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1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务的对象是国际,我们在经典上常常看到,十六大国王皈依,护法。所以他真正做到不分国家、不分族类、不分宗教,就是今天所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这是给我们最好的一个榜样。
长行里面讲「开种种权门」,权巧方便。这一种权巧方便,大乘经里面说得很多,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更是最好的榜样。善财童子去参学这五十三位菩萨,实际五十三位都是诸佛如来应化的,这个我们毫无疑惑。因为《华严经》上,这些诸天众、诸神众,都是诸佛如来变化所作,那五十三位善知识还有什么话好说?每一位都是诸佛如来应化的,真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五十三个人示现的形象,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里面示现以宗教人士出现的,只有六位善知识,只有六个人是宗教身分出现的,其余的都是社会的各行各业。所以佛教的教学,我们要认识清楚,它是今天所讲的多元文化。由此可知,如果这些众生是基督教的身分,佛一定现基督教教化他们;他是回教的习性,佛一定现回教身分教化他们。於是我们才肯定,不但所有宗教里面的神圣,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圣贤,无一不是诸佛如来的化身,我们对於这些矛盾就消除,疑惑化解了。障碍排除了,我们的恭敬心,恭敬赞叹、尊重供养之心,自然就生出来了。
我们晓得众生根性不相同,居住虽然在一个地球,因为过去交通不发达,彼此不相往来,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佛在各个不同文化、各个不同族群里面,示现的圣贤,因人施教。原本都是一家;不但是一家,原本是一体。在我们称诸佛如来,在穆斯林称阿拉,在基督教、犹太教称上帝,其实都是一桩事情。如果我们用方便话来说,其实就是一个人,是一身,在哪个地区人家称他什么。譬如一个有德行、有才华的人,他在家里面他的子女称他作父亲,他在学校任教他的学生称他为教授,那名称不是就不一样吗?我们现在看到许多人印出名片,几十个头衔,他到哪里人家就怎么称呼他,其实是一个人。所以我们晓得,今天世间众多宗教所供奉的神明,其实是一个人,他在哪个地方,哪一种不同的称呼。我们明白了,我们搞清楚,我们的心量拓开了,大乘经上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再不怀疑了,所以我们能够跟一切不同国土、不同族群、不同的众生和睦相处。我们以真诚清净平等心对待一切人事物,是依据这个道理,确确实实是平等的。
世间也有许许多多的道学,表现种种不同的神异,那也是事实,我们接触了,看到、听到了,心里很清楚,他是属於某一个阶层,他修学程度达到了某一个阶层。一些不了解事实真相的人,奉之为神明,误以为究竟,其实他上面还有。到真正究竟圆满,是大乘经上所说的。我们怎么晓得大乘经上所说的是究竟圆满?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法界都用意识,没有离开意识;六道凡夫用意识用错了,所以才搞生死轮回;四圣法界用意识用正确了,他没有错误。意识依旧是妄心,不是真实的,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他们用的是纯善,没有恶。六道凡夫善恶混杂,愈往下面来恶就愈多,恶心所多,善心所少,所以果报就不殊胜。完全用错是地狱众生,完全用正确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如果把八识转变成四智,他就超越十法界。法相宗里面修行重要的「转识成智」,怎么个转法?不用心意识,不用心心所,你所用的就是自性,禅宗讲明心见性,四智菩提就是性,完全用性德。随顺性德,那是一真法界的菩萨,超越十法界。性德里面没有意思,有意思都在意识里头,没有离开意识。
菩萨在此地讲,『佛出於世救众生』。「众生」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不仅仅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说得很清楚,毗卢遮那的化身。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是毗卢遮那的化身,没错!毗卢遮那是谁?毗卢遮那是自性,所以称之为「法身佛」。也就是毗卢遮那是能变、能现,释迦牟尼跟阿弥陀佛都是所现的;一切诸菩萨众,我们今天讲一切宗教里面的圣贤、神明、神圣,都是毗卢遮那所变。毗卢遮那在哪里?「毗卢遮那」是梵语,它的意思是「遍一切处」,毗卢遮那没有形相,遍一切处。
