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 >

第14部分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第14部分

小说: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包头虽小,但在躬耕田地时很有用。莳秧都是背风后退、弯腰垂头,头发容易被风吹起遮住双眼,包头就可以起挡风护发的作用;在烈日下作业时,背颈裸露,此时包头两角恰好遮在肩背上护着背颈,免受烈日之苦;在收割、脱粒时,包头亦能保护头发和头颈不受草屑、灰尘的污染;冬天,包头就起到了帽子的作用,保暖且又美观。这种种功能,只有水乡人才能知道也才能享受得到。
  肚 兜
  肚兜是水乡妇女贴身之衣。不论老少,一年四季都有戴肚兜的习惯。尤其在夏天,村姑村妇戴了肚兜走路、干活、洗澡,习以为常,从无顾忌。
  关于肚兜的起缘,也有一种传说:相传汉武帝时,一个将军打了胜仗骑着白马班师,路过一片农田,见一对夫妇在莳秧。将军向莳秧的丈夫说:“农夫,农夫,你手拿秧把插啊插,阿晓得你一天能插几千几百几十棵?”插秧的丈夫被问得目瞪口呆答不上来,十分尴尬。乐得将军哈哈大笑:“我又胜了,我又胜了。”这时,一边的妻子突然答话,对将军说:“大将,大将,你身骑白马跑啊跑,阿晓得一天你能跑几千几百几十步?”将军瞠目结舌,红着脸走了。又有一天,将军骑着白马路过这夫妇的家,将军一看门口洗衣服的妇女,就是那位让他尴尬的秧嫂,他就一脚跨在马镫一脚踹地,问秧嫂:“我是上马还是下马?”秧嫂站起身,一脚跨进门槛,一脚留在门槛外,反问:“我是进门还是出门?”将军又哑口无言,灰溜溜的走了。将军回去后,气得病倒了。有位老道得知将军的病因后,便对将军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将军你遇到了智慧超越男子的才女,阴阳颠倒,致将军抱病卧床。”将军便问有何破解,老道拿出一个用红布缝制的肚兜,说:“只要将红肚兜抹在她胸前,方能调理阴阳,而使阳盛阴衰,将军便会气势盖天,一往无前。”将军听了老道的话,便拿着红肚兜找到秧嫂,以赔罪送礼为名,将红肚兜送给秧嫂,意欲遮住女人的智慧。谁知,秧嫂戴了红肚兜,反而显得精神爽朗,更加秀丽。后来,村上的妇女也跟着秧嫂戴起红肚兜,积习相传,延续至今。
  传说归传说,肚兜的起源还是有考证的。在古时称肚兜为抹肚、抹胸。《古今图书集成》抹肚条:“盖文王所制也。谓之腰巾,但以缯为之,宫女以彩为之,名曰腰彩。至汉武帝以四带,名曰抹肚。”崔豹古今注:抹谓之腰彩。所以,腰彩即抹肚、抹胸。《中国文化辞典》抹胸条目:“古代妇女贴身内衣,用于约束固定乳部。”可见,抹肚、抹胸就是现在的肚兜。
  现今的肚兜是用幅宽80公分的布对折成40公分后裁成两个,呈正方形,对角使用,上角裁去,挖成凹弧形领窝,贴上6公分异色布,双边滚,绣上花卉图案。领部两边钉纽攀,联结绒丝带或银链条。
  肚兜在水乡盛行,主要在农田劳作时,可约束乳房的摆动,减少双乳下垂的重力;二是在炎炎夏日下劳作时,起到透风、凉爽的作用。水乡男女劳力在夏天都有赤膊的习惯,妇女戴上肚兜,也是美观、文明的表现。
  从目前来看,包头,在农村已不被普遍选用,逐步被各式帽子替代;但肚兜,却被有些时尚女子看中,女明星、女模特中,也有光着膀子、露着脊背,胸前挂个肚兜当作大礼服在中外舞台上作秀。
  五、姑苏老字号
