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选注-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以“翼”代鸟的,如仰看西飞翼”(《破船》)、“村墟过翼稀”(《夜》)、“一笑正坠双飞翼”
(《哀江头》)。以个体代整体,文学作品中常有。
… 08…
剑门 *
'一' '二'
惟天有设险 ,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 。两崖崇搐倚,
'三' '四' '五'
刻画城郭状 。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珠玉走中原,氓峨气惨怆 。
'六' '七'
三皇五帝前,鸡大各相放 。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 。至今英雄人,
'八' '九' '一
高视见霸王 ;讲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 。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障
○' '一一'
!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
* 这是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自同谷县赴成都经剑阁时所作。此诗意在提醒朝廷,注意镇蜀人
选,并减轻剥削,以免形成割据。李白 《蜀道难》:“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杜甫《诸将》:
“西蜀地形天下险,妾危须仗出群才。”便是此诗主旨,非泛写剑门之险。剑门剑阁,山名。《一统
志》说:其山峭壁中断,如门之辟,如剑之值,故名。
'一'天本无知无为,但观剑门之险,又好似夭故意制造出来的。惟:发语词,无义。
'二'这两句写景中包含着壮甫的政治见解和态度。抱西南,见有利于地方割据;角北向,见显
与中原朝廷为敌。为篇未欲铲叠嶂的根由。
'三'是说两崖高耸,有似墙壁,砌垒之状,宛如城郭。
'四'即李白《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意。傍,靠近。以上言剑门之险。
'五'此下发议论。上句说葫廷剥削,所以珠玉等物日往中原;下旬说蜀民穷困,以至山川气色
也为之悽枪。《韩诗外传》卷六:“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山,无足而至者,犹(同由)主君好之也。”
即此句走字所本。岷峨,岷山和峨眉山,都在四川。
'六'三皇,一般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是说上古时代,
四川未通中原,那时人们不分彼此,鸡犬也是乱放的。
'七'后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君王。柔远,怀柔远方。 《周礼》:“制其职,各以其所能;制其
贡,各以其所有。”这里职贡,专指贡物说。名为纳贡,实同掠夺,所以说“道已丧”。道,即上“鸡
犬各相放”之道。
'八'至今二句,是说秦汉以后的野心家据此高视,以分王霸。
'九'併吞,指王者,如秦始皇、汉光武等。割据,指霸者,如公孙述、刘备等。极力句,是说
彼此拚命厮杀。
'一○'杜甫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割据,因为在互相争夺各不相让的情况下,不知要牺牲多
少人民的生命财产。但剑门却和他的主观愿望相反,所以他欲问罪真宰而削平剑阁。真宰,即上帝。
当然,在阶级社会里。即使铲除了这个叠幛,人民也还是过不了太平日子的。
'一一'恐此句,是说恐复有凭险割据之事。时安史之乱未平,杜甫担心历史上的割据现象说不
定会复见于今日,但又感到无能为力,所以只好临风惆怅。此诗乃登上剑阁时所赋,身在高山,故曰
临风。吴见思说:“天地多事,设险何为?吾将铲平叠蟑,庶争夺可已。又恐山川高下,亦偶然耳,
何足怪哉。求其故而不得,惟默然惆怅而已。”此说亦可参考。——施均父《岘佣说诗》云:“《剑
门》诗,议论雄阔。然惟剑门则可。盖其地古今阨塞,英雄所必争,故有此感慨。若寻常关隘,即作
此大议论,反不称矣。此理不可不知。”
… 09…
成都府 *
'一' '二'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
'三' '四' '五'
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曾城填华屋 ,季冬树木苍。
'六'
喧然名都会,吹萧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七七'。鸟雀夜备
'八' '九'
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
伤!
