毛孔、一念,没有不现境界的。
为什么如来一毛孔、一念是自性变现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众生,凡夫,乃至於恶道众生,毛孔、一念也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没有两样,但是所现的境界不同?如来所现的是无量劫的修因证果,所展现的是无比殊胜的功德法,而我们凡夫所现的是无量无边的烦恼习气、业障变现的果报,这是所现境界不相同,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如果深明此理,你才真正明了感应道交的道理,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一切众生上可以与一切诸佛感应,下也能够与一切众生交感,这才真正体现得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个「众生」包括诸佛如来,为什么?都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相分,是一体的。不是一体,怎么能感应?我们这一个人身体是一体,一切众生就像身体的细胞一样,一根汗毛虽然小,不管在哪个地方,你把这汗毛拔出来,全身都感觉到疼痛,这就是感应的道理。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别人没关系,那你就完全把这个事情搞错了,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有密切的关联。
众生迷惑,迷失了自性,思想见解、所作所为违背了性德,受许许多多冤枉的苦报。十法界、六道轮回都不是真实的,就像梦幻泡影一样。人在六道里面就好比天天做恶梦,这个恶梦还没有醒过来,彷佛是这个状况。诸佛菩萨示现在梦境里面,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理跟事我们要细心去揣摩、细心去体会,然后才知道怎样学佛、怎样如法,使我们的修学能够得到殊胜的成果。
清凉在此地,这个注子注得好,偈颂没有注子,长行有注子。长行注子里面跟我们讲,「绝思则入,方为勇猛」,这是很好的开示。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境界就现前了。这个境界是《华严经》里面常常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无量,无量是一」。「一毛孔」是一,「一念」是一,「无边行」是多、是无量。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这个现象是性德。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自性没有大小、没有生灭、没有来去,《中观》里面讲「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来不去」,这是讲自性的现象。所以这个境界佛给它定一个名词叫「不思议境界」,菩萨契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在《四十华严》经题上看到的。八十卷经这一段的经文叫「入法界」,用得简单,「入法界」,四十卷说得详细。两个合起来看,我们就了解什么叫法界,法界的定义是什么。《四十华严》题目上「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原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叫做「法界」。法界决定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是能够说得出来的,也不是能够思惟想像你能够想得到的,「如是难思佛境界」。
「佛境界」,诸位要记住,不是毗卢遮那佛的境界、阿弥陀佛的境界、释迦牟尼佛的境界,如果这个说法与我们就不相干。佛是什么?佛是彻底觉悟的意思。如果我们彻底觉悟了,这个境界就现前。经典这个作用,我们也就恍然大悟,经典有两个作用:没有悟的时候我们在迷位,经典帮助我们觉悟,它是我们修行的指南,是我们修行的标准,对我们非常有用处;第二个作用,我们觉悟了,觉悟之后经典对我们的作用是印证。我们所悟的,展开经卷跟经上讲的一样不一样?如果是一样的,你这个觉悟是正确的,佛佛道同,你是真的觉悟了,给你做印证。如果你觉悟了,悟的跟经上讲的境界不一样,你是邪觉,不是正觉,你那个境界是错误的。这是经典住世的大用,我们必须要清楚、要明了。
然后我们就能够观察到,这个世间有一些人说他开悟了,说他证果了,说他成佛、成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