上一个星期天,伊斯兰教的傅女士跟我们讲演伊斯兰教的生活,她也提到了他们的上帝阿拉,她说阿拉从来没有人见过,穆罕默德也没有见过。穆罕默德想要求阿拉现身给他看看,他说一座山爆炸了。我们想想他们讲的阿拉,跟佛家讲的毗卢遮那,确实是一不是二。她说世界众生都是阿拉造的,佛经里面讲虚空法界是毗卢遮那所现所变的。但是毗卢遮那对我们所教导的,适合於这个地区人的根性,对穆斯林所教导的是适合他们那个地区的根性,不一样。我们看看他们的经典,说事多,说理少,偏重在日常生活的教训很多,教你怎么做人、怎么工作、怎么处事待人接物,这一方面教得很多,日常生活都规定得很详细。佛法里面也有这种教诲,所谓是「律仪三千,八万细行」,但是没有像他们那样规定那么明确。
大乘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理多,讲理的部分多过於论事,帮助我们开智慧。於是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我们懂得多,所以我们的心量自然就拓开,自然就包容一切诸法,自自然然的主动以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对待不同的宗教,对待不同的族类,对待不同的众生。所以从这上面去看,我们能体会到,这个境界提升了一层。最为明显的,不伤害一切众生,不吃众生肉,这是很明显的提升了一级。看到一切众生,他也是一条命,为什么杀他来养我?为什么不能杀我去养他?大乘佛法里面,菩萨是「舍身」,我们在经上看到「舍身喂虎」,看到老虎饥饿很可怜,没得吃,把自己身体送给它、喂它,「割肉喂鹰」,能够舍己为人,慈悲到极处。如果你要不明这个道理,没有契入这个境界,这个事情做不到的。
大乘菩萨饿死,也不会伤害一个动物。他知道生死是个很平常的事,身有生死,佛性没有生死。这个身舍掉了,立刻去换一个身。舍身喂虎,就好像我们看到一个没有衣服穿的人,可怜的人,我们身上衣服脱下来送给他,就这么简单。我们送给他的时候,再换一件衣服,舍身受身就跟穿衣服、脱衣服一样,受身是穿衣服,舍身是脱衣服。大乘菩萨契入这个境界,知道没有生死;世间人不了解事实真相,贪生怕死。佛了解,这些法身菩萨们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他能做到,他很容易做到,对他来讲一丝毫都不困难。他怎么知道的?学来的,归根结柢还是教学,世尊教导他们。我们也学佛学了那么多年,我们为什么还做不到?从这个地方应当能体会到,我们的根性不利,远远的比不上那些菩萨们。他们的根利,他们听了佛的教诲,他就能够悟入,所以他能得受用。我们今天听到佛的教诲,不但不能入,悟都没有,那怎么能做到?所以必须要能够契入境界,你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我们要问我为什么根性这么钝?为什么我不能够悟入?这原因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我们在讲席当中,也不断重复的提醒,真正的关键就在自私自利。起心动念都是想自己,自己总要讲享受,这一享受就坏了、就迷了,自私自利的心就生出来。所以佛纵然当面跟你说法四十九年,你也没有办法悟入;别说入了,开悟都不可能。这就是一般讲,你有业障,你有深重的业障。深重的业障就是自私自利的念头,你贪恋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你执著自己的成见,总以为自己想的、自己看的是正确的,别人讲的、佛菩萨讲的也未必正确,这叫「所知障」,贪图世间一切的享受是「烦恼障」,这两种就把你障碍住了。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德相都不能现前,被这两种障碍障住了。
要破烦恼障,那就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一切享受,特别是五欲六尘的享受,你放下烦恼障了。放弃自己的成见,知道自己的想法看法是错误的,放弃成见,这是破所知障。於是这样才能够接受佛陀的教诲,佛说话你有悟处,确确实实如古人所说「闻一知十」。古人讲得好,「一闻千悟」,你才会有这个境界现前。你这两种障碍不排除,佛菩萨怎么慈悲,只跟你结个缘而已,你阿赖耶识落个种子,这一生当中决定不得实际的受用。我们要明白这些事实真相,要懂得这个大道理。佛法,现在世间人所讲叫「真理」,佛法是真理。真理决定没有界限,真理决定是清净、平等,清净就是没有污染,平等就是没有高下。
『一切智道咸开示』,这一句话包围得广,佛法里面讲无量无边的法门。无量无边法门,过去一般人都看到佛门里面自己的,没有超越佛教的范围。现在我们明白了,「一切智道」包含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的圣贤人,这才是「一切智道」。凡是启发众生智慧的都包括在其中,所以不一定是佛菩萨的教学,耶稣基督的教学,穆罕默德的教学,中国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教学,都包括在其中。从这个地方我们才体会到,随类现身,随机说法。《楞严经》里面说得也非常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话说得多好!