*据诗中“季冬”字,如此诗乃乾元二年十二月刚到成都时所作。从此杜甫便正式开始了他
“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
'一'翳翳,朦胧的样子。桑榆日,即晚日。《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征衣,犹客衣,此以衣裳代人。
'二'这一年杜甫从华州经秦州、同谷到达成都,经历了千山万水,所以说“我行山川异”。现
在不觉又到了成都,所以说忽在天一方。
'三'上句是喜悦,下句是感伤。成都是一个“城中十万户”的大都会,语言、衣著等又与中原
不同,故有种新鲜感觉。未卜,难料或说不定。
'四'大江,即岷江。日月长,犹岁月长。是说此后得长期的过着游子生涯。
'五'曾,同层;曾城,犹重城。填,充满着。华屋,华丽的房子。曹植诗:“生存华屋处。”
'六'喧然,喧阗热闹。都会,犹都市。成都在唐代,经济繁荣仅次于扬州。当时有“扬一益二”
的说法。间,读去声,夹杂的意思。以上四句概括地描写成都的市面和气候,是正面文字。
'七'信美二字,用王粲 《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这两句是说,成都
诚然不错,但我这远客却无所适从 (依靠),只有不安的(侧身)望望景物而已。这个川梁,大概就
是万里桥。下四句亦皆望中所见。
'八'因见鸟雀归巢,更感到家乡的遥远。杜甫家在中原(洛阳)。
'九'这二句写景中寓时事。因避乱,故想到寇乱未平。黄生说:“初月二句,寓中兴草创,群
盗尚炽。末二句姑为自解之辞。”
… 10…
第四期 漂泊西南时期 (公元七六○——七七○)
这第四期,是最后一期,包括杜甫四十九岁到五十九岁的十一年间的作
品。杜南这十一年间的漂泊生活和创作生活,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夔
州以前是第一阶段,计六年多 (七六○年正月——七六六年四月),其中住
在成都草堂前后约五年;在这一阶段里,杜甫写了四百八十五首诗。移居夔
州是第二阶段,约二年 (七六六年四月——七六八年正月),时间虽不长,
作品却最多,他一共写了四百三十七首诗。夔州以后漂泊湖北和湖南是第三
阶段,为时不到三年(七六八年春——七七○年冬):这时诗人杜有已是一
个残废的老头了,但他还是写了一百五十首诗。
把杜甫在这一时期的三个阶段里所写的作品的数字加起来和前此的三个
时期作一比较,这并非毫无意义的事。统计数字告诉我们:杜甫在这十一年
中总共写了一千零七十二首诗。占现存作品总数量的百分之七十三强,约等
于第二期 (长安十年)的十倍,和第三期的四倍半以上。由此可见,在创作
的道路上,杜甫是“老当益壮”、“死而后己”的。这种始终如一的坚苦卓
绝的创作精神,首先就值得我们肯定。
由于时代、生活和年龄等关系,杜甫这期作品的基本特征,是诗的抒情
的性质,也就是抒情诗特别多,纯粹的叙事诗很少。这些抒情诗的内容,是
多种多样的,有描写景物的抒情诗,有写劳动生活的抒情诗,有回忆往事的
抒情诗,有咏怀古迹的抒情诗。有的大声疾呼、直写胸臆;有的回肠荡气、
曲达友情。所有这些抒情诗,不仅洋溢着真清,而且也浸透着现实。但是,
最值得我们注意和珍视的还是他的政治抒情诗——这主要是政治讽刺诗。我
们知道,杜甫是一个“穷年忧黎元”的诗人,然而在他漂泊西南的十一年中,
人民生活一直没有改善,国家命运一直没有多少好转,所以这类政治讽刺诗
也就一直贯串着他这一时期的三个阶段。这些讽刺,有的是尖锐而精辟的议
论,如:“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莫令鞭血地再湿汉臣衣!”有的
是借用景物,出以比兴,如《枯椶》、《病橘》等诗;有的则驱使典故来揭
露丑事,如《诸将》:“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写皇家坟墓
的被发掘。其他直接反映现实的诗,也往往在叙事中夹杂议论或感愤,带有
浓厚的抒情气息。这种现象是前此所少有的。
由于诗的内容主要是抒情,所以在诗的形式(体裁)方面也有了新的发
展。这就是大量的更多的使用近体诗——律诗和绝句。他的三十一首五绝,
全部是这时写的:他的一百零七首七绝,有一百零五首是这时写的。同时他
