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学人文读本 夏中义 >

第176部分

大学人文读本 夏中义-第176部分

小说: 大学人文读本 夏中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这一代正面临着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非常时期。正如本书再三强调的,能源环境影响
着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经济学说。如今,我们亲眼看到能源环境的基础正在从非再生能源
过渡到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整个社会将发生巨大的个人和制度上的变化。我们面对的问题
有:这个过渡将持续多长时间?它将怎样完成?个人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时间问题最费猜测。七十年代初期出现的能源危机和公众对环境破坏的担忧已为熵的模
式的初步形成创造了条件。毫无疑问,在未来几十年里,即使旧秩序的残余依然存在,熵社
会还是要持续向前发展,这正如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那样。即使在今天,人们在访问欧
洲国家时,甚至会发现,在封建制度消失几百年之后,封建文化的遗风仍是阴魂不散。从这
点出发,到太阳能时代的过渡也好比一种进化发展,每发生一场新的熵危机,就能增添一点
动力。
  同时,我们也不应误以为,在能源环境的渐进变化过程中,我们除了稍做更改之外,仍
可照常生活。这个过渡将不会象以前能源环境变化那样横跨几百年。我们的高能社会、经济
体制十分脆弱,而且完全依靠非再生能源的不断输入,所以,一场大崩溃已迫在眉睫。我们
可以确信,未来 20 年至 30 年间将是改变能源环境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必须为尽量减少
这种熵转折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冲击波而早作准备。
  前面部分概括了某些制度上的广泛、长远的变化。这些变化伴随着能源环境的变化而发
生。某些人可能会认为这些变化不过是乌托邦式的空想(不可能取得),某些人则把这些变化
当做压迫性的变化(因此令人生厌)。对这两种人我们只能问他们,如低能量的未来被说成是
不可能取得的或令人生厌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出路可言呢?非再生能源的贫乏已使我们
明白,现存高能工业基础结构再也不能维持下去了。在我们从非再生能源基础转向可再生能
源基础时,如期望我们可以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长久地维持不断的高物质能量的流通,这同样
也是很不现实的。
  无论我们愿意与否,我们己不可挽回地走向了低能量社会。有两条道路可供我们选择:
一是我们理解,这是生存的必需,还有很多美好的生活机会,所以我们自觉自愿地进入熵社
会;二是我们死死抱住现行的世界观不放,到头来被迫痛苦地进入低能量社会。
  出于我们继续沿着高能道路前进,我们最终要为熵付出的代价也在与日俱增。利用遗传
技术向一种全新的经济基础结构转变,这有可能推迟清算日子的到来,但不过是在短时间内
而已。我们把高熵社会向低熵社会的过渡耽误得越久,熵的代价就会越大,转变就会越困难。
如果我们坐失良机,人类将承担不起由此而付出的代价。
  如果我们不愿这样大肆挥霍可得能源,我们就要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熵模式的价值观念
和指导。如果我们不从个人到集体都去掉牛顿世界观,一场变革社会的运动便无望发生。这
个历史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完全理解我们人民的信仰.我们必须自觉自愿地改造我们的生
活,使之反映出新模式的要求。但这还不够。我们还必须万众一心地开始拆除掉现存的高能
基础结构。同时我们必须以新型的价值观念为基础建立起我们的新社会,这种新型的价值观
念必须反映我们对熵过程的觉悟。
  也许所有这些都是超出人类想象力的。上述任务是如此庞大,而成功机会又是如此渺茫,
所以,接触了熵定律后,很多人将感到心灰意懒。首先,由于这种新的世界观使人沮丧万分,
他们只能感到绝望。何处是希望?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后,不论我们作出什么努力,世界
总是在堕落之中。既然如此,又有谁会去憧憬美好的明天呢?过去几百年里,人类作的一切
几乎都是适得其反,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又何在呢?
