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文读本 夏中义-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童般的创造性。它是自发的、不费力的、天真的、自如的,是一种摆脱了陈规和陋习的自由。
而且看来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天真的”自由感知和“天真的”、无抑制的自发性和表现性
组成的。几乎所有儿童都能自由地感知,他们没有哪里可能有什么、什么东西应该在哪里、
哪里总是有什么等等的先验预期。几乎所有的儿童,在受到鼓舞的时候,在没有规划和预先
意图的情况下,都能创作一支歌、一首诗、一个舞蹈、一幅画、一种游戏或比赛。
我的被试者,正是在孩子般天真的意义上是有创造性的。或者,为了避免误解,因为我
的全部被试毕竟不是孩子了(他们都是五十多或六十多岁的人了),请允许我们这样说,他们
至少在两个主要的方面,或者保留了、或者恢复了孩子般的天真。也就是说,他们是非类化
的或对经验是虚怀若谷的,而且他们是白发的,倾向于表现的。如果说,儿童是天真的,那
么,我的被试者则是达到了“第二次天真”,正如桑塔亚纳④的说法那样。他们的天真感知
和表现是和老练联系在一起的。
总之,这一切听起来仿佛我们是在论述人性中固有的基本特性,出生时就赋予所有人的、
或大多数人的潜能。这些固有的基本特性,由于人适应社会上存在的文化,就被掩盖、或披
抑制而大多丧失了。
在另一种特性上,我的被试也不同于普通人,这一特性使创造力更有可能出现。自我实
现的人比较地不怕未知的、神秘的、使人困惑的东西,而且通常是主动地进攻,从中挑选出
难题,全神贯注地思考它。现在援引一段我对此的描述:“他们并不忽视未知的东西,不否
认它或躲避它,也不力求制造假象好象它是已知的,他们也不过早地组织它、分割它或对它
分类。他们并不依赖熟悉的事物。他们对真理的探索,也不强求确定、保险、明确和有条理。
正如我们在哥尔德斯坦的脑损伤者、或在强迫性神经症患者那里所看到的异常形态那样,当
整个客观情境有这种要求时,自我实现的人们可能安于无秩序的、粗线条的、混乱的、浑沌
的、模糊的、有疑问的、不确定的、不明确的、近似的、不严格的、不准确的状态(在科学、
艺术以及一般生活中的特定时刻,所有这一切是完全合乎需要的)。”
“因此,疑问、不明确性、不肯定性,以及作为结果的搁置决定的必要性,就发生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苦恼,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是愉快的激励性的挑战,是他们生
活中的高潮,而不是低潮。”
我做的一个观察,已经困扰我多年了,然而,现在它开始有了眉目。这就是我所描述的
自我实现者对于二歧式的解决。简言之。我发现有许多对立和极性,我们都应该以不同的眼
光去看待,不能象心理学家惯常认为的那样是直线延伸的理所当然。例如以困扰过我们的第
一个二歧式为例,我就不能确定我的被试究竟是自私的还是不自私的(我自然而然地陷入了
或者是这样或者是那样的境地,这一个越多,另一个就越少,这就是我提出这种问题暗含的
意思)。我迫于事实的绝对压力,不得不放弃这种亚里士多德式的逻辑。从一种意义上说,
我的被试是很自私的;而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们又是很不自私的。二者融合在一起,似乎
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在一个合理的、动力的统一体或合成物中,这很象弗洛姆在他有关健
康利己的著名论文中所描述过的东西。我的被试已经用这种方式。把对立物综合在一起了。
因此,使我认识到,把利己和利他看成是矛盾的和完全排斥的,这本身就是人格发展水平低
下的特征。同样,在我的被试身上,许多其他的二歧式也都转化为统一体了。认知和意动的
对立(心对脑,希望对事实)变成了有意动结构的认知,象直觉和推理得出同样的结论那样。
责任、义务变成了乐事,乐事和义务合为一体了。工作和玩乐的区别也变得模糊了。当利他
主义成了令人愉快的利己的事情时,利己的享乐主义怎么能够与利他主义对抗呢?所有这些
最成熟的人,也是具有最强烈的孩子式天真的人。总是被描绘为具有最强烈的自我和最明确
的个性的这些人,恰恰是最有可能易于没有自我、超越自我和以问题为中心的人。
这恰恰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所做的事情,他们能把不协调的、不一致的、彼此抵触的各种
