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

第601部分

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6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宇宙就是我们佛经里头常讲的虚空法界,虚空法界是心性变现出来的,说真话是「心包太虚」,量是「量周沙界」,量跟心一样大,所以虚空法界比心量小。
  这个心量要是现前,修学大乘就方便,许许多多的障碍自自然然的消失、没有了。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要知道,无量无边的障碍是从心量狭小里头生出来的,所以学大乘,心量不能不大,什么都能够包容。佛在经教里面常常教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这叫包容,特别提醒你,是因为你心量太小,你不能包容。我们想把自己心量拓开,从哪里做?就从这里下手,进一步学普贤菩萨礼敬诸佛。诸佛,过去佛、现在佛这不必说,未来佛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所以说一切恭敬。我们不能做,行吗?不能不知道学佛的终极目标是明心见性而已,所以首先要肯定,我们的法身跟佛的法身是一不是二,充满法界。
  第二句是讲作用,『普现一切众生前』。法身在哪里?本性在哪里?真如在哪里?你是迷了,你不知道。《华严经》上讲得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两句话讲什么?讲的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现象。说得近一点,十法界依正庄严;再说得近一点,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眼之所见、耳之所闻、鼻之所嗅、舌之所尝、身之所触,无一不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什么?性德,性德自然的流露。这个现象就是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可惜世间人迷而不觉。
  『随缘赴感靡不周』,这一句就是我们平常赞叹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楞严经》上所讲的随心应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缘是众生,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哪个地方有感,哪里就有应,随时随处无不现身。十方世界,众生同时感,佛同时应,这个事情很难懂。我们举个例子来说,今天我们在此地一起学习《华严经》,通过网际网路的传播,这个电波周遍这个世界,这就是应。诸位同学不管你们在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你打开网路,这个影像就现了,你打开网路是感。我们晓得许许多多地方的同修,你们现在都打开你们的电脑,打开我们的网址,你都能收看到。毗卢遮那如来,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全是毗卢遮那如来的变化所作,毗卢遮那是能变、能现。我们这个身、这边的华、这边的树,是不是毗卢遮那变的?是!一点都不错。毗卢遮那在哪里?你指著这个华,是的没错,你指著这个树,没错!能变所变,能所不二。所以禅宗大彻大悟之后,老师就问:「会么?」你是不是真的体会到?体会到了,在哪里?随拈一法。老师这个时候注意他的心、注意他的态度,心真的真诚清净,态度诚诚恳恳,点头肯定,给他印证,确实入这个境界。
  入这个境界之后,那个人是什么样子?给诸位说,一片慈悲,冤亲平等,万法一如。众生要他的身体、老虎想吃他,欢欢喜喜供养。到这个时候,一切为众生,众生就是我,我就是众生。真的觉悟了,妄想分别执著一扫而空,他那个时候的心情就跟《六祖坛经》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般若经》所说的「无所有,不可得,毕竟空」,他圆满的契入。一切众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立刻就应,众生有心生感,如来无心而应。就像我们现在打开电脑频道一样,我到时间我想看,你是有心;频道整个播出去,哪个地方打开这个频道都能看到,不限於一个地方。但是我们这个频道确实有限,只限於这个地球,而且在地球上还得要有卫星通讯在它范围之内你才能收得到,不在它范围之内收不到。一颗卫星它的范围是有限的,所以必须要许多个卫星连起来,全球才能看得见。法性不然,法性是自自然然的充满法界,无需要像卫星一个一个传播,不需要!法界是它变现出来的,它当然周遍法界。这个波,在佛法里面不叫波叫光,它的光当然是周遍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这是自然的现象,当然之理。