所以感应示现没有原则、没有方所,完全随众生的意念,正是「一切法从心想生」。在《华严》,特别是在五十三参里面,我们深深体会,想佛说法就现佛身,想菩萨说法就现菩萨身,想比丘说法就现比丘身,想王公大臣说法就现国王身、大臣身,喜欢童男、童女说法就现童男、童女身,这是充分显示出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要晓得。这样一来我们的心境开阔了、坦然了,一丝毫疑惑都没有,才真正得清净心、真正得平等心,我们的生活自自然然就得大自在。这个大自在就离苦得乐,苦是不自在你就苦,得大自在就是得安乐。这在佛法里面讲是证果,修行证果。修行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证得清净自在,在生活里面得清净自在,这是证果。
自己得到之后,这才能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佛「於世救众生」。用什么方法帮助?教化。教化不仅是言语,而且还有行动;不但是教佛法,还要教世间法。如果你要问:哪有这种事情?不错,近代你没有见过,你也没有听说过,古代出家人教世间法。诸位去念古书,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人物,他求学在哪里求?在那个时代没有学校,想读书,书本到哪里去找?宋朝以前的书本都是手抄的,买不到。到什么地方去抄?寺庙里头的藏经楼、藏经阁,就等於说是现在我们的图书馆。这里头不但藏有佛书,世间诸子百家什么样的书寺庙里都收藏。所以到哪里去念书?到寺庙里头。传授世间一般的知识,谁教?出家人教,出家人通世出世间法。
明朝以前出家人都是经过考试的,不是随随便便想出家就出家,没那么简单,要通过国家的考试。国家考试的标准是进士的学位,所以你要参加考试,就是你一般的知识水平要达到进士,达到这个标准,然后在社会上很有地位,上从天子、皇帝,下至地方文武百官,哪一个对出家人不尊敬?他是社会导师,也是他们的顾问,他们有什么疑难杂症不能解决,去寺院里面向这些法师们请教。法师们真有智慧、真有学问,真能帮助他解决问题。这个考试制度是清朝顺治皇帝废止的,《印光大师文钞》对於这桩事情,多次感到遗憾,顺治皇帝把这桩事情做错了。考试制度一废止,出家人素质就下降了。所以今天佛门之衰,什么原因衰的?这个制度废除所遭遇到的后果。
说老实话,也幸亏顺治皇帝废除,我们才能出家,如果考试制度还在的话,恐怕我也没有办法考取;说这个话,这是自私自利。可是我们要晓得,出家之后要认真努力发愤求学,我们世间法要通达,许许多多典籍课程我们要修学。特别是在现代,有很多科技、电脑的课程,不能不认真学习,你要不认真学习,你就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晓得,佛法要用功,要把它学好,世间法也要把它学好;至少我们要在伦理道德这些学科里面,把它学好。我们今天走的路子是教育,我们提倡,不建寺庙,建学校。将来学校多了,中学里面、大学里面,你们同学们要去教。现在我们的际遇,实在说「百千万劫难遭遇」,国家承认我们的教学。诸位同学在此地,将来拿到这个地方的结业证书,这个结业证书就很有效果,国家承认。将来在学校任教,你就取得教师、教授的资格。
我们偏重在德行、修身这个课程。修身这个课程民国初年还有,我们希望将来这个课程要恢复,奠定德学的基础,这才能够挽救世道人心。不但要讲求,一定要实现,要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我们要学释迦牟尼佛,不但是天天讲经说法,在生活里面做出示范,我们真的把名闻利养放下,真的把一切物质享受放下,放下之后,我们很快乐、很自在,让社会大众仔细去看看,你过得有没有我这么快乐、有没有我这么自在?让他们看了之后,生起羡慕之心、效法的心,社会风气就能够转过来。所以不从自己本身做起,这个教学的效果就很难收到,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这是智慧的教学,我们展现智慧的生活。
目标,『悉令舍苦得安乐』。离苦得乐是果报,果必有因。由此可知,因果教育重要。我们要把因果的理论讲清楚,因果的事实要举例给大家看。举例最好举现代的例子,古时候例子很多,有很多人不相信,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书里头说的是真的吗?要举出现前的例子。我们尽量在报纸、杂志、资讯里面去搜集,我们每一个同修都应该要存这个心,见到了搜集,搜集之后储存在电脑里面。将来多了,我们可以印书,提供给大家做参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