颜色和形式,纳入一幅画的统一体中。这也是伟大的理论家所做的事情,他们把迷惑人的、
不一致的事实放在一起,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出它们实际上是在一起。对于伟大的国务活动家、
伟大的治疗学家、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父母以及伟大的发明家来说,也同样如此。他们全
都是综合者,都能够把分离的、甚至对立的东西纳入一个统一体中。
我们在这里谈的是整合能力,是在人的内部反复整合的能力,是把他在世界上正在做的
一切整合起来的能力。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能依靠人的内部整合能力了,它就成为建设性的、
综合的、统一的、整合的创造性了。
在我看来,要找出这一切之所以如此的原因,这多半要追溯到我的被试的比较无畏的品
格。他们显然较少对文化的顺应态度,他们不太害怕别人会说什么,会要求什么,会笑话什
么。他们不太需要依赖他人,因而也较少受他人决定,他们不太怕他人,也不太敌视他人。
然而,也许更重要的是自我实现的人不畏惧自己的内部世界,不怕自己的冲动、情绪和思想。
他们比普通人更能接受自我。这种对自己的深邃自我的赞同和认可,使他们更有可能敢于察
觉世界的真正性质,也使得他们的行为更有自发性(较少控制、压抑,较少规划、设计)。他
们不太怕自己的思想,即使这些思想是“古怪的”、糊涂的或疯狂的时候,他们也不怕。他
们不怕被笑话,不怕得不到赞同。他们能让他们的自我通过情绪流露出来。相反,普通人和
神经症患者用围墙挡住畏惧,他们的自我大多留在墙内。他们控制、抑制、压制、镇压他们
的自我。他们非难自己的探造自我,并且预期他人也这样做。
实际上我所说的是,我的被试的创造力看来是他们的更大整体和整合的副现象,这就是
自我认可包含的意思。普通人身上的那种固有的底蕴力量和防御控制力量之间的内战,看来
在我的被试身上已经解决了,他们较少陷于分裂状态。他们的自我,对于享受和创造的目的
来说,也大多是有效的。他们用于保护和反对他们的自我的时间和精力也较少。
正如在以前各章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我们关于高峰体验的认识支持并丰富着这些结
论。这些高峰体验也是整合过的和捏合着的体验,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与感知世界上的整
合是同型性的。在这种高峰体验中,我们发现体验的坦率性增强了,出发性和表现性也增进
了。同样,由于人的内部这种整合的一个方面是承认我们的深邃自我及其价值,这些深蕴的
创造力就变得更有效用了。
原动的、二级的和整合的创造性
传统的弗洛伊德理论,对于我们的目的来说用处很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资料
是反驳这种理论的。他的理论本质上(或者说曾经)是伊特(id)心理学,是一种对于本能冲动
及其变化的研究。而且,基本的弗洛伊德辩证法,最终是在冲动和防御冲动之间看到的。但
是,对于理解创造力(以及游戏、爱、热情、幽默、想象和幻想)的源泉来说,比压抑冲动紧
要得多的是原初过程,这个过程本质上是认知的,而不是意动的,我们一旦把我们的注意力
转到人的深蕴心理学时,我们立即就会发现,在心理分析自我心理学(克里斯、米尔纳、埃
伦兹魏格、荣格的心理学)和美国的“自我与成长心理学”之间,有许多一致的东西。
在通常的意义上,正常顺应或顺应良好的人,意思是不断成功地抵制了许多深蕴的人性,
包括认知的和意动的两个方面。对现实世界的良好顺应,意味着人的割裂,意味着这个人把
他的后背对着他的自我,因为它是危险的。但是,现在清楚了,这样做他的损失也是很大的,
因为这些底蕴也是他的一切欢乐、热爱和能力等的源泉;而且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构,它们
也是创造的源泉。为了保护自己而去反对自我内部的地狱,结果也就把自己同自我内部的天
堂割裂开了。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就成了平庸的、密闭的、僵硬的、淡漠的、拘束的、谨
小慎微的人,成了不会笑、不会欢乐和爱的入,成了愚笨的、依赖他人的、幼稚的人了。他
的想象,他的直觉,他的温暖,他的富于感情,全都逐渐被扼杀或被歪曲了。
作为一种疗法,心理分析的最终目标是整合性的。成就就是通过顿悟达到这种基本分裂
的愈合,从而,遭到压抑的东西就变成意识到的或者潜意识的东西了。但是在这里,作为研
究创造性的深邃根源的结果,我们还可以做出些修正。我们与我们的原初过程的联系,同我