  一品香茶食糖果商店
  一品香,含“一品当朝”、独家经营之意。开创于1917年,资金1。05万余元,首任老板江仲尧,总经理章臣全。该店开设在小杨树里口大马路967号(即今石路第二食品商店址)。章臣全还在南京下关开设稻香村茶食糖果商店,南浩街水弄口设“臣记”南北货店。
  1938年,一品香店面被日军炸毁。1939年,章臣全总经理雄心勃勃,在石路东侧姚家弄重开“福记”一品香茶食糖果商店,后庄作坊设在普安桥弄,后迁至鸭蛋桥浜2号。职工认输从20人逐渐扩充到40余人。
  章臣全去世后,侄子章臣沂继承其叔父事业,采用多头合股的方式,重振家业,在原址小杨树里口再建一品香商店。章杂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由于经营有方,店有起色。1945年抗战胜利时,一品香在40余名职工的基础上又增加记件女工28名,生产经营品种有:清盐蜜饯、糖果、炒货、糕点、野味五大类。一品香最出名的是奶油西瓜子,采用“二选一炒再泡”生熟精选的方法:“二选”,采购时看样选品种,投料前看生坯,选料瓜子需整齐平滑;“一炒”,文火烘烤,再加香料,“泡”熟后炒。瓜子主要是精选烘烤,质量讲究,从纸袋盒装发展到金属听装,销售逐年扩大,打入国际市场。还有猪油枣泥麻饼,采用天然玫瑰花,去皮糖腌猪油,用特级去核黑枣,白净大松子肉,外形起花纹双边,吃口香肥,甜松,远销北京东、西两单商场,倍受顾客喜欢。“麻饼筒装”,亦是起源于一品香的创举,留传至今,可作礼品点心。其图案商标,几经改版呈现古测绘能够园林风貌,注册商标为“品”字。南枣糖,具有百余年历史,先是采芝斋创造,后被一品香引进。采用特级大避难枣,去皮剥核,取白净大松仁,入口甜又肥美,香味芬芳,营养丰富,适合老人口味。
  解放后,一品香茶食糖果的各类著名产品有较大发展,如猪油枣泥麻饼、奶油西瓜子、花色片糕、苏式糖果、白糖杨梅等均以“品”字商标注册,畅销全国各地,远销港澳。1956年公私合营,当时年总产值11万元,生产设备、品种也有所扩大。大火炉从1座发展到2座,煤灶从4座发展到7座,粉碎磨子3座,品种有熏鱼、肉松、虾子鲞鱼、虾子酱油、苏式点心、苏式糖果、炒货蜜饯等。
  万福兴的生意眼
  说到肥润香软、甜松糯韧、色彩鲜艳、造型优美的苏式糕团,人们言必称黄天源。黄天源也名不虚传,它是拥有182年历史的老字号了。
  在苏州,城里的糕团店曾经有过百十家之多,如柳德兴、颜聚福、乐万兴、谢福源等等,也都是相当有名的糕团店。在接驾桥口有家万福兴糕团店也是至今犹存的老字号。
  万福兴的创始人名叫宋之芳,他的意愿是:万福送万家,万家祈万福。就把店名取了个“万福兴”,确是大吉大利。
  万福兴在经营糕团上,动足脑筋。在讲究传统特色的同时,也有猎奇求新的心理。过去苏州人家做寿,供桌上摆放的“寿团”,就和如今过生日必须有裱花蛋糕一样,必不可少。万福兴就动了这个脑筋,他把平时造型简朴的“寿团”艺术化了一下:它被翻新成形状和色彩逼真的蟠桃模样,生动美妙、长生不老,一露脸就受到做寿人家的欢迎。又如“定升糕”,不管是“定榫糕”还是“定胜糕”,名称就十分讨俏,适用于喜庆、祝贺场合。学子高考、地位升迁、店坊开业、乔迁新居等都少不了它。万福兴灵机一动,大胆突破,运用夸张手法,开发出了比传统规格大数十倍的大型“定升糕”,摆上供桌,壮观气派,迎合了讲究排场的大户人家的胃口。每当万福兴的伙计用红木托盘将人家定做的“定升糕”一路送去时,真格像在“万福送万家”。那活脱脱蟠桃也似的“寿桃”和巍然小山一般的“定升糕”,终会惹得沿途观者如堵,引来一片“啧啧”声。万福兴也就靠这蔚成奇观的“寿桃”和“定升糕”打响牌子,著称于苏州城的。