还写了四百八十一首五律和一百二十五首七律,五言排律这时也写得最多,
最长的一首(《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也是这时写的。律诗由于种种限制,
不适宜于叙事而比较适宜于抒情,这就是为什么这一期律诗特多的原因之
一。不过,律诗也有它的长处,因为它本身具有一种音乐性和精炼性,它要
求更高的概括。所以有时用来作为讽刺武器,显得特别铿锵有力。能够起着
一种匕首投抢的作用,一针见血,以少胜多。上面举出的一些诗句便都可为
例。有的同志过分贬低杜甫律诗的价值,忽视他的律诗的战斗性,那是不全
面、不公允的。但在接受上,往往需要读者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水平。
那也是事实。
总之,杜甫那些史诗设的叙享诗固然具有崇高的价值,他的抒情诗也同
样值得我们重视,通过这些优美的抒情诗,读者更可以直接接触到这位诗人
… 11…
的伟大心灵和高尚人格。
… 12…
卜居 *
'一' '二'
浣花溪水水西头 ,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
'三'
销客忧。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
'四'
阴上小舟 。
* 这是上元元年 (七六○)春天杜甫开始卜居成都西郭草堂时所作。饱经忧患、备尝困苦、
又正当“一岁四行役”之后的杜甫,现在忽然得到这样一个安身处所,自然是喜不自禁。卜居,选择
居住的地方。
'一'浣花溪在成都西郭外,一名百花潭,杜甫草堂便在这里。
'二'林塘幽三字领起全篇,下四句都是描写林塘之幽的。主人,黄鹤等以为指剑南节度使裴冕:
顾宸以为“此说无据,裴为公结庐,则诗题当特标裴冀公,而诗中亦不当以主人卜林塘一句轻叙矣。”
仇兆鳌却说?“主人,公自谓。为卜者:为此而卜居也。此从浣花溪叙入,即可称花溪主人,后归成
都诗云: ‘锦里逢迎有主人’,亦可称锦里主人矣。”按细玩全诗语意,主人当有所指。再则杜甫初
到成都,又当穷困,林塘虽幽,恐难自行卜居,主人虽不一定是裴冕,但必有其人,决非壮甫自谓。
(杜甫在草堂,一花一木,都是用诗句向人家换来的。象这样的一块好地皮,哪能自由霸占?)
'三'齐字和对字,能写出物情之闲适。正见林塘之幽。
'四'这两句再推开说,见得不仅是林塘幽,而且交通甚便,只要登上小船,便可直到山阴。堪,
可也。杜甫壮年,曾游吴越故有此想头。山阴县在浙江,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景区。《世说:言语篇》:
“玉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华阳国志》:“蜀使费袆聘吴,孔
明送之,袆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又《世说,任诞篇》:“王子猷居山阴,雪夜,忽忆戴安
道,即乘轩船就之。既造门,不前,便返。人问其故,曰: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末二句
化用这些事。
… 13…
为 农 *
'一' '二'
锦里烟尘外 ,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卜宅从兹老 ,
'三' '四'
为农去国赊 。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 。
* 这是开始卜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是杜甫生活史上一个转变的标志。
'一'锦里,即指成都。成都号称“锦官城”,故日锦里。烟尘,古人多用作战火的代名词。
如高适诗“汉家烟尘在东北”。这时遍地干戈,惟成都尚无战事,故日烟尘外。
'二'杜甫经过长期流浪,在政治上又碰了多次的壁,故有终老之意。
'三'赊,远也。国,指长安。杜甫始终不能忘怀国事,即此可见
'四'勾漏令,指晋葛洪。洪年老欲炼丹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