们与我们的不能接受的希望的联系,并不是在一切方面都是一样的。我能看到的最重要的差
异,就是我们的原初过程并不象被禁止的冲动那样危险。在很大程度上,原初过程并不是被
压抑或被潜意识压抑的,而是被“遗忘”的,或者也可以说是避开压制(不是压抑)的,因为
我们必须顺应严酷的现实,而这个现实要求有目的的和实用主义的努力,而不是幻想、诗意
和欢乐。或者也可以说,这在富足的社会中,情况是另一种样子,即对原初过程的遏制必定
要少得多。我预料,很少做减轻压抑“本能”的事情的现行教育,在承认原初过程并把它整
合到意识或潜意识中能做很多的事情。艺术、诗歌、舞蹈方面的教育,从原则上说在这方面
是大有可为的。动力心理学方面的教育,同样也大有可为;例如,多伊奇和墨非以原初过程
语言的方式说话的“诊疗交谈”,可以看成是一种诗作。米尔纳的非凡著作《论不能作画》,
完全变成了我的观点。
我试图概略分析的这种创造性,由爵士乐或孩子式即兴创作的画提供了最好的范例。这
种创造性不是由称之为“伟大的”艺术作品证明的。
在前一种场合,伟大的作品需要伟大的天才;在后一种场合,伟大的作品不仅要求思想
的闪光、灵感、高峰体验,而且也要求艰苦的劳动、长期的训练、不客气的批评、以及完美
的规范。换句话说,继自发性之后是深思熟虑;继完全认可之后是批评;继直觉之后而来的
是严密的思维;继大胆之后而来的是谨慎;继幻想和想象之后而来的是现实的考虑。这时,
这样一些问题就出现了;
“这是实际情况吗?”
“这能被其他人理解吗?”
“它的结构是健全的
吗?”
“它能经受得住逻辑的考验吗?”
“我能够证实它吗?”等等。这时,推测之后的冷静
思维、比较、判断、评价、选择或拒绝的时刻就到了。
假如我们可以这样说,二级过程继原初过程之后已经盛行起来了,实际主义继幻想主义
之后已经兴起了。那么,自愿复归我们的底蕴现在就结束了,必要的灵感或高峰体验的被动
性和感受性,现在就必须让位给主动性、控制、以及艰苦劳动了。在一个人的身上,高峰体
验是偶然发生的,但伟大的产品则是这个人创造的。
严格说来,我只是调查研究了第一句话,即高峰体验的到来。这种体验,作为一个整合
的人的或这个人内部暂时统一的自发表现,是顺利的和不需经过努力的。只有当一个人的底
蕴对他起作用时,只有当他不伯自己的原初思维过程时,高峰体验才会到来。
我将把那种出自原初过程、并且应用原初过程多于应用二级过程的创造力,称之为“原
初创造力”。而把那种多半以二级思维过程为基础的创造力,称之为“二级创造力”。后面这
种类型包含着世界生产成果的一大部分,桥梁、房屋、新的机动车,甚至许多科学实验和许
多文学作品,都在其中。所有这一切,本质上都是精炼和发展他人的思想,两种创造力之间
的差异,类似于突击队员和后方军事警察之间的差异,类似于拓荒者和移居者之间的差异。
那种能以良好融合或良好交替的方式、自如而完美地运用两种过程的创造力,我将称之为“整
合的创造力”
。伟大的艺术、哲学、科学产品的出现,正是来自这种整合的创造力。
结论
我认为所有这一切发展的结局,可以概括为在创造性理论上日益强调整合(或自我一致、
统一性、完整性)的作用。使二歧式转化为更高级的、更广泛的统一体,也就是治愈了人的
分裂,并使他更一元化了。由于在人的内部有我谈到过的这种分裂,所以就等于有一种内战,
这人的这一部分反对他的那一部分。总之,就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来说,看来更多地是直接
来自原初过程和二级过程的融合,而不是来自镇压和控制被禁止的冲动和希望。当然,由于
害怕这些被禁止的冲动而产生的防御,也可能在全面的、不加区别的、恐慌的战争状态中,
把原初过程打到内心深处。但是,这种不加区别的战争看来在原则上是不必要的。
为了简化起见,可以说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认为这些
成就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因而对人格来说,成就是第二位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
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发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
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在创造性生活中那些表现自身的东西,或者说是强
调创造性的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