  如今,万福兴还保存有大型“定升糕”压模一副,它可压制重达2斤一只的“定升糕”,是最好的“老字号”历史见证。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万福兴却在保持传统特色上一如往昔,他依然是“前店后坊”。除了常年上市的各款松糕、蜜糕、猪油糕、团子等50多个品种外,还随时令上柜应景糕点,如二月“撑腰糕”、清明“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九月初九“重阳糕”等等,更有老苏州嗜好的黄糖年糕,在苏州已成“独此一家”了。
  万福兴保持传统还真有一些“牛劲”。在制作糕团时,仍然坚持手工操作。例如:在制作苏式糕团的传统工艺中,有一道“潮粉”工序,在磨糯米粉前要一遍遍地洒水湿润,使糯米恰到好处地“吃水”,现在有些糕团店认为“多此一举”而省却了。殊不知这道工序对糕团的色泽滋润感、吃口糯韧感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万福兴对“潮粉”这道工序,不但依然保持,而且对在什么季节、什么气候下该洒多少水,该潮多长时间,仍很讲究。苏州人很明白此中“机关”,至今仍忘不了、舍不下这家“老字号”糕团店。
  万福兴店面在人民路接驾桥口,但买糕团的人却从四面八方走来。不少已迁居到城外新村里的“老苏州”,仍不惜从彩香、三元、新升等新村赶过来,去吃万福兴的糕团;还有人远从横塘、陆慕等乡镇出来去定做寿桃、定升糕。每逢节令,万福兴要用去成吨的糯米、成吨的糖。春节时,在门前排长队买糖年糕的人,常会拥塞街口,闹得交通警都得出来维持秩序呢!
  可惜的是:这家“老字号”糕团店,虽然在保持传统特色方面做得很不错,但在谋求发展上却逊色于黄天源,他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的占有上,也就不易更上一层楼了,这是值得万福兴认真思考和大家关注的事情。
  糖果采芝斋
  采芝斋糖果,苏州人老少咸知。开设在观前街东段的采芝斋糖果店是家有百余年历史的老字号。清同治九年(l870年),采芝斋创始人金荫芝(河南人),以五百个铜板的微薄资本,购置了熬糖炉子、小铜锅、青石台、剪刀等简陋工具和少量的糖果原辅料,在观前街73号原吴世兴茶叶店门口设摊。开始,只卖粽子糖,摊上搁一块〃家住玄都东洙泗巷口小糖摊〃的牌子,当众熬糖、剪糖。因剪出的糖块形似粽子,故名粽子糖。传说这种制糖技术源于《吴门表隐》所载明末的谢云山,故又称〃谢家糖〃。
  金荫芝经十多年经营,积聚了一些资本,光绪十年(1884年),在其子金忆萱辅助下,于观前街72号(现生春阳一部分)自立店面,自产自销糖果、炒货、蜜饯,延续至今观前街72号原是采芝斋古董店,原店主夫妇平时与金荫芝常有来往,十分友善。夫妇俩后因年老无嗣,准备回宁波故乡安度晚年,于是将那一开间的古董店租赁权转让给了金荫芝。金氏移入后营业如鱼得水,除自产自销苏式糖果和炒货外,又增加了苏式蜜饯,营业日盛一日。但这时商店仍无正式牌号,来观前街的顾客原来只知此处是〃采芝斋〃古董店,故仍顺口相互传呼:到采芝斋买糖去。金荫芝即顺水推舟,把店招正式定为〃采芝斋〃。此后不久,隔壁王舜卿齿科搬迁,金荫芝又将店面扩大为二开间的中型商店,并把店务交给长子金忆萱主管。