  如果我们继续奇希望于现存秩序的维持上,那么,我们就真的只好为我们的同胞手足感
到绝望了。我们厮守的今朝美景是难以长久的。从另外一方面看,抱这种希望又有什么好处
呢?复杂的技术和浪费性经济增长只会毁掉我们人类的前程,我们为何还要执迷不悟?如我
们继续相信高能环境,这就不是希望而是幻觉了。我们不应为去除这种幻觉而感到沮丧;相
反,我们这一代人有机会开始一场地球变革,使濒临灭绝边缘的世界进入有秩序的新时代。
我们应为此而感到欢欣鼓舞。
  熵定律具有它的美好的一面。熵定律以其权威引导我们走过了宇宙大舞台。我们既痛苦,
又快乐。熵定律使我们确信自己的命运,然而,何去何从,这要由我们自己选择。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是勇往直前、所向无敌的历史。目前,人类实际上已攫取、控制了
地球上任何一个重要的生态场所。所以,人类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人们为殖民手法而自
食恶果。就在人类竭力继续增加能量流通的时候,世界总的能源环境却在日益涸竭,浪费和
混乱越来越严重。人类要生存,唯一的希望就是放弃对地球的掠夺,转而适应自然秩序。
  如果我们能过渡到一种极点的模式,那么,这一定是人类自觉选择的结果。我们之所以
逐渐认识到这种选择是因为我们有力量将我们的决定付诸实现。只有理解了熵定律,才会对
选择产生这种认识。
  为了找到我们在整个体系里的位置,我们曾作出了长期的、然而又是徒劳无功的努力。
此后,熵定律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很浅显的真理:世界上发生的任何行为都受以前发生的行为
的影响,就如现在发生的行为将影响到未来那样。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是连续统一体,我们
的现在象征着过去,我们的形成、发生又代表了莫测变化的末来万物。
  由于所有过去或将来的事件都是彼此联系的,所以我们必须为无限的过去和将来负起最
终的责任。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作为将在宇宙的边涯引起回响,影响存在着的一切其它事物。
我们怎样选择生活方式不仅仅是和我们个人有关系。由于我们的行为将影响到所有的事物,
所以,这也和所有的事物有关系。
  熵定律是真正的艺术,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概念。同时,它也为我们中多数人带来恐
慌。我们的客观世界有朝一日将完成它的旅程而停止存在。然而,我们却不愿接受这样一个
事实,这恰如我们不愿承认个人在地球上的逗留时间有限那样。可是,熵定律告诉我们,世
界上所有的事件都有其单一性,就是事件的这种单一性使我们感到,我们应尊重周围存在的
万物。整个世界是暂时的。在有限的世界中,我们体会到了自身的有限;在脆弱的世界中,
我们体会到了自身的脆弱;世界的本质是虚弱的,我们的本质也是虚弱的。
  虽然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还是在这有限的世界上拼死寻觅长生不死的妙方。
在我们的寻觅中,虚无主义也应运而生。有限的世界常常使我们很不愉快地联想到自己的境
遇。我们杀向了周围的万物,吞噬掉了同类和地球财富;在心里,我们甚至告诉自己说,这
就是我们追求的进步。实际上,这就是我们追求的不朽。这好象是我们为了忘却自己的薄命
痛苦而决计毁掉任何可以提示这个世界的有限本质的残余物。我们的穷折腾只会加快缩短我
们的寿命,毁掉所有未来的生命物质的有限遗产。同时,由于我们坚信现代技术可为自然宝
库补充我们所消耗的一切,所以,我们对这种残杀和折磨持无动于衷的态度。
  只有当我们承认世界的有限性时,我们才能真正领会到地球的珍贵。只有此时,每一事
件才有特殊意义,生活本身才值得珍惜、保护。伟大的哲学家兼科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①曾指出:“如果某种行为不可重复,而且一旦做了就永远不得更改,此时,对行为负责任
才有意义。”
  我们中有些人愿意承认客观世界有限,但又相信熵的流动将被不断扩张的精神秩序趋向
所抵消。对这些人来说,生命的形成过程等同于意识的不断增长。在牛顿体系中,人类意识
被认为在走上坡路,而熵流动却在走下坡路。据信,人类的集体意识最终将发展到完全脱离
客观水平,并且,在宇宙的变形中克服熵定律。人类意识在穿透客观存在的瀑布之后,便将
平稳地升入灵魂启蒙的以太世界。
  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会暗自相信在无增长或低熵流通环境里,意识将衰退,其
发展将受到阻止。他们坚信,意识的成长必须时常受到频繁的身体活动的滋润和培育。根据
这种推理方法得出的逻辑结论是,世界上的能量流通越大,混乱和浪费越严重,就越能为意