  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虽然有应,『而恒处此菩提座』。《纂要》的本子是「处北菩提座」,这个北是个错字,是「此」。这一句话是「不动本」,心性如如不动,自自然然的周遍法界。就像我们今天讲的电波,或者我们用太阳来做比喻,阳光遍照大地。现在有科学的技术把阳光变成能源,这就好像「随缘赴感靡不周」,科学技术如果更上一层楼、更进一步,也许可以把阳光转变成动力。科学家已经在做,许许多多太空中的卫星利用阳光的能源来发电。我们也看到太阳能电灯,我们看到有些路灯是利用太阳能。现在有许许多多家庭,我们看到屋顶上有一个装置,那是吸收太阳能,把家里的用水温度提高,热水浴用太阳能,这有点像第三句「随缘赴感靡不周」。太阳能动了没有?没有动。由此可知,「菩提座」是比喻、是表法,不是真的那个地方有个座位。「座」在佛法里面都是表不动,你看人坐在那个地方很稳重。走著是动的,站著不稳定,随时他会动,坐在那里很稳重。所以座表不动,真心没有动过,本性没有动过,它是体,它是理。
  学佛最重要的是要明了这个理体,是要把这个理体抓到。佛法里面讲证得,怎么证得?如果我们自己的心不动,就证得。不动是什么?不动就是理体。可是我们现在的心动,起心动念,前念灭后念生,相续不断,佛讲这是妄心,这不是真心,真心是不动的。所以佛法的修学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所有一切方法门道修什么?修不动心。我们念佛的目的在哪里?一心不乱。一心就不动,二心就动了。阿赖耶二心,一心里头又变出一个心来,阿赖耶是心,动了,妄动,末那、意识、前五识,愈动愈多,出的状况愈多。动的相叫做无明,不明真相、不明体性。诸位要晓得,无明的相是动的,自性的相是静的。真如本性的相是不动的,没有现象、没有形相,它不是色,它也不是身,它也不是气,我们六根接触不到,但是它就在我们面前。我们这个根身、我们的器界,器界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大到虚空法界,都是它变现的。它怎么变现的?动了就变现,不动不变现。像水一样,水不动,水平像一面镜子一样,水一动就有纹,就起波浪,虚空法界是波浪。
  现在西方科学家有很聪明的,我们听说了,不能不佩服他。他说这个世间根本就没有物质存在,物质就是讲依正庄严,依正庄严都是物质,根本没有物质存在。物质现象是什么东西?波动的现象,这个话说得高明,一点都不错。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现象,无量无边的佛刹、无量无边的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做众生;动物是众生,植物是众生,矿物是众生,所有一切自然现象都叫众生,是波动的现象。他这个说法,跟佛经上讲的完全一样。佛经上讲,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万物从哪里来的?说「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两句话就是波动。无明,无明就是波动,这一动,相现出来了。不动的时候没有相,像水,水平如镜没有相;稍稍一动,波就起来,微波,从微波愈变愈大,变成惊涛骇浪。所以,真相确确实实是波动的。波不管它怎么动,水不动,「而恒处此菩提座」。不动是真的,动是假的,真跟假要搞清楚。真假是一不是二,假的不动了,那就是真的,真的动了,就是假的。所以,真假是一不是二。我们也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著,执著错了。真很好,假也很好,说真是体,说假是相。
  譬如我们用黄金做一个狮子,你说这是狮子,没错很好,你说它是黄金,也没错也很好。你说黄金是从体上说的、是从不变上说的,你讲狮子是从相上说的,相会变。我不想要这个狮子,我把它做成一个小猫、小狗,相是从心想生;可是,体不是从心想生,心想是识,唯识所变。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的本事是什么?就是平常说的一句话:以不变应万变,那就是佛菩萨。我们凡夫是以变应变,这就糟糕,永远纠缠不清,永远没有办法把问题解决清楚。佛菩萨高明的地方是他以不变应万变,什么问题到他那里全摆平、全解决,这个道理很深。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这一句话说得很有意思,「不动本而周遍,则十身圆融,遍四法界」,四法界就是本经所讲的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华严经》上讲十身、十种身,十身圆融,一即是十,十即是一,周遍四法界。偈文里面「佛身」,佛身就含著有佛的十身,圆融周遍四法界,周遍一切法界。所以这个佛身是理、是体,法界是事、是相,但是它可以互用;也可以说佛身是事是相,法界是理是体,它是一不是二。大乘经上常说「性相一如,理事不二」,你观看的角度不一样,说它是体,行!说它是相也行,说它是作用也没错。最重要的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能够证得理体?你才能圆满的通达,才真正能做到事事无碍。
  大师《钞》里面,「应用之中,自有本末,菩提座身是本,周遍十方是末」,本末也是一不是二,这是《华严》教义。「菩提座身」,身是法身,座是法界,它表的意思一定要懂得,法身跟法界是本,为什么?不动。周遍十方是它起的作用,作用随缘,我们在这个经上念得太多了,随顺众生的欲乐,欲是欲望,乐是爱好,也就是说随顺众生的希求、随顺众生的爱好,统统现,没有不现的。众生好善好德,自性就现清净庄严的法界,现这个好的环境;众生心恶毒,就现三途地狱的法界,统统现,平等的现!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第二首偈:
  【如来一一毛孔中,一切刹尘诸佛坐,菩萨众会共围绕,演说普贤之胜行。】
  这是第二首,清凉大师把它配十海的「演说海」,这一首偈子里头「演说普贤之胜行」,这个意思很明显。十首偈里头有些地方我们要用意思去体会,文字没有提到,如果不是大师给我们提醒,我们往往粗心大意,没有看出它的义趣。这一首跟底下一首,都是以最小的相,毛孔是正报最小的,微尘是依报最小的,以最小的相能够「广容」,这是事事无碍的境界。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不是我们的常识,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的境界里,大容小没有问题,小容大不可能,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佛法当中常说「芥子纳须弥」,芥菜子很小,像芝麻一样,纳是容纳,能够容纳须弥山。须弥山没有缩小,芥菜子没有放大,怎么能容纳?佛说这个话,众生听了总感觉到大惑不解,这是个疑惑,是不是佛说这些是比喻不是事实?我们初学的人总是这样想法、总是这个看法。要用自己的知见来解释佛所说的经法,这样往往就解错了,不解如来真实义,不知道如来所说的都是事实真相。为什么?如来看到事实真相,我们看到是假相,假的心看假的相,永远不得其真。真心看假相,哪有不透彻明了的道理?芥子称性,它是自性变现的,须弥山也是自性变现的,性没有大小。有大小,小就不能容大;没有大小,就能互融互遍。
  理说出来了,我们听了之后,感觉得是有一点点对,但是又不敢接受。为什么?这个理我们不能证明,所以总是半信半疑。我们这样的心态学佛,亏就吃大了。怎么办?证理,我们求证。用什么来证实?还是用心。把我们的妄念逐渐逐渐放下,恢复我们不动心,於是你就能证得。一切菩萨证无上菩提,没有别的方法,怎么样把妄念放下。你说怎么样放下?那个方法多了,八万四千方法、无量无边的方法,这些方法针对一桩事情: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对这么一桩事情!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佛所说的这个境界,你就都明了,为什么?你证得了,亲证的境界。你虽然亲证,你的说法跟佛一定是一样的;没有亲证的人听到,还是怀疑,还是打很多问号,必然的。於是我们就明白,修行必须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修什么?修不动心,修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真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在你一天到晚工作里面,在你的交际应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记住一句话,我们净土宗的人修什么?一心不乱,真净土!心净则佛土净。
  『如来一一毛孔中,一切刹尘诸佛坐』,毛孔很小,佛刹很大,不是一个佛刹,是一切佛刹。一切刹尘,诸佛有多少?一切刹尘数那么多的诸佛坐在里头。我们常讲一毛端里头转大法轮,一尊佛在那里说法,无量菩萨围绕,那跟这个比,不能比!这个意思实际上说什么?一毛孔里面含摄著尽虚空遍法界,一法都不漏。『菩萨众会共围绕』,菩萨比佛更多,佛是一切刹尘数的诸佛,菩萨的数量不晓得超过这个多少倍。『演说普贤之胜行』,《华严经》上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首偈是事事无碍不思议的境界。我们在《四十经》里面读到,《四十华严》经题上「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这个境界。普贤行愿,清凉大师给我们讲普贤行愿是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能所不二。没有普贤行,你就入不了这个法界,你就对佛这些话会感到莫名奇妙;具足普贤行,你就能契入。我们要问,什么是普贤行?现在你懂了,《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普贤行,十大愿是普贤行的纲领。《华严经》是普贤行的细说,是不是我们这部《华严经》?不是的,这部《华严经》是略说。细说在哪里?细说,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理事、性相、因果。所以龙树菩萨讲,上本《华严经》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道的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性相、理事、因果,圆满的含摄在其中。
  在这一句里面,境界不是我们境界。我们要学的,是普贤行。普贤行与大乘菩萨行有什么差别?就事相上来说是毫无差别,差别在心量。果然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你所有一切行都是普贤行,就差在这里。换句话说,离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