  传说在清光绪年间,采芝斋正走向兴旺之时,慈德太后有病,经宫内太医久治无效,苏州织造局选派苏州名医曹沧洲进京为太后诊脉。曹除开列处方外,并将随身携带的采芝斋贝母糖贡奉慈禧助药,食后病情好转,贝母糖就从此被列为贡品,苏式糖果因此身价百倍。金荫芝自制一块四周雕有龙形黑底金字〃贡糖〃的牌子,挂在店门口,从此名声大噪。苏州城里到处流传着〃采芝斋的秘制贡糖,治愈太后病”的神奇说法。
  采芝斋贡糖能治太后病的说法名闻遐迩后,金荫芝趁势在宣传商标上大做文章。他专门请画家绘制〃采芝图〃作为商标。图案以一老翁手持拐杖,上山采药,提篮中装着灵芝仙草,另一老翁肩挂葫芦,暗示内装灵丹妙药,意味着采芝斋的糖果、蜜饯有药疗作用,常食可保健康长寿。从此,采芝斋是〃半爿药材店〃的说法又流传于吴地。
  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苏式糖果,也在以采芝斋为代表的苏州糖果行业中开始形成。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苏州糖食(果)公所创建时,金荫芝被推选为职监。
  采芝斋资力日益雄厚,家业宏大。金荫芝恐今后子孙辈为采芝斋的产权发生争执,故生前立有遗嘱,明确长孙金宜安为采芝斋经理和〃采芝斋〃招牌的所有权者。金荫芝第三代各立门户后,他们在观前街先后开设了悦采芳分店、广芝斋和采芝春,在上海开设了悦采芳和采芝斋糖果店,在常熟开设了采芝斋。兄弟之间为立业发家,在营业上的竞争和对〃采芝斋〃金字招牌的争夺日趋激烈。1936年金宜安曾任吴县茶食糖果同业公会主席。后因兄弟之间引起诉讼,耗资可观,加上住房遭受火灾和上海悦采芳分店被妻弟卷走巨款,精神上遭受很大创伤,终日闷闷不乐,后于1942年去世。
  20年代采芝斋糖果炒货已闻名全国,到苏州旅游者和苏州人作客他乡都要带一些馈赠亲友。在苏州的外国传教士和教会学校、医院的外国人也作为稀罕之物买一些回国。30年代天津口岸的商人来苏采购采芝斋糖果瓜子运销国外。40年代香港同顺兴和三阳商号从上海采芝斋进货,持续经销多年。50年代上海、苏州外贸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出口采芝斋糖果。
  采芝斋自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设摊起,至解放前的四代相传,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具有民族和苏州地方特色的名牌产品。如糖果类有松粽糖、玫酱糖、脆松糖、脆桃球、软松糖、薄皮糖、轻松糖、重松糖、轻桃糖、杏仁糖、蛋黄花生、清水山楂糕、玫瑰酱等,炒货类有香草西瓜子、玫瑰西瓜子、椒盐榧子、椒盐胡桃等,清水蜜饯类有白糖杨梅干、九制梅皮、玫瑰半梅、九制陈皮等共一百十多个品种。
  其中,金黄松脆的脆松糖、洁白清香的轻松糖、甜肥软糯的软松糖,是苏式糖果的代表,内含松子仁有益肺补气功效。香甜松脆的脆桃球,内含去衣核桃仁有润肺止咳作用。鲜红透明的清水山楂糕,有降低血压作用。花香芬芳的玫瑰酱有散瘀止痛作用。甜咸适口的椒盐胡桃,有补气养血作用。味美可口的白糖杨梅干、九制梅皮、九制陈皮等,有健胃消食作用。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