识的培养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事实根本不是如此。加快物理的流动并不能保证精神上取得更大的发展,恰好相反。超
然存在产生于平静和对“存在”美的认识而不是产生于混乱和“做”苦功。赫尔曼·黑塞②
笔下的西达塔曾坐在河边,静听着潺潺流水声,目的是为了能和流水融为一体,并从中受到
启迪。然而,人类的发展迄今还在顽固地抗拒事物的自然流动。殖民的标志就是要征服、抑
制。启蒙实际上是“经历”的对象,而我们却继续把启蒙作为“取得”的对象。只要我们还
在发狂地争取启蒙,我们就会继续抗拒展开过程中的自然节奏,并且离我们的启蒙目标越来
越远。
  我们也应认识到,我们常常错误地将人类组织客观世界的新思想同意识的高级形式联系
起来。这两者不是一回事。其实,在多数历史情况下,社会发展和精神发展在极大程度上循
着相反的轨道。人们只有放弃了征服的欲望,开始适应他人为我们所造就的世界,而不是我
们自己建造的世界,上述两者才有可能开始重新会合。
  我们也错误地把形成过程同向未来某个完美状态进步或进化混为一谈。我们经历一朵玫
瑰花的形成过程,但并不把它看作在遥远的将来某时变得更加完美的玫瑰花的先导。玫瑰的
存在就构成了充分的理由。玫瑰的完美在于它的存在。而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近 200
万年来,人类的体力、脑力都无甚变化。每株玫瑰花仍是玫瑰花,所以,它的本身——主观
发生,是完美的。人类生活也是如此。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我们仍然坚信人类的集体意识的逐渐展开将在遥远的未来使人
大彻大悟的时候,其实,完美状态就一直在我们面前。除非我们认识到这个新发现,而且我
们每个人不论何时都具有宇宙意识,否则,我们将决不能为我们的行动与我们同周围世界的
关系担负全部责任。相反,我们将继续为我们的错误和过失辩解,说它们是我们集体形成过
程不够开化的结果。换句话说,由于我们还未完全觉醒,所以,我们就不能完全负责。
  然而,一旦我们接受了熵定律,我们就不会再逃避我们对我们生活与产生影响的世界上
发生的一切应负的完全责任。而完全责任又是完全觉醒和精神启蒙的先兆。
  熵定律问答了历史上一切文化都必须回答的中心问题:世界上的人类应有什么样的作
为?尽管有种普遍的意见认为人们的行为应能保护和加强生命,然而,如何达到这些目的,
却有无数说法。熵定律最终提供了一个能解百题的答案。保护、加强各种形式的生命需要有
可得的能量,可得的能量越多,各种可能的生命形式向未来扩展的前景就越妙。但是,第二
定律告诉我们,世界上可得能源的贮存正由于各种原因而渐渐濒临涸竭。我们中每个人使用
的能量越多,身后的所有生命的可得能量就越少。这样,道德上的最高要求便是尽量地减少
能量耗费,这样做,我们便表达了我们对生命的热爱,也说明我们满怀爱意地支持所有生命
的继续发展。
  所以,当我们谈到普遍的爱的时候,我们指的是那种整体的崇高精神。它承认我们中每
个人都是总流动的不可分割部分,这种流动本身便是生命的形成过程。
  爱并非象某些人想的那样是与熵相抵触的。熵流动和形成过程是同时发生的,如果爱和
熵相抵触,它便将成为形成过程中的一股对抗力量。爱是对展开过程的一种最高支持行为。
这就是为什么爱的最高形式是自我牺牲——为了维持生命本身,不惜委曲求全,甚至在必要
情况下,牺牲自己的生命。
  爱是一种温柔、微妙的力量,它表达了一种完全自觉的,同普遍一致的节奏(形成过程)
相结合的感情。通过爱的表示,它承认宇宙中的客观存在受到了某种总的调配,尽管爱也承
认无从完全理解这里面的奥秘。这既声明信奉宇宙过程的至善至美之处,又完全地、无条件
地屈服于那种挟带一切客观存在的自然的、有节奏的流动。
  所以,爱便是一种美妙的尝试。由于纯洁的爱象征着那种必须得到尊重和遵守的普遍一
致的宇宙节奏,所以,毋需加快或阻碍爱的形成过程。
  最后,我们的个人存在永远会停留在展开过程本身的集体灵魂内。如果我们尽量地保
护住我们有限的遗产,尽量尊重那种支配形成过程的自然节奏,我们就向我们以前、以后的
生命表达了我们崇高的爱。意识到这双重责任,我们就迈出了从殖民模式转向极点模式的第
一步。我们是世界的看管者。


  ①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1853—1932),俄国出生的德国物理化学家,以在催化方面
的开创性研究而闻名——译者
  ②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译者
                 人类社会的内生危机


                       何为
                       中国当代学者。本文原载《改革内参》,
                       2002(1)。


  大多数农民如果不改变多生多育